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刻頭條
聯盟支持的Sungai Utik地區因保護9504公頃的社區保護地獲得UNDP赤道獎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加裡曼丹島,也稱加裡曼丹島,是世界第三大島嶼,陸域面積雖只佔全球的1%,生物多樣性卻極為豐富,野生動植物的種類約為全球的6%。這裡不僅是13種靈長類動物、350多種鳥類、150多種兩爬以及15000多種植物的家園,也是許多新物種的發現地——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平均每個月都有3個被科學命名的新物種。這裡還有世界上最古老的熱帶雨林,島上的植物有三分之一都是這裡絕無僅有的。
加裡曼丹島高地熱帶雨林
20世紀70年代早期,這裡近四分之三的土地都被森林覆蓋,森林面積達到55.8萬km2。但在過去的四十多年裡,伐木、火災、清除天然林種植油棕櫚或人工林已使加裡曼丹島的低地森林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許多物種瀕臨滅絕,其中包括令人矚目的大象、犀牛和紅毛猩猩(Pongo pygmaeus)。
被英國和荷蘭殖民的歷史,使如今的加裡曼丹島分屬於印尼、馬來和汶萊三個國家。雖然這些國家都頒布了森林保護法,但腐敗和執法不力,導致森林砍伐仍在繼續。隨著比較容易到達的低地天然林逐漸退化、消失,伐木公司越來越多地將目光轉向了加裡曼丹島偏遠的高地原始森林。
蘇門答臘犀牛曾遍布東南亞 但現在僅有250隻左右存活。
放歸的馬來穿山甲 還能找到回家的路嗎?
很眼熟吧!電影《猩球崛起》裡面,忠誠的紅毛猩猩莫裡斯,就是它們的同類。
犀鳥,動物界中愛情最忠烈者!
霍氏縞狸,是靈貓科縞狸亞科的一種,為霍氏縞靈貓屬中唯一的一種,僅分布於加裡曼丹島北部地區。
加裡曼丹島的高地有著最大片、最完整的、未被砍伐的原始森林,只有一些溝谷地帶被原住民傳統耕作。這些高地的原始森林生態系統非常脆弱,特別是土壤灰化、土地貧瘠但卻擁有許多珍稀物種的高地石南林。這片高地還擁有許多瀕危、特有物種,如稀有的蘭花和豬籠草、極度瀕危的馬來穿山甲、當地特有且瀕危的長鼻猴和灰長臂猿、極具魅力又瀕危的馬來犀鳥和霍氏縞靈貓等。
高地的森林還為本島居民提供著極為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如固碳、氣候調節及流域保護等。島嶼東北部低地的諸多河流,如馬來西亞的巴蘭河、特魯桑河、帕達斯河和印尼的明塔朗河都發源於此。一旦高地森林遭到砍伐或破壞,生態的恢復將十分困難和緩慢,當地居民的飲水及食物安全也會受到嚴重威脅。
原住民聯盟的興起
海拔700-1500m的高地森林主要位於印尼的加裡曼丹省北部與馬來西亞沙撈越州、沙巴州的交界處,這裡有70多個原住民村莊,他們同根同源,擁有共同的語言、歷史和文化遺產,一起守護著原始森林和他們與其他野生動植物共有的家園。
KapuasR(註:卡普阿斯河)中下遊稻田裡的水牛
上世紀90年代末,馬來西亞和印尼分別在沙撈越建立了近600 km2的Pulong Tau國家公園,在北加裡曼丹省建立了13,605 km2的Kayan Mentarang國家公園。為了維護自己的社區對土地、森林、水等自然資源的權利,保障農業耕作、灌溉用水、糧食安全,確保國家公園的劃界、分區與管理能充分尊重原住民的權利,這裡的原住民社區開始繪製文化遺址和傳統領地圖。這些地圖明確了河流及其支流、歷史遺址、墓地、巨石、鹽泉、生態旅遊步道和歷史定居點,使得原住民社區可以劃分森林、農業耕作區、定居點和保護地,並使之成為國家公園規劃的組成部分,原住民也因此參與到國家公園的管理中。
在這樣的背景下,2003年兩國政府代表和高地原住民的長老們,在馬來西亞沙撈越州的巴克拉蘭舉辦了高地可持續發展研討會。與會者就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森林砍伐對脆弱的環境可能造成的破壞達成了共識,一致決定走一條內生式、公平公正且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前沙撈越部長、國會議員Datuk Dr Judson Sakai Tagal博士提出了建立原住民社區聯盟的想法,希望高地能可持續的發展下去,並保護其自然和原住民的文化傳統。
