火星上的土體裂隙,和地球上的有差別嗎?

2020-10-23 格致論道講壇

土體的乾旱開裂隨處可見,但你觀察過乾旱的土地嗎?你知道土體的龜裂到底是四邊形還是六邊形的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唐朝生花費了數年時間潛心研究,並研製了多功能、完善實驗系統。那麼研究土體龜裂又有怎樣的意義呢?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南京大學地球環境計算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地質工程教研室主任唐朝生演講實錄:

其實過去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玩泥巴

我想大家小時候應該,都有過玩泥巴的經歷吧。

那大家有沒有意識到,我們在玩泥巴的過程當中,這個泥巴會慢慢變幹,慢慢變硬,甚至會出現開裂的現象。

這種泥土開裂的現象,在我們自然界中,可以說是非常常見,幾乎是隨處可見。

比如說我們現在到樓下去就能看到,我們把這種縱橫交錯的,由於乾燥或者乾旱氣候引起的土體的開裂,叫做土體的龜裂

所以過去這些年,我其中的一個研究課題就是關於土地的龜裂的。

土體龜裂的影響

剛才我講到,土體的龜裂主要是跟乾旱氣候有關,而我們國家又是乾旱氣候非常嚴重的國家。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有60%的國土面積處於乾旱或者半乾旱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是常年乾旱。

保守地估計,我們國家土體發生龜裂的面積,可能超過100萬平方公裡。

那大家可能會問一個問題,這麼常見的現象,還有什麼好研究的呢?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或者有什麼價值呢?

可能大家能夠首先想到的是,它對農業的影響。

因為龜裂產生以後,它會破壞我們農作物的根系,從而導致農作物的減產

可能我作為一個研究地球科學的,我更關心的是從地學的角度,我們如何來看待這樣一個問題。

尤其是在工程當中,它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大家應該知道,土體是工業當中,或者工程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建築材料,我們很多房屋都是由土來建造的。

同時,它也是很多基礎設施的地基。

如果說土體出現開裂了,那麼它的力學性質會極大地降低,它的滲透性會極大地增加。

因為這些變化,會破壞它的結構,從而導致一系列的工程地質問題和環境地質問題,甚至一些災害。

比如導致堤壩的潰決,邊坡的滑坡,還有一些樓房、道路等大面積基礎設施的受損,甚至它還會為一些汙染物的快速遷移、擴散提供快捷通道等。

舉幾個例子。

比如2003年,荷蘭境內的第二大防洪堤壩發生潰決。

2016年,江西鄱陽防洪堤壩出現潰決。

還有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有大面積的膨脹土出現淺層的滑坡和坍塌。

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前期遭遇了嚴重的乾旱,導致土體內出現大面積的龜裂,從而弱化它們的工程性質。

我們也通過一些實地的走訪調查發現,即使這些土體表面有植被覆蓋,仍然可以發現大量的龜裂,甚至這些裂隙的尺度非常大,一隻手都可以伸進去。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當我們的土體結構當中出現這麼大的裂隙的時候,它的穩定性會怎麼樣,會帶來什麼樣災難性的影響。

尤其是這些年,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乾旱氣候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呈增加的趨勢。

在一些局部地區可能會發生百年一遇,甚至幾百年一遇的嚴重的乾旱

可以說,土體的龜裂問題也會越來越突出,哪裡有乾旱,哪裡就會有這樣的龜裂問題。

課題研究的過程

我是如何接觸到這樣一個課題研究的呢?

說起來也挺有意思的。

我大概2003年開始上研究生,有一天我正在實驗室做實驗,我的導師,他可能在外邊跟人家交流,或者參加一個會議回來,了解到了土體龜裂的問題。

他就回來跟我說,小唐,你去做一下實驗看看,土體的龜裂到底是四邊形還是六邊形。

我當時也被這個問題問懵了,四邊形還是六邊形,這個很常見啊,但是我從來沒有去思考過這個問題,也沒有認認真真地去觀察過這個問題。

所以我想應該很簡單,我到實驗室來做一下吧。

從此我就走上了玩泥巴的道路,一直玩到現在。

當時我就在實驗室找來一個容器,配了些土樣,放到房間裡面讓它幹,然後看裂隙到底是什麼樣的。

當時在這個過程中,在沒回答四邊形還是六邊形之前,我首先發現了一個問題

從這個圖上可以看到,裂隙的中間位置比較密,而在邊緣的位置比較稀

我說不應該啊,我是同樣的土體配進去的,同樣的條件,為什麼會裂隙發育有這樣的差異呢。

然後我又重複去做,發現都是這樣的問題。

後來通過仔細的觀察,仔細的分析,發現是我用的容器有問題

因為這個容器底部有一點不平,中間有一點隆起,這就會導致我配的土樣,雖然表面上平了,但它的厚度實際上是存在差異的。

也就是越薄的地方,它的裂隙發育得是越緻密的。

我想不行啊,這個會對我的研究結果認識有影響。

我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是,找到一個底面非常平,尤其是四周又是垂直角度一個容器。

