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位香港朋友發來信息,說現在有款叫「Yell Card」的系列卡牌在香港學生群體中頗受歡迎,他的孩子正在上中四(高一),班上有不少同學都在玩,卡牌內容是宣揚「抗爭精神」的,讓有理哥務必關注一下。
上網一搜,果然有被「震驚」到,能把亂港文宣做到這個地步,某些人確實「煞費苦心」,香港國安法已落地4個月,還搞這些「小動作」,真不怕吃牢飯嗎?
再一看,原來這還是改版了的新卡「Yell Card 2.0」,今年7月1日之前,卡牌設計更是明目張胆。
國安法實施後,為了「規避」法律風險,「夠姜媒體」重新設計了「Yell Card 2.0」,至今已經製作出售到第3期,共計205種卡牌(2.0版,第1期55種,第2期80種,第3期70種),在全港183家「黃店」投放超過200臺抽卡機器,頗有「遍地開花」的態勢。
這種「Yell Card」是香港反動文宣組織「夠姜媒體」在修例風波期間推出的,他們從文宣「手足」的「原創作品」中收集、挑選出「精品」,經排版製成系列卡包分批售賣,卡牌大多用卡通漫畫的方式傳達「抗爭精神」,即使已經改版,許多卡在人們眼中仍有「播毒」嫌疑,有較強的煽動性、蠱惑性,如近期大熱的「逃臺12人」事件,就被做出了好幾版。
此外,他們還將梁天琦等「港獨」分子單獨制卡,用以「肯定」、「紀念」在「抗爭」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香港之所以有經濟衰退、被西方國家「制裁」的今天,不都是拜「港獨」所賜,這種人渣,有什麼可值得「歌頌」的?
之前有理哥給大家介紹過不少亂港文宣組織,像什麼「黃色蒲公英」、「7.21基金會」,在香港都有一定的「市場」,但諸如T恤、模型等「撐黃」實物產品鮮有「爆款」,「夠姜媒體」究竟用了什麼方法,能讓「Yell Card」迅速在香港年輕人中流行起來呢?
1. 「迎合」年輕港人「抗爭」思潮。
受香港政治風氣的影響和美西方反華勢力、亂港分子長期「經營」,有相當一部港人是有反中情緒的,其中不少年輕學生也都有「抗爭」傾向,卡牌的設計、製作方「夠姜媒體」就是以煽動年輕港人情緒的「泛黃思想」為賣點,如「抗爭」、「撐香港」等,把從文宣「手足」收集來的原創作品進行排版,製作成卡牌的形式銷售出去。
此外,他們還自稱將部分利潤分給卡牌設計師,並將一部分所得利益分給文宣「手足」,美其名曰「幫手足,撐香港」,這也迎合了「港獨」分子聲稱的「齊上齊落」理念。
2. 引入較為流行的「集換式」卡組模式,激發年輕人「遊戲」興趣。
集換式卡牌遊戲(Trading card game)是一種流行已久的遊戲類型,廣受全球玩家喜愛,像曾經風靡一時的「萬智牌」、「遊戲王」和如今大熱的「爐石傳說」,都是此類遊戲中的經典。
這類遊戲之所以受到玩家喜愛,「集卡」的過程功不可沒。一般來說,發行方會事先將卡牌分成不同的級別,將少量高級卡和大量普通卡摻在一起,隨機製成卡包,玩家買到實物後,最期待的就是「拆包」時刻,運氣好能抽到高級卡,運氣不好買上十幾包也抽不到自己想要的,從另一種角度看有點賭博的成分,自控力不強的人很容易「上頭」。
除了抽卡,玩家之間還會有自發的互換卡、買賣卡行為,具有一定社交元素,既能玩遊戲,又能體驗抽卡時的刺激,還能「以卡會友」,使得此類遊戲經久不衰。
「夠姜媒體」就是借鑑了集換式卡牌模式,「Yell Card」卡牌包含白卡、燙卡、拼卡、燙拼卡、閃卡、夜光卡、拉絲卡、透明卡(稀有)、UV金卡(稀有)等十餘種類型,還會根據最新「抗爭」事件製作新卡,培養了許多粘性客戶,有些學生與其說是為了「撐香港」買卡包,不如說是沉迷於集卡、拆包的過程,有一種玩遊戲的體驗感。
