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馬玉燕、金文婷 SIFIC感染官微
作者:馬玉燕、金文婷
審閱:胡必傑、潘珏
一、病史簡介
男性,68歲,廣東人,長居上海,2020-04-21入我科
主訴:腰痛3年餘,左膝關節疼痛3月
現病史:
2016年底出現腰痛,隱痛,無發熱,行理療後自感症狀改善;
2017-03 疼痛進行性加重;2017-04外院腰椎CT及MRI:L5椎體骨質破壞及邊緣異常信號;
2017-05-09 至我院骨科就診,考慮腫瘤可能,行PET-CT:多處骨質破壞伴糖代謝異常增高,第5腰椎病理性骨折,考慮炎性病變(結核)可能,惡性病變(包括轉移瘤)不除外;腹膜後淋巴結炎可能,轉移不除外;05-16行腰椎腫塊切除減壓姑息性+植骨內固定術,術中見:腰5神經根起始部纖維疤痕樣增生,質地偏硬,未見炎性肉芽和膿液,刮除部分椎體病變組織送病理:漿細胞增生性病變,漿細胞腫瘤不能完全排除;
2017-06-10 轉至血液科查免疫固定電泳陰性、游離輕鏈正常、骨髓流式、塗片、活檢均未發現漿細胞克隆性證據;考慮多發性骨髓瘤診斷證據不足。2017-07-31 再次至骨科行腰椎椎體次全切除術+髂骨取骨植骨術,術後病理:考慮漿細胞增生性病變,後未隨訪;
2018-02 出現頸部疼痛,外院PPD強陽性,ESR升高(具體數值未見),考慮頸椎及腰椎結核,予HERZ+LVX抗結核一年,頸腰部疼痛好轉,隨訪頸椎MRI骨質修復,ESR降至正常,停抗結核藥;
2020-01 出現左側膝關節疼痛,行走後加重,休息後稍好轉,伴低熱,Tmax 37.5℃,無盜汗消瘦等;
2020-04-01 膝關節疼痛加重,外院MRI:左膝關節面下骨軟骨損傷,關節腔積液,髕上囊腫脹,痛風性關節炎可能;
2020-04-03 就診我院骨科查體:浮髕試驗陽性,膝眼壓痛,半月板試驗陽性;查WBC: 14.00X10^9/L;N: 82.7%,ESR: 52mm/H;hsCRP: 144.7mg/L,Cr: 121μmol/L;平片:左膝關節退變,關節腔積液;髁間隆突可疑透亮線,建議CT和關節鏡檢查,予雙氯芬酸鈉止痛。關節鏡專科醫師評估後考慮感染可能大;
2020-04-15 轉診我科門診,查T-SPOTA/B 0/0,2017年骨髓病理加做抗酸(-)、PAS(-)、六胺銀(-)、網染(-);患者左膝關節疼痛進行性加重,仍有發熱,炎症標誌物升高,04-21收入病房。
病程中,患者精神、飲食可、二便正常,近3月體重減輕3kg。
既往史:2014年因「胸腔積液、縱隔淋巴結腫大」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就診,行縱隔淋巴結活檢,診斷「淋巴結肉芽腫」,予激素治療後好轉(患者自訴,病理報告及出院小結未見);2014年於廣東省人民醫院行甲狀腺部分切除,術後病理「良性」(未見報告),目前優甲樂口服;高血壓5年,自服珍菊降壓片 1片 qd,血壓控制可;2017年發現糖耐量異常,未診治。個人史:機會性吸菸、飲酒;否認旅遊、生食、寵物飼養、禽類接觸。
二、入院檢查(2020-04-21)
【體格檢查】
T:37.3℃,P:80次/分,R:18次/分,BP:120/70 mmHg
神清,精神尚可,左側腹股溝處可及一枚約1.5*1.5cm大小淋巴結,質地韌,活動度可,心臟各瓣膜區未及雜音,雙肺未及乾濕羅音,全腹軟,無壓痛,左膝關節膝眼壓痛,浮髕試驗陽性,神經系統檢查(-)。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WBC 15.24X10^9/L,N 76.0%,L 14%,Hb 95g/L,Plt 585X10^9/L;
炎症標誌物:hs-CRP 121.5mg/L,ESR 111mm/H,PCT 0.08ng/mL;
肝腎功能:ALT/AST 21/13U/L,Alb 36g/L,Scr 132umol/L;
糖化血紅蛋白:7.4%;
病原學方面:血隱球菌莢膜抗原(-);1-3-β-D葡聚糖 10.6pg/ml;
腫瘤標誌物:PSA 6.95ng/mL;餘腫瘤標誌物正常;
特定蛋白:IgG 31.3g/L,IgG 42.8g/L,IgA 4.99g/L,IgM 0.96g/L;
