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東部沿海經濟大省,有著地域優勢、資源優勢、科技優勢和人脈關係網絡優勢,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起源地。
趙可金 鳳凰國際智庫高級研究員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
在長江三角洲南翼與東海交接之處,有一片自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的土地,它因境內錢塘江流曲折而被稱之為「浙江」。浙江地處海陸相接地帶,全省陸域面積10.18萬平方公裡,為全國的1.06%,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份之一,且耕地面積僅208.17萬公頃,故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浙江的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東南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儘管地域不大且耕地面積較少,但浙江是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省份之一。自唐宋之後,浙江因盛產絲綢、茶葉、瓷器而經濟實力日增,被譽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一直為較富庶地區,有「蘇湖熟,天下足」之美譽。特別是作為沿海大省,浙江海洋資源十分豐富,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裡,大陸海岸線和海島岸線長達6500公裡,佔中國海岸線總長的20.3%。沿海島嶼3000餘個,有港口58個,泊位650個,年吞吐量2.5億噸,是一個海洋經濟實力和潛力巨大的省份。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從一個地域資源小省發展成為經濟強省,GDP總量排名從1978年的124億元(居全國第12位)發展到2015年的42886億元,連續20年穩居全國第四,GDP年平均增長率12.7%,增長速度僅次於廣東居全國第二位,而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連續20多年位居中國第一,與江蘇、安徽、上海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浙江從一個落後的窮省發展成為實力雄厚的經濟強省,最根本的取決於浙江人「窮則思變、自強不息」的生存理念,海陸雙向開放的世界情懷。浙江地處海陸交界處,對內吸納內陸文化,對外吸納海洋文化,逐漸形成了兼容並蓄、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也帶領浙江不斷走向世界,成為與世界聯繫最為緊密的省份之一。因此,作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經濟圈的側翼,浙江在「一帶一路」中應該更多扮演引領和帶動角色,如何將浙江開放型經濟發展的經驗轉化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同發展的新動力,是浙江對接「一帶一路」需要重點思考的課題。
其實,關於浙江在「一帶一路」中所應扮演的角色,在國務院授權三部委發布的《願景與行動》中特別提及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舟山群島新區、寧波-舟山港口、「中歐班列」品牌等內容,強調浙江要成為「一帶一路」特別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主力軍。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曾多次告誡各級領導幹部:「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和開放的思維,把浙江的發展置於更加廣闊的背景中來觀察和思考,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上找座位、定目標,不斷激發推進發展的動力、活力和勇氣。」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期間,特別調研了舟山群島新區、杭州等地,強調浙江要幹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希望浙江努力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水平上更進一步,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更快一步,繼續發揮先行和示範作用。顯然,在對接「一帶一路」上,浙江是作為排頭兵來看待的,中央希望浙江要發揮先行和示範作用,以世界眼光謀劃未來,帶動「一帶一路」實現新的更大的發展。 中共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多次強調,浙江要堅持開放發展,利用港口資源、跨境電商、海外浙商、商品市場等優勢,全力打造重大開放平臺,全面提高開放水平,不斷提高搶佔全球市場能力。浙江省省長李強在2015年浙江兩會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支持杭甬溫等節點城市與沿線國家相關城市開展友好結對交流,深化務實合作,著力提升浙江經濟發展在全國的戰略地位。在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後,依據浙江獨特的港口資源優勢、民營經濟優勢、塊狀經濟(產業集群)優勢、專業市場和電子商務優勢、浙江人敢闖精神優勢等五大優勢,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確了浙江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自我定位,那就是爭當「一帶一路」建設的排頭兵,打造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經貿合作先行區、「網上絲綢之路」試驗區、貿易物流樞紐區,構築陸海統籌、東西互濟、南北貫通的開放新格局。如何在實踐中落實和完善浙江的這一戰略定位,將推進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結合起來,全方位推進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開放合作,是當前和今後浙江省的一項重要任務。
