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盡千帆的香港建築大師,在大陸默默建造了這麼多優秀的建築!

2021-01-15 映空間

當態度遇到建築,如熱情遇上水泥般產生新一輪的化學分子連鎖反應。

有一位自學建築的天才,也用畢生的熱情投入到了自身的職業中。

建造出了吸引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到訪下榻,張國榮和郭富城最愛的半島酒店加建工程

造型奇特卻又莊重無比的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總部

維多利亞港的標誌性建築——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大廈

以及花旗銀行廣場

香港理工大學教學酒店綜合大樓 (唯港薈), 香港中文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大樓,東九龍文化中心等多個享譽世界的香港地標。

他就是嚴迅奇大師,是近二十年來香港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

在建築界,可以說是一個神童式的人物,他在香港長大,在聖保羅中學畢業,中學時喜愛木工課及作歷史專題研習報告。

嚴迅奇說自己走上建築師行業,最初是受一本描寫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的書影響,那本書令他第一次了解到「建築設計是種藝術」。

後來,在嚴迅奇20歲時,他便開始與友人創業,在巴黎的一個大型公共建築設計比賽中報捷,成為「巴黎歌劇院」三個冠軍之一。而此時的他還未正式註冊為建築師。

巴黎巴士底歌劇院 ▲

隨後,在二十年前創立了他的設計事務所,開始在香港和亞洲地區產出大量建築作品,通過自身實力贏得了眾多獎勵。

香港發展策略研究所主席胡恩威曾這樣評價他:

「嚴迅奇的作品是屬於『人的建築』。用懷才不遇可能有點過分。香港人的確是浪費了嚴迅奇的設計天分。」

於是,在最近這幾年嚴訊奇大師開始接手更多的大陸項目,下面小編就整理了這位低調的香港建築大師,在國內建造的一些建築。(不分時間順序。)

01博鰲藍色海岸

項目地點:海南 瓊海市

2000年~2002年

這是紅石公司潘石屹在早期與嚴訊奇老師完成的項目,博鰲藍色海岸位於風景如畫的海南島,被譽為「建築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整個建築群的環境位置擁有天然優勢,自然風景獨特,瀕臨南海,是著名的萬泉河入海口所在地。這裡地形、地貌酷似澳大利亞的黃金海岸,美國的邁阿密,墨西哥的坎昆,並能與其媲美。

最後,共建成了115棟現代派水邊豪華別墅,臨水而居,風格獨特。如今,博鰲藍色海岸是旅遊者的度假天堂,也是博鰲亞洲論壇指定的會議用址。

02深圳寶安文化綜合體

項目地點:廣東 深圳

2017年~2021年

 ▲ 總平面圖

寶安文化綜合體是深圳市的一個全新公共文化園區, 整個文化園區的規劃將主體的三棟建築配置在同一條軸線上,這條軸線從市中心一直延伸到海岸線。

 ▲ 青少年宮及文化藝術中心外觀
▲圖書館外觀
▲演藝中心外觀(在建)

這一系列的公共廣場交織在建築之間,將整個園區凝聚為一個整體。廣場上的這些公共空間為市民們提供了親水的環境,同時也連接了城市與海濱。

▲圖書館外觀

第一座48,000平方米的圖書館設在文化綜合體的北端,建築以南北向的室內中庭為中軸,東翼以開闊的閱讀區為主線,連接著各種輔助設施;西翼為展覽館及小型博物館。

▲一樓入口
▲中庭俯瞰

中庭大堂層高20米,與室外綠化景觀平臺有機連接,提供訪客各類型公共活動及交流場所。

▲青少年宮立面

第二棟是青少年宮及文化藝術中心。設計上以中央的戶外廣場及露天劇場將兩個功能組織獨立的運營單位分隔開。

▲青少年宮立面

青少年宮位於戶外廣場的南側而文化藝術中心則設於北側。為了增加運作上的彈性,兩部分功能以橋廊連接,運作單位可於個別樓層按功能需要選擇連接或分隔,使有限的資源得以共享。

