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軍之女蕭耘記九旬恩師王金如先生 古箏情緣今未了

2020-12-06 北晚新視覺網

2014年10月3日訊,重陽到來之際,引來了人們對敬老尊師的無限遐思。今天,本報特別約請了現代著名作家蕭軍之女、作家蕭耘撰寫了一篇回憶恩師的美文,以饗讀者。

 

 蕭耘彈箏——高山流水

觀楊大鈞先生作畫(蕭燕攝)

 

古箏情緣今未了

——記九旬恩師王金如先生

蕭耘

我相信,人和人之間是有「緣分」的。

說來巧,入學後的一天,我無意中在校園裡「逛」,想更熟悉一下剛剛邁進的這所藝術院校的環境……

最新鮮的是:大師哥、大師姐們不管老師叫老師,而稱「先生」。啊,「先生!」多麼好聽而又文雅的稱呼——親切、恭敬、響亮而又有音樂感!我也想每天這樣與我的老師見面,高聲喊:「先生好!」——那年我剛滿十五歲,戴著紅領巾——正在遐想的得意,突然,遠處走過來一位風度翩翩的女老師。她身材高挑,穿著一襲長長的飄飄灑灑的玄色百褶裙,腰間繫著的那條寬寬的裙帶,精緻的金色帶扣格外項目!濃黑的半短波浪形髮式——好漂亮啊!也許我當時的樣子一定很傻呆,當她經過我身邊時,一股淡淡的幽香飄拂過來,只記得她衝我微微地一笑,一個淺淺的「笑窩兒」浮現在她的臉頰上……我竟忘了一慣的禮貌,連「老師好!」也沒說,錯過了……

新生入學,除了自己的主科外,還要選修一種技能——樂器或歌唱。為了讓學生有感性認識,了解器樂的特徵,必定會安排一場「音樂會」。由授課的老師們邊講解邊演示,學子們都聽得新奇而入神。

我心焦急!那天在校門口衝我笑了笑就走過去的「女神」是教什麼的呀?怎麼再也沒遇到過她……忽然我以為是我的眼睛「花」了——只見她懷抱著一個長木板樣的樂器走上了舞臺,輕輕地將它擺放在琴桌上。全場鴉雀無聲。隨著老師纖縴手指撫弄琴弦、手揮目送的剎那間,那行雲流水般的美妙聲響縈繞大廳……她演奏的姿態好優美啊!輕柔而典雅、恢宏且大氣——這就是王金如先生。那被稱作「古箏」的樂器再適合她不過了——從此,我選定了老師,選定了學箏。王先生的箏藝開一代新風,令樂壇矚目。想當年柬埔寨的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特派他的皇家樂隊專家來中國向她討教呢!

聽說過這樣當先生的嗎——衣、食、住、行什麼都管?!有。為了使學生們學業有成、工作出色、家庭和睦……王金如先生的學生有一位算一位,哪一位沒有感受過她的恩澤?……沒挨過餓的人,決體會不到「吃」的重要。所謂「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我們都趕上了!十五六歲的年紀,生命的「華彩樂章」剛剛開始,餓得沒法子了,擠牙膏吃;用熱水衝碗醬油湯,你一口我一口地推讓著喝……喝得個個浮腫,課也上不了,先生們看著著急啊!

王先生的家距學校不遠。一座算不上闊綽但聞名遐邇的小院落。想當年這也是全國箏友、專家在京聚會的中心吧。其實,對學生們來說,是先生家那棵探出牆頭的老棗樹更具有吸引力!那「秋來結子紅於錦」,又大又甜的「葫蘆棗兒」,才真的讓人心動吶!可以說,凡王先生的弟子,沒吃過她家棗兒的不多;沒吃過她親自下廚做飯的幾乎就沒有。悟性高點兒的,早從先生那兒悄悄學了幾招兒,成了自家日後炫耀的「招牌菜」了。我笨,自己做的飯連自個兒都不愛吃,可我卻從王先生那兒學得了一手好針線活兒,連先生都誇我心靈手巧呢!

