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存在許多問題?

2020-10-18 博科園


宇宙在每次測量中都分裂成多重實相的觀點,已經日益成為量子力學領域流行的解決方案,但是「多世界解釋」並不連貫。在量子力學的所有解釋方式中,多世界解釋最不尋常,最有吸引力,最引人深思。多世界解釋(MWI)以其最常見的形式表明,我們生活在一個近乎無限的宇宙中,所有宇宙都疊加在同一個物理空間中,但又相互獨立演化。在許多宇宙中,存在著你和我的複製品,彼此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但「我」卻引領著其他生命。關於量子力學解釋的爭論以其激情著名,因為無法用客觀證據解決分歧已經成為常態。但當多世界解釋出現時,這些激情可能會變得非常極端,以至於我們必須懷疑,在這個問題上的投入是否會遠遠超過解決一個科學難題的投入。

博科園-科學科普:多世界解釋在性質上不同於量子力學的其他解釋,雖然它很少被承認或認同。這種解釋不僅涉及到量子力學本身,而且還涉及到我們認為知識和理解在科學中的意義。它也向我們的認知發出挑戰——最終我們會承認或接受什麼樣的理論作為認識世界的一種主張。在1930和40年代,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 Niels Bohr)闡明並完善了哥本哈根解釋(被廣泛認為是量子力學的正統觀點)之後,量子力學的中心問題似乎是觀測或測量造成的神秘破裂,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波函數崩塌」。波函數是一個數學表達式,它定義了量子系統的所有可觀測狀態,例如粒子的各種可能位置。直到測量完成,波函數崩塌沒有理由將任何程度的真實性歸因於任何的可能狀態。

圖片:Olena Shmahalo/Quanta Magazine

並不是說量子系統實際上處於這些狀態中的一種,但我們確實不知道是哪種;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它不是這些狀態中的任何一種,而是被波函數本身恰當地描述,在某種意義上,波函數允許它們全部都是觀測結果。那麼當波函數崩潰時,它們都去了哪裡?乍一看,多世界解釋看起來像是對神秘消失行為的一個令人愉快的簡單回答。多世界解釋道:除了我們的感知,所有的狀態都不會消失;本質上是我們把波函數完全消除了。但是玻爾和同事沒有把波函數分解成圖片,只是為了讓事情變得困難,這樣做是因為這似乎就是事實。當我們進行測量時,確實從量子力學提供的許多結果中得到一個結果。

這一解決方案由年輕物理學家休·埃弗雷特三世(Hugh Everett III)在1957年的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博士論文中提出,旨在解決「測量問題」,只使用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量子力學。

為了將量子理論與現實聯繫起來,似乎波函數需要崩塌。所以埃弗雷特所說的是現實概念是錯誤的,只是認為測量結果單一,但事實上它們都會發生,只看到這些現實中的個體,其他的「我」也獨立存在。實際上這意味著整個宇宙是由巨大的波函數描述的,它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實相。「宇宙波函數」,正如埃弗裡特在他的論文中所稱,是以構成粒子的所有可能狀態的組合或疊加為出發點。隨著它的發展,其中一些疊加分解,使某些實相彼此分離開來。從這個意義上說,世界並不是通過測量而被「創造」。嚴格地說,我們不應該談論世界的「分裂」(儘管埃弗裡特是這樣做的),我們應該談論揭示兩個現實,而這兩個現實以前只是單一現實可能發展成的未來。多世界解釋與多元宇宙假說不同,多元宇宙假說設想的是其他宇宙,它們在不同的大爆炸中誕生,在物理上一直與我們自己的宇宙無關。

1957年美國物理學家休·埃弗雷特三世在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了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圖片:Wikipedia

當埃弗雷特發表他的論文,同時在一份受人尊敬的物理雜誌上發表這一觀點時,在很大程度上這一觀點被忽視了。直到1970年美國物理學家布萊斯·德維特(Bryce DeWitt)在《今日物理學》(Physics Today)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這一想法的闡述後,人們才開始注意到這一觀點。德維特的仔細分析使得埃弗雷特的論點顯得有點滑稽,如果量子測量的所有可能結果都真實存在,那麼它們在哪裡,為什麼我們只能看到(或認為我們看到)一個呢?德威特認為,測量的其他結果必須存在於一個平行的現實中:另一個世界。你測量一個電子的路徑,在這個世界它似乎是這樣走的,但在另一個世界它是那樣走的。這就需要一個平行的,完全相同的裝置讓電子穿過。更重要的是觀測者也必須平行,因為只有通過測量,疊加狀態才能走向「崩塌」。一旦開始,複製過程似乎沒有盡頭。