  ▲ 青少年宮中庭

中央戶外廣場與露天劇場是整棟建築的焦點空間,此中庭在首層向開放的室內展示空間延伸,強化了室內外空間的聯繫,引入天然光線,提供自然通風的舒適寧靜環境。

「深圳之聲」演藝中心則以「靈動之水、力量之石、曼妙之音」的藝術形式,對城市文化展開了深入探討。

▲ 演藝中心鳥瞰效果圖

以曲線起伏的形態與獨具匠心的造型,以空間為載體,用石與水的對比賦予了建築空間「虛、柔、透」,以及「實、剛、硬」的藝術形態,並用現代建築材料和技術進一步展現其空間的意義,從而塑造了「水流蝕石」的優美意象,旨在打造城市人文經典之作。

▲ 演藝中心鳥瞰效果圖

正在建設中的表演藝術中心面積達20660平方米,位於園區的南側邊界,緊鄰海灣。建築的底層設有零售商店和餐館,可以吸引大量人流,並將建築與城市連接起來。

▲ 主入口效果圖
▲ 內部效果圖

內部由代表劇院設計領域世界一流水準的馬歇爾戴聲學公司和昆克劇院公司擔綱聲學與舞臺設計。

▲ 表演廳效果圖

整個演藝中心設置了1,500座位的大劇院和600座的多功能劇場,舞臺均採用了國際最前沿的設計與技術。

▲ 舞臺設計圖

在大劇院後舞臺與側舞臺的臺板更是可以移動到主舞臺(如下圖),可移動式座椅,將為觀眾帶來零距離的深入互動,打造全方位的視聽極致體驗。

03長城腳下的公社

項目地點:北京

2007年

這是由潘石屹和張欣發起,邀請12名亞洲傑出設計師設計建造的私人收藏的當代建築藝術作品。

作品起初的定位是:創造具有中國風味的建築公社。

邀請的都是亞洲知名設計師。表達了兩位對中國建築的一種探索和改進。

其中,長城腳下的公社中有個稱之為四怪院子的建築就是來自嚴訊奇之手。

整體建築風格是以傳統的合院住宅為主體,配置從正統的方場空間,轉而以配合基地地勢特性與視線方向性而加以調整。

概念上,則維持了傳統中庭屬性-以平淡而內化的環境提供一個舒適且具私人領域感的空間,卻同時以開放社交空間的手法,引進外界渾沌的環境來消滅原有的空間感。

另外,本設計同時強調了現代房屋因應不同使用者及活動的可調整需求。因此,社交空間並不存在某個特定的機能分區內,而比較像是一個多用途空間,長條的服務區則比鄰一側。

可由滑軌屏風分隔成不同的次空間以符合不同的團體規模,讓空間中的活動得以交流、重疊或隔離。現代與傳統的空間概念在此相互交融於同一個中庭空間之內。

建築的裝飾則以最單純的元素,白色刷漆的牆面、木質地板與石材鋪面傳達了寧靜的鄉村式家居生活的感覺。

遮擋外露西南向立面的竹子屏柵表現了空靈的氣質,與中庭散發的強烈感覺相映成趣。錯落有致的三層空間、兩層露天庭院與院子中的小露臺彼此呼應。

共有4間臥室,其中三層的主臥無牆無門,象一個獨立升起的舞臺,與戶外風景緊緊相連,視野極為通透。房間內部裝飾簡潔素雅,白色的牆壁、木地板和石板鋪面讓你有鄉村式家居生活的感覺。

04廣東省博物館新館

項目地點:廣東 廣州

2004年~2010年

廣東省博物館是廣州市珠江新城中心文化藝術廣場的四大標誌性文化建築之一。

博物館的設計構思沿自中國精雕細琢的傳統寶盒,盛載著多年累積的歷史傳統、智慧及文化。

博物館收藏著不同年代的歷史寳物,而同時,它亦是一座寶盒。作為文化地標,它將展示廣州的文化特色,為參觀者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博物館的空間組織概念取材於傳統的象牙球工藝技術,多層次,複雜而細緻,展示出多樣的空間及通透感,帶領著訪客從內至外層層而進。