這樣我配出來土樣,它就能夠保持非常好的均勻的厚度。

但看起來這是個小小的問題,在當時來說,卻給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因為我幾乎跑遍了很多的超市、賣場甚至路邊攤,我想去買一個這樣垂直下來的容器,幾乎沒有。

我所能找到的全部是這種旁邊有倒角的,圓弧形角度的容器,比如說盒子、盤子。

但是這種圓弧形角度的地方,也會帶來厚度均勻的差異性,所以沒辦法滿足我的要求。

正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個魚缸,給我了很大的啟示。

大家看一下,這個魚缸是不是四四方方,底面也很平,垂直下來的,非常漂亮的一個容器。

我就想,我找到一個能夠做魚缸的,幫我來做幾個容器不就可以了嗎。

從此,我就開始去追尋,看誰能夠來做這個東西。

因為那時候信息也不發達,我也沒有電話號碼,也不知道誰能做這個東西。

所以我騎著自行車,跑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去找哪個地方可以加工玻璃,找了很多家,當然也碰到很多鼻子。

為什麼呢?

因為人家覺得我的要求太高,要的量又太少,我也付不起錢,人家也沒這個時間,沒這個精力,人家都做大窗戶、大工程,我做一個小東西,看不上。

後來有一個好心的老闆,在我的苦苦哀求下,他也覺得我確實可憐,搞科研不容易,所以同意幫我做幾個,用玻璃做成這種模具,然後讓我來做實驗。

這就是我的第一代產品,用做窗戶劃下來的一些玻璃廢料,做成了幾個小的模型槽子。

大家看到,這個做出來的結果非常漂亮,裂隙發育得非常均勻

為了加速乾燥的過程,我通常會同時做好幾組樣,把它放到烘箱裡面去幹,來模擬乾燥的環境。

但是在這個烘箱中乾燥的時候,我們又發現了另外一個問題。

比如我同樣配置的平行樣品,放到烘箱裡面去,發現總是有些樣品幹得很快,有些樣品幹得很慢,有些樣品裂隙發育得很早,有些樣品裂隙發育得很晚。

這又造成我的困擾,我做的是平行樣,初始條件、溫度條件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差別呢?

後來發現原來是烘箱的問題,因為烘箱基本上是單一面熱源,靠近電熱絲的位置,它的溫度會比其他地方高很多,所以導致烘箱裡面溫度不均勻,它的蒸發速率是不均勻的。

這又是另外擺在我面前,需要我去解決的一個問題。

為了找到一個能夠均勻控溫,精度很高,又能滿足我要求的試驗箱,也是費了我很大的勁。

因為我去調研,發現所有控溫的設備,基本上都是單面熱源,也就是它一個面有熱源,其他面都是不鏽鋼的,這都會帶來熱不均勻的問題。

買是買不到,所以只能靠自己來設計,自己去找人給我加工,把我的需求告訴加工方,來設計製作儀器設備。

所以我當時為了找到一家能夠真正能夠達到我要求的,也是到處打電話,到處網上去找信息。

還要到實地去,到廠子裡面去調研,看它具不具備這個能力,把我的儀器做出來。

別我錢花了,但是達不到我的要求,我的時間和都搭進去了,這對我的科研會帶來很大的阻礙。

所以這是通過一遍一遍地修改圖紙,一遍一遍地電話交流,終於我們研製了第一套控溫控溼的龜裂模型試驗箱

這裡面是五面熱源,通過水浴加熱,它的溫度控制非常穩定,還能夠控制相對溼度並且可以實時監測土樣表面的龜裂過程。

還可以對土樣重量的變化也就是水分的變化進行監測。

所以這是第一代產品,費了很多時間,但是很遺憾的是,後來我在研究生期間用這個模型箱來做實驗的時候,由於他的疏忽,或者是沒有小心去好好地維護,結果把整個儀器都給燒掉了,欲哭無淚。

