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蒔蘿子
【出處】《海藥本草》
【拼音名】Shí Luó Zǐ
【別名】時美中(侯寧極《藥譜》),蒔蘿椒(《本草蒙筌》),小茴香(《綱目》),癟谷茴香(《本草正義》),土茴香(《中藥志》)。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b]蒔蘿[/b]的[b]果實[/b]。果實成熟後採收果枝,曬乾,打落果實,去淨雜質,曬至幹透為度。
【原形態】蒔蘿(《海藥本草》),又名:慈謀勒(《開寶本草》)。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平滑,高60~90釐米。葉互生,有長柄,基部擴張呈鞘狀,抱莖,葉3~4回羽狀分裂,裂片線形,最後裂片長至18毫米。復傘形花序,直徑大至15釐米,花梗稍不等長,無總苞及小總苞;花細小,花瓣5,黃色,向內彎曲,早落;雄蕊5,比花瓣長,花葯2室:雌蕊1,子房下位,花柱2。雙懸果稍扁,廣橢圓形,長3~4毫米,寬2~3毫米,外面棕黃色,肋線膜狀,兩側肋線延長成翅狀,肋線間有油室4個,腹合面油室2個。花期夏季。果期秋季。本植物的苗葉(蒔蘿苗)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各地都有栽培或野生。產江蘇、安徽等地。
【性狀】乾燥果實多數裂成分果,呈扁平廣橢圓形,長3~4毫米,寬2~3毫米,厚約1毫米。外表棕色,背面有3條不甚明顯的肋線,兩側肋線延伸作翅狀,少數未分離的雙懸果基部有殘存果柄。氣微香。
【化學成分】果實含葛縷酮、檸檬烯、蒔蘿油腦、佛手柑內酯、傘形花內酯金合歡醚即7-羥基香豆精金合歡醇醚、蠟、γ-谷甾醇等。
【作用】葛縷酮的作用參見"藏茴香"條。種子中所含的非萜類油有抗真菌作用。
【炮製】簸去泥屑,揀淨梗及雜質。①《品匯精要》:"水洗微炒用。"②《本草從新》:"炒黃得酒良。"
【性味】辛,溫。①《本草拾遺》:"辛,香。"②《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
【歸經】入脾、腎經。①《藥品化義》:"入肝、腎、膀胱三經。"②《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③《本草求真》:"入肝、胃、腎、膀胱、小腸。"④《本草再新》:"入脾、胃、腎三經。"
【功效】溫脾腎,開胃,散寒,行氣,解魚肉毒。治痧穢嘔逆,腹中冷痛,寒疝,痞滿少食。①《本草拾遺》:"小兒氣脹,霍亂嘔逆,腹冷不下食,兩肋痞滿。"②《海藥本草》:"主膈氣,消食,溫胃,善滋食味,多食無損。"③《日華子本草》:"健脾,開胃氣,溫腸,殺魚肉毒,補水髒及壯筋骨,治腎氣。"④《醫林纂要》:"潤腎補腎,補命門,暖丹田,開胃調中,上達羶中,舒肝木,達陰鬱,舒筋,下除腳氣,治寒疝。"⑤《隨息居飲食譜》:"溫胃健脾,散寒止痛,殺蟲消食,調氣止嘔,定腰、齒疼,解魚肉毒。" (蒔蘿子的功效與作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
【注意】氣陰不足及有火者不宜。《海藥本草》:"不可與阿魏同合,奪其味爾。"
【附方】①治小兒氣脹,霍亂嘔逆,腹冷食不下及脅痛:蒔蘿,為末,糊丸如綠豆大。三歲三十丸,青皮湯下。(《普濟方》蒔蘿丸)②治疝氣偏墜,女子瘕病:蒔蘿一兩二錢。炒褐色,為細末。無灰好酒調服。(《攝生眾妙方》)③治閃挫腰痛:蒔蘿,作末,酒服二錢匕。(《永類鈐方》)
【各家論述】①《本草求真》:"小茴,與寧夏大苘同功,入肝燥腎溫胃,但其性力稍緩,不似大茴性熱,仍看證候緩急,分別用之耳。酒炒鹽水炒,各隨病症活用。"②《本草正義》:"蒔蘿子,藏器謂治霍亂嘔逆,腹冷不下食,兩脅痞滿;《日華》調健脾開胃,殺魚肉毒,治腎氣,皆溫辛行氣散寒之功,治諸疝最佳,然辛香燥烈,耗氣傷津,止可藉以行經,不可獨任重任。"
【摘錄出處】《*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