免疫固定電泳:(-);
細胞免疫:T-cell 1079cells/uL;CD4/CD8 2.5;CD4 756cells/Ul;B-cell 660cells/uL;NK(CD56+16) 23.5%;
三、臨床分析
患者老年男性,病程3年餘,主要表現為脊柱多節段疼痛伴關節疼痛,炎症標誌物明顯升高,近期出現左膝關節疼痛、低熱,PET/CT等影像學提示有骨質破壞,多次病理均無明確腫瘤依據,未行微生物學相關檢查,期間曾抗結核治療有效,後再次反覆,T-SPOT陰性,綜合考慮患者感染性疾病可能大,病原體方面考慮如下:
普通細菌:金葡菌是脊柱關節感染最常見的病原體,通常會出現發熱且進展迅速,頭孢菌素、喹諾酮類和萬古黴素,通常治療效果良好。該患者病程較長,進展緩慢,左膝關節局部紅腫不明顯,不符合金葡菌感染的特點。可行關節積液穿刺培養和mNGS進一步尋找病原學依據。
諾卡菌:諾卡菌感染常見於免疫功能受損宿主,可引起慢性化膿性或肉芽腫性病理改變,主要通過土壤、沙土暴露及灌木刺扎造成的損傷等引起皮膚感染;皮損表現沒有特異性,可表現為膿腫形成、潰瘍、結節甚至竇道形成等。易局部播散或經血源傳播,可累及肺、骨關節和顱腦等,臨床常規抗菌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該患者有糖耐量異常3年,存在糖尿病基礎,慢性病程,病情反反覆覆,遷延不愈,需考慮諾卡菌感染可能,可穿刺左膝關節積液行弱抗酸染色、培養和mNGS檢查,尋找病原學依據。
非結核分枝桿菌(NTM):該患者病程3年,進展緩慢,需考慮低度毒力病原體感染可能;患者抗結核後似乎有效,後又反覆,T-SPOT陰性,可符合NTM感染特點。可送檢關節積液分枝桿菌培養及mNGS等檢查進一步明確。
結核分枝桿菌:結核是脊柱關節常見的慢性感染病原體,常合併肺內結核感染,有發熱、乏力、消瘦等毒性症狀,T-SPOT陽性、血沉升高。該患者慢性病程,主要為脊柱骨關節病變,外院PPD陽性,血沉升高,抗結核曾有效,需考慮結核可能。但患者T-SPOT陰性為不支持點,入院後可關節積液分枝桿菌培養及mNGS等檢查進一步明確。
四、進一步檢查、診治過程和治療反應
2020-04-22 考慮骨關節感染可能大,暫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375g q8h抗感染;糖尿病飲食,監測空腹血糖5-7mmol/L;
2020-04-22 超聲下左膝關節積液量少,難以穿刺;滑膜增厚明顯,遂行滑膜活檢,組織微生物學檢查:細菌、真菌塗片+培養(-),塗片找抗酸桿菌(-);mNGS:人葡萄球菌(考慮汙染);後續病理:炎症性病變;
2020-04-23 PET/CT:左側膝關節及股骨下段周圍軟組織、左側上臂肌、多處骨骼及淋巴結(腹膜後、盆腔、左側腹股溝)炎性病變可能,漿細胞增生性病變累及待排;
2020-04-24 B超引導下左側腹股溝淋巴結穿刺活檢,組織微生物檢查:細菌、真菌及培養塗片(-),塗片找抗酸桿菌(-),mNGS 陰性,病理:炎症性病變,伴肉芽腫形成。
2020-04-26 仍有發熱,Tmax 37.6-38.3℃,複查WBC:18.12X10^9/L;N:80.2%;Hb 97g/L;hsCRP:109.9mg/L;ESR:86mm/L;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效果不佳,予停藥改利奈唑胺0.6g q12h抗感染;
4-27 根據MDT多學科討論建議,整形外科行左側腹股溝完整淋巴結活檢,組織行細菌、真菌塗片及培養(-),塗片找抗酸桿菌(-),mNGS陰性,病理:炎症伴非乾酪性肉芽腫形成,抗酸可疑陽性;
04-30 綜合病史,考慮NTM引起的骨關節、淋巴結感染,予加用阿奇黴素0.25g qd+多西環素0.1g q12h聯合抗NTM,因血色素偏低(Hb 97g/L),利奈唑胺減量為0.6g qd;
05-07 左側腹股溝淋巴結組織分枝桿菌培養:NTM陽性(14天);
05-08 患者體溫轉平,左膝關節疼痛好轉,隨訪WBC:12.85X10^9/L;hsCRP 37.0mg/L;ESR 94mm/H;較前下降;