土體龜裂實驗系統

經過很多年的積累,慢慢地發展,我們現在用的這個設備,或者開發的這個研究方法,已經越來越先進了。

現在給大家展示的,是我們自行研製的,目前是國際上尺度最大的,基於人工氣候箱土體龜裂模型實驗系統

它不僅僅尺度最大,而且它的功能也是目前我們所知道最強大的

它裡面含有100多個傳感器,有5個控制系統,可以分別控制大氣的一些參數,可以全面地監測土體各種參數的變化,還可以模擬地下水位的變化等。

我光標定這100多個傳感器,就花了差不多大半年的時間,然後我把這個模箱再組裝起來,又花了大半年時間,然後再開始實驗。

我的第一個實驗,基於這樣一個系統,做了3年時間。

雖然投入了很多時間,很多精力,也投入了很多經費,但是可喜的是,結果是非常漂亮的。

通過這樣一個實驗,我們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

首先,以前我們都習慣性地認為,裂隙應該是隨機產生的,或者說它應該是在土體變得很乾的時候才會產生的。

但通過我們的研究表明,這些都是不對的

首先裂隙是分幾個階段,有序地產生的。

比如,它首先是主幹裂隙的發育,然後是支幹裂隙的發育,而且支幹裂隙一般是垂直主幹裂隙。

所以它形成的結點是T形和+形,最後這個裂隙慢慢趨於穩定。

而且裂隙產生時,土樣幾乎是非常潮溼的,用手一摸,手上都能粘上泥巴。

非常潮溼,它就會開裂,從這個圖上,我們看到這種垂直相交形成的土塊,基本上都是四邊形的。

那我在想,我是不是可以告訴我的導師,這個問題我解決了,它是四邊形的。

大家別急,然後我又做了一些乾濕循環實驗,發現裂隙變了。

原來是四邊形,或者垂直相交的裂隙節點,現在變成Y形,變成120度相交了,而且這個裂隙由四邊形,慢慢過渡到五邊形,甚至到六邊形

這跟我們在野外看到的土體龜裂的現象非常一致,野外我們看到大部分的裂隙,都是Y形相交,幾乎呈六邊形的。

也就是說野外的土體,為什麼呈六邊形,是因為經過了大氣的作用,經歷了若干次乾濕循環的處理,才能達到這樣一個效果。

現在困擾我的就是,裂隙到底是四邊形還是六邊形,看來它是有條件的,它有時候是四邊形,有時候是六邊形。

比如我們發現這個裂隙,它如果有序發育,先是主幹裂隙,然後是支幹裂隙,這樣分層級 、分級序地去發育的話,形成的裂隙基本上都是四邊形的。

而如果土樣表面是一個無序發育的裂隙,比如同時產生很多條裂隙的時候,它基本上形成120度角,也就是Y形的節點,向六邊形過渡的。

這主要是跟土體結構的差異性,還有它在裂隙發育過程中,能量釋放過程密切相關的。

可能大家會問,你研究土體的龜裂,那你能不能預測裂隙到底在哪個地方會產生,它會怎麼發育呢?

前些年你問我這個問題,我可能解決不了,但是現在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們已經可以了。

我們利用計算機圖像相關技術,對土樣表面的應變場,或者它的應力集中,進行監測和分析。

因為裂隙的發育實際上都是應變能的釋放過程,大多是應力集中引起的。

通過分析它表面應變場的演化規律,我們就可以對裂隙在哪個地方會率先發育,以及它會怎樣拐彎,怎樣相交,進行提前預測。

我們在實驗室當中或者在野外,看到這個裂隙,幾乎從來看不到兩條,或者兩片一樣的這種裂隙圖像。

這都是有差異的,就像世界上找不到兩片一樣的樹葉一樣,裂隙網絡也是如此

所以這些裂隙不一樣,尤其在我們實驗當中,發現不同的土對應的裂隙差別非常大

我們就想怎樣去量化這些差異,怎樣去分析,去找到它們的規律,所以我們就需要提取裂隙網絡裡面這些幾何形態參數

以前可能大家都是用尺子去量寬度、長度等,這耗時費力。

所以我們基於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自主研發了一套專門針對這種裂隙網絡的圖像分析系統,叫CIAS

它能夠全自動地對裂隙進行識別,全自動地去提取裂隙裡面幾何形的參數,比如寬度、長度、節點、個數、裂隙率等。

目前我們所建立這些研究方法,以及我們所開發的一些針對土體龜裂的分析手段,已經被國際上上百家科研機構所應用和借鑑,取得了些良好的效果,也得到了一些很好的評價。

基於開發的這些系統,我們最近做的一個工作就是火星上的裂隙

左邊這幅圖上是一個來自火星上的衛星的照片,大家看到這上面的裂隙網絡,是不是似曾相識?

