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形容一個人學識很淵博,通常會誇「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這個「地理」一詞,最早在我國出現是《易經·繫辭》,裡面提到「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東漢思想家王充對地理的解釋是「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但古代的「地理」,往往包含風水學內容較多,比如《地理五訣》《地理琢玉斧》等,而較早描述現代地理的書籍,《山海經》算一本。
在西方,地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託色尼寫出了一本「大地的記述」,是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地理學概論》。
地理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我們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係的學科,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即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人文環境包括農業、工業、聚落等方面,實現人類與環境的和諧統一,是人類發展恆久的命題。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不但具有科研性,更有實用性。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通常是從初一開始開設地理課程。學習地理,可以知道這個美麗藍色星球及其以外範疇的奧秘;學好地理,可以與環境更好地相處,感受科學給生活帶來的便利。但大多孩子都在初一開設地理課之前就已經有意無意地接受過了相關知識。
雖然地理充滿魅力,但是並不曲高和寡,因為看似深奧的秘密都可以通過簡單的道理去詮釋。以孩子們樂於接受的方式潛移默化潤物無聲,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探索和理解。
《這就是地理》,以漫畫的形式進行地理知識啟蒙,採用兒童喜愛的情景式漫畫風格,視覺效果輕鬆隨意、誇張詼諧,符合兒童充滿童趣的審美,包含「地球、太陽月球、大氣、水、地殼、世界、家園、地圖」八大基礎主題,用漫畫語言,讓知識點「活」起來,帶領孩子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探險中,掌握地理知識。
通過生活中常見問題的導入,讓孩子們聯想到地理與生活的關係,比如:
地圖三要素:方向、圖例和比例尺。
學會認識圖例,找到離我們最近的快餐廳。
運用比例尺來計算從海洋館到科普館的實際距離。
當孩子能夠自己看懂地圖,並且估算出實際距離、知道各大洲大洋的位置,內心就會對這個世界有個總體的了解。見過的世界越廣闊,就越會懂得學習知識的好處。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實際上,各科之間的關聯無處不在。比如,數學應用題中會穿插地理的時差問題、地理知識中也會有生物的光合作用相關聯。當孩子讀的書越來越多,頭腦中的知識架構也會越來越完整、越來越有體系,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太陽除了提供光和熱,還能讓我們的生命得以延續。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太陽光能量,釋放出氧氣。
植物的能量進入動物體內,
像牛、羊等家畜被加工成食品,然後進入人體。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為指引,發動「主觀能動性」的「小馬達」,讓孩子愛上學習、學會學習、主動學習,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