你必須圍繞著那個電子建立出一個完整的平行宇宙,除了電子去的地方以外,所有方面都完全一樣。雖然避免了波函數崩塌的複雜性,但代價卻是創造出另一個宇宙。這個理論並不像科學理論通常預測的那樣準確地預測出另一個宇宙,這只是從另一個電子路徑也是從真實的假設中推導出來。當你意識到測量是什麼時,這一幻想就會變得非常誇張。在一種觀點中,一個量子實體和另一個量子實體之間的任何相互作用——一個從原子反射過來的光子,都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需要平行宇宙。正如德維特所言:每一顆恆星、每一個星系、每一個宇宙遙遠角落發生的量子躍遷,都在把地球上的世界分割成無數個複製品。物理學家、多世界支持者馬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說:在這個多元宇宙中,所有可能狀態每時每刻都存在;這意味著,至少在流行觀點中,物理上的一切可能(或正在發生)都在一個平行宇宙中實現。

在進行測量之後,有兩個(或更多)版本的觀察者。泰格馬克表示:做決定的行為」被視為一種度量,從各種可能性中產生一個特定結果,導致一個人分裂成多個副本。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份副本都是最初觀察者的複製品,都經歷了一個獨特、平穩變化的現實,都相信這是「真實世界」。起初,這些觀察者在所有方面都相同,除了一個觀察到電子路徑(或正在被測量的任何東西)和另一個觀察到的路徑,宇宙以各自的方式運行,以一個持續不斷的發展軌跡展開。也許可以看到為什麼多世界解釋是量子力學的解釋,並且贏得了所有的關注和宣傳。它告訴我們有多個自我生活在其他宇宙中,很可能實現了我們永遠不會實現(或從不敢嘗試)的夢想。對於每一部悲劇,就像格溫妮絲·帕特洛在1998年拍攝的《推門》中飾演的角色被一輛貨車撞倒一樣,都有救贖和勝利。

誰能抗拒這種想法呢?

當然還有一些問題要問,首先關於多個世界的事情,分裂是如何發生的?現在看來,這取決於微觀量子事件如何通過一種被稱為「退相干(decoherence)」的過程產生宏觀的經典行為,在這種過程中,量子系統的波狀狀態會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變得不協調和混亂。平行量子世界一旦被解碼就會分裂。根據定義,解碼的波函數彼此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由於這個原因,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發展起來的退相干理論為以前相當模糊的偶然性提供了清晰的理論基礎,從而幫助恢復了多世界解釋的活力。這一觀點認為分裂不是突發事件,在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小說《小徑分岔的花園》(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中,人們普遍認為不同世界的出現類似於搖晃沙拉醬將油和醋分離的過程。

那麼詢問有多少個世界就變得毫無意義。正如物理學哲學家戴維·華萊士(David Wallace)所表達的那樣,這個問題更像是在問:你經歷過幾次昨天?你可以辨認出其中的一部分,但你不能完全列舉出來。我們可以更精確地提問,是什麼現象導致了分裂。簡而言之它就在我們的身體內部,每一秒鐘至少有許多分裂事件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就像我們的分子在同一時間內相遇一樣,這些數字簡直難以計算。多世界解釋的主要吸引力在於它不需要改變或增加量子力學的標準數學表示。沒有神秘、特別、突然的波函數崩潰。根據定義,它預測的實驗結果與我們觀察到的完全一致。但如果認真對待它,我們很快就會明白,量子力學的概念性和形上學問題並不會因為假設的簡單性和預測的一致性而被消除。