然而,1962年我卻因「反動作家之女」的身份,被「畢業」了!失去了上大學繼續深造的機會。我被分派到了東城的一所尼姑庵改成的小學校,充當了一名音樂教員。四年後,又遭遇了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以同樣的「反動子女」罪名,我又被「停職反省」了。失去了工作,被斷絕了生活來源……年紀輕輕竟成了一個「無業游民」!父母被押,兄弟姐妹失聯,「家破人離燕覆巢」!怎麼辦?出路在哪裡,希望又在哪裡?在茫然和絕望中,我見到了「賦閒」在家的老師。「一不要使生命浪費;二不要使精神空虛;三時間要抓緊,學習一技之長,做個有用之材;四要勇敢面對。來吧,到我這裡來,把古箏拾起來,我再教你……」這就是那個年月,我的恩師王金如先生,對落難學生的我,說的最性命攸關的話!

當時,以我這個家被抄沒七八次,又沒了工資的小教員,哪有能力去買箏?!王先生的夫君、著名琵琶演奏家楊大鈞先生倏然憶起「文革」前,在一個琴行曾見到過兩張舊「箏板」,日本式的,無人認領……「碰碰運氣看!」說走就走,緊跟著楊先生的腳步,輾轉街巷,直奔琴行……

萬幸!箏板還在——仍是土頭土腦的一雙兒,橫臥在牆角兒。走在歸家的路上,我緊緊地抱著琴板,唯恐有個閃失,而楊先生顯得比我還興奮,不時地回過頭來關照我——如獲至寶。

此後的一個月裡,楊先生自始至終地擔當著「總監理」之職,一絲不苟,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從琴式的設計、改制、繪圖、施工;琴弦、琴碼的調試……直到把一張秀美的十六弦古箏交到我的手中。

父親,也為女兒終於有了自己朝思暮想的琴,又獲得了學習的機會,有了生活的前景而親筆題寫了《箏銘》,請小兒子蕭燕鐫刻在了箏板的背後:

「此器原為日本製作,略加改動如今式。雖非名品、古品,據考亦有數十年歷史矣。箏,起源於秦,或傳於秦,殊難為斷。箏或爭也,減古琴之半而成者;或錚,琤也,象其聲而名之,存疑待證。二女蕭耘習此器於王金如女士,王老師為此道名家,桃李春風或可小有成就,餘至望焉。為之銘曰:

箏爭為義,箏琤為聲,為義為聲,高山景行。手揮目送,斯吟斯鳴;肄而習之,大道攸通。天心民命,是服是膺,勉之哉,無負厥銘。」

幾年間,或我去定阜街聆教,或先生到我家親臨指點,兩家人的交往,兩代人的情誼,漸頻繁而愈加深篤。相互鼓勵,相互支持,共度艱難歲月……

父親離世之後,就在我們編輯《蕭軍全集》的過程中,又見到了父親多篇以古體詩記錄下來的幾年間楊、蕭兩家的「琴緣」故事——從聽楊公子們彈琵琶,到大公子楊寶林精湛拍攝技巧——「蕭軍故居·銀錠橋西海北樓」的欣賞;到聆聽楊大鈞先生對家藏古樂器的侃侃而談,以至即興作畫揮毫……更讓我感動的是,由於兩家人如此知心、知己、共勉,它給當年處於厄境中的父親,帶來無比的寬慰……

我一直有點沾沾自喜的是——我選對了心儀的老師,而且一眼就「愛」上了她!

有王金如先生在,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她那從容的神態;慈愛美麗的笑臉;不訴苦、不發牢騷、不計名利、謙遜友善、默默耕耘的精神和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深深地刻在我心上。

先生給了我笑對人生的堅強和智慧;給了我動手動腦不懈怠積極進取和不苟的精神;給了我熱心助人的博愛胸懷;給了我勤奮、質樸、勇敢、快樂生活的處世態度。先生教給我對業務必須精益求精,為我們樹立了對祖國、對民族,堅強、正直、有所作為的榜樣……