博物館的外立面設計與象牙球的概念同出一轍,運用鋁板、玻璃、花崗石,塑造出現代幾何色彩的立體方正設計;一扇扇不同圖案的窗戶,展現出一份獨特而趣味無窮的特質。

05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

項目地點:廣東 深圳

2012年~2019年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位於銅鼓山(Tong Gu Hill)自然保護區內,擁有著一系列教學和研究大樓、學生宿舍樓、行政辦公室和休閒設施等。

項目將現有的自然景觀作為規劃的主前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基地在功能上的優勢,於是設計團隊將校區劃分為了三個區域:山(Natural Terrain)、院(Academic Clusters)、林(Campus Green),即建築與現有地形融為一體的自然景觀區、定義校區邊界的學術研究區和位於上述兩個區域之間的開放式中央互動休閒空間——綠色校園區。

這種劃分地塊的方式在校園內形成了一系列社區,從而促進了研究空間、教學空間、生活空間和工作空間之間的互動。

設計概念重點考慮了園區內各建築之間的空間,以便鼓勵人們自發進行互動和交流。

整個校區的總體規劃空隙率和開放性都體現出其獨特的建築可識別性。園區內的建築與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輔以其他設計空間,促進了大學社區內的交流與互動。

因此,本項目不僅可以培養社區意識,還有助於人們形成一種共享的觀念,為發展充滿活力的協作式校園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06雲南博物館新館

項目地點:雲南 昆明

2009年~2015年

雲南博物館新館

該項目設計靈感來自於對雲南當地著名的「石林」的想像,「石林」美景是經過上千年的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雕琢形成的美麗的自然地形景觀。

所以在設計時,該建築看起來就像是堆積的盒子組成,裡面藏有奇珍異寶。

這組空間體量組合形成一個很大的整體,盒子之間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融合。

整個博物館有一個狹窄的大門,從入口處進入後,便是一個開闊的中庭,營造出別有洞天的感覺。

建築外立面明顯使用了垂直基準線,意味著展覽空間和行政辦公空間的區別,也讓人聯想到雲南天然巖石構造中的水平巖層。

從水平方向來看,建築外立面一系列的「切口」和「翅片」,將城市與內部中庭連接起來。

自然光線透過雙層外幕牆照射進室內,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與周圍環境也很交融。

整個博物館佔地面積約6000平米,高度為34.2米,地下兩層作為建築的輔助設施,地上五層作為展覽空間和畫廊。

設計上,儘量利用自然條件,融合環保科技:太陽能板、院落自然通風、土生植物,以減低能耗,保護環境。

寬敞明亮的大廳,為日後開展各種公共文化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場地。環顧四周,還有許多巧妙的擺設和裝修,不僅獨居匠心,其背後都蘊含著深刻的雲南歷史文化含義。

同時,新館還採用了恆溫恆溼系統,能保證重要文物在恆定的溫溼度環境下,保護文物不受破壞或腐蝕。

嚴訊奇大師,他運用靈活的雙手,巧妙的構思,一絲不苟的認真將畢生所學的知識結合藝術、當地文化,為國內貢獻了一座又一座,一城又一城的建築美學體驗,造福了許許多多人的幸福生活,也許你不知道這棟建築是誰建的,但你能感受到這棟建築帶來的舒適度是不變的。

正如法國當代著名建築師之一的讓·努維爾(Jean Nouvel)曾經過一句很經典的話:

「 我的建築物比我更著名。」

能出名的東西必然有它的用心之處,也必然要經受得了歲月和地域變遷接踵之後,仍然不朽的傳奇。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違侵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蜜蜂建造的巢穴為何如此精妙絕倫?數學家和建築大師都自愧不如
    如果這樣的話,這些蜜蜂簡直可以和一個建築大師相提並論了。各種各樣的猜想被提出,於是探索蜜蜂巢穴的任務就開始了。早在2000多年前,他就為蜜蜂精妙的建築技術感到震撼。隨後,他在自己的著作《數學彙編》中這樣寫道:「蜂房裡到處是等邊等角的正多邊形圖案,非常勻稱規則。」後來,法國的一位天文學家馬拉爾弟也同樣被蜜蜂的巢穴深深吸引,他決定親自測量蜂房的尺寸,結果發現蜜蜂每個的巢穴都是完全相同的。
  • 香港地標建築有哪些,香港有什麼標誌性的建築
    青馬大橋香港青馬大橋,是全球較長的行車鐵路雙用懸索式吊橋,亦是全球第八長以懸索吊橋形式建造的吊橋。大橋主跨長1,377米,連引道全長為2,160米。大橋屬於香港8號幹線青嶼幹線的一部份,跨越馬灣海峽,將青衣和馬灣連接起來。青馬大橋亦屬香港主要的建築標誌和旅遊觀光景點。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二期香港第二高建築物,亦膺全球第6高的摩天大廈。
  • 又一建築大師逝世,貝聿銘今日與世長辭,今年剛過完102歲生日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猛一看到這裡,各位看官可能不是很了解,貝聿銘是誰?他為什麼又被稱為建築大師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各位看官說道說道。貝聿銘大師於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於建築學,曾榮獲榮獲了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他的代表建築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 建築大師麥可·格雷夫斯眼中的設計生活
    溫州市市委書記陳一新會見格雷夫斯溫州市市委書記陳一新會見格雷夫斯溫州肯恩大學理事長林衛平(左)為格雷夫斯介紹校園大衛.莫尼參加格雷夫斯媒體見面會【環球網綜合報導】80歲高齡的建築大師麥可·格雷夫斯從美國遠道而來,專程指導溫州肯恩大學設計與建築學院的組建,並帶來他親自手繪的設計與建築學院大樓的圖紙
  • 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的山寨建築?
    山西某市在城中心廣場花費巨資建造了山寨版的天安門和天壇,當地的市民很不喜歡,可是主政者振振有詞地辯解說好多老百姓一輩子也去不了北京,讓他們在本地看看天安門、天壇有什麼不好?三是廉價的商業複製。各地山寨版的商業建築、住宅建築和寫字樓大多屬於這一類。
  • 徵服賈伯斯,建築大師貝聿銘:最極致的靈魂,是一生只做一件事
    他是哈佛和麻省理工的雙學位學霸,人生的下半場,他把自己設計的建築留在了4個大洲、10個國家的土地,在全世界留下100多座地標性建築,幾乎拿遍建築界所有世界頂級獎項。91歲時,親自操刀了漂在水上的建築——卡達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他這一生,第一次設計建造的個人住宅,是賈伯斯的。回首他的建築人生,法國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仍如寶石般璀璨,故鄉的蘇州博物館展現出古典和現代融合的氣質。
  • 傑出的建築大師——白蟻
    此外,白蟻的食物多為木質物中的纖維素,這些東西經白蟻體內消化並排出後變成了容易被植物吸收的營養物質。白蟻的洞穴溫度較高,腐爛的木頭和草葉在較高的溫度下,使得氮和磷的成分增多,進而使得土壤中的營養成分也變多,為雨季來臨時的植物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環境。可以想像如果非洲大草原上沒有白蟻,沙漠的面積也許會大得多。
  • 建築行業衰敗,轉行才是出路?
    只有兩張床大小的迷你臥室,電鈕一按自動轉換成一間智能辦公室;房屋牆體開裂了,塗上納米「創可貼」,裂縫即強勁彌合……擁抱網際網路的建築,就是這麼的「潮」! 隨著信息化技術和水平的提升,BIM(建築信息模型)、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技術、雲計算等,都可以打破傳統發展模式。而這些技術手段都是通過「網際網路」實現,進而作用於建築行業,提高行業信息化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 建築大師格雷夫斯 為溫州肯恩大學設計教學樓
    建築大師格雷夫斯 為溫州肯恩大學設計教學樓 2014/06/25 03:47 來源:溫州商報 瀏覽:3912