多世界解釋無疑是最極端的解釋,一些物理學家認為這幾乎是不證自明的荒謬;與此同時,埃弗雷特(everettian)經常堅信這是思考量子力學最符合邏輯、一致的方式。他們中的一些人堅持認為,這是唯一可信的解釋。對於古希臘哲學家戴維·多伊奇(David Deutsch)來說,這實際上根本不是量子理論「解釋」。這就是量子力學,唯一令人驚訝的是,這仍然有爭議。我認為多世界解釋問題是壓倒性的,不是因為它一定錯誤,而是因為它們使它變得不連貫。根本無法有意義地表達出來。我試圖總結這些問題,但首先,讓我們放棄一個錯誤的反對意見。有人批評多世界解釋的美學基礎。人們反對其他無數宇宙的存在,其他國家的歷史嗎——我從未存在過的世界。

老實說,這種反對被正確地駁回了,理由是:冒犯一個人的正義感並不能作為拒絕一種理論的理由,我們有什麼資格明確指出世界應該怎樣行事?羅蘭·歐尼斯表示:每一個量子「測量」都衍生出一個世界,這一觀點對量子事件產生的微小差異給予了過分的重視,仿佛它們每一個對宇宙都至關重要,這與我們通常從物理學中學到的相反:在更大尺度下發生的事情中,大多數細微細節都沒有任何區別。但是多世界解釋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是它對自我概念的影響,分裂產生我的複製品意味著什麼?布萊恩·格林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學普及專家,他有艾弗特式的傾向,他簡單地堅持說:每一版本都是你。你只需要拓寬視野,超越你對「你」的狹隘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識,所以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是『你』,真正的『你』是他們的總和。

這個想法有一種誘人的刺激。但事實上,幾百年前的多佩爾邦格比喻使我們有準備地接受它,結果,關於我們對所謂的複製品的認知水平往往非常淺薄。我們對《星際迷航》的某一集並不感到驚訝,而且被其中的圖像吸引。那些「我」聽起來很過激,同時很容易被認作小說和電影的情節線。泰格馬克談及他的複製品時說道:儘管我從來沒有遇到過平行世界的馬克斯;但他們分享我的價值觀,我的感受,我的回憶,他們比兄弟們更接近我。但事實上,這幅浪漫的畫面與多世界解釋的現實關係不大。「量子兄弟」是一個無限小的樣本,精心挑選出來以與我們流行的幻想一致。那麼,那些從瑣碎到徹底變革的「複製品」又如何呢?」

物理學家列弗·瓦伊德曼(Lev Vaidman)對量子年輕性問題進行了相當認真的思考。目前在不同的世界裡有很多不同的『Levs』,但現在說有另一個『我』毫無意義有些不妥。在這些不同世界裡,有與我(分裂時)完全相同的存在,我們所有人都來自同一個源頭——現在的『我』。每時每刻的「我」都是通過對他身體和大腦狀態的完整經典描述來定義的,但是這樣一個「我」永遠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意識依賴於經驗,而經驗並不是瞬時屬性;它需要時間,尤其是因為大腦的神經元本身需要幾毫秒的時間來啟動。你不能在一個每納秒瘋狂分裂無數次的宇宙中「定位」意識,就像你不能把一個夏天放在一天裡一樣。有人可能會回答說,這無關緊要,只要有一種貫穿所有分裂的連續性的感覺就可。但如果不是在一個有意識的實體中,這種知覺能存在於什麼地方呢?

如果意識在量子多重宇宙中以某種方式蜿蜒前行,那麼我們就不得不把它看作是某種非物理實體,不受(量子)物理定律的影響。因為沒有其他辦法,它怎麼能這樣做呢?大衛·華萊士是最具獨創性的作家之一,他認為純粹從語言角度來看,「我」的概念只有在身份/意識/心靈局限於量子多元宇宙的一個分支時才有意義。由於尚不清楚這種情況如何發生,華萊士可能無意中證明了多世界解釋並不是在鼓吹「多重自我」。相反,它正在瓦解自我的整個概念,否定了「你」的任何含義。我不希望任何人認為我被這事冒犯了。但是,如果多世界解釋犧牲了對自我進行有意義思考的可能性,我們至少應該承認這一點,而不是用「量子兄弟姐妹」的圖像來掩蓋它。儘管如此,科幻小說中關於「複製量子自我」的設想還是帶來了一些新奇、不可否認的娛樂畫面。

