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廈門7月24日電 (記者 楊伏山)「各位小朋友好,我是來自臺灣的阿貴叔叔,今天我給大家上一堂建築手繪入門課,請大家伸出2根手指,我們先理解什麼叫做近大遠小。」24日,來自海峽彼岸的臺灣資深設計師曹登貴,開啟他與廈門小朋友的「建築手繪」公益教學之約。
由華僑大學建築學院「集美大社莊活化實踐團」組織的「建築與文化」公益研學活動,當天在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的故裡、僑鄉的典型代表之地——集美大社舉行,來自廈門市各小學的30餘名小學生及其家長來到這裡,通過實地參訪歷史建築,參加建築手繪課堂、體驗大社民俗活動等方式,感受集美學村豐富的歷史文化與僑鄉特點。
臺灣資深設計師曹登貴指導小朋友畫圖。供圖
華僑大學建築學院黃媖露老師告訴記者,今年四月,臺中市建築師公會首次來廈進行廈門鄉村建築參訪活動,該機構理事、臺灣建築師劉文杰聽說華大舉辦這一公益研學活動,熱心向她引薦另一位臺灣資深建築師曹登貴,願為公益研學活動助一臂之力。
兩位熱心公益事業的臺灣建築師,當天如約而至,自費來到集美大社,為小朋友們獻上一堂精彩的建築手繪課程。
臺灣資深設計師曹登貴今年四月出版新書《城市速寫》。供圖
曹登貴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說,他在臺灣授課,室內設計師進修課程的學員遍及各個年齡層,既有年輕學生,也有成年人和銀髮族。他說,每個人天生就有拿筆畫畫的欲望,為廈門小學生上一堂建築手繪入門課,對於兩岸交流蠻有意義的,就欣然赴約。
曹登貴身兼臺灣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等多所大學的兼任講師(設計手繪)和臺灣大同大學媒體設計學系工作營講師(設計速寫)。今年四月,曹登貴剛剛在臺灣出版一本以《城市速寫》為名的新書。
兩位熱心的臺灣建造師,跨海前來廈門助力公益研學活動。 楊伏山 攝
在他看來,透過畫圖,人們可以有一種不同的觀點來欣賞這個世界。畫圖是一個很輕鬆,但同時包含觀察與紀錄的活動,我們欣賞城市風貌、欣賞人物活動,觀察他們、並且一筆一畫的記錄下來,這個過程很快樂,同時會讓我們更欣賞與珍惜身邊所擁有的一切。
他對記者說,這是他在教學上的核心理念。
曹登貴說,對小朋友學員而言,他們更容易感受到畫圖的魅力,有更多的天真與單純,因而在學習任何事物的時候,常常比成年人還快。
「他們像是一個空的杯子,只要他們有興趣,他們就很願意把杯子裝填,同時孩子們喜怒哀樂很直接,畫畫的過程中表達他們的情感也跟著很直接,這是我很喜歡也欣賞孩子們創作的一面。」他說。
臺灣資深設計師曹登貴與廈門小朋友合影。供圖
曹登貴向記者表示,建築是人類文明的載體,他希望透過分享建築師這個行業做的內容,以及分享一部分建築師工作的片段,讓小朋友認識這個行業以後有趣的地方。在未來繼續念書的時候如果看到藝術史談到建築物時,他們會更有興趣去認識。
談及今天的建築手繪教學,曹登貴說,他以誘發小朋友學習畫圖和感受畫圖的快樂為主,指導的內容是讓小朋友在一個傳統建築立面中,學習方塊,圓形,重複的線條、並行線的圖形感知以及觀察能力等;同時也帶給小朋友很多建築師職業的認識,以及設計過程中常常需要動手畫圖的趣味。「小朋友反應非常熱烈,學習也很認真專注,今天是很成功的教學經驗。」
臺灣資深設計師曹登貴為廈門小朋友授課。 楊伏山 攝
曹登貴說,透過深入淺出淺顯易懂的技巧分享,一方面能夠讓所有的小朋友學習與認識畫圖,能夠讓孩子們在過程中感受到創作的樂趣,「這是我覺得最開心的事情。」
兩位熱心的臺灣建築師均表示,公益之心兩岸皆有,願所有人能秉持陳嘉庚先生熱心教育的精神,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
本次公益研學活動,是華僑大學建築學院「集美大社村莊活化實踐團」系列活動之一,藉此平臺,該學院師生運用專業知識,以集美大社及周邊老建築為媒介,通過建築調研與修繕設計等,發掘和傳播僑鄉歷史文化、記錄僑情僑史,開展僑鄉建築相關志願者培訓等活動。截至7月24日,已先後開展了「嘉庚建築與文化」「僑鄉建築與文化」「閩南傳統建築與文化」「閩南古建築測繪入門」「尋找8大僑樓」等一系列公益研學活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