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恩曼是物理學中的全能大師,他一生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量子力學。
不僅費恩曼表達了量子力學的反常識性,波爾曾經也說過類似的話,他曾經表示:「如果你第一次接觸量子力學而不感到驚訝,那你一定是沒有弄懂它」。
事實上,量子力學確實晦澀,但放在現在卻有點不合時宜,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量子力學基本上已經婦孺皆知了,甚至村裡的農民都聽過量子糾纏這樣的術語。
量子力學的反常識之處已經經過多年的宣傳了,人們似乎已經將這種反常識認為成常識。
人類在20世紀之前,基本對分子以下的微觀世界一無所知,當時的物理學還被經典力學統治著,而經典力學就是基於宏觀世界歸納出的科學理論。
在經典力學領域,我們秉持著這樣的常識:
一:某一時刻,指定物體的時空位置是單一的。
也就是某年某月某日的八點,你只能在一個地方,而不會既在A地又在B地。
二:位置隨著時間的變化是連續的。
比如:你從家到學校不管是怎麼去的,總能找出某一時刻狀態下的你,使其處於總路程中的任意一個位置。
三:超距作用是不存在的。
不管是什麼作用,都需要介質傳遞這種影響。即便看起來是超距作用的萬有引力,牛頓也不得不引入「以太」這種假象物,使其符合非超距作用的理念。
在人類沒有深入到微觀世界以前,我們甚至一度認為以上三點就是經典物理學的普遍性規律。
然而量子力學全部顛覆這些「普遍性」規律
最早引起人類疑惑就是1900年由普朗克提出的能量量子化概念,由此標誌著量子力學的建立。
普朗克為了解決黑體輻射問題,硬是拼湊出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詮釋實驗結果。
能量量子化打破了能量傳遞的連續性,用分立間斷的量子(不可再分的基本單位)表述能量的傳遞。
這種非連續性跳躍在波爾的電子能級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科學家驚呼電子居然可以從低能級直接跳到高能級,而不需要經過任何過程。就好像瞬間移動一樣,你可以「瞬間」地從北京挪動到上海,而不需要經過任何路程。
隨後,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更是詭異
實驗的結果就是單個電子在不被觀察時,會同時經過兩個細縫,而觀察行為會導致這一特性消失。我們只能基於這樣的現象歸納出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而不理解為什麼會存在如此令人詫異的現象。
量子力學曾經也讓愛因斯坦苦惱,在1927年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愛因斯坦曾經舌戰波爾。
他認為量子糾纏這種鬼魅般的超距作用是不存在的,肯定是量子力學不完備造成的。這其中的隱變量還未被發現而已。
愛因斯坦甚至用左右手套比喻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只是起始狀態就決定好的結果,這種超距作用只是邏輯推理而已。
然而事實並非愛因斯坦想得那麼簡單,在經歷80餘年的各種實驗驗證後,量子糾纏是客觀存在的超距作用已經是不爭的自然事實。甚至這種超距作用的速度至少是光速的一萬倍。
量子力學帶給普通人的不僅是詫異,更是世界觀的顛覆。面對這樣的量子力學,誰也得表現出謙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