沒錯,跟我們在地面上,和我們在實驗當中,用土體做出的裂隙在形態上幾乎是非常相似的。

為了驗證這樣一個觀點,我們也對它進行了量化分析。

比如裂隙的分割比例,以及裂隙裡面這些角度的分布,跟我們土體的龜裂,幾乎沒有什麼太大差別,幾乎是一致的。

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研究,來為火星上曾經的液態水活動,或者說它曾經的古氣候環境,提供一些指示,當然這個工作現在還正在進行當中。

裂隙產生的本質

可能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裂隙到底是怎麼產生的。

我們都知道它是由於乾旱產生的,因為我通常跟大家交流的時候,很多人問我,這個裂隙還不簡單,它就是太陽一曬,一幹,不就產生了嗎?

是的,沒錯,這都是前提條件,但是我們真正要解決這個現象背後的一些本質

假如說土體是個材料,那麼開裂一定是一種破壞的形式,這種破壞一定是由力學的因素引起的。

但是在自然界中的土體,我們並沒有給它施加任何的外力,那它的力是哪裡來的呢?

其實土體的龜裂是一種張拉破壞。

它就像我們拉一根橡皮筋一樣,當我們手給予的拉力達到了橡皮筋的抗拉強度的時候,斷裂就會發生,對土體來說也是這樣的。

但問題是,土體開裂過程中,它的力是哪來的。

其實這是跟孔隙當中水分的表面張力有關。

在乾燥過程當中,由於孔隙水的表面張力,會在表面產生一層張拉應力場,當張拉應力超過土體自身抗拉強度的時候,裂隙就會產生。

基於一些非飽和土力學理論,我們構建了一套土體龜裂的臨界力學模型。

這為我們後面開展的如何來控制土體的龜裂、如何來防止土體的龜裂奠定了很好的理論基礎。

最後,我想說的是,科學無處不在

雖然我這些年主要是圍繞這一個看似簡單的龜裂問題在開展研究,但是它裡面蘊含的科學問題,卻是非常複雜的,而且它跟很多問題都是相通的。

經過這些年的研究,對我自己來說,我覺得也有一種強迫症了。

當我在外面看到各種有紋路的,或者有這種網狀結構的裂隙,我都會跟我研究的土體的龜裂聯繫起來。

比如蒙娜麗莎,這個油畫表面實際上有很多裂紋,這是它的顏料發生了乾裂,還有樹皮,甚至人皮膚的紋路,包括陶瓷等。

在科學上,這些現象所表現出來的最終的機理實際上都是相通的,我們都可以用力學、數學、物理、化學知識來進行解釋。

我們需要開啟我們的好奇心,然後用心去發現我們身邊的科學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地球上有火星隕石,那火星上有地球隕石嗎?看看月亮的形成就知道
    地球上有不少來自火星的隕石,迄今已經發現了十多塊,比如著名的埃倫.希爾斯84001,科學家們還在上面發現了來早期火星上的細菌等,可以說有著很大的科研價值,那麼火星上會有來自地球上的隕石嗎?或者說太陽系其他星球上會有來自地球的隕石嗎?
  • 在「類地行星」火星的表面,有沒有像地球那樣的火山噴發?
    太陽系內總共有八大行星,距離太陽由近及遠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在這八顆行星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由固態巖石來組成的,都被稱為「固態行星」,我們也會把宇宙中這種類似地球的行星稱為「類地行星」。在人類眼裡水星、金星和火星這三顆類地行星中,火星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也是我們人類將來探索的重點對象。
  • 人類住在火星上和在地球上感覺一樣嗎?
    2024年,SpaceX計劃送首批人類,踏上前往火星為期半年的徵程,這趟旅程將是馬斯克讓人類成為我火星成員的第一步。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在火星上建立一個基地,並慢慢將這個基地變成城市。數千人利用星艦火箭,並為建立首個地球外人類文明打下基礎。作為先鋒隊的他們,要在火星建立一個城市容易嗎?
  • 火星上真的有生命嗎,地球上的生命是不是從火星帶來的?