3. 通過網絡社交平臺宣傳新卡、周邊產品,多形式持續散播「抗爭」思想。
網際網路一向是亂港文宣組織的重要「陣地」,「夠姜媒體」也不例外,他們於2019年8月開設臉書帳號,至今共有4萬多粉絲,平時以宣傳「Yell Card」、傳播「抗爭」思想為主。
和其他「賣貨」帳號不一樣,「夠姜媒體」不僅在臉書上發布新的卡牌,還用多種方式持續散布「抗爭」思想,像撐「毒果」日報、撐「逃臺12人」,都是直言不諱的發到網上。
再如他們還製作《夠姜埋黎講》(夠姜過來講)訪談直播節目,邀請曾被警方兩度拘捕的大埔區區議員文念志、多次被捕的lunch哥等反對派區議員、亂港分子,就香港當下政治、民主等話題發表反中亂港言論,現已做到第三期。
此外還用「抗爭」噱頭製作了許多周邊產品,如麻將、撲克、「721」紀念手錶、T恤等,可謂形式多多。
4. 開設「夠姜媒體官方Yell Card交換群」,為買家營造「交流氛圍」。
「夠姜媒體」除了製作各種新卡牌,時不時推出「用x個拆過的卡包,到指定商鋪換稀有卡」等活動吸引人們花錢抽卡,還在臉書開設「官方Yell Card交換群」以增強買家的相互交流,提升客戶粘性。
但同時,「官方交換群」也加劇了部分人的攀比之心,花了很多錢還是集不齊,無奈上網「求援」互換,更衍生出「炒卡」行為(囤積、高價買賣稀有卡)。
就這樣,「Yell Card」在香港年輕人中慢慢流行開來,但沒過多久,就有人發出「夠姜媒體」是在吃「手足」的「人血饅頭」、「攬炒」手足、賺黑心錢等質疑,為此夠姜媒體還在臉書上公開回懟,頗有幾分「義憤填膺」之勢。
「夠姜媒體」為何會受到他人指責,其實並不難理解。一直以來,「港獨」分子都把亂港行為美化成「抗爭」、「公益行動」,以各種名義發起的社會募集,也都打著「支援手足」的旗號,那些背地裡的齷齪勾當,從來不拿出來跟外人講,以至在不少港人心中,始終認為亂港行為是佔據「道義制高點」的。
如今「夠姜媒體」打著「撐香港」、「救黃圈」的旗號,把「Yell Card」賣的風生水起,到頭來才把30%的利潤拿來分給提供卡牌設計的文宣「手足」,自己落大頭,還反覆用「逃臺12人」製作卡牌,又不把利潤分給「12人」家屬,在外人看來可不就是「攬炒」手足、吃「人血饅頭」麼?
至於說到賺黑心錢,看看買家在「官方交換群」的留言就知道,毫無誇張成分。以第三期卡牌為例,全套卡共78張,其中有48張白卡,什麼是白卡?不用多想,就是字面意思,白色的卡...這種成本幾乎為0的卡,被「夠姜媒體」用來當做卡包中的「主力」,買家拆包後,能不罵娘嗎?
而抽到各種稀有卡的概率也是低得可憐,所謂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就是這個意思了。有人在群裡吐槽,和朋友一起抽了500張卡,只開出2張稀有,機率感人,更有人稱連開21包只得一張閃卡,隨後「頓悟」:「算了,不好再亂幫人衝鋒了,不抽了」。
賣著這樣的卡包,難怪被人說賺黑心錢,一點不冤。
馬上就是西方國家的萬聖節了,這不,「夠姜媒體」又搞了個新活動「萬聖節限定市集」,雖然不知道具體內容是什麼,估計和傳播「抗爭」思想、賣貨脫不了鉤。
既然香港國安法已落地,像「夠姜媒體」這樣公然傳播「港獨」、「抗爭」思想的亂港文宣組織,香港有關部門也是時候出手收拾收拾了!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