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2期關於扁鍬的文章我們系統的介紹了棲息於日本和我國境內的扁鍬亞種,今天我們再來來聊聊扁鍬中的巨型個體,也就是體型至少可以超過90mm,最大可超110mm的棲息於東南亞地區巨扁鍬們。
1、巴拉望巨扁鍬(Dorcus titanus palawanicus) :
世界上最大的扁鍬,雄蟲紀錄個體113.2mm(2014),亞種名係指巴拉望島,也是其主要棲息地。巴拉望巨扁外型強壯厚實,配上修長有力的鋸齒狀大顎,成為各地玩家喜愛的扁鍬品種。
2、蘇門答臘巨扁鍬(Dorcus titanus yasuokai):
世界第二大巨扁鍬,紀錄個體107.4mm(2017) ,亞種名源於日本人安岡博人之姓,棲息地位於蘇門答臘島。蘇門答臘巨扁外型厚實且擁有鋸齒狀的大顎,頭胸部較寬,大型個體體型巨大且充滿魄力。
曾經的蘇門答臘巨扁鍬學名是Dorcus titanus titanus,除去自身外,曾包含棉蘭老島巨扁、蘇拉威西巨扁等,2010年時原名亞種得到細分,因此才有了現在的亞種分類。
3、蘇拉威西巨扁鍬(Dorcus titanus typhon):
又名堤風巨扁鍬(來源於亞種名的音譯),棲息於印尼蘇拉威西島北部至南部,以及布頓島和卡巴耶納島,目前屬於世界第三大的巨扁鍬,紀錄個體為106.4mm(2017) 。
蘇拉威西巨扁鍬兇猛、強壯,前齒型為主,大顎修長且具有厚實的立體感,非常有力。有著比巴拉望扁鍬還要寬大的身軀,體型看著雖扁,但又厚又重,鍬甲界的肌肉男。
堤風巨扁鍬在日本曾被稱為帝王扁。
4、帝王巨扁鍬(Dorcus titanus imperialis):
主要棲息於菲律賓的呂宋島、馬林杜克島、薩馬島、卡坦端內斯島、萊特島、錫布延島、君島等一些島嶼,不同產地(島嶼)之間的牙型各有變化,前齒型、中齒型、基齒型均有出現。雄蟲現有紀錄個體為106.2mm(2013)。
呂宋島的內齒靠近基部或者靠近前部;馬林杜克島內齒靠基部,整體更為寬厚;薩馬島和萊特島,內齒位置不固定,頭盾靠近口器有一細小突出;錫布延島頭盾兩個突起位置更窄。但實際情況可能更為複雜,以上並不包括所有的牙型變化。
5、民答那峨巨扁鍬(Dorcus titanus mindanaoensis):
亞種名係指民答那峨島,該島又稱棉蘭老島(相信國內對這名稱更熟悉),因此民答那峨巨扁鍬也稱棉蘭老島巨扁鍬,主產地為菲律賓的民答那峨島(棉蘭老島)、巴西蘭島、迪納加特島等島嶼,紀錄個體為100.8mm(2007)。
6、馬來巨扁鍬(Dorcus titanus nobuyukii):
又稱婆羅洲巨扁鍬,亞種名源於日人小林信之之名,主要棲息於馬來半島、婆羅洲及尼亞斯島。
馬來巨扁鍬外形與基齒型的蘇門答臘巨扁鍬基本一致,其最大的魅力在於其體態上的「分量感」,體形壯碩,牙形粗曠,氣勢十足。雄蟲紀錄個體為95.4mm(2016),日本維基百科的數據為98mm,就個體大小而言,在東南亞的巨扁中排倒數第二。
7、東蘇拉威西巨扁鍬(Dorcus titanus titanus)
扁鍬原名亞種,也是當前最小的東南亞巨扁,紀錄個體為92.9mm(2012 Bekuwa數據,另有數據顯示其體長紀錄為99.5mm),主要棲息地為蘇拉威西東北部及佩連島、邦蓋島、塔利亞布島。
扁鍬原名亞種早期是一個龐大的亞種,包括諸多分支品種。但在近年重新分類後,原名亞種(也就是東蘇拉威西巨扁鍬)僅指最早在蘇拉威西東北部發現的基齒型亞種。
小貼士:除去以上7種巨扁外,東南亞的巨扁鍬還有兩個未正式命名的亞種,分別產於薩馬島和馬林杜克島,前者紀錄為104.7mm(2013) ,後者是100.0mm(2011) 。
註:文中所涉及體長紀錄均為Bekuwa2017年數據,可能有滯後性,哪位蟲友如有最新數據還請告知。
東南亞巨扁們雖然體型碩大,看起來令人生畏,但飼養起來都較為容易,生命力也相當強勁。唯一需要擔心的是繁殖時,公蟲過於兇暴,容易爆母,解決了這一問題,你的繁殖基本成功了八成。幼蟲飼育如果想出大個體,就直接下菌瓶吧!
以上如有錯誤之處還望各位蟲友指正,感謝閱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