是否可以保證分割實驗量子測量過程的結果,可以想像做一個「量子分配器」,通過這種轉換確保了旋轉狀態的初始疊加被完全解碼為經典結果。只要按下設備上的按鈕,就可以隨時進行測量。每次你採取這樣的辦法後,兩個截然不同的「你」就會出現。那我們能夠利用這種力量來創造世界和自我嗎?可以通過玩量子俄羅斯輪盤賭成為億萬富翁。量子分裂器在你睡覺的時候被激活,如果撥號盤向上顯示,那麼你醒來的時候就會得到十億美元。如果它表現出來,你就會在睡夢中毫無痛苦地走向死亡。我想,雖然有很少人會接受拋擲硬幣的觀點,但一個意志堅定的人應該會毫不猶豫地使用量子分離器。因為在情況下,你醒來後會得到現金是肯定的。

當然只會有一個「你」醒來,其他人已經完全死去,然而你並不會知道。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會因擔心自己走向死亡,而選擇放棄玩這把遊戲。但使生活並變得富有也是絕對肯定的。你不理解那是什麼意思嗎?你當然理解。這個說法,用物理學家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在另一種情況下恰如其分的話說,就是「認知不穩定」。儘管如此,有些人還是試圖闡明一個觀點。他們認為儘管所有結果都很確定,但任何觀察者都有理由認為某一特定結果的主觀概率與世界波動函數的振幅成正比,或者瓦德曼所說的世界的「存在度量」。這是一個誤導人的術語,因為沒有任何意義的許多世界存在概率極低。對於最終出現在任何給定世界的「自我」來說,這一切無關好壞。儘管如此,我們應該理性地『關心』分裂後的世界,以這種方式來衡量存在。

在此基礎上,他認為量子玩俄羅斯輪盤賭一次又一次(甚至一次,如果有一個非常低的測量存在「好」結果)應被視為一個壞主意,因為列弗死的世界尺度將遠遠大於活著的列弗世界尺度。這可以歸結為多世界解釋中概率解釋,如果所有結果都是100%發生,那量子力學概率特性又會如何呢,為什麼兩個(或者1000個)相互排斥的結果都有100%的可能性?關於這個問題,有大量未解決的文獻,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是該觀點的立場問題。但我想錯了,很多討論都有假設,這個問題與自我概念無關。試圖解釋多世界解釋中概率的出現可以歸結為量子概率就是量子力學在意識限於一個世界時的樣子。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實際上沒有任何有意義的方式來解釋或證明這種限制。

想像一下,觀察者愛麗絲正在玩一個簡單拋硬幣賭博遊戲的量子版本,沒有什麼比量子俄羅斯輪盤賭更激烈或更情緒化的了,它取決於一個原子自旋狀態的測量,而原子的自旋狀態是上下50:50疊加。如果數字上升,她的錢就會翻倍。如果失敗了,她會失去一切。如果多世界解釋正確,這個遊戲似乎毫無意義,因為愛麗絲肯定會贏也會輸。她說:「是的,但我最終會在哪個世界迎來結束?」在某種意義上,一旦進行了測量,就會出現在拋硬幣前的「她」中。現在我們來研究睡眠技巧,在測量之前,愛麗絲會先進入睡眠狀態。兩個房間都有一個箱子。其中一個是她的兩倍,而另一個為空。當她醒來時,如果不打開箱子,她就無法判斷箱子裡是否有中獎的錢。但她可以意味深長地說,50%的可能性有獎金。更重要的是,這難道不是一個有意義的概率嗎?