師恩重於山——今已年近九旬的王金如先生是我一生所鍾愛的人。

2014年秋於十三陵寓所

來源:北京晚報——北晚新視覺網

相關焦點

  • 紀念蕭軍逝世三十周年暨《蕭蕭班馬鳴》詩歌朗誦會在北京舉行
    、著名學者詩人/偉大抗戰作家蕭軍長子/中國蕭軍研究會法人/常務副會長/中國老子研究會會長蕭鳴、著名軍旅詩人/《蕭蕭班馬鳴》朗讀文本作者/國際詩人筆會副主席峭巖、《中華盛世》雜誌社社長劉金富等先後致辭或講話,從不同側面追思了具有民族氣節的偉大抗戰作家蕭軍先生跌宕起伏可歌可泣的一生,在倡導文化自信的今天尤其要重讀類似於蕭軍這樣經典作家之經典作品,要站在歷史巨人肩膀上創造與新時代相匹配的經得起時間篩選與讀者喜愛可傳承的傑出作品
  • 11月,舊情難相忘,心有共鳴,3星座緣分斬不斷,再續未了情緣
    11月,舊情難相忘,心有共鳴,獅子座緣分斬不斷,再續未了情緣。 11月,舊情難相忘,心有共鳴,天秤做緣分斬不斷,再續未了情緣。 她們的美是需要別人發現的,相處之後才能發現她們的可愛之處。她們愛一個人是特別純粹的,也許就是因為你的一個小動作,小眼神就打動她們的心,愛上一個人就會特別主動,一拍即合,眼裡就只有你一個人。11月,舊情難相忘,心有共鳴,做緣分斬不斷,再續未了情緣。
  • 古箏協奏曲《冰火之舞》作曲:方崬清
    ▲古箏協奏曲《冰火之舞》收錄於《風霧潺冰火炫》發燒唱片中,是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方崬清最重要的一部古箏代表作品。2010年由青年古箏演奏家王琦女士委約並成功首演了作曲家方崬清創作的《冰火之舞》(古箏與室內樂版),2015年由青年古箏演奏家王溫豪女士再次成功演出《冰火之舞》(古箏與交響弦樂版),2017年《冰火之舞》又入選首屆澳門「盛世華箏」——大型古箏與交響情景音樂會《大國絲路》,在第三樂章「百年滄桑」與第四樂章「民族魂魄」中由著名古箏演奏家劉樂先生和劉穎女士再次呈現。
  • 你使我認識了文化的臺灣(外二首)一一悼恩師流沙河先生
    寫盡了文學的奧妙一次次撥正了我前行的方向恩師啊,你的離去使今夜的淚雨不知要流到何時從成都到漢中越過海峽那麼多臺灣的詩人不知要以怎樣的方式把恩師祭奠想起臺灣我就記起了成都有一個精瘦的詩人他就是中國詩壇熟悉華夏詩根的最後一位文化古人!
  • 虛實之間,蕭太后的遺蹟與傳說
    《燕雲臺》的開播,將遼王朝傑出政治家蕭太后推到了大眾視線中。電視劇中的蕭太后名綽,小字燕燕,為遼朝北院樞密使兼北府宰相蕭思溫之女、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后、遼聖宗耶律隆緒之母。她的活動時代在十世紀中後期,參預朝政近四十年,帶領遼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這位傳奇太后的故事,至今在幽燕大地仍有跡可循。
  • 「古籍中的靈異故事012」巫山神女的一夜情緣
    但楚懷王、楚襄王父子在夢中與巫山神女歡會的故事影響太深遠了,不僅僅誕生了「巫山雲雨」這一成語,而且巫山神女那似真似幻的形象、飄忽不定的行蹤和在故事中浪漫離奇的情節,讓歷代文人雅士不斷歌詠,詩文數量之多,其他任何一種文學形象都不能望其項背。但是——就怕說著說著有個但是——楚王和巫山神女的相會只是在夢中完成的,尤其楚懷王還是「晝寢」,當然做的就是白日夢了。
  • 講中國故事 古骨新風——蕭和人物畫作品展開幕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裡現場致辭時表示:「中國畫是本土的繪畫,但中國畫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又吸收了外來的文化,在蕭和先生的這些作品裡充分體現了古今中外文化傳承、創新、融合的特點。」  「在當代人物畫家中,蕭和的探索值得關注。他筆下所描繪的豐富世界,既體現出深厚的傳統功底,又打通了古與今、中與西的壁壘,為觀者呈現了一個秀逸俊雅的藝術世界。」徐裡評價道。
  • ——記恩師唐子龍二三事
    其樂融融——記恩師唐子龍二三事●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姬穎  入選理由:他曾經是材料系的學生,現在是材料系學生的良師益友。  以身作則傳承清華精神,得此良師,吾輩之大幸!  第一次聽到「唐子龍」這個名字,是大二。
  • 「鋼琴伯樂」但昭義深情追憶 與恩師周廣仁半個多世紀的師生情緣