受此啟發,原住民各村落的長老們於2004年10月成立了惠及兩國約2.5萬原住民的"加裡曼丹島高地原住民聯盟"(英文簡稱FORMADAT,以下簡稱聯盟)。用聯盟負責人、傳統社區領袖Lewi G Paru的話來說:"2004年建立的聯盟,是一個在我們自己後院建立的論壇,服務所有高地原住民。這是個很好的論壇:它用同一個思想、一個徵程,把我們團結在一起,來看護我們的家園、我們的權利。這片被我們自己稱為Patar dita' Borneo的地方是我們Lundayeh、Kelabit、 Lun Bawang和Sa' ben人的唯一家園。以前,我們各行其是,現在則由一個聯盟讓我們齊心協力守護我們的土地、我們的環境、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經濟利益。"
聯盟旨在將自然保育和可持續發展整合在一起,通過保護該地區豐富的自然和文化多樣性,為當地原住民社區謀福利。在宣言裡,聯盟提出:"我們,共有一個遺產、共享一片土地的加裡曼丹島之心的高地原住民——Lundayeh,Kelabit,LunBawang 和Sa 'ban人,一起組成聯盟FORMADAT,以提高對高地社區的認識與理解,提升當地人的能力,推動加裡曼丹島之心的可持續發展。"
參與"加裡曼丹島之心"的保護
如果你看過Cornelia Volk導演的紀錄片《加裡曼丹島之心》(Heart of Borneo)就會知道,這個由公益組織發起的"加裡曼丹島之心"倡議,旨在推動各方建立跨國界的自然保護網,共同保護加裡曼丹島殘存的原始森林,防止這顆綠色心臟最終走向衰落。
紅框內就是"加裡曼丹島之心"KapuasR(註:卡普阿斯河)
2007年1月,汶萊、印尼和馬來西亞三國首腦在東協東部成長區高峰會上,正式籤署了旨在保護"加裡曼丹島之心"的歷史性協議,聯合保護並可持續管理加裡曼丹島殘存的22萬公頃森林和流域。通過這項計劃,這裡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將得以保護。然而,高地原住民的代表當時並沒有坐在三邊倡議的官方談判桌上。因此,聯盟之後做了大量工作來推動原住民社區能參與此計劃並保障其權利。
2014年,原住民長老們和社區的代表聚集在一起為原住民發聲,起草了一份聲明,遞交給三國政府,希望它們認可原住民在自然保護中所起的關鍵作用,讓原住民參與"加裡曼丹島之心"的倡議,使原住民的聲音可以被聽到、他們關心的問題能得到解決。同年,印尼政府在"加裡曼丹島之心"倡議的會議上肯定了聯盟的工作,並指出該聯盟創建了一種民間社會交流的新模式。原住民的聲音、訴求以及在自然保護中的作用,在三國政府組織的會議和活動中逐漸得到承認。
經過努力,2015年以後聯盟在加裡曼丹島三方倡議中已佔據一席之地。現在,每次三方會議的正式議程裡都有加強"加裡曼丹島之心"各社區的聯繫以促進當地可持續發展與保護的內容,聯盟代表也總會被邀請參與會議。聯盟保證將傳統有機農業和社區生態旅遊作為該地區的發展戰略。聯盟目前正在建立一個"加裡曼丹島之心"的社區領袖網絡,以增加原住民社區在"加裡曼丹島之心"倡議中所佔的席位,提升其參與度和話語權。
2016年,原住民社區對外正式宣布其所居住的加裡曼丹島高地為其有機和傳統農業地區,即他們的社區保護地,並開始爭取政府的正式認可。
社區保護地的自我認同與強化
聯盟的建立使得原住民的社區保護地,無論對內還是對外,各項治理能力都得到顯著提升。原住民社區現在能秉持著同樣的理念,更好的合力守護他們的土地、水源、河岸、社區森林、歷史遺蹟,保護其文化、語言和傳統習俗。設在印尼巴蘭卡拉亞的聯盟秘書處,每年至少召集來自各國的原住民社區代表組織一次活動。聯盟鼓勵原住民保護自然和文化,確保原住民充分參與管理與治理,發展有機農業與生態旅遊,並在高地建立公平的貿易網絡。
加裡曼丹島的高地原住民幾百年來都以種植水稻、高粱、小米、菠蘿和其他水果為生,而周邊的森林則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各種藥用植物、香料、樹脂,還有製作傳統手工藝品的材料。幾個世紀裡,這裡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都保障著社區的食物安全、恢復力和適應性,還減緩著如今的氣候變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與加裡曼丹島大部分地區發展出的傳統的刀耕火種方式不同,高地的原住民發展出了利用灌溉技術和水牛,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地,用同一片田地持續種植水稻的獨特方式:每個家庭種植1-5公頃的稻田,每年1-3月水稻收割完後,村民們就放水牛進入稻田, 讓它們踩踏土地,吃掉秸稈,並給土壤施肥,直到6、7月份開始下一季水稻的種植。這種方法不僅能使土壤保持肥力,還減少了犁田和清除雜草的勞動力投入。人們用清澈的山泉水灌溉稻田,不使用殺蟲劑、除草劑或化肥,整個種植方式充分利用了水、地形等環境條件且對自然是友好的。