打造環杭州灣都市群,全面融入長三角城市群經濟圈
在浙江發展奇蹟背後,城市化是一個強大的引擎。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浙江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化率在2007年時提高到57.2%。杭州、寧波、溫州是浙江的三大經濟中心,在5477萬人常住人口中,超過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在轄區11個市中,已經崛起了6座特大城市,杭州、寧波、溫州、金華和義烏等都市圈的確不僅凝聚了人氣,也帶動了浙江經濟的活躍。在《浙江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中,也十分強調提升都市區和城市群功能,充分發揮創新引領功能,加強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義烏都市區建設,集聚高端要素,發展高端產業,帶動周邊縣市一體化發展,加快形成杭、甬、溫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然而,目前浙江城市群存在著分散發展、各自為戰的問題,沒有整合成為具有國際帶動能力的大都市群。隨著高鐵等一系列基礎設施的完善,浙江要想在「一帶一路」中爭當排頭兵,必須將現有眾多城市群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區域增長極。建議浙江省依託杭州、紹興、寧波、嘉興四城市,制定一個環杭州灣的都市群發展規劃,充分發揮阿里巴巴集團在全球同行業的持續領軍地位和對浙江相關產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打造電子商務服務業區、網際網路金融產業區、現代智能物流園區、跨境電子商務園區、雲計算和大數據園區等產業集聚區,將換杭州灣都市群建設成為國際開放合作的先行區。
為推動環杭州灣都市群發展,急需突破的一個瓶頸性問題就是解決杭州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遮蓋在上海的陰影中的問題。隨著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發展,杭州在研發創新、城市治理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競爭壓力日益增大,在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上海身邊,杭州一旦稍有落後就會產生極強烈的印象。其實,杭州的前途和命運取決於能否與寧波、紹興、嘉興等周邊城市能否形成抱團取暖、協同發展的態勢。目前,杭州市制定的「城市東擴、旅遊西進、沿江開發、跨江發展」的「錢塘江戰略」仍然無法滿足對接和引領「一帶一路」排頭兵的需要。建議浙江省和杭州市從「一帶一路」的全球眼光定位環杭州灣都市群,著眼於將杭州打造成由寧波、紹興、嘉興、湖州作為副中心拱衛下的國際性大都市。同時,杭州發展也要注意與上海形成差異化競爭,整合浙江廣電傳媒、教育、科研、文化、娛樂、體育、信息等資源,著眼於建設杭州成為國際文化大都市,在地域上鎖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打造環杭州灣東西方人文交流中心。
在推動構建環杭州灣都市群的基礎上,浙江也要積極對接大上海和江蘇沿江城市群,共同融入長三角都市群一體化進程之中。總體來看,江蘇、浙江和上海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越是從「一帶一路」的全球視野來觀察,對長三角經濟圈一體化的重要性認識得越清晰,只有江浙滬三省市堅定不移地相互借力,抱團取暖,才有可能坐穩「一帶一路」排頭兵和主力軍的地位。因此,建議浙江省今後要改變「悶聲發大財」的傳統思維定勢,在參加長三角經濟圈領導人聯席會議上更加積極一些,通過提供更多區域公共產品來贏得其他省市的支持,尤其是更多爭取國家資源,主辦或承辦一些重要的國際峰會、重大體育賽事和文化活動,不斷提升浙江在長三角地區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義烏-金華都市圈
浙江地處東南沿海,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開闢向西開放的新空間,需要建立互聯互通的國際運輸大通道。目前,義烏小商品市場已經建成了「買全球、買全球」的經營體系,橫貫東西、連接7個亞歐國家的「義新歐」班列實現了每周一趟的常態化運營,海鐵聯運的「甬新歐」專列和中國-伊朗國際貨運專列將「浙江製造」送出了國門。位列國內十大機場之一的蕭山國際機場讓進出口貨物往來「朝發夕至」成為了現實,浙江與絲綢之路各節點城市無縫對接的交通集疏運網絡正在形成。但是,相比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要求,現有的努力還遠遠不夠,浙江還缺乏一個更大的國際化商貿物流平臺以及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現代服務體系。
為解決浙江缺乏國際化商貿物流平臺的問題,建議浙江在現有義烏國際小商品貿易中心、國際小商品創造中心、國際小商品會展中心、區域物流高地和區域金融高地基礎上,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浙中城市群(金華-義烏都市區)成為一帶一路示範區、國際特色商貿區、信息科技引領區、影視休閒旅遊區。 特別是依託現有的小商品國際貿易和重要陸港城市的功能,通過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著力構建公路、鐵路、海運、航空立體物流體系,致力實現與沿海港口、沿邊口岸的「無縫對接」。同時,大力發展電商、會展、物流、旅遊等現代服務業,依託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簡稱義博會)、中國義烏國際森林產品博覽會(簡稱森博會)和中國國際旅遊商品博覽會(簡稱旅遊商品博覽會)等平臺,主動與其他的國家的小商品集散地對接,開展跨國商務合作,鞏固與發展都市區與沿線國家的國際貿易,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將金義都市區建設成為全國最大的商品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心、研發中心,以適應經濟「一帶一路」建設發展的需要。
