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昨天許多小夥伴們的朋友圈「起床刷」妥妥地被「iPhone X」佔據了。這讓小編不經感嘆:果太美,儘管再昂貴,總有人黑著眼眶熬著夜̷̷看著發布會。
圖源: cnseoer.net
雖然收到「一款有劉海的手機」、「劉海逼死強迫症」等這樣那樣的吐槽。但認真講,這款此次蘋果發布會中最耀眼的星——iPhone X還是給了我們「滿屏」的驚喜。
圖源: cnseoer.net & weibo.com 速畫本
iPhone X
圖源:mobile.zol.com.cn
「屏」,可以說是目前各手機商家的兵家必爭之地了。在手機屏幕的進化中,液晶屏、雙曲屏、柔性屏、全面屏,不斷刷新手機「顏值」。而「滿屏」,也就是全面屏無疑是當前最火的話題。
2016小米發布MIX概念機,其全面屏一時間震驚業界;三星S8帶著「突破所限,大有可能」的響亮口號,攜自家AMOLED全面屏登上了行業的年度舞臺;當然,iPhone新機X也不出意外的採用了AMOLED全面屏。
三星AMOLED全屏手機S8
圖源:news.smzdm.com
據Digitimes公司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7年出貨的智慧型手機中大約27.6%將採用AMOLED顯示屏。在未來三年中,AMOLED屏幕的比例還可能會增加至50%。
而這熱到燙手、紅到發紫的AMOLED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小妖精,竟如此讓各大手機廠商競相追隨?!小編覺得,想要開聊AMOLED,下面這些內容,小夥伴們還是有必要來看一看的!
原來這就是AMOLED!
AMOLED 是英文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簡寫,中文全稱為「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或「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主要構造有三層:AMOLED屏幕、Touch Screen Panel(觸控屏面板)和外保護玻璃。而作為一種新技術,AMOLED當然具備諸多優勢。
圖源:ofweek.com
廣色域
簡單來說,就是屏幕能夠顯示的色彩更多了。而具有更多意義,則是其對比度的有效提升(是LCD的幾百倍),無論是更接近於黑夜的陰影,還是介於藍綠之間的青色,都可以完美呈現。
來源:amoledworld.com
超薄
AMOLED是自發光屏幕,由於發光體原理不同,不需要如LCD一般「背負」太多部件。集成觸摸技術也讓AMOLED顯示屏可以做到更輕薄。
來源:amoledworld.com
戶外可讀性強
戶外的強光下很難看清手機圖像,這便是戶外可讀性差。戶外可讀性與「彩度X亮度」成正比,OLED的彩度遠高於LCD,即使在明亮陽光下顏色也可清楚呈現。同時,藍光的減少以及響應速度的增加,也進一步提高了閱讀體驗。
能耗低
通過前文的構成圖也看到,LCD有一個背光模組,它發射的亮度是100%,局部亮度控制是通過液晶分子的轉動方向來實現的。而AMOLED屏則是「哪裡需要亮哪裡」,每個像素都可以被獨立控制,無需恆定背光。可想而知,能耗將被大幅度降低。
來源:amoledworld.com
高柔韌度
「曲屏」、「全面屏」(full screen display)概念想必小夥伴們已不陌生。比起玻璃基板,AMOLED有更強的柔韌性。這樣說起來,以後將手機捲起來揣在包包裡,可能就不會只是腦洞裡才會出現的場景了吧!
圖源:ofweek.com
那都是OLED在帶節奏!
說了這麼多關於AMOLED的優點,歸根結底,成就它的,就是基礎的OLED。
OLED即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又稱為有機電雷射顯示、有機發光半導體(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OLED)。與液晶顯示(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是不同類型的發光原理。
其是香港美籍華裔教授鄧青雲(Ching W. Tang)於1983年在實驗室中發現的,由此展開了對OLED的研究。OLED顯示技術具有自發光、廣視角、響應快、高對比度、低能耗、高柔韌性等優點。被譽為代替液晶技術理想的下一代顯示技術。
如圖所示,OLED多層結構包括玻璃基板(TFT)、陽極(Anode)、空穴注入層(HIL)、空穴傳輸層(HTL)、有機發光層(EL)、電子傳輸層(ETL)、電子注入層(EIL)、及金屬陰極(Cathode)。
來源:百度百科
「OLED發光原理不同」,是我們說得最多的。那它到底是如何發光的呢?
套用《科普:OLED材料的發光原理》一文中非常形象的說明(部分改):
空穴和電子在發光層中相遇,然後複合,就像久未相見的戀人,一見面便緊緊抱在一起。電子空穴複合時會產生能量,釋放出光子,就像情侶頭上冒出的心一樣。
光的顏色由光子的能量決定,如果能量的高低用情侶的親密程度比喻的話(材料為取決於親密程度的感情基礎):特別親密的發出藍色(能量高發出藍光),比較親密的發出綠色(能量適中的發出綠光),一般親密的發出紅色(能量低的發出紅光)。
圖源:OLED新技術公眾號
OLED能發出怎樣的光,關鍵取決於材料。 按發明的時間來排列,目前一共有三代材料:
第一代:螢光材料
利用單重態激子發光,具有壽命長、性能穩定等優勢。但其只利用了25%,單重態激子使得螢光材料的量子產率較低,因此其誘發的藍光效率也很低,無法達到深藍;
第二代:磷光材料
利用Ir和Pt等貴金屬的重原子效應,能同時利用單重態和三重態激子發光,內部量子產率可以達到100%,效率遠遠優於螢光材料,但壽命及穩定性不如螢光材料,且因含貴金屬而十分昂貴。目前紅光和綠光磷光材料已經商業化。
第三代:熱激活延遲材料(TADF)
熱活化延遲螢光材料從分子設計角度入手,不依靠貴重金屬元素,同時兼具熱活化延遲螢光特性(TADF)的純有機化合物發光材料,實現低成本、環境友好、高效率、以及化學結構穩定性的潛能。
圖源:yesky.com
TADF材料的研發是當前OLED領域的熱點,也成為實現全有機高效率功能發光層最有潛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該類材料誕生於有機電子領域的先驅研究者之一——九州大學安達千波矢教授所領導的課題組。研發過程中,有兩個評價其發光性能的重要指標,是課題組至始至終都要牢牢把握的:量子產率和螢光壽命。(無論哪一代OLED材料研究,這兩個參數都是十分必要的)
安達千波矢教授課題組TADF材料研究
而輔助其完成測量任務的,就是濱松絕對量子產率測量系統Quantaurus-QY,外量子效率測量系統c9920-12/-11和螢光壽命測量系統Quantaurus-Tau。正是通過分別對光致發光和電致發光參數進行測試並得到了準確的結果,憑藉這些指標,課題組才對有機分子設計做到了精準把握,推進了TADF材料的發展。
濱松螢光壽命測量系統Quantaurus-Tau、
絕對量子產率測量系統Quantaurus-QY
濱松外量子效率測量系統C9920-12/-11
在發布會中呈現出的科技進步,也許大多只是成為人們談資和新聞熱點。但在其身後,卻凝聚了無數科研、科技工作者們的汗水。不知多少實驗的成敗往復才會換來屏幕一寸的延展,也不知多少數據的積累分析才成就最後機身一毫米的變薄。在這一場時代性的OLED浪潮中,濱松也將繼續堅守其中,推動並見證這每一次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