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居小菜生活在農村,老家那裡現在還有些農戶種一兩棵桃樹(毛桃)吃,我爸媽以前也種有,不過後面砍掉了;要說同樣的桃樹品種,種在不同地方出現甜度不一樣,這也是不奇怪的,就以老家當地種植的毛桃來說吧。
以前剛開始村裡人們種植的毛桃不多,誰家有就被人摘來吃,剩下的核他們就拿來種植,所以都是一樣的品種;老家是山區,村前水渠邊、村後是後山都種有毛桃,小時候跟村裡的小夥伴沒少摘來吃過,就感覺後山種植的毛桃稍有點苦味,不夠好吃,而其他村如外婆村種植的毛桃卻沒有差別這麼大的。
後面才發現,其實它們生長的環境差別挺大的,村前村後種植的毛桃樹平時都沒有人管理(就剛種植那時候施些農家肥,後面長活之後就不怎麼管了),而村前水渠邊的桃樹平時得到的光照比較足,而且靠近水渠邊,不怕水分不足,此外,所生長的泥土比較疏鬆透氣;而後山山坡種植的那毛桃樹周邊是其他的樹木(楓樹、竹子、松樹等等),比桃樹高大不少,很茂盛,毛桃樹平時得到的光照比較少,而且後山那裡的泥土是那種黃泥巴,粘結得很,下雨的話更黏;或許就是這樣的環境,生長出來的毛桃樹不是很茂盛,結的毛桃也比較小個,味道還有點苦。
或許這就是土壤的差別影響吧,因為我們當地種植的竹子也多,村前水渠邊也有,不過比較少,後山更多,而後山跟毛桃一樣環境下生長的竹子有竹筍長出來之後也是有些苦味的,拔來吃都是要先煮水一遍再拿來炒。
再說外婆村種植的桃樹吧,雖然兩個村莊就相隔幾公裡,但土壤差別大,他們那邊的泥土比較好,大部分是那種像草木灰一樣比較細膩疏鬆透氣的土壤,毛桃樹就是生長在這樣的土壤中,離農家房子不遠;要說氣候環境的差別,整體來說差不多,但有時候也不一樣,以前我們這邊下雨,外婆村竟然不下雨,然後我們家在外婆村那裡曬稻穀就沒去收,外婆自己收沒那麼快,被雨淋了;外婆村種的毛桃挺好吃的,感覺跟我們村前種植的毛桃沒什麼差別。
當然了,要說施肥等因素對桃樹甜度的影響,鄉居小菜認為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畢竟植物的生長是吸收積累的過程,就像我們地裡種植的蔬菜,施農家肥、不噴藥跟用化肥種植的蔬菜,口感沒得比的,施農家肥、不噴藥的蔬菜口感更好,有些蔬菜就是明顯的清甜感呢,就拿鄉居小菜自己種植的豌豆來說吧,就是明顯的清甜感,而娃爸從街上買的商販賣的豌豆就沒有那種清甜感,而且感覺豌豆比較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