在推進金華義烏都市圈、義烏小商品市場升級和與周邊地區協同發展的同時,浙江省還要牢牢抓住江海、海鐵等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建設這個關鍵,全力構建面向中西部、對接海內外的海鐵、江海聯運體系。同時,支持浙江企業在海外建立產業園區和產業聚集區,大力推進海陸戰略支點功能建設,引導優勢產品、優勢產能、優勢服務「走出去」,加強與沿線國家能源資源和農業合作開發,探索跨境電子商務創新發展,全方位深入推進人文和科技合作交流,實打實地推進浙江企業大規模、高水平地「走出去」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浙江沿海經濟帶
在推進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同時,浙江要特別重視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目前,浙江已經被批准建設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要堅持以海引陸、以陸促海、海陸聯動、協調發展,注重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優化形成重要海域基本功能區,構建「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的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格局,打造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浙江沿海經濟帶。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舟山港口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獨特,其開發開放不僅具有區域性的戰略意義,而且具有國家層面的戰略意義。建議浙江省進一步推進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建設,通過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港口城市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或者支持設立倉儲物流園區,將舟山群島新區逐步建成我國大宗商品儲運中轉加工交易中心、東部地區重要的海上開放門戶、海洋海島綜合保護開發示範區、重要的現代海洋產業基地、陸海統籌發展先行區。
推動浙江沿海經濟帶建設,要特別重視提升寧波作為核心城市的引領作用。作為副省級城市,寧波雄厚的實力和廣泛的國際化海運關係網,使得寧波有條件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寧波地處大運河最南出海口,自運河開通後,寧波就成為全國主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對外交流十分繁榮,以遣唐使、佛教交流為代表的對日交流和對外貿易呈現出繁榮的態勢。制瓷業、造船業和對外貿易成為城市的主導產業。目前,寧波港-舟山港的貨物吞吐量更是躍居世界第一,貨櫃吞吐量亦居世界前列,寧波也成為浙江海洋經濟發展區戰略的核心區,成為新時期中國與世界聯繫的重要樞紐。因此,建議浙江省和寧波市重視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經濟體制與運行機制,拓寬國際聯繫通道,增強城市國際化對接能力,與世界各國的港口城市一道打造港口聯盟,爭取使寧波港成為全球物流運輸網絡的樞紐節點和太平洋西海岸的深水物流中轉基地、增值服務中心,推動港口友好合作全球化、網絡化、聯盟化。同時,為搶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戰略機遇,建議寧波著力加快打造陸海空聯動新走廊、構建區域交流新平臺、完善開放合作新機制,成為我國連接東協、走向世界的橋頭堡,謀劃建設寧波自由貿易(港)區。
在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過程中,除了要充分發揮寧波的引領作用外,還要積極推進寧波、台州、溫州等浙江沿海地市的協同發展,加強與福建省、上海市等沿海地區加強溝通,共同推動建設沿海經濟帶,整合資源一道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其中,以溫州商會為代表的一大批海外浙商和僑務資源也是浙江「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生力軍。建議浙江重視加強海外僑務工作,通過建立僑團、僑社和公共外交協會等形式盤活僑務資源,藉助200多萬海外浙江籍華人華僑連結五湖四海,搭建了聯通世界各地的全球社會關係網絡,為「一帶一路」建設助力。
總之,浙江是東部沿海經濟大省,有著地域優勢、資源優勢、科技優勢和人脈關係網絡優勢,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起源地。在對接「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浙江要增強主動意識和引領意識,從全球視野來審視浙江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角色,爭當「一帶一路」建設的排頭兵。特別是要重視依託長三角城市群經濟圈,重點建設環杭州灣城市群、金華-義烏都市圈和浙江沿海經濟帶,既要善於升級溫州、義烏等地小商品業市場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以打造「陸上浙江」,又要善於利用寧波、舟山等地的港口優勢和海洋資源對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打造「海上浙江」,還要利用遍布全球的浙商網絡打造「海外浙江」和利用阿拉巴巴的電商網絡打造「網絡浙江」,在對接「一帶一路」的過程中實現浙江轉型升級,不斷開闢浙江全球化發展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