    千百年來,當人們仰望星空時,總會禁不住地發出這樣的疑問:在這個無垠的宇宙中,我們人類是孤獨存在的嗎?我們是多麼的想知道,地球之外,還有沒有生命的存在。那麼,火星上真的存在著生命嗎?地球上的生命是不是和火星上的生命有關?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具備怎樣的條件,行星中的生命才有可能的存在。從地球上對生物的長期研究和對生命的認識,得出的經驗和結論是:生命的出現,必須有液態水或其他液態介質的存在,這是生命存在的基礎。而一顆行星是否是宜居星球,主要也取決於其表面溫度是否適合液態水長期的存在。
  • 火星日出日落照片 跟地球比起來果然有差別
    火星日出日落照片 跟地球比起來果然有差別時間:2019-05-04 23:1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火星日出日落照片 跟地球比起來果然有差別 在地球上,除了兩極,其它地區每天都會經歷一次日出和日落。同一個地方,同一片天空,同一個太陽,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都已經看膩了,毫無新意。
  • 火星上的重力可以讓人像在地球上一樣正常行走嗎?很抱歉,不能!
    理論上來看在火星上行走會比地球上更輕鬆一些,因為火星表面的重力約只有地球的1/3強(38%),去到火星上之後我們肌肉的力量並沒有降低,而所需要的負擔減輕了2/3,那麼更輕鬆是肯定的!但事實上卻不能,而且還比地球上負擔可能會更重一些!
  • 火星上也有日落嗎?與地球上的日落有什麼不同?我們一起來看看
    而在火星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成功地捕獲了落日的瞬間。一直以來,火星就像是地球的鄰居一樣。除了月球以外,人們討論最多的星球就是火星了。火星與地球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在太陽系中,火星與地球都處於人類的宜居帶上。火星是個球狀的行星,它圍繞太陽運行的軌道位於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第四位,就是地球的後面。
  • 乾濕循環對壩體土體孔隙大小影響探究
    0 引 言土體內孔隙的大小、形狀及分布是土的結構組成的重要因素,對與土體體積相關的總體工程行為起著重要的作用,測定或估算孔隙物理性能的方法對預測土體強度、壓縮性和滲透性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土體的孔隙變化直觀表現在土體乾濕循環中的縮脹行為上,交錯產生的極端乾旱與強降雨使得這種變化更為顯著。
  • 火星上有生命嗎?
    眾所周知,我們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冥王星2006年被劃為矮行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除名),在整個太陽系中,唯有火星與地球的情況相似度最高,那麼火星究竟有沒有可能誕生生命,或者有沒有存在生命呢?火星上擁有地球生命所依賴的水和空氣火星有空氣,但非常稀薄,大氣密度只有地球的大約1%,而且主要是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的氧氣(0.15%)和水汽(0.03%)組成,而同時行星科學家們火星的表面發現了存在液態水的證據!
  • 地球人口有71億,有可能全部搬到火星上嗎?
    那麼假設地球即將滅亡,地球人不得不放棄這顆行星,搬到火星上去,我們怎麼能讓數十億人生活在一個不到地球一半大小的星球上呢?另一方面,火星是陸地的。一半的表面積,但幾乎所有的地方都是可殖民的。因此這樣看來火星的可使用地表面積和地球差不多,所以它們和地球上的一樣適合。雖然地球的表面積為5.101億平方公裡,但其中只有29%是土地,即土地面積為1.477億平方公裡。火星完全是陸地,地表面積1.441億公裡。現在地球上的人口平均分布在火星表面,每人大約有5英畝。例如,曼哈頓每平方公裡居住27347人。
  • 火星上有極光,那人在火星上能看到極光嗎?
