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活著一場似曾相識的人生。每個我到的地方,我都覺得仿佛曾經來過。」
這是電影《搏擊俱樂部》中,Jack的一句經典臺詞。
作為一部心理學領域的電影,它可能有藝術色彩的加持。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感覺並不陌生。
「咦?好奇怪啊,這個場景,我好像在哪見過」、「明明第一次見面,這個人卻感覺好熟悉啊」這些話,你一定曾默默對自己說過,那一刻,也會覺得驚訝或神秘。
但其實,你突然對第一次見面的某個人,對正在做的某件事,對第一次去的某個地方,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都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
心理學上,把它稱之為「海馬效應」。
「海馬效應」亦稱「既視感」、「即視現象」,是人類在現實環境中(相對於夢境),突然感到自己「曾於某處親歷過某畫面或者經歷一些事情」的感覺。
【一】似曾相識的一見鍾情
這種感覺叫Dé jà vu,是一個法語詞彙。中文叫「即視感」,俗稱「似曾相識」。
它是指人在清醒狀態下,會對第一次見到的某個場景、某個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有研究表示,約有三分之二的人一生中會遇到至少一次「似曾相識」的感覺。而充滿浪漫色彩的一見鍾情,就是其中一種。
小張對女朋友蘇晴就是一見鍾情,兩人第一次見面是在街頭的小巷口。四目相對的瞬間,小張第一次有了心動的感覺。
通常,大家都會覺得小張是被蘇晴的美貌吸引了。但其實,這也是一種海馬效應。
見到蘇晴的第一眼時,小張便產生了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好似兩人很久很久以前就認識,但就是想不起來,因此會想要去親近對方。
所以,當你第一次見到某個人,便莫名的被吸引,覺得無比熟悉時,不要覺得奇怪。這是一種正常的即視現象,也是屬於你們的心動信號。
【二】似是而非的前世記憶
愛因斯坦曾說:這個世界有很多時空,每個時空都按照一般的規律運行著,他們是平行的,一般不會有交叉,只是有時間的先後,但也有例外的情況,出現時空交叉,即時空錯亂。
如果人恰好經歷了時空錯亂的瞬間,又將前世的這段記憶儲存下來,便會覺得似曾相識。
為了驗證「前世記憶」的可靠性,荷蘭的心理學家曾做過一次實驗。
他們分別找了13位認為自己擁有前世記憶的人、13位不信有前世記憶的人。然後給他們看了40組名字,讓他們大聲念出來,熟悉記憶幾遍。
2個小時後,心理學家又拿出了100組名字。其中有之前看過的名字、沒有看到過的名字、以及世界名人的名字。
結果發現,相信前世記憶的人比不相信的人,更容易把新名字和名人的名字誤認為是曾經看過的名字,並且表現得相當自信。
所以,當你感覺這件事、這個場景在哪裡經歷過時,並不是所謂的前世的記憶。而是記憶的碎片在腦海裡自由組合時,不小心排成的形狀,跟眼前的場景很相像而已。
【三】意外觸發的錯誤記憶
人的大腦是通過檢查記憶,來確定我們是否見過某一場景或某個人的。
如果它出現了匹配的,大腦就會將它識別為熟悉的區域。如果是似曾相識的記憶,很可能就是意外觸發的。
曾有研究人員做過實驗,他們招募了18個志願者,給他們放映了一部經典的動作大片。
之後,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催眠,並在志願者面前,重新放映了一部新的動作大片。
結果表示,有10個志願者表示看過新的電影,有5個志願者表示某些鏡頭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剩下的3個志願者表示沒看過。
這說明,人類有時根本不需要真實的記憶,大腦內部就有可能自己製造一種熟悉的感覺。
所以,當你對某一場景出現似曾相識的感覺時,不一定親眼看見過。有時只是大腦的意外觸發,虛構了某種場景,讓你錯誤的認為自己曾經歷過。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人的記憶是可以扭曲和重塑的。不是你覺得有熟悉感,感覺在哪見過的場景,曾經就一定親身經歷過。
有時,只是你自己的經驗加工、大腦觸發虛構了某種場景,讓你產生了偏差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似曾相識」是一種主觀體驗,每個人的頻率不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的機率也會慢慢減少。
在這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意識到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並學會理性對待它,千萬不要影響到我們的正常生活。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