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態度遇到建築,如熱情遇上水泥般產生新一輪的化學分子連鎖反應。
有一位自學建築的天才,也用畢生的熱情投入到了自身的職業中。
建造出了吸引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到訪下榻,張國榮和郭富城最愛的半島酒店加建工程
造型奇特卻又莊重無比的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總部
維多利亞港的標誌性建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大廈
以及花旗銀行廣場
香港理工大學教學酒店綜合大樓 (唯港薈), 香港中文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大樓,東九龍文化中心等多個享譽世界的香港地標。
他就是嚴迅奇大師,是近二十年來香港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
在建築界,可以說是一個神童式的人物,他在香港長大,在聖保羅中學畢業,中學時喜愛木工課及作歷史專題研習報告。
嚴迅奇說自己走上建築師行業,最初是受一本描寫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的書影響,那本書令他第一次了解到「建築設計是種藝術」。
後來,在嚴迅奇20歲時,他便開始與友人創業,在巴黎的一個大型公共建築設計比賽中報捷,成為「巴黎歌劇院」三個冠軍之一。而此時的他還未正式註冊為建築師。
隨後,在二十年前創立了他的設計事務所,開始在香港和亞洲地區產出大量建築作品,通過自身實力贏得了眾多獎勵。
香港發展策略研究所主席胡恩威曾這樣評價他:
「嚴迅奇的作品是屬於『人的建築』。用懷才不遇可能有點過分。香港人的確是浪費了嚴迅奇的設計天分。」
於是,在最近這幾年嚴訊奇大師開始接手更多的大陸項目,下面小編就整理了這位低調的香港建築大師,在國內建造的一些建築。(不分時間順序。)
01博鰲藍色海岸
項目地點:海南 瓊海市
2000年~2002年
這是紅石公司潘石屹在早期與嚴訊奇老師完成的項目,博鰲藍色海岸位於風景如畫的海南島,被譽為「建築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整個建築群的環境位置擁有天然優勢,自然風景獨特,瀕臨南海,是著名的萬泉河入海口所在地。這裡地形、地貌酷似澳大利亞的黃金海岸,美國的邁阿密,墨西哥的坎昆,並能與其媲美。
最後,共建成了115棟現代派水邊豪華別墅,臨水而居,風格獨特。如今,博鰲藍色海岸是旅遊者的度假天堂,也是博鰲亞洲論壇指定的會議用址。
02深圳寶安文化綜合體
項目地點:廣東 深圳
2017年~2021年
寶安文化綜合體是深圳市的一個全新公共文化園區, 整個文化園區的規劃將主體的三棟建築配置在同一條軸線上,這條軸線從市中心一直延伸到海岸線。
這一系列的公共廣場交織在建築之間,將整個園區凝聚為一個整體。廣場上的這些公共空間為市民們提供了親水的環境,同時也連接了城市與海濱。
第一座48,000平方米的圖書館設在文化綜合體的北端,建築以南北向的室內中庭為中軸,東翼以開闊的閱讀區為主線,連接著各種輔助設施;西翼為展覽館及小型博物館。
中庭大堂層高20米,與室外綠化景觀平臺有機連接,提供訪客各類型公共活動及交流場所。
第二棟是青少年宮及文化藝術中心。設計上以中央的戶外廣場及露天劇場將兩個功能組織獨立的運營單位分隔開。
青少年宮位於戶外廣場的南側而文化藝術中心則設於北側。為了增加運作上的彈性,兩部分功能以橋廊連接,運作單位可於個別樓層按功能需要選擇連接或分隔,使有限的資源得以共享。
中央戶外廣場與露天劇場是整棟建築的焦點空間,此中庭在首層向開放的室內展示空間延伸,強化了室內外空間的聯繫,引入天然光線,提供自然通風的舒適寧靜環境。
「深圳之聲」演藝中心則以「靈動之水、力量之石、曼妙之音」的藝術形式,對城市文化展開了深入探討。
以曲線起伏的形態與獨具匠心的造型,以空間為載體,用石與水的對比賦予了建築空間「虛、柔、透」,以及「實、剛、硬」的藝術形態,並用現代建築材料和技術進一步展現其空間的意義,從而塑造了「水流蝕石」的優美意象,旨在打造城市人文經典之作。
正在建設中的表演藝術中心面積達20660平方米,位於園區的南側邊界,緊鄰海灣。建築的底層設有零售商店和餐館,可以吸引大量人流,並將建築與城市連接起來。
內部由代表劇院設計領域世界一流水準的馬歇爾戴聲學公司和昆克劇院公司擔綱聲學與舞臺設計。
整個演藝中心設置了1,500座位的大劇院和600座的多功能劇場,舞臺均採用了國際最前沿的設計與技術。
在大劇院後舞臺與側舞臺的臺板更是可以移動到主舞臺(如下圖),可移動式座椅,將為觀眾帶來零距離的深入互動,打造全方位的視聽極致體驗。
03長城腳下的公社
項目地點:北京
2007年
這是由潘石屹和張欣發起,邀請12名亞洲傑出設計師設計建造的私人收藏的當代建築藝術作品。
作品起初的定位是:創造具有中國風味的建築公社。
邀請的都是亞洲知名設計師。表達了兩位對中國建築的一種探索和改進。
其中,長城腳下的公社中有個稱之為四怪院子的建築就是來自嚴訊奇之手。
整體建築風格是以傳統的合院住宅為主體,配置從正統的方場空間,轉而以配合基地地勢特性與視線方向性而加以調整。
概念上,則維持了傳統中庭屬性-以平淡而內化的環境提供一個舒適且具私人領域感的空間,卻同時以開放社交空間的手法,引進外界渾沌的環境來消滅原有的空間感。
另外,本設計同時強調了現代房屋因應不同使用者及活動的可調整需求。因此,社交空間並不存在某個特定的機能分區內,而比較像是一個多用途空間,長條的服務區則比鄰一側。