    太陽風和地球上的空氣不一樣,它並不是由氣體的分子組成,而是由比原子還小一個層次的簡單基本粒子如質子和電子等構成,僅僅只是由於它們像風一樣可以流動,因此被稱為太陽風。在太陽系中,太陽風的組成和太陽的日冕組成完全相同,因為太陽風就是由於日冕向外發射的一種較穩定的粒子流。在這些粒子流中大約四分之一是氦,百分七十三是氫,還有其他少量雜質。
  • 地球上,有一種生物,可以在火星上生存
    但弟弟火星的繞太陽一周需要678天的時間,而三哥地球繞太陽一周只需要365天。計算好時間,計算好軌道,如果做宇宙飛船到火星大概8-9月的時間。假如火星上真的可以讓我們人類居住,哪怕只是地球環境的53%,那麼你要坐宇宙飛船8-9月到達。
  • 未來人類移民火星上生活,多年後若再回到地球,還能正常生活嗎
    雖然火星並不是理想的移民地,但在上面建立封閉式基地的話還是可以供一部分人生活的。而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和人口數量的增長,將來向火星移民或將成為不得不做的事情,那麼當人類在火星上面長期生活之後,甚至經歷了幾代的繁衍之後,這些人類還能回到地球上生活嗎?
  • 都是水,外星上的水和地球上的有什麼不同?
    水是生命之源,當地球上的科學家要試圖去探索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的時候,似乎都非常關心這個星球上究竟是否有水的存在。現在人類發現的有水的星球有哪些呢?那麼,外星上的水和地球上的水有什麼差別嗎?答案是有的。
  • 火星上真的有水麼?你想過火星上的溫度是多少麼?
    它們都有衛星,都有移動的沙丘、大風揚起的沙塵暴,南北兩極都有白色的冰冠,只不過火星的冰冠是由乾冰組成的。火星每24小時37分自轉一周,它的自轉軸傾角是25度,與地球相差無幾,火星上有明顯的四季變化,這是它與地球最主要的相似之處。但除此之外,火星與地球相差就很大了。火星表面是一個荒涼的世界,其中二氧化碳佔了95%。濃厚的二氧化碳大氣造成了金星上的高溫,但在火星上情況卻正好相反。
  • 火星上有金字塔嗎?
    1972年,由美國製造的「水手9號」宇宙飛船,在火星上成功發現了外表類似於金字塔的物體。1976年,「海盜一號」宇宙飛船從火星上拍攝到一些類似於埃及金字塔的物體。火山上的金字塔相當大,最大的金字塔底邊長大約1500米,高1000米,而最小的金字塔也同埃及吉薩大金字塔差不多大。
  • 火星上的金字塔,比地球上的還大
    人類一直相對地球以外的世界進行未知的探尋 ,經過不斷的努力後,我們地球的飛船飛往了外太空,飛向了不同的星球,像火星就是我們帶著攝像頭飛去過的星球,在從火星上傳送回來的圖像上,我們發現了一些不同的。又過了一些年之後,火星上的秘密仍舊在探索之中,時間定格在二零零二年,美國的探測器有一次在火星上有了新的發現,他們傳送回來的照片中有幾張上面顯示著火星上的峽谷,而這些峽谷的形狀呈三角錐形。
  • 火星上的金字塔,比地球上的還大
    一、火星上金字塔的發現人類一直想對地球以外的世界進行未知的探尋 ,經過不斷地努力後,我們地球的飛船飛往了外太空,飛向了不同的星球,像火星就是我們帶著攝像頭飛去過的星球,在從火星上傳送回來的圖像上,我們發現了一些不同的。
  • 地球上有外星人嗎?邏輯證明地球上並沒有
    我們看看地球上的生物,按照進化論,我們都是共同的原始物種演化來的,但形態都千差萬別,有人形的地球動物屈指可數,你讓我怎麼相信外星人是人形?這不是逗我嗎?……完全兩個世界的生物,不同的物種,幹得出來嗎?……另外,生理結構允許嗎……這段就不配圖了,太黃太暴力了……那些瞎編的毫無邏輯的故事我們就不去談它了,我們來聊正經的,地球上究竟有外星人嗎?
  • 中國科學家發現火星曾有生命證據:隕石有碳顆粒
    (資料圖片)  「火星上有生命嗎?」一直以來,人類都在尋找火星表面的生命跡象。熔脈是隕石在火星上受到小行星的強烈撞擊時,巖石中的局部地方熔融而成的。碳顆粒被包裹在熔脈裡面,就說明碳顆粒形成更早,那麼當然這些碳顆粒就是在火星上形成的。第二個證據是我們用「納米離子探針」這種高精尖的現代分析儀器測出來的。這種儀器可以測定1微米甚至更小顆粒的化學和同位素組成。測量結果顯示,這些碳顆粒的氫同位素比地球上的有機質重很多,因此不是地球上的物質,而這種重的氫同位素,是火星物質的標誌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