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株式會社CYGames,到西方流媒體巨頭Netflix,新世代的"萬惡的資本主義"開始陸續抬頭,都有成為日本動畫業界新一代救世主的意向。
CYGames作為日本本土公司,坐擁《偶像大師:灰姑娘女孩》、《巴哈姆特之怒》以及《碧藍幻想》三大IP,有錢任性想要做動畫倒是挺好理解的,但Netflix身為西方流媒體第一人,難道只是為了自己的全球化策略就來啃日本動畫市場這塊"硬骨頭"嗎?
恐怕不全是,因為這些年來感到辛酸的並不止日本的動畫公司,還有人稱網飛爸爸的Netflix,只不過它那"日本動畫業界救世主"的名頭倒是實至名歸。
上年年底,Netflix和迪士尼之間的形式就變得劍拔弩張,前者在迪士尼旗下挖人,後者則在加緊腳步準備進軍流媒體,原因是這兩位巨頭之間的合同即將到期。
Netflix成立於1997年,顯然它不是一個天生的流媒體巨頭,在網絡環境得到改善之前,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是線上的DVD出租業務,從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間,累計銷售DVD碟片數量達到了十億之數。
如今Netflix的DVD租借服務仍在盈利,然而整體態勢必然已經不復當年,自2008年起Netflix就致力於開拓自己的流媒體事業,花了兩年時間將自己的足跡遍布電視端、PC端以及移動端,憑藉帳號共通的優勢打下了厚實的基礎,流媒體服務註冊用戶數量突破2000萬。
但Netflix雖然可以開拓一種新業務,卻無法阻止競爭者的出現,當YouTube、蘋果、Facebook,乃至現在的迪士尼陸續入場之後,Netflix獲取資源的成本就開始不斷攀升。
對於專注影視娛樂的Netflix而言,開發自己的原創內容幾乎是唯一選擇。
2012年,由於DVD租借業務收入下降,Netflix選擇將這項業務與流媒體服務分離開來,但這對於用戶而言無異於一種變相提價,頓時引起了大量的用戶流失,而幫助Netflix度過這一難關的就正是迪士尼。
2012年時Netflix的DVD租借業務已經大幅縮水
當時迪士尼僅以自家年營收額1%的3億美元低價,將原創內容賣給了Netflix,後者接過了這份"救濟",然後轉身就開始準備救濟吃完之後的對策,那就是Netflix這些年來不斷加大投入的原創內容。
當時沒有人能看懂迪士尼此舉的用意,Netflix或許也不能,但他們並不在乎,因為無論迪士尼作何打算,這些內容都不可能永遠放在Netflix手裡,即使是剛剛籤下合同,"準備後事"依然刻不容緩。
於是Netflix從2015年起,以50億美元為起點,每年10億美元為增長幅度,不斷加大對原創內容的投入。
Netflix對原創內容投入的瘋狂,從它現金流的負值中就可以窺見一斑
2018年,也就是Netflix和迪士尼的分手前夕,前者不斷在流媒體領域內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僅一年時間內股價就大漲超過八成,市值甚至一度超越迪士尼。
然而迪士尼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家可以自主完善產業鏈的動畫公司,體量上就和Netflix不在一個水平線上,在相同市值下它的營收卻可以超過Netflix四倍。
於是當Netflix開始尋找新的市場,中國和日本就成了新的目標。
鑑於中國市場阻礙重重難以進入,Netflix目前只能通過分發全網獨家播放權的方式,在中國市場達成一些最基本的合作。
至於日本市場,則是Netflix進軍亞洲的第一站,而它目前在日本市場的發展成效,大概就是以大學生為主的年輕人群體,形成了購買Netflix會員來達到某種社交性自我滿足傾向的習慣——"誰還用Niconico那種老舊的東西啊"。
市值追上迪士尼的Netflix
當我們再進一步,具體到日本動畫市場時,Netflix所要面對的阻礙似乎並不比中國市場小,它在中國遇到的是市場政策問題,而到了日本動畫市場,遇到則是市場體制和觀眾收視習慣的雙重問題。
自從上世紀末《新世紀福音戰士》憑藉動畫製作委員會制度獲得現象級的成功後,這一運作機制也開始了對日本動畫業界的長年統治。隨後整個日本ACG產業鏈雖然不斷完善壯大,動畫製作委員會這一模式卻分毫未變,漸漸地就變成了業界發展的掣肘。
在這一運作模式下,動畫公司雖然是動畫企劃的核心執行者,但本質上卻是個拿固定工資的臨時工。
他們在想要用更少的錢做出更多動(guang)畫(gao)的贊助商手下幹活,再加上各種低劣Web版小說在文庫版化後又陸續改編成動畫,想要做出精品實在是難上加難。於是許多懷揣理想的新晉動畫人,不知不覺間仿佛就成了淘寶平面設計師,還是專門做大紅大綠的那種。
"神仙打架"的2018年一月新番中,包括京紫在內依然有許多的輕改、漫改動畫
而在動畫觀眾方面,相信大家都不會太過陌生,因為在許多日本影視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們有使用定時錄像的習慣。這種習慣也和動畫製作委員會一樣延續至今,在網絡環境全面改善之後,電視依然是日本動畫觀眾的主要觀影模式。
這對於Netflix來說自然不是什麼好消息,購買Netflix會員到頭來就成了日本年輕人社交圈子中的某種時髦要素——即使他們並不會用Netflix來看多少影片。
但Netflix在日本動畫市場上的突破口還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錢。
動畫製作委員會模式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動畫公司缺錢又想做動畫。創作了《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宅社GAINAX就是其中的一大代表,他們看到《超時空要塞Macross》不用花很多錢也能成功之後,就建立了這家以企劃超資為特色的動畫公司。
那些經典原創TV動畫陸續成功之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沒有原作就不能做動畫"的陳舊理念,但有粉絲基礎的當紅輕小說與漫畫,始終更加讓贊助商們更加有安全感。
至於Netflix,它兩樣都搞。
Netflix似乎也清楚日本動畫觀眾一時半會不好對付,所以在它投資的原創TV和經典IP裡,最終成品幾乎都不是中日觀眾常見的動畫風格,但是又會在部分觀眾群體中引起巨大反響,《惡魔人》和《聖鬥士星矢》就是很好的例子。
至於在線播放方面,Netflix其實也並未落下,例如上年的話題大作《紫羅蘭永恆花園》,以及《進擊的巨人》、《火影忍者》等一眾知名大作都陸續買下了播放權。
在被稱為日本動畫文藝復興的2018年到來之前,Netflix更是早有計劃在日本動畫公司身上投資製作超過30部原創動畫,這種投資規模足以讓眾多摳緊錢包的日本贊助商們感到危機。
畢竟動畫公司和Netflix合作不單止意味著更多的委託費和更少的贊助商掣肘,當動畫做出來之後,Netflix拿走的甚至僅僅是全網的獨播權,動畫IP、周邊產品版權等都還在動畫公司手上。
出於以上的種種原因,雖然Netflix自己在面對日本動畫市場時也有些焦頭爛額,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許多動畫公司的"救世主"。至於它的鈔能力能不能真的砸開日本動畫市場,那就只能下回見分曉了。
文:L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