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於開國元勳的音樂劇,為什麼爆火?
59:51來自深焦DeepFocus
喜馬拉雅/愛發電APP關注 深焦Radio
蘋果播客/小宇宙訂閱 深焦DeepFocus Radio
---
電視動畫——以數取勝的拓荒者
動畫始於小熒幕,興於小熒幕,是電視螢屏建立起了支撐動畫藝術和產業的品牌,並走進千家萬戶。
譯者小Y
影視、音樂愛好者,昆汀、希區柯克迷
微信公眾號 mistmisi
1912年之前的某個時間,不知名的工匠將印在在賽璐珞底片上的50幀圖像用19世紀進口的家用投影儀投映成影片,成為了倖存至今的最早的日本動畫。2004年研究者松本夏樹的這一發現改變了首部動畫是用於公共放映的歷史觀點。動畫最初即是作為家庭娛樂系統的軟體,直到1917年,才終於走進電影院。
僅僅放映並不賺錢,動畫劇集的價格低得驚人。熱門劇集通常在放映完結後通過衍生產品盈利。每部動畫劇集都是廣告——它當然也可以是藝術,但這不是重點。電視是高收益系列作品的溫床;而電影,儘管有一定的爛片率,通常被視為創作者驅動的藝術作品。電視代表著商業,是一家時不時也會產出傑作的玩具工廠——在這家工廠裡,工匠遠多於電影作者。
吉卜力
事實上,通過維持行業的經濟運轉,電視系列劇集之「俗」使得電影之「雅」成為可能,令導演、編劇和技術人員等飽經磨礪(甚至是低薪的工作),大浪淘沙後留下真金的人才。沃土育仙葩,沒有電視,就沒有吉卜力。
《鐵臂阿童木》(1963-1966)的創作者手塚治虫不滿動畫電視劇集的低價,轉而借鑑迪士尼模式的銷售系統。至今,成功的動畫作品依然採取他的方法,儘可能對最廣泛的人群進行營銷,並追蹤不斷成長的影迷群體。多數動漫迷在成年後就放棄了這一愛好,但總有一小群人選擇留下,成為了動漫機器人和杏眼女主角能夠取得收視利潤的重要潛在因素。產業總是逐利地往復於潮流之間,有時候,佳作也會誕生。
《鐵臂阿童木》
六十載的電視動畫歲月,如一段短暫停留的旅程,見證了許多絕不僅是廣告的優秀動畫作品,此處無法一一列舉。它們與漫畫、電影和小說相交織,打開了通向更廣闊媒體的道路,吸引著觀眾進入奇境。
隨著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家家戶戶擁有了電視機,1963年標誌著電視動畫繁榮的伊始。《鐵臂阿童木》於當年1月1日開始播出;到12月,《鐵人28》《8 man》和《狼少年肯》加入進來,使節目愈發豐富。動漫也不再僅是兒童的娛樂,深夜時段則播出改編自情色漫畫《仙人部落》的成人動畫劇集。1969年首播的《海螺小姐》是日本放映時間最長的動畫肥皂劇,至今仍是觀看次數最多的電視動畫。但孩子們依然是最大的「搖錢樹」,因此機器人和冒險被置於嚴肅的故事中,主導了動畫行業。《鐵臂阿童木》中機器人奴役制的潛臺詞和對自我定義的追求是強有力又令人不安的;《鐵人28》直面戰後日本腐敗的黑暗主題;創造了最早的機器人警察的《8 man》則審視了技術與身體改造的問題——一個這座不得不與原子彈的後果妥協的國家始終難以釋懷的主題。
《鐵人28號》
至1970年底,已有近50部日本本土動畫劇集登上螢屏。《鐵臂阿童木》《鐵人28》和《森林大帝》也在美國播出。首部美日合作的動畫劇集《金剛》(1966)通過影片銷售擴大了海外收益的範疇。隨著經濟的增長,一系列開創性的劇作開拓了年輕女性的市場。《魔法使莎莉》(1966)是第一部以「魔法少女」為主角的節目;《小魔鏡》(1969)對這一人物類型進行了反轉,女主人公是一個擁有魔法道具的普通鄰家女孩;《騎士公主》(1967)首次引入了一個變裝的女騎士角色;《あかねちゃん》(1968)則是首部以不合群少女為主角的校園動畫。至此,未來數十年電視動畫將要探索的主題皆已就緒。
1970年代的動畫作品激增至三倍之多,有些系列拍到了第二季甚至第三季。這十年也見證了家庭錄像帶播放器的興起。1965年首次在日本上市,但銷售緩慢,直到1972年降價以及電影錄像帶的普及之後,錄像機的銷量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回升,打開了錄像帶分享與收藏的新世界大門。
《騎士公主》
主題方面,巨型機器人、校園故事和魔法少女依舊流行,但第一批青少年動漫迷已經長大,並希望動漫作品能夠反映他們的生活,而不是比他們小的孩子。《科學忍者隊》(1972)借鑑了從西方引進的《雷鳥》中的團隊概念,加入少年的煩惱、外星人入侵和雙性別反派等元素。另一部關於少年英雄拯救人類的作品《宇宙戰艦大和號》(1974),和美國的《星際迷航》一樣,在劇迷們的聲援下免於被砍。1979年,它成為了將美國青少年引進門的一部日本動漫。
由Monkey Punch(加藤一彥)的漫畫改編的動畫劇集《魯邦三世》跨入了成年人的領域,在父母一輩和較年長的青少年中都很受歡迎,滑稽惡搞的對白、挑逗的情節、鬧劇和動作戲使其在日本螢屏上活躍了半個世紀。《機動戰士高達》以其濃重的政治潛臺詞與動蕩時代中男孩到男人的艱難歷程,締造了一個塑料機器人玩具產出量比日本新生人口更多的動漫品牌。《凡爾賽玫瑰》受啟發於法國大革命,同時向《騎士公主》致敬,將年輕女性對自立自治的渴望與動作戲、愛情戲以及華麗的繪圖相結合。那一代迷失身份的年輕人在1970年代動漫中尋到榜樣,並可以在錄像帶上一遍遍重看。
