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日曆》:小樹袋熊是吃「屎」長大的,關於物種,你知道多少

2021-01-14 遠樹花開

在很多家長看來,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興趣愛好是最不重要的。其實,興趣愛好在個人的成長中至關重要。歷史上的許多科學家、藝術家,都是因為最初在興趣驅使下長期堅持,取得成就的。

達爾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達爾文是英國的生物學家、博物學家。19世紀自然科學有三大發現,細胞學說、能量守恆轉化定律,還有一個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

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出生在英國一個醫生世家,他的父親、祖父都是醫術高明的醫生。按照子承父業的思想,達爾文應該成為一名醫生,這樣可以得到父輩的指導,少走彎路。

但是,達爾文從小就對自然界的螞蟻、蝴蝶、鳥蛋感興趣,這在大人看來一點學醫的天賦都沒有,怎麼辦?逼著學唄!

達爾文16歲時,按照父親的安排,進入愛丁堡大學學醫。但是,達爾文對學醫一點興趣都沒有,達爾文的興趣是打獵,採集生物標本,而這些興趣在大人眼裡簡直就是不務正業。

念完醫學,達爾文已經19歲了。眼看兒子學醫不成,即將變成遊手好閒的廢物,父親一氣之下,又把達爾文送進了英國劍橋大學去學神學。

達爾文的父親雖然沒有發現,達爾文在生物學上的天賦,但是從教育的角度講,他是一位對子女負責任的父親。他注重教育,既然達爾文不喜歡學醫,那就退而求其次學神學,既可以做一個受人尊敬的牧師,又可以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至於一事無成讓家族蒙受恥辱。

正是這樣一個決定,歪打正著,達爾文不僅沒讓父親失望,反而成了進化論的奠基人。

達爾文進入劍橋大學以後,與父親的期望背道而馳。他完全放棄了神學,對大自然充滿了興趣。當時劍橋大學教授神學的牧師不僅是教授,也是英國的博物學家。達爾文最欽佩的兩位教授,一個是植物學家亨斯洛,另一個是地質學家基威克。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達爾文的興趣得到充分發揮,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異。

大學畢業後,在亨斯洛教授的推薦下,22歲的達爾文獲得了一次航海考察的機會。年輕的達爾文作為博物學者,乘坐「貝格爾號」皇家軍艦,環遊世界做了5年考察。軍艦穿過了大西洋、太平洋,到達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最後返回英國。

從1831年12月到1836年10月,在這5年的時間,達爾文考察了各地的地質、動植物特性,採集了無數標本,做了大量觀察筆記。比如,他在群島上發現了相似又相異的海龜和鳥類,這些發現促使達爾文思考遺傳、變異、進化的問題。

1859年《物種起源》正式出版。達爾文在書中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遺傳變異的觀點。進化論推翻了上帝造人、造物的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證明了地球上的生物,在自然選擇中為了生存和繁殖,保留了有利的變異,淘汰了有害的變異。在世人普遍信仰上帝的環境下,達爾文的進化論掀起了一場科學對宗教的革命。

達爾文能夠在生物學上取得成就,有幾方面的原因。家庭是一方面,達爾文家境優渥,父親注重教育。機遇是一方面,達爾文能夠環遊世界5年,擺脫世俗的幹擾,接近大自然專注地觀察、思考。但最重要的方面,是達爾文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達爾文對生物的長期研究,並不是靠毅力堅持下來的,主要是靠興趣,興趣是大腦的最強發動機。

激發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很多人不可能像達爾文那樣,週遊世界5年去發展興趣愛好。但是,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隨處擺放一些科普讀物,隨時了解大自然,增加自己的興趣。

前幾天,朋友給我寄來一本2020年的《物種日曆》,打開之後太太太驚喜了!有顏值,有內涵,一下勾起了我對物種的興趣。

這本日曆設計美觀、實用。日曆的正面是動物、植物的圖片,圖片下面是科普知識。最下方是每個星期的日期,每個日期下面寫有一個中英文的物種。日曆是一星期一張圖片,因為明年有53個星期,所以共有53張圖片。

日曆的紙張夠厚,背面沒有圖案,而是設計成了筆記的樣式。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做成讀書卡片,最右側是英文單詞,學英語就可以用上了。

