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看到一個場景或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居然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就像自己親身經歷過一樣,但其實自己根本就沒經歷過,這種感覺就稱為「既視感」。
對於「既視感」這種錯覺,小編也很有體會,也曾遇到過很多次。有一次為了給過生日的朋友準備一束花,小編就到處去找花店,後來跟著手機導航終於找到了花店。進門的瞬間卻感覺曾經來過,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但其實是第一次來買花,當時這種感覺真的很讓人詫異,後來才了解到這是「既視感」。「既視感」又稱為「幻覺記憶」,也被叫做「海馬效應」。「既視感」來自於大腦對一個畫面的聯想,是有科學依據的。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經歷過類似的現象,根據問卷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過一次「似曾相識」的經歷。而且越有想像力的人越可能經歷奇特的感受;經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長時間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經歷「似曾相識」;另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經歷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調查還顯示,「既視感」的發生率在青年時期最高,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特別是當人們真正開始重複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時,它的發生率反倒降低了。一個世紀以前,當弗洛伊德理論還是領導心理學研究的主流時,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識」解釋成潛意識矛盾衝突的體現。但是現代心理學家提出,「似曾相識」不一定發生在深層次潛意識矛盾衝突基礎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腦都會產生這種感覺。而且,人們在疲憊和壓力狀態下時很容易出現這種感覺。
「既視感」容易發生在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下和對場景的體驗上。儘管所有的人都會出現「似曾相識」的主觀體驗,但並不意味著「似曾相識」在所有人身上發生的頻率都是一樣的。一般來說,與情緒密切相關的事情容易記得比較牢。因此如果處於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那麼「似曾相識」發生的概率就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時,人體內分泌會發生劇烈變化,從而使人處於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記憶也會變得很活躍。這時候比較容易發生「似曾相識」的現象。「似曾相識」主要發生在對場景的體驗上。是因為每一個知覺都是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下出現的。這種場景往往是一個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別的注意就會跑到腦子裡形成無意識的記憶。這種無意識的記憶有時候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中就會蹦出來,與知覺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識」的現象中,被調動的大多是無意識的記憶。從童年開始,所有的經歷不管是想記的還是不想記的都在腦子裡有這些記憶的痕跡,在一些極特殊的情況下就蹦出來。透射到意識中,就產生了「似曾相識」的感覺。
「既視感」之所以又稱為「海馬效應」,是因為與大腦中的海馬體有重要關係。海馬體又名海馬回、海馬區、大腦海馬,海馬體主要負責學習和記憶,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記憶都儲存在海馬體中,如果一個記憶片段,比如一個電話號碼或者一個人在短時間內被重複提及的話海馬體就會將其轉存入大腦皮層,成為永久記憶。
「海馬效應」其實也屬於心理學的一種,表現在一些你看到的場景感覺曾經歷過它,似曾相識。 這是因為人腦的記憶細胞曾在某一時刻自動吸收過類似信息,所以在你用眼觀察場景時,你的感知細胞會與記憶細胞重合,組成一種與眼中看到的場景相似的影像反射在你腦中。
有的研究還表明,「既視感」可能是記憶系統發生小故障的一種表現,每天我們都會接觸到海量信息,有些信息可能在不經意間存儲在了你的潛意識中,日後當類似的信息出現時,熟悉的感覺就突然出現了。另外大腦有時候也會回顧過去的經歷,並對這種經歷進行加工,如果你遇到一件與過去經歷較為相似的事件時,在大腦的影響下,也會讓你覺得這件事好像發生過。關於「既視感」發生的原因還有別的理論,比如神經系統信號延遲,認知過程中的不同步現象等等。有人還把既視感當成「靈異現象」,甚至會因此感到不安,其實大可不必,因為這是一種科學的正常的大腦反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