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杭州1月28日訊(徐非 潘芳芳 楊葉 崔旭川)地處溫黃平原的台州,山海相依、河網遍布,曾是全省治水壓力最大的區域之一。隨著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的推進,通過開展「清三河」行動、剿滅劣Ⅴ類水行動、嚴格督查執法等措施,台州基本解決了水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水環境質量總體大大改觀,水清岸美的場景越來越多呈現在台州人身邊。
如何保持住「一渠碧波」,成為當前治水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8年至2022年浙江省計劃在全省範圍內開展「汙水零直排區」建設行動。2018年是啟動之年。
汙水零直排指的是對生產、生活和經營活動產生的汙水實行截汙納管、統一收集,經處理達標後排放到外環境,做到「晴天不排水,雨天無汙水」。
傍水而居的台州人,深知平原地區治水之難。台州南部尤其是椒黃路三區地勢平坦、河網眾多,水體汙染壓力大、生態補水缺乏,是台州治水面臨的難題。
台州發揚「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奮鬥精神,以「台州式硬氣」攻克治水難題。
2013年底,台州吹響了「五水共治」的號角,向汙泥濁水發起圍剿;
2014年,台州領全省之先,完成垃圾河殲滅月專項行動,首奪「五水共治」大禹鼎;
2015年,台州剿滅所有「黑臭河」,實現過半縣(市、區)創建「清三河」達標縣;
2016年,全市3個省控劣Ⅴ類斷面、5個市控劣Ⅴ類斷面完成消劣;
2017年,台州提前一個多月完成剿劣任務,該年15個縣控以上劣Ⅴ類斷面、6433個劣Ⅴ類小微水體全部完成銷號驗收;被國務院通報表彰為全國環境治理工程項目推進快、重點區域大氣和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的四個城市之一,全省唯一;
2018年,台州市為全國首批25個無黑臭水體的城市之一。全市縣控以上斷面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80%,比2017年上升10個百分點;全市12個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達標率91.7%。仙居永安溪被評為中國最美家鄉河,全國最高分、浙江唯一。
「五水共治」工作持續推進讓天台始豐溪水清岸美。
首戰即決戰 高標準打響「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攻堅戰
2018年7月31日,台州市召開「五水共治」專項行動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規範最全、規劃最細的一次會議,即「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視頻會議。市、縣(市、區)、工業園區管委會、鄉鎮(街道)、村(居)四級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共7000多人同步在主分會場參加會議,吹響全面建設的衝鋒號。
台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對全面開展「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進行部署:爭取用5年時間,全面推進截汙納管,實現全市汙水應截盡截、應處盡處。各地各部門要緊盯時間節點,強勢推進、一抓到底,尤其要壓實今年任務,高標準、嚴要求推進各項工作,確保首戰告捷。
台州市環保局、市住建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在會上作表態發言。
建設工作會議召開後,台州迅速啟動「汙水零直排區」試點工作。
全市上下各級、各部門勠力同心,按照「三無不實施」(無規劃、無方案、無審核)的原則,市、縣(市、區)、工業園區管委會、鄉鎮(街道)、村(居)多級聯動,紛紛出臺「汙水零直排區」建設相關方案,明確工作時間節點,有序推進治水。
科學的頂層設計是綱,全市治水工作以《台州市「汙水零直排區」建設行動方案》為總綱;周密的實施細則為目,台州制定《台州市「汙水零直排區」建設調查技術指南(試行)》《關於建立「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月報制度的通知》《台州市「汙水零直排區」建設驗收辦法(試行)》《台州市「汙水零直排區」建設聯合督查方案》等多項實施細則……綱舉目張,一張誓讓汙水「零直排」的大網周密展開……
環保、建設、綜合行政執法部門均出臺《三大建設單元專項行動方案》,實施掛圖作戰。
台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多次、多地專題調研查訪治水工作。黃巖西城街道玉蘭新村、椒江太和工業園區等試點的「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江口汙水處理廠二期等工程建設,和東官河、永寧江、海門河等河道治水工作現場都留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調研查訪的足跡。