《物種日曆》上的科普知識非常有趣,我翻閱了一下,這本日曆上有大家熟悉的君子蘭、大熊貓、大象,還有一些冷門的知識。比如白旗兜蘭,我是第一次知道有這種植物,不僅名字好聽,花也好看。白旗兜蘭原產於印度、緬甸、中國,中國最初發現的野生白旗兜蘭只有十幾叢,研究人員花費了數年時間才拯救了這個珍稀物種。

再比如,小樹袋熊是吃「屎」長大的。原來樹袋熊吃的桉樹葉不好消化,而且還含有一種叫單寧的毒素,樹袋熊消化道可以分解單寧。小樹袋熊斷奶後,熊媽媽會從盲腸裡排除一種特殊的柔軟的糞便,作為小樹袋熊的「嬰兒輔食」,裡面不僅有容易吸收的營養,還有可以分解毒素單寧的細菌。

看了這些圖片,你就會發現,這世界上曾經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生物,和人類一起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比如,地球上已經沒有白鱀豚了,在1986年和1995年,人們都曾經捕到過一頭雌白鱀豚,後來因為管理不善死了。在2006年的長江科考中,科考人員沒有發現白鱀豚,次年,白鱀豚被宣布滅絕。

地球上有許多物種已經滅絕,也有許多名字類似卻大相逕庭的物種。看了日曆,我才知道還有一種與猴麵包樹名字相似卻不相同的樹木——麵包樹。

我第一次聽說猴麵包樹是《小王子》中,一查原來猴麵包樹又叫波巴布樹,別名猢猻木。猴麵包樹是落葉喬木,屬於木棉科,果實巨大。當果實成熟時,猴子就成群結隊地爬上去摘果子吃,猴麵包樹的名字由此而來。

而麵包樹是常綠喬木,屬於桑科。博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說,一個人只要種下10棵麵包樹,就可以保證自己和孩子一生都不愁吃。原來麵包樹的果實可以當作糧食,一棵麵包樹一年能結100多個果實,果實的口感介於土豆和麵包之間。嗯,看到這裡,吃貨們是不是要流口水了!

當然,一張圖片上的文字有限,如果我們想深入了解更多的物種知識,可以掃描日曆最後一張上面的二維碼,獲取專家的權威信息。雖然我們不會成為像達爾文那樣的生物學家,但是我們可以了解更多的物種知識。

這個世界上,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有:知道自己知道的;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地球上有許多生物是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而通過諸如《物種日曆》之類的科普日曆,是我們獲取知識的一種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興趣還是要有的,是我們平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培養興趣就從我們日常所見開始吧!