對於孩子們,他們依然擁有魔法少女、機器人、校園故事、有趣的動物,和家長們認可的教育性電視節目。閱讀經典能夠啟迪幼小心靈的希望延伸至螢屏,高畑勳備受歡迎的《阿爾卑斯山的少女》(1974)正是「世界大師劇場」系列中的一部,從1969年到2009年重述了無數經典,包括《紅髮少女安妮》(1979,同樣由高畑勳執導)、《魯濱遜一家漂流記》(1981)和《小婦人》(1987)。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
1980屬於被西方世界所忽視的體育動畫。這一類型通常圍繞高中校隊展開,但對個體重視的增加也讓單人體育項目愈發受到歡迎。《網球甜心》(1973,網球主題)和《巨人之星》(1968,籃球主題)這類在混亂世界中解鎖少年的成長與掙扎的故事,很自然地受到了青少年的喜愛。拳擊題材劇集《明日之丈》在1970年代大熱,並在1980年代多次登上大小銀幕。許多感到被經濟繁榮的浪潮落下的日本年輕人在主人公丈令人心痛的鬥爭中尋得共鳴。以武術與精神之旅為主題的《七龍珠》也大獲成功,儘管其重複性的爭鬥具有局限性,它依舊成為了享譽全球的動畫系列。《以柔克剛》則將柔道和1992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帶入青少年動漫。產業永遠是趨利的,追逐著最具性價比的觀眾群體。
機器人和運動題材繼續蓬勃發展。1983年,出現了為錄像帶而製作的動畫,但電視依然因為免費而具有優勢。1982年的熱門劇集《超時空要塞Macross》用機械戰士替代傳統的流行搖滾偶像,創造了一個科幻背景下暗含女性職業追求與自我意識掙扎的少年浪漫故事。它與其他作品合併,共同構成了美國科幻動畫系列《太空堡壘》,迎合了《宇宙戰艦大和號》所帶來的美國市場需求。變形機器人動畫《機甲艦隊達萊卡XV》和《百獸王GoLion》也被剪輯為《戰神金剛》(Vehicle Team Voltron),作為美國進口機器人玩具的營銷工具。這一概念被運用到《變形金剛》系列中,反輸回日本。後來,日本一些真人演繹的作品又促生了《恐龍戰隊》於1993年在美國上映。只要將日本的節目重新剪輯或配音,去除令美國觀眾不適的內容——外國英雄和菸酒,美國市場就為日本提供了一個越來越穩定的收入來源。
《恐龍戰隊》
《城市獵人》這樣的作品則是為更年長的觀眾而製作,以當代東京的「城市清道夫」為主人公,糅合《仙人部落》的性喜劇氣氛和《魯邦三世》的惡搞幽默,使偏僻的街景與日本的泡沫經濟形成強烈對比。魯邦/城市獵人這種滿口俏皮話、討女人喜歡的英雄形象產生了甚為廣泛的影響。
社會意識主題在199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1980年代流行的大阪街巷喜劇《小麻煩千惠》(高畑勳1981年同名電影的衍生作品)的第二季,與真人肥皂劇同期播放。魔法少女題材仍然受歡迎,《美少女戰士》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系列,也在美國取得了巨大成功,甚至在全球範圍內收穫了無數愛好者。《藍寶石之謎》(1990)將這一題材玩出了新花樣,講述了一個黑髮褐膚的少女發現自己真正的身份是亞特蘭蒂斯公主的故事。1995年播出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則被公認是巨型機器人類型中的神作。
《新世紀福音戰士》
技術層面,1990年代帶來了家用DVD播放器,最初只能播放,之後發展為可以錄製。2006年,藍光播放器開始在日本上市,從技術上實現了聲像品質的進一步提升。但千禧年之後最主要的變化是在寬帶加持下手持個人設備上平臺的發展,促進動漫在全球範圍內擴大影響力,讓動漫節目從家中的客廳來到人們的口袋,飛往全世界。1997年,任天堂的遊戲被改編為動漫系列《神奇寶貝》;至2018年,「神奇寶貝」是全球收益最高的媒體品牌。
內容上,諸多《神奇寶貝》的模仿者在新千年湧現,卻始終無法複製其成功。成熟的類型依然經得住考驗,有影響力的角色可見於不同的平臺和商家。2002年,《攻殼機動隊》首部獨立劇作放映,為該系列拓展了疆域。2003年,電影《獸兵衛忍風帖》(1993)被重新製作並電視化。《機動戰士高達》和《鐵人28》也推出了新系列。《海賊王》在日本市場超越了其靈感來源《七龍珠》,但在國際上仍落後於《神奇寶貝》。
《攻殼機動隊》
電視動畫的前景或許難以預判,但至少有一點很明確——這些作品背後才華洋溢的編劇和導演,以其成熟而精準的技藝,將繼續老樹開新花:緊跟可以預測的潮流和大眾喜好,以不被淘汰。生存是目標,佳作是獎勵。
編輯:夏蘿
在電影中尋找思與詩。
—FIN—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讓花裡胡哨見鬼去吧!他成全了戈達爾和法國新浪潮!
他是耶穌梵谷帕索裡尼初代綠魔……好萊塢的演技之神!
電 影 院 開 工 吧
日本當今最天才導演,拍了日本國民恐怖IP
不止是愛在三部曲的女神,也是一個好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