    而在但昭義的鋼琴教育道路上,也有一位重要的恩師和引路人,是她深深地影響了但昭義的一生,也是她讓但昭義獲得了一生事業發展的良好基礎。她就是我國著名鋼琴演奏家、教育家周廣仁。本期「深圳文藝名家推廣計劃之但昭義」專欄,跟著晶報記者一起聽但昭義深情回憶從教生涯最初的起點,以及與周廣仁延綿半個多世紀的師生情緣。
  • 讀完大舟恩師雷珍民先生的信,方知「師恩如山」的涵義
    「 藝 術 長 安 」雷珍民系列紀錄片之《如常》編者題記:從去年(己亥)冬天,大舟開始籌備《誠敬》展,就多次將作品呈恩師雷珍民先生過目,就在去年入冬,先生臨去三亞過冬之前一夜將一封信,交給大舟。
  • 第一搖滾女歌手,與恩師同居被逼墮胎,今52歲仍孤身一人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女歌手,她被大家稱為第一女搖滾手。斯琴格日樂,在當初她憑藉著一首《山歌好比春江水》這首歌火遍全網,她的嗓音非常洪亮,也正是因此讓大家發現了她在音樂上的天賦。她出生在內蒙古,所以她的嗓子本來就是醇厚嘹亮的。當她一開口直接驚豔了所有人,在大學的時候,一開始是學的舞蹈專業,但後來她一開口唱歌,收到了音樂老師的讚賞。
  • 原版音樂劇《人鬼情未了》本周日首演
    劇院供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7月9日20時訊(記者 林楠)這個周日,原版音樂劇《人鬼情未了》終於要來了!這部號稱有特效的舞臺劇,究竟能在觀眾的眼皮子底下耍什麼花招?日前,9個17米長的箱式貨車拉著裝滿道具的箱子,浩浩蕩蕩開到重慶大劇院,舞臺搭建工作已經開始。今(9)日,記者從劇院負責人處,打探到劇中的奧秘。
  • 古箏的《時間簡史》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據研究,古箏在戰國和春秋時期就廣為流傳。自秦朝以來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與地方戲曲,說唱和民間音樂的融合中形成了多種具有豐富地方風格的流派,包括河南箏,山東箏,潮州箏,客家箏,浙箏,蒙古箏六派。也可分為南北派(依長江而畫),它們的曲和演奏方法都各有特色。
  • 插花起舞為公壽 蘇軾為何兩書《醉翁亭記》?
    禮部進士考試中,弱冠之年的蘇東坡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了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梅堯臣的讚嘆,他們認為這篇文章筆力豪騁、超塵脫俗、不同凡響,完全契合他們詩文革新的精神。由於宋代的考試採用「糊名、謄錄」制度,考官無法看到考生姓名,也無法根據筆跡識人,因此歐陽修以為這篇文章一定是自己的門生曾鞏所寫,為了避嫌違心地將這篇文章評為第二。後來看到試卷署名「眉山蘇軾」後,不禁大為驚訝,也懊悔不已。
  • 韓天雍:與沙老的師生情緣
    我當時的心情無比激動且忐忑不安,在我心目神明一般存在的大書法家沙孟海先生竟是我研究生指導小組的首席教授,當見到沙老的一瞬間,他老人家那和藹可親丶謙謙君子之風,令我馬上消解了未來之前的恐懼。沙老對劉老師也極為客氣,入座之後,十幾平方米的小屋頓時打破了沉寂而變得氣氛活躍起來。沙老問我是哪裡人,我說我是遼寧瀋陽人,沙老馬上又聊起遼寧書協沈老延毅先生來。
  • 《連平州志》卷之九:藝文4,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記/墓銘/祭文
    《文山二女墓記》(作者:按察司僉事江陰 黃昭 [進士]於正德丙子秋,《連平州志》和《河源縣誌·記(卷十四)》所載與原碑略有差別,此文以原碑為準,下同)  趙宋籙訖時,則有信國文文山公力圖恢復,百折不撓。易世以來愛慕欽崇,遘其遺蹟護而彰之,斯人心之公也。按景炎元年(1276年)十月公帥師至汀州,十一月宋帝至潮州。明年(1277年)正月帝在惠州甲子門,公奔漳州。
  • 科學家顧毓琇與音樂之情緣
    科學家顧毓琇與音樂之情緣徐湘       顧毓琇 字一樵(1902-2002),江蘇無錫人。集科學家、教育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佛學家於一身,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文理大師。  有這樣一位世紀老人,他與百年中國風雨並行,一生充滿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