相關焦點

  • 一本書餵飽你的求知慾,讀過《物種日曆》,更不能錯過它
    在博物圈一直有這樣的說法:世界上的生物只有兩種——已經出現在物種日曆的,以及將要出現在物種日曆的。歷時7年,《物種日曆2021熄燈號》戛然而止;果殼·物種日曆給孩子的自然課在2020揚帆遠航。給孩子不同的知識承載形式,不變的是同一種成長的陪伴。
  • 樹袋熊的6個「冷知識」,你了解多少?
    樹袋熊也叫考拉,它是澳大利亞的一種可愛動物,大家最熟知的就是樹袋熊的懶,一天要睡上20個小時左右,但除此之外,下面這6個關於樹袋熊的「冷知識」,你知道幾個呢?1.樹袋熊不是熊樹袋熊雖然名字上有「熊」字,但它不是熊科動物,而屬於有袋目、樹袋熊科動物。
  • 《物種日曆》:366個有趣科普小故事,點亮2020每一天
    封面上右下角是果殼網的logo,中間一個燙金的圓裡「物種日曆」四個字也是燙金的,很是乾淨,好看。封面與背面是一個整體。封面可以折向日曆的背面。背面有一塊同樣是中國紅的背板,可以用來固定封面,這樣,日曆就能妥妥地立在桌面上了。日曆頂部是磁性擋板,上書燙金的「2020」。揭開擋板,就可以取下當前的日曆,也可以沿著虛線撕下日曆頁,是取還是撕,隨你的便。
  • 【母乳那些事】每天身上就如同掛了一個小樹袋熊一樣
    寶寶每天早上睡醒之後都會爬到我的身邊,自己掀開我的衣服,然後開始自己吃母乳。有時候他吃飽了還會逗逗我。有的時候她會一邊吃一邊用小手扣我的眼睛,揪我的耳朵。反正就是她睡醒之後媽媽是不能再睡了。我真的是好無奈呀!
  • 物種日曆 | 仙人掌科嬌麗屬(Turbinicarpus)
    >物種日曆 | 兜的園藝分類物種日曆 | 肉錐品種略覽物種日曆 | 仙人掌科極光球屬(Eriosyce)物種日曆 | 仙人掌科龍爪球屬(Copiapoa)>物種日曆 | 胖萌可愛的葡萄翁(Cyphostemma juttae)欣賞物種日曆 | 仙人掌科裸萼屬(Gymnocalycium)圖鑑欣賞物種日曆 | 克氏丸 (Mammillaria hernandezii
  • 用物種日曆做禮物,讓366個物種故事陪伴心愛的人度過2020年
    光陰走進2019年10月末,我又送給女兒一份日曆。聽說送日曆,她很平淡地只說了「謝謝」,可是等到她真正把2020年物種日曆拿到手裡的時候,她不淡定了,很欣喜地說:「這本好看,媽媽太謝謝你了。」說完,還給了我一個吻。慚愧,是我孤陋寡聞,沒有早點將物種日曆推送到女兒面前。
  • 巨儒艮、漂泊信天翁……這位90後研究員用日曆講述「物種故事」
    《哈利波特》的書迷都知道一位盧平教授,那是哈利三年級黑魔法防禦術課的老師。而果殼網的粉絲們口口相傳的,也有一位以優美的筆觸講述物種故事的「盧平教授」。不過,與小說中那位滄桑而傷感的教授不同,「日曆」背後這位以「盧平」作為筆名的教授是一位陽光的年輕學者。他就是中科院90後研究員鄒徵廷。
  • 從不喝水的樹袋熊,是怎麼生活的,你知道嗎
    從不喝水的樹袋熊,是怎麼生活的,你知道嗎?羊的嘴巴為什麼總在動。羊在吃完東西一段時間後,嘴巴裡又有東西,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土撥鼠很警覺,很遠的地方有聲音都能知道。一且遇到危險,土撥鼠就會尖叫起來,而野羊也就會聞風及時逃跑。不畏懼風沙的「沙漠之舟」,駱駝的鼻孔裡生有防風沙的鼻膜,狂風來襲時它們會自動關閉鼻膜;它還長有兩排厚厚的眼睫毛,能防止風沙吹進眼睛裡;駱駝的耳朵裡還生有濃密的細毛,幫助它擋住無孔不人的沙粒。
  • 噓——,別吵醒樹袋熊--中國數字科技館
    它整天吃的都是桉樹的葉子和嫩枝而且它還只吃特定品種桉樹的葉子和嫩枝。澳大利亞有幾百種桉樹,能登上樹袋熊食譜的,卻只有十幾種。一隻成年樹袋熊,每天差不多要吃掉近1千克的桉樹葉。這桉樹葉真有那麼好嗎?對樹袋熊來說,桉樹葉就是那麼好。因為它吃起來很粗糙,富含難以消化的纖維,還會釋放難聞的有毒物質,所以,大多數食草動物都不靠近桉樹,這樣,樹袋熊就少了很多競爭對手。而且桉樹葉中含有豐富的水分,樹袋熊吃了桉樹葉,連水都不用喝啦。
  • 這本日曆,與你體味時間的流逝,為你講述自然的故事