三門縣針對沿街商鋪進行集中隔油池建設改造,助推「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
實幹加巧幹 因地制宜全方位治水顯實效更得民心
台州通過建立「1+3+X」(治水辦+環保、建設、綜合行政執法+專家庫)制度體系,指導和規範各地「汙水零直排區」建設。
由市治水辦牽頭,以環保、建設、綜合行政執法三個職能部門的專家組為主力,聯合台州學院等單位,組建了35人的專家庫,即治水智囊團。強化多形式、多層次培訓,參訓人數達3萬多人。
同時組建治水宣講團,開展「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宣講,超1500人次深入基層一線開展技術服務和志願宣講活動。通過智囊團和宣講團的幫扶,各縣(市、區)結合自身實際,「各顯神通」,在探索「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上,亮點紛呈。
在玉環市龍溪鎮,針對村居群眾,玉環市治水辦、環保局、住建局、綜合行政執法局4大部門將有關法律條例和相關技術統一印製成《「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告知書》,讓治水工作「有理有據」,群眾信服。同時,由鎮村幹部、網格員、志願者等組成「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勸導團,進村入戶「面對面」向村民宣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點燃了村民主動治水的熱情,讓治水工作「有情有義」。
針對工業企業,該鎮雙管齊下,軟硬兼施,聯合環保部門專門印製《工業企業「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告知書》,明確建設改造的時間要求,並與設計單位對188家企業逐一開展對接。鼓勵企業自查自改。對於拒不整改的企業,由鎮領導反覆上門勸說和環保部門出具《整改意見書》督促落實整改。
在仙居縣官路鎮,「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創新建立「排汙流量監控」機制,大大地提升了企業自律能力和政府監管的時效性。在企業安裝排汙流量計,通過晴雨天汙水量的變化情況,判斷是否存在雨汙分流不徹底等情況,同時可以計算該鎮每年汙染減排情況。
「排汙流量監控」強力助推了「雨汙分流到位、預處理設施齊全、持證排水排汙」的要求,倒逼企業整改不達標項目。確保企業雨汙水統一收集、達標排放、納管處理;按照「先處理,再排放」要求,進一步加快全鎮「六小行業」預處理設施的提標改造。
位於天台始豐新城茅導師村,屬於「城中村」改造工程村。小區各住宅樓管網雨汙混接嚴重,部分汙水直接通過雨水管排入小區旁邊的三茅溪,影響了河道水質。
為助推「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始豐街道設立了「樓長制」,為每幢居民樓設置一名「樓長」,由村民代表擔任,負責監督施工及協助做好政策處理等工作。目前,茅導師村一共有24名「樓長」。在村兩委與施工方共同努力下,在「樓長」的監督協助下,村內24幢居民樓均已經完成雨汙分流工程。
「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落到了實處,也落進了群眾的心裡。
台州市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在2018年11月中旬開展了「五水共治」工作群眾滿意度調查,全市範圍內採樣訪問1800人。調查結果顯示,近七成民眾知曉「河長制」、七成民眾知曉「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台州水環境狀況得到96%民眾肯定,較2017年提升0.6%;98%的民眾對治水工作成效表示滿意;99%的民眾對「五水共治」工作充滿信心;「五水共治」工作支持率近百分之百。
「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和生態補水工程的作用下,椒江海門河水質持續改善。
【治水微故事】
路橋:生態洗衣房人氣高
位於路橋區新橋鎮扶雅社區新鳳新村小區的生態洗衣房,每天都能迎來眾多附近居民。
「我每天都會來這裡洗衣服,下雨天也來。地方寬敞,還能和那麼多鄰居們聊天解悶,比以前熱鬧多了。」居民陳桂蘭說。
而在「汙水零直排區」建設改造工作之前,當地居民更習慣在房前屋後搭建的洗衣板上洗衣服。家門口洗衣服、洗拖把,用完的水直接衝洗路面,一轉身就能回到家裡。所有人都對這樣的方便習以為常。
2018年8月開始,作為路橋區首個「汙水零直排區」建設試點鄉鎮,新橋鎮全面推進「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全面開展汙染源排查及治理工作。
居民們自建的洗衣臺,樣式、位置都不統一,汙水大多直接接入雨水井排入雨水管道,有些甚至就在路面順其自流。洗滌汙水最終匯入池塘、河道、溪流,造成水體汙染。
拆除洗衣板,新建洗衣房的方案迅速敲定。選址、設計、施工緊鑼密鼓展開來。