可由滑軌屏風分隔成不同的次空間以符合不同的團體規模,讓空間中的活動得以交流、重疊或隔離。現代與傳統的空間概念在此相互交融於同一個中庭空間之內。
建築的裝飾則以最單純的元素,白色刷漆的牆面、木質地板與石材鋪面傳達了寧靜的鄉村式家居生活的感覺。
遮擋外露西南向立面的竹子屏柵表現了空靈的氣質,與中庭散發的強烈感覺相映成趣。錯落有致的三層空間、兩層露天庭院與院子中的小露臺彼此呼應。
共有4間臥室,其中三層的主臥無牆無門,象一個獨立升起的舞臺,與戶外風景緊緊相連,視野極為通透。房間內部裝飾簡潔素雅,白色的牆壁、木地板和石板鋪面讓你有鄉村式家居生活的感覺。
04廣東省博物館新館
項目地點:廣東 廣州
2004年~2010年
廣東省博物館是廣州市珠江新城中心文化藝術廣場的四大標誌性文化建築之一。
博物館的設計構思沿自中國精雕細琢的傳統寶盒,盛載著多年累積的歷史傳統、智慧及文化。
博物館收藏著不同年代的歷史寳物,而同時,它亦是一座寶盒。作為文化地標,它將展示廣州的文化特色,為參觀者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博物館的空間組織概念取材於傳統的象牙球工藝技術,多層次,複雜而細緻,展示出多樣的空間及通透感,帶領著訪客從內至外層層而進。
博物館的外立面設計與象牙球的概念同出一轍,運用鋁板、玻璃、花崗石,塑造出現代幾何色彩的立體方正設計;一扇扇不同圖案的窗戶,展現出一份獨特而趣味無窮的特質。
05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
項目地點:廣東 深圳
2012年~2019年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位於銅鼓山(Tong Gu Hill)自然保護區內,擁有著一系列教學和研究大樓、學生宿舍樓、行政辦公室和休閒設施等。
項目將現有的自然景觀作為規劃的主前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基地在功能上的優勢,於是設計團隊將校區劃分為了三個區域:山(Natural Terrain)、院(Academic Clusters)、林(Campus Green),即建築與現有地形融為一體的自然景觀區、定義校區邊界的學術研究區和位於上述兩個區域之間的開放式中央互動休閒空間——綠色校園區。
這種劃分地塊的方式在校園內形成了一系列社區,從而促進了研究空間、教學空間、生活空間和工作空間之間的互動。
設計概念重點考慮了園區內各建築之間的空間,以便鼓勵人們自發進行互動和交流。
整個校區的總體規劃空隙率和開放性都體現出其獨特的建築可識別性。園區內的建築與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輔以其他設計空間,促進了大學社區內的交流與互動。
因此,本項目不僅可以培養社區意識,還有助於人們形成一種共享的觀念,為發展充滿活力的協作式校園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06雲南博物館新館
項目地點:雲南 昆明
2009年~2015年
該項目設計靈感來自於對雲南當地著名的「石林」的想像,「石林」美景是經過上千年的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雕琢形成的美麗的自然地形景觀。
所以在設計時,該建築看起來就像是堆積的盒子組成,裡面藏有奇珍異寶。
這組空間體量組合形成一個很大的整體,盒子之間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融合。
整個博物館有一個狹窄的大門,從入口處進入後,便是一個開闊的中庭,營造出別有洞天的感覺。
建築外立面明顯使用了垂直基準線,意味著展覽空間和行政辦公空間的區別,也讓人聯想到雲南天然巖石構造中的水平巖層。
從水平方向來看,建築外立面一系列的「切口」和「翅片」,將城市與內部中庭連接起來。
自然光線透過雙層外幕牆照射進室內,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與周圍環境也很交融。
整個博物館佔地面積約6000平米,高度為34.2米,地下兩層作為建築的輔助設施,地上五層作為展覽空間和畫廊。
設計上,儘量利用自然條件,融合環保科技:太陽能板、院落自然通風、土生植物,以減低能耗,保護環境。
寬敞明亮的大廳,為日後開展各種公共文化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場地。環顧四周,還有許多巧妙的擺設和裝修,不僅獨居匠心,其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雲南歷史文化含義。
同時,新館還採用了恆溫恆溼系統,能保證重要文物在恆定的溫溼度環境下,保護文物不受破壞或腐蝕。
嚴訊奇大師,他運用靈活的雙手,巧妙的構思,一絲不苟的認真將畢生所學的知識結合藝術、當地文化,為國內貢獻了一座又一座,一城又一城的建築美學體驗,造福了許許多多人的幸福生活,也許你不知道這棟建築是誰建的,但你能感受到這棟建築帶來的舒適度是不變的。
正如法國當代著名建築師之一的讓·努維爾(Jean Nouvel)曾經過一句很經典的話:
「 我的建築物比我更著名。」
能出名的東西必然有它的用心之處,也必然要經受得了歲月和地域變遷接踵之後,仍然不朽的傳奇。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違侵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