在聯盟成立之前,原住民只能在本地銷售產品,聯盟成立後,幫助原住民拓寬了銷售渠道和市場,提高了傳統農作物的知名度和市場價值,推動黑阿丹米和山鹽列入國際瀕危傳統食品目錄,讓白阿丹米和黑阿丹米獲得了印尼政府頒發的地理標誌證書。2015年,聯盟發起了首屆熱帶森林水果節,讓人們關注當地的環境和農業生物多樣性。此活動吸引了1000多名遊客,並促成了苗圃的建立以培育當地特有的水果品種。
如今,寬闊的山谷裡,清澈甘甜的山澗水沿著竹管或土渠流淌,傳統種植的稻田、竹林和果樹錯落有致,周圍的山坡平緩起伏、森林密布,這種的農業和自然景觀,因人們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豐富多樣的農作物而更添姿色,吸引了許多國內外的遊客前來徒步旅行和生態旅遊。
婆羅洲高地的生命之域(社區保護地)的農田和森林景觀。拍攝者CristinaEghenter
為了讓生態旅遊的發展能真正惠益高地原住民,為當地旅遊從業者提供就業機會, 並讓社區能通過出售食物和手工藝品創造額外收入,十多年來,聯盟一直在為推動生態旅遊的發展而行動。聯盟監督了步道的建設;與旅遊機構合作開展生態旅遊;聯絡海關總署與國防安全及入境事務處,促進跨境生態旅遊;與印尼地方當局和安全部隊合作,確保遊客能從馬來西亞徒步進入印尼的婆羅洲高地然後再安全返回;鼓勵邊境兩側建立網際網路中心,以改善當地基礎設施和完善全球通信連接。這些中心讓兩國的原住民可以更便捷地相互交流,可以與外界聯繫,也讓生態旅遊更便利,並為應對事故或醫療緊急情況提供應急服務。
此外,聯盟還努力傳承原住民的語言、文化傳統和當地藝術:2011年在高地建立了一所田野學校,出版《克拉比特和侖巴旺繪圖史》,裡面包括了傳統故事和民間傳說,確定了重要的社會和生態地標,還繪製了區域地圖。目前,聯盟正在策劃一本記錄傳統水稻種植技術的出版物。
保護的成效與挑戰
儘管多方持續在努力,社區保護地依然面臨很大的挑戰。在印尼境內,大部分高地森林已被劃入Kayan Mentarang國家公園,這裡的社區只能乘坐小型飛機進入。但在馬來西亞,崎嶇不平的伐木道路連接著高地的社區和沿海低地,森林砍伐仍在威脅水源和生態旅遊。例如,沙撈越Bario村南部的伐木活動已破壞了當地的生態景觀,使曾經流行的Bario環形步道不再適合旅遊。邊境線馬來一側的伐木道路也使該地區湧入新移民並使得高地森林面臨更大的幹擾壓力,這反過來也增加了偷獵和沉香(香水貿易用)的非法採集。
此外,文化認同也在遭遇危機。例如,Kelabit的語言沒有文字,一些年輕人也已不講Kelabit語。一位長老說:"像我這樣的人,害怕我們的文化和種族最終會因為同化而滅絕。"語言的消失,對與可持續土地管理相關的傳統知識體系構成了特別嚴重的威脅。以強烈的保護價值為基礎,規範自然資源和土地使用的習慣法仍然在實行,但隨著外界針對婆羅洲高地的開發計劃日益增多,也有被淘汰的風險。
聯盟自身也面臨許多問題,雖然其生態旅遊和農產品銷售已能產生小額的利潤,但其中一部分已被重新投入社區或用於自身的運轉,現有的大部分項目還都依賴外部資金和技術。聯盟要可持續發展下去,更大的挑戰還在保護當地森林,將生態旅遊等的收益公平分配給整個社區,防止青年人的流失,最終讓社區能以生態、社會和文化可持續的方式發展下去。
2019年,該聯盟支持的Sungai Utik地區因努力保護了9504公頃的社區保護地免遭非法砍伐、棕櫚油種植和企業利益的破壞,而獲得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的赤道獎。作為當地森林的傳統守護者,住在印尼西加裡曼丹的Dayak Iban人一直在可持續的管理著這片土地,其中6000公頃是社區保護的森林,另外3504公頃則以傳統的方式輪流耕種。UNDP在頒獎詞中說到:"這種傳統的管理制度為當地人提供了食物、藥品和清潔的水。Dayak Iban人珍視自然和文化的完整性,而不是賣掉土地以換取短期利益,這證明了原住民為減緩氣候變化和人類福祉可持續管理的力量。"此前,2015年,聯盟就已獲得赤道獎,評選委員會認為這個地區的人們不僅團結起來共同行動,還通過對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關注本系列文章,與我們一同探索內生在地的保護力量。跟隨下方視頻,一同走進世界各地的社區保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