05-11 左膝關節滑膜組織分枝桿菌培養:NTM陽性(19天);
體溫變化
炎症標誌物變化
出院後隨訪
繼續阿奇黴素0.25g qd+多西環素0.1gq12h+利奈唑胺0.6g qd抗NTM;
左側膝關節腫痛較前緩解,可行走,偶感疼痛,無紅腫、皮溫增高等,無發熱、咳嗽咳痰等;
05-19 WBC 8.77*10^9/L,CRP 0.6mg/L、ESR 59.2mm/H;
05-26 NTM菌種鑑定MALDI-TOF法失敗;
08-11 WBC: 8.02X10^9/L;N: 64.9%;Hb: 117g/L;Plt: 245X10^9/L;ESR: 17mm/H;hsCRP: 0.8mg/L;
08-13 左側膝關節增強MRI:關節積液較前減少;
09-02 MALDI-TOF法菌種鑑定再次失敗,已聯繫微生物室再次轉種純化,擇期再次鑑定或行全基因組測序……
五、最後診斷與診斷依據
最後診斷:
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左膝關節、淋巴結、脊柱?)
2型糖尿病
診斷依據:
患者為老年男性,慢性病程,脊柱多階段多部位疼痛,左膝關節疼痛積液伴左側腹股溝淋巴腫大,伴低熱;炎症標誌物明顯升高,T-SPOT陰性,影像學多發骨質破壞、關節積液、淋巴結腫大;病理可見肉芽腫,抗酸可疑陽性,左膝關節滑膜組織及左側腹股溝淋巴結培養NTM陽性;抗NTM治療後患者體溫轉平,關節疼痛好轉,關節積液減少,炎症標誌物降至正常,故考慮關節、淋巴結NTM感染診斷明確。患者脊柱多節段病變數年,反覆病理顯示炎症性病變,無腫瘤證據,雖無病原學依據,從一元論角度考慮脊柱NTM感染可能。患者糖化血紅蛋白7.4%,明顯升高,考慮2型糖尿病診斷明確。
六、經驗與體會
非結核分枝桿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可引起肺病、淋巴結病、皮膚軟組織感染和骨關節感染等,在嚴重免疫抑制人群中甚至可出現播散性NTM病;通常毒力較低,進展緩慢,容易遷延不愈,且常被誤診漏診。該患者存在糖尿病基礎,慢性病程,符合低毒力病原體感染表現,且T-SPOT陰性,需考慮NTM感染可能。
NTM不同菌種引起的疾病特點相似、難以通過臨床表現判斷菌種;不同菌種之間藥物敏感性差異較大,因此國際指南建議對臨床分離的NTM應該鑑定到菌種水平,並進行藥敏試驗,實現個體化的藥物選擇。目前我國許多臨床實驗室尚無法常規開展菌種鑑定與藥敏測試工作。遺憾的是,該患者培養到NTM後,聯繫微生物室針對該菌株行菌種鑑定,因菌株平板轉種後生長緩慢,多次鑑定均無結果;所幸,患者聯合抗NTM治療後症狀好轉、炎症標誌物下降、關節積液減少,抗感染有效。
抗NTM的療方案尚缺乏廣泛的臨床研究,沒有標準的治療方案,很大程度上是基於指南中發表的案例研究和專家意見。通常是採用以大環內酯類為基礎的3至4藥的藥物聯合方案,療程6-12個月。研究顯示,利奈唑胺有很好的抗分枝桿菌作用,效果顯著。本例患者通過阿奇黴素+多西環素+利奈唑胺經驗性抗感染治療4月後,體溫平,關節疼痛好轉,炎症標誌物降至正常,療效明顯。
參考文獻
[1] Jeong SH, et al. Mycobacteriological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utcomes in extrapulmonary Mycobacteriumabscessus complex infections. Int J Infect Dis. 2017 Jul;60:49-56.
[2] Henkle E, et al. Surveillance ofExtrapulmonary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Infections, Oregon, USA, 2007-2012.Emerg Infect Dis. 2017 Oct;23(10):1627-1630.
圖文:小小
原標題:《探案丨腰痛腿痛關節痛,遷延不愈苦尋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