  • 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 曾設計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貝聿銘最著名作品包括法國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貝聿銘,男,1917年4月26日出生於中國廣州,祖籍蘇州,是蘇州望族之後,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貝聿銘曾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就讀建築學。
  • 在家「漫遊」上海建築,「建築可閱讀」線上平臺開啟
    防疫情,共努力,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目前您可在線上閱讀衡復地區30條永不拓寬的馬路和129處歷史建築,我們也會陸續上線更多優秀歷史建築和文物建築,讓您足不出戶地感受徐匯的獨特魅力。
  • 杜拜的建築有多優秀?花費800億元爛尾島,會自轉的摩天大樓!
    杜拜的建築有多麼優秀?花費800億元的爛尾島,會自轉的摩天大樓!800億元能夠打造出什麼樣子的房子?對於這個數字來說小編是無法理解的,不過這800億用在了哪裡?小編倒是知道哦!在杜拜就有一座島嶼花費了將近800億金額搭建出來的。
  • 法國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前曾受非議,貝聿銘是超越時代建築大師
    貝聿銘是1983年建築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其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蘇州博物館新館等。人們參觀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新華社/西霸資料圖經典語錄「讓光線來作設計。」
  • 建築大師張永和:我對中國熱衷奇觀性建築十分警惕
    張永和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讓人多出來走動」:「但建築師不能嚷嚷讓人出來,只能用設計讓他願意出來。」他參考了北京四合院的原理,室內外空間的融合,為居民提供了一個接近大自然的環境,引導人出來。最終的設計方案是:只有三層,進深很淺,保證自然通風和日照條件;研發中心由三棟相互連通的建築構成,兩個主要的院落坐落在這三個建築之間,還零散有些不同高度的小院子和天台。結果是,程式設計師們真的願意多出來,散步、做操。
  • 建築帶師小雞告訴你如何建造一個真正優秀的迷宮 迷宮範本來了
    昨天小雞推薦給大家的《百鬼夜行TD》有很多小夥伴在回後臺詢問小雞,如何建造一個真正優秀的迷宮,小雞驚呼這些有小夥伴眼光毒辣,看穿了小雞建築帶師的身份。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乾貨,小雞給大家帶來一個迷宮造法,通N4基本不成問題,當然高等級的卡牌該換還是得換,羈絆該湊也還是得湊~
  • 這座號稱「遠東第一豪宅」的傳奇建築背後故事是未來建築的標杆
    有故事的東西,總是引人偏愛,有故事的建築,同樣深得人心,這座號稱「遠東第一豪宅」的綠房子背後的故事同樣的精彩這是一座建造於民國時期的宅邸,位於上海靜安區銅仁路333號,距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運行正常的電梯而這些都要歸功於綠房子的設計師,匈牙利籍建築大師鄔達克。
  • 模塊化建造 綠地讓你明白什麼是PC建築
    行業普及以後,可以降低建造成本,可有效的抑制房價。傳統作業現場有大量的工人,現在把大量工地作業移到工廠,現場只需留小部分工人就行啦,大大減少了現場安全事故發生率。PC建築的生產、建造過程,與揚塵飄飄、灰頭土臉的傳統混凝土結構相比,顏值高很多吧😁。現在是不是對PC已經撥開雲霧見日出了。不過這些對於開發商還不夠,成本控制和設計管理是PC建築實施過程的畫龍點睛之處。
  • 兒童科普入門書《建築的故事》:建築是人做夢的權利
    於是,人從森林走出來,從泥潭裡爬出來,離開了洞穴,開始學會建造像你家一樣的房屋。因為夢想,人有了驅動力,想方設法地建造越來越好的房屋:伐木,將原木堆疊成牆壁,建造了木屋;發現傾斜的屋頂有利於排水,於是學會了用橫梁牽制牆體,將木榫和拱劵運用得淋漓盡致。
  •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本文摘自圖書《音樂漫遊記》 / 聆聽音樂: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專輯 / 我們這場藝術旅行的第一個行程,就是帶大家穿越歐洲大陸
  • 建築大師貝聿銘去世,享年102歲,作品被時間標記永恆
    美國當地媒體報導享譽世界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5月16日去世享年102歲清晨得知這個消息,悲痛萬分!這是全世界華人與建築界最不希望聽到的消息。這位笑容可掬的老人,投身建築事業70年,那些與他相聯繫的那些建築物——羅浮宮「金字塔」、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蘇州博物館……都被時間打上了永恆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