菲利普·鮑爾《超越怪異:為什麼你認為你所知道的量子物理的一切都是不同的》(Why Everything You Thought You Knew About Quantum Physics Is Different)一書的作者。圖片:Richard Haughton

這裡的概念是,在多世界解釋中確定發生的量子事件仍然可以在觀察者中引出概率信念,僅僅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哪個分支上。假設愛麗絲小心翼翼地說:我將會有這樣一種體驗,我醒來時,發現房間裡有一個箱子,裡面有50%的機率裝滿獎金或空著。埃弗裡特主義者會說愛麗絲的話正確無誤,因為這是一種理性信念。但如果愛麗絲說:我的經驗告訴我,我醒來時發現房間裡有一個箱子,而這個箱子有百分之百的可能為空,埃弗雷特的支持者也必須接受這一說法,認為這是一種真實而理性的信念,因為最初的「我」在未來必須適應這兩種信仰。以前的愛麗絲不能用量子力學來預測會發生什麼,因為在任何時候,除了意識存在(在瘋狂分裂的宇宙中,意識不存在)之外,沒有任何邏輯方式來談論「她」。

從邏輯上講,我們不可能把愛麗絲之前的知覺和之後的知覺聯繫起來,「愛麗絲」就消失了。當你否認代詞有任何連續性時,你不能援引「觀察者」來進一步論證你的論點。多世界解釋真正否認的是事實存在,它用一種偽事實經驗取代了它們(我們認為這已經發生了,儘管它也發生了)。這樣做就消除了我們可以體驗、已經體驗或正在體驗的任何連貫概念。我們可能會合理地懷疑,剩下的東西是否有任何價值、任何意義以及這種犧牲是否值得。每一個科學理論(至少,我想不出一個例外)都是一種公式,用來解釋為什麼世界上的事物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這種理論必須恢復我們所感知的現實的假設,通常是如此明顯,以致於它可以不言而喻。進化論或板塊構造學理論不需要我們身臨其境去檢測,我們認為事實就是如此。

但是多世界解釋拒絕批准,當然它解釋了為什麼看起來「你」像在這裡觀察電子自旋是向上的,而不是向下的。但實際上它並沒有讓我們回到基本真理。正確地理解,既沒有事實,也沒有你去觀察它們。它說我們作為個體的獨特體驗不僅僅是一點點不完美,一點點不可靠和模糊,而是完全的幻覺。如果我們真的追求這個想法,而不是假裝它給了我們量子兄弟,會發現自己無法說出任何可以被認為有意義的真理。我們不僅僅停留在語言上,甚至否認語言有任何代理。多世界解釋如果被認真對待的話,結果不可想像。它的影響破壞了對世界的科學描述,其嚴重程度遠遠超過任何競爭對手。多世界解釋告訴你根本不要相信經驗主義:它摧毀了任何關於觀察者可能是什麼的可信描述,而不是將觀察者強加於場景之上。有些人堅持認為這不是問題,你不應該被它困擾。

然而我極力反對多世界解釋,與其說是為了摧毀它,不如說是為了展示它的缺陷,一旦缺陷暴露出來,就會具有啟發性。就像哥本哈根解釋一樣,它應該被重視,因為它迫使我們面對一些棘手的哲學問題。量子理論堅持:在基本層面上,世界無法為所有表面上似乎應該有一個問題的問題提供明確的「是/否」實證答案。對一些人來說,哥本哈根解釋平靜地接受這一事實似乎太不令人滿意。多世界解釋是一種通過同時承認兩者來拯救「是/否」的熱情嘗試。