    是的不管日曆是什麼樣式的,都是在年初有厚厚的一摞時間,年底的時候只能我們只能和它們揮手告別,但是,並不是說因為日曆提供的日期是一樣的, 就可以說用什麼樣式的日曆也無所謂了。這本物種日曆比起月份牌,掛曆,簡單的檯曆,它的好處到底有哪些呢?一、每頁一副精美的手繪圖的百科全書這些手繪作品,不多,總共53張,一周一張。
  • 【城市物種日曆】12月1日 東方蠊
    距2016年物種日曆開賣還有:6天
  • 【城市物種日曆】7月6日 槓板歸
    (來源:invasive.org) 槓板歸在分類上隸屬於蓼科蓼屬,這個屬下有很多難以分辨清楚的物種,槓板歸自然也有幾個長相相似的親戚,比如刺蓼 P. senticosum ,二者在花果期較好分辨:花期前者花序穗狀不分枝、後者花序頭狀且花梗分支;而在果期槓板歸的宿存花被增大呈肉質先微紅後轉為深藍色、刺蓼的不為肉質不呈彩色。
  • 【城市物種日曆】9月4日 牽牛
    我只想說,其實你見過的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牽牛(Ipomoea nil),當然,是它的可能性也不小。 真正的牽牛花Ipomoea nil。圖片:hosei.ac.jp 牽牛屬於旋花科番薯屬,嗯,和番薯(I. batatas),也就是紅薯是一家——如果你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的話,你可以試著把紅薯種開花,那樣你就會發現紅薯也開出類似牽牛的花了。實際上,南方常吃的蕹菜(I. aquatica),也就是空心菜,也是番薯屬的成員,牽牛花的親戚們好吃的還真不少。
  • 物種日曆 | 仙人掌科老樂柱屬(Espostoa)
  • 關於物種空前絕後的滅絕速度,人類究竟該承擔多少責任?
    地球上到底有多少種植物、動物、真菌和細菌,科學家並不很清楚,最新的估計數字是20億,但這個數字很可能在某個時候就改變。關於滅絕,有一件事我們是知道的:西部黑犀牛、塔斯馬尼亞虎和長毛象等動物的數量已經從多到無,不僅如此,由於人類的存在,其他物種滅絕的速度,可能是曾經滅絕速度的1000倍,甚至10000倍。當環境因素或進化問題導致一個物種無法生存時,滅絕就發生了。
  • 【城市物種日曆】6月29日 馬齒莧
    可以吃的一種野菜,但是已經被都市人遺忘了。攝影:史軍實際上,馬齒莧不僅僅是北京的雜草,我們在全國各地幾乎都能找到它們的蹤跡,因為這種植物的生命力實在是太強大了。它們既耐旱也耐澇,菜園、農田、路旁都是它們的生活場所。若是碰上肥沃的土壤,更是如魚得水,所以在農民伯伯眼中,馬齒莧就是與農作物搶地盤的壞傢伙。馬齒莧很好識別,紫紅色的圓圓莖稈和深綠色的馬齒狀葉子都是肉肉的感覺。
  • 我國660種入侵物種裡,哪些是能吃的?靠吃能解決物種入侵嗎?
    在網上經常看見這樣一些說法,「最沒尊嚴的動物就是中國的入侵動物」、「任何物種入侵中國,都會被吃成保護動物」、「中國吃貨就是入侵物種的天敵」、「美國、澳大利亞物種入侵問題那麼嚴重,是他們不會吃,派中國吃貨去一定能解決問題」。此類言論我將其稱為「吃貨無敵論」,從我第一次接觸到這種言論,就知道這是毫無根據、娛樂性質的段子,一笑了之就行,不必當真。
  • 科學家發現新物種,喜歡在河邊挖石頭吃,深受產後婦女青睞
    但是對於這一新被發現的的物種來說,卻是一種可以解饑渴於糧荒之際的救命食物。那麼這種新被發現的物種是什麼呢。據美國趣味科學網報導。這是一種圓圓胖胖。長得怪怪的蛤蜊,它是一種船蛆,為什麼叫它們船蛆呢,因為它們非常喜歡寄生在船隻上吃木材。有意思咱家的蛆都食屎。這外國船上的蛆竟然啃木材,當然船蛆並不是一種蛆,這只是漁夫們對那些喜歡寄生在船上,吃木材的蛤蜊的貶稱。
  • 【城市物種日曆】4月13日 點地梅
    但我個人更加偏愛這個花冠精緻可愛的物種,每年辦公室門前草坪上的點地梅開放的時候,我都會暗自高興一下。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樓門前草坪上的點地梅,現在正在盛開。顧有容攝。點地梅屬是報春花科的第二大屬,物種數量僅次於報春花屬Primula,全世界有大約110個種,其中大半分布於中國西南,因為喜馬拉雅山區是這個屬的發源地——是不是聯想到了前兩天甚囂塵上的櫻花起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