該鎮組織人員開展對居民的入戶宣傳,洗衣板拆除工作和生態洗衣房建設同步推進。
新落成的洗衣房由自來水供水,產生的汙水集中收集後直接納入汙水管網,配套亮化、綠化。
洗衣臺整治成為新橋鎮小區「汙水零直排區」建設的整治亮點。目前,新橋鎮共有臨河而建的生態洗衣房8座;後續,該鎮還將新建5座這樣的生態洗衣房。
「洗衣房還成為提高居民環保意識的宣傳陣地。」該鎮治水工作人員表示,通過方言加普通話雙語播放「五水共治」「汙水零直排區」建設等各類宣傳內容,提高村民和社會各界對治水工作的知曉率和參與率,助力治水成果鞏固。
臨海:智能洗車場受熱捧
連日天氣晴好,臨海市汛橋鎮利豐村公共停車場的智能洗車機忙碌不停。
「在這個便民自助汙水零直排環保智能洗車中心,車主可以通過自助洗車,或者呼叫洗車工進行愛車清洗,洗車後主要通過第三方支付系統完成支付,實現一站式自助服務。」該鎮治水辦工作人員介紹,「打造這個智能洗車中心,服務群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力助推了『汙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
一輛車每次洗車用水量約40L,這些洗車廢水中夾帶的大量泥沙,一般洗車店都是任由其直接匯入城鎮排水管網。粘附力很強的汙垢會堵塞城鎮排水管網,導致排水不暢。廢水中的COD、陰離子洗滌劑等主要汙染物以及重金屬,會阻礙水的天然淨化和氧化,導致水汙染持續時間加長。
該鎮於2018年試點建設完成的智能環保洗車設備,收集雨水作為備用水源,實現雨水的資源利用。
利用環保智能洗車的節水工藝,可實現洗車廢水回收利用率達90%,一噸水傳統可洗車25輛,利用該環保智能洗車機可洗車116輛,有效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
不僅如此,該洗車機綜合運用了物理過濾、吸附、表面過濾、光催化氧化處理等處水裝置,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油汙、懸浮物、COD等絕大部分汙染物。每噸水可減少COD排放約0.08Kg。產出水質量穩定,無色無味,無菌無毒,完全達到「中水」回用的水質要求,真正做到汙水「零直排」。
「洗車機高效便捷,最重要的是對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更有利。下一步,我們還將在利莊村、汛橋村兩個生活小區規劃選址,最終實現建成區域內環保智能洗車場所全覆蓋,並逐步推廣。」臨海市治水辦工作人員表示。
溫嶺:城市會「呼吸」成風尚
溫嶺東部新區在推進「汙水零直排區」建設的基礎上,引入海綿城市概念等多項舉措,初期雨水經過海綿措施淨化,大大減輕了汙水的汙染負荷,在雨汙分流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排河水質。
在東部新區的浙江金鴻食品機械有限公司廠區裡,清澈的人工湖、噴泉、遊魚、水草、細石,形成一幅和諧的生態景觀。
落地的雨水,經過綠化帶、沙石層、透水磚過濾,匯入人工湖;落屋頂的雨水,則由虹吸鬥收集,淨化後儲存在500立方米的蓄水池中,經處理後用於高溫天鋼構屋頂噴淋降溫,這套雨水生態化利用系統被形象地稱為「雨水花園」。
據統計,一套系統年可利用雨水近1萬噸,五年左右便可收回成本。如今,新區內的每家入園企業都建有生態排水系統。
龍門湖生態溼地是如今東部新區裡的一張嶄新名片。不僅擁有優美的風景,更因為溼地對淨化汙水修復生態的強大作用。
「溼地既能調節城市雨洪,又能淨化河湖水質,有強大的生態修復和雨洪吸納能力,是不可多得的多功能『城市之腎』。」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溼地保護管理的過程中,東部新區一方面儘可能保留原有海溝,與新開挖的生態河道形成有機的生態網絡。另一方面,在企業管制上提前投產建好汙水處理廠,配套部署尾水深度處理工程「人工溼地」,做到不但提高出水水質標準及抗衝擊能力,改善和美化生態環境,而且還能極大程度滿足水環境景觀功能目標。
現今,生態保護和修復能力是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目標。除了利用灘涂圍墾區這一獨特的濱海生態優勢,東部新區在編制規劃時,還充分注重水生態與溼地保護,實現從單純的生態水文景觀逐漸過渡為兼具海綿體質的生態蓄水區的華麗轉變,真正做到既能充分吸收區內多餘雨水,又能起到汙水處理的作用,進一步提升城市整體的「呼吸」能力和「解毒」能力。
【數說「汙水零直排區」建設】
◆完成9個工業集聚區(工業企業)、9個生活小區、10個鎮(街道)共28個試點建設;
◆完成8座汙水處理廠新(擴)建工程並投入試運行,全市新增汙水處理能力28.1萬噸/日,新建管網1130千米;
◆完成26家城鎮汙水處理廠清潔排放技術改造,並投入試運行,在全省率先提出汙水處理廠出水準地表IV類水提標改造工程;
◆排摸形成整治項目數5974個,完成整治數4753個;
◆完成造紙等12個行業企業排汙許可證發放,共發放排汙許可證229本;
◆完成六小行業整治2622家,共發放排水許可證2157本;
◆累計完成排摸管網2748公裡、涉水汙染源21814個、排水口2802個……
(本文圖片由台州市治水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