但最後如果你說一切都是真的,那相當於你什麼都沒說。我們不必害怕一種科學觀點會改變我們對宏觀現實的看法。但是當我們認真去追求它時,這種觀點就會顯得幼稚和難以言喻,而這種觀點並不能實現科學的功能。那麼多世界的價值在於,關閉一條簡單的出路;為了發現自身處於死胡同,承認他們是值得的。但是坐在那裡堅持說我們已經找到了出路沒有意義,仍需要回去繼續尋找。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Philip Ball/Quanta magazine/Quanta Newsletter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
    相對論先驅羅傑彭羅斯嘲笑量子力學:「對量子力學有許多不同的態度,這些態度數量之多,恐怕比量子物理學家的數量還多。這並不矛盾,因為許多量子物理學家同時持有多種不同的觀點。」毫無疑問,量子力學是一個出色的理論,出色的理論有什麼特點呢,其中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數據壓縮」,即能用極少的信息來解釋很多問題,比如從世界各地的實驗室經過艱苦測定出來的20000個光譜線,薛丁格方程能將這些數據壓縮到僅剩3個數字,但應用薛丁格方程之後,會從兩個方面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經典描述:①,一個粒子的狀態是由波函數來描述的,而不是位置和速度。
  • 量子力學的未來是怎樣的?
    下面這些都代表了傳統量子力學的延伸:狹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很好地完成了它)根據第一性原理預測粒子自旋的存在(多虧了狄拉克方程)為量子力學中力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有電致力、強力和弱力的量子處理
  • 量子力學解釋時間的本質
    理解相對論的概念和預測通常被認為是困難和反直覺的,相比之下量子力學的許多基本原理和含義可能看起來更加詭異,但量子力學的很多假設和理論已被反覆證明是真實的,它現在是有史以來最嚴格測試的物理模型之一。理解量子力學中的時間概念,先要從什麼是量子開始說起。
  • 宇宙三部曲終篇:聊聊真·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
    我們在前一篇《宇宙三部曲:聊聊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 三季科普》了解了在量子世界裡量子具有波的特性,而且還同時存在於許多位置上,這些都在雙縫實驗中被證實了,但雙縫實驗還有一個更神奇的現象,在上一篇文章中還沒有和大家分享。
  • 量子力學經過證明,是可以解釋宇宙萬物的
    量子力學經過證明,是可以解釋宇宙萬物的,但是它的的確確是個玄學,是一種根據對稱性引申出來的物理學理論。(就好比陰陽五行理論,它理論是告訴我們世界萬物都有五行,但它是玄學!五行只是陰陽五行的一種解釋方式,不一定有你想像的那麼玄。)
  • 量子力學的三大階段性
    愛因斯坦贊成量子力學的理論,承認薛丁格方程正確地描述了微觀世界的規律,因為它的計算結果與實驗一致。愛因斯坦反對的,只是量子力學對於計算結果的解釋。他認為,除了波函數之外,一定還存在另外的因素決定了粒子的運動。後來貝爾證明了經典力學的邏輯將導致貝爾不等式,而實驗結果卻違背貝爾不等式。愛因斯坦本人沒有看到這個實驗。
  • 為什麼平方反比普遍存在,為什麼引力不能納入量子力學?
    導讀:為什麼平方反比普遍存在,為什麼引力不能納入量子力學?牛頓300年前就告訴我們引力的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所以目前而言,沒有證據表明高維度理論存在,關於高維度空間問題,後面的章節還會專門討論。如果單從引力作用適合與任何尺度的物質來討論,愛因斯坦所建立的廣義相對論,就沒有理由不能在量子學體系中自洽。可是事實就是不能融合。原因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需要修正。
  • 【中科館大講堂】《為什麼相信量子力學?》
    《為什麼相信量子力學?》 時間:2020年11月14日(周六)10:00-11:30 地點:中國科技館一層報告廳 題目:《為什麼相信量子力學?》
  • 量子理論證明靈魂存在?量子力學是唯物學科嗎?
    我在網絡上經常看見一些宣傳量子力學與神秘主義聯繫的文章,比如,有一篇網絡文章叫《從量子糾纏到量子計算機,未來的某一時刻人類或許解開宇宙的起源》,還有用朱清時的演講做成的《朱清時:量子力學證實,人類意識是物質世界的基礎》、《物質並非實有的存在》等等,這些文章千篇一律的把量子力學與神秘主義掛鈎,甚至直接鼓吹量子力學證明了唯心主義。
  • 量子力學將迎「二次革命」:追問「為什麼」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這樣評價量子力學的第一個100年:「人們只關注能『做什麼』,不去問『為什麼』。」 然而,量子信息的發展打破了僵局。量子糾纏、非局域性等新概念,促使科學家開始重新審視量子世界的本質。 「新實驗方法和手段的出現,提供了更多研究量子世界奧秘的有效工具,對量子力學的基礎問題進行實驗研究成為可能。」郭光燦說。
  • 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界限在哪裡?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除了量子糾纏以外,在量子力學中還有許多難題,至今都沒有一個確切答案,這代表量子力學體系還不夠完善,在未來會被新的知識填充,並且進行相對的改變,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把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混為一談的原因,因為兩者之間存在矛盾,這也就代表雙方都存在一些不夠完善的缺點。
  • 量子力學:世界因人類幻想存在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3日報導,量子力學新觀點認為世界其實是因為人類幻想了才存在,宇宙中粒子的變化都是基於人類的觀察。首先,科學家將不同狀態的氦原子以一種懸浮態聚集起來,即讓氦原子們處於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中,然後將原子不斷排出,只留下一顆單獨的原子。
  • 量子力學的在解決能量守恆的問題
    量子力學的預測已被實驗證實為錯誤的概率超過100%,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已知預測都是錯誤的。只要真實世界不是絕對不可知的,量子力學預測的對錯區分就沒有意義。只有實際經驗才決定判斷的正確與否。如果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運算不是錯誤的,那麼至少大部分運算,是有效的,為什麼你就不相信?應該相信自己的直覺。
  • 量子力學或可以解釋
    也許量子力學可以解釋在人類社會究竟存不存在著神呢?其實這一個問題在古代來看,就是一個神學上的猜想,現代人的知識水平對於世界的了解,和古代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這種神的存在,有神論是不可能會被認同的。而一些科學家在晚年的時候,卻都加入了有神論之中。比如說,愛因斯坦和牛頓。
  • 量子力學中薛丁格的貓理論困擾科學家,現今的幾個解釋能夠成立嗎
    量子力學和宇宙學科是現在世界上最令科學界困擾的話題,宏觀宇宙方面科學家有諸多難以解釋的物理科學問題,另外宇宙的一些不確定性,更是讓科學家十分迷惑,比如暗物質、白洞等。量子力學裡面薛丁格的貓更是讓科學家困擾,今天美女小倩和大家探討的就是這個科學謎題。
  • 《蟻人2》 量子力學的微觀世界
    《蟻人2》中,漫威「最小英雄」蟻人除了超級英雄外又多了一個父親的身份。在拯救世界的同時也要努力做好一個全職父親。這一次,當二代黃蜂女霍普·凡·戴恩和漢克·皮姆博士向他傳達了一項新任務的時候,斯科特不得不再次穿上戰衣,與黃蜂女並肩作戰。《蟻人2》將會直接連接到《復聯4》的劇情,因此這部電影裡面的量子領域和復聯4穿越時空故事有很大關聯。
  • 為什麼說平行宇宙真實存在?
    美國量子物理學家休•埃弗雷特提出的多世界詮釋被認為屬於第三類平行宇宙,從量子力學的角度看,此類平行宇宙發生的每一個事件都會產生無數個可能性事件的宇宙,在埃弗雷特看來,在測量過程中,初始狀態波函數所存在的宇宙「分裂」成許多個相互不可觀測的
  • 為什麼物理學家費曼會說:世界上沒有人真的懂量子力學?
    不僅費恩曼表達了量子力學的反常識性,波爾曾經也說過類似的話,他曾經表示:「如果你第一次接觸量子力學而不感到驚訝,那你一定是沒有弄懂它」。事實上,量子力學確實晦澀,但放在現在卻有點不合時宜,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量子力學基本上已經婦孺皆知了,甚至村裡的農民都聽過量子糾纏這樣的術語。
  • 量子力學的關鍵謎團,「量子永生」如何拯救「薛丁格的貓」?
    如果量子多重宇宙是真實且存在的,那麼你的某個「2.0版本」可能會在其他世界永遠存在。現在,我們一直在研究量子力學的一個關鍵謎團:為什麼我們沒有量子力學帶來的「魔法力量」?在許多狀態下同時進行測量時,只有一個清晰的可觀察狀態,並且這是測量問題。
  • 量子力學多世界解釋說的是什麼?
    不過科幻小說關於多世界的描述和埃弗雷特的解釋是根本上不同的,埃弗雷特強調觀測者僅僅能觀測到世界的一個分支,但科幻小說通常處理成多重世界反直覺的交叉。同樣,相信多世界解釋及承認平行宇宙的存在對於全面理解真實世界至關重要。他認為,我們現在所認識的世界只在真實世界中佔很小的比例,甚至只是冰山一角,但是由於認識、時間、空間、技術等因素的限制,我們無法從經驗的角度直觀而全面地認識真實的世界,所以,應該用一個開放的視野去接受新的思想和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