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長看來,學習成績是最重要的,興趣愛好是最不重要的。其實,興趣愛好在個人的成長中至關重要。歷史上的許多科學家、藝術家,都是因為最初在興趣驅使下長期堅持,取得成就的。
達爾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達爾文是英國的生物學家、博物學家。19世紀自然科學有三大發現,細胞學說、能量守恆轉化定律,還有一個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
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出生在英國一個醫生世家,他的父親、祖父都是醫術高明的醫生。按照子承父業的思想,達爾文應該成為一名醫生,這樣可以得到父輩的指導,少走彎路。
但是,達爾文從小就對自然界的螞蟻、蝴蝶、鳥蛋感興趣,這在大人看來一點學醫的天賦都沒有,怎麼辦?逼著學唄!
達爾文16歲時,按照父親的安排,進入愛丁堡大學學醫。但是,達爾文對學醫一點興趣都沒有,達爾文的興趣是打獵,採集生物標本,而這些興趣在大人眼裡簡直就是不務正業。
念完醫學,達爾文已經19歲了。眼看兒子學醫不成,即將變成遊手好閒的廢物,父親一氣之下,又把達爾文送進了英國劍橋大學去學神學。
達爾文的父親雖然沒有發現,達爾文在生物學上的天賦,但是從教育的角度講,他是一位對子女負責任的父親。他注重教育,既然達爾文不喜歡學醫,那就退而求其次學神學,既可以做一個受人尊敬的牧師,又可以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至於一事無成讓家族蒙受恥辱。
正是這樣一個決定,歪打正著,達爾文不僅沒讓父親失望,反而成了進化論的奠基人。
達爾文進入劍橋大學以後,與父親的期望背道而馳。他完全放棄了神學,對大自然充滿了興趣。當時劍橋大學教授神學的牧師不僅是教授,也是英國的博物學家。達爾文最欽佩的兩位教授,一個是植物學家亨斯洛,另一個是地質學家基威克。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達爾文的興趣得到充分發揮,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異。
大學畢業後,在亨斯洛教授的推薦下,22歲的達爾文獲得了一次航海考察的機會。年輕的達爾文作為博物學者,乘坐「貝格爾號」皇家軍艦,環遊世界做了5年考察。軍艦穿過了大西洋、太平洋,到達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最後返回英國。
從1831年12月到1836年10月,在這5年的時間,達爾文考察了各地的地質、動植物特性,採集了無數標本,做了大量觀察筆記。比如,他在群島上發現了相似又相異的海龜和鳥類,這些發現促使達爾文思考遺傳、變異、進化的問題。
1859年《物種起源》正式出版。達爾文在書中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遺傳變異的觀點。進化論推翻了上帝造人、造物的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證明了地球上的生物,在自然選擇中為了生存和繁殖,保留了有利的變異,淘汰了有害的變異。在世人普遍信仰上帝的環境下,達爾文的進化論掀起了一場科學對宗教的革命。
達爾文能夠在生物學上取得成就,有幾方面的原因。家庭是一方面,達爾文家境優渥,父親注重教育。機遇是一方面,達爾文能夠環遊世界5年,擺脫世俗的幹擾,接近大自然專注地觀察、思考。但最重要的方面,是達爾文對生物學有濃厚的興趣。達爾文對生物的長期研究,並不是靠毅力堅持下來的,主要是靠興趣,興趣是大腦的最強發動機。
激發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們很多人不可能像達爾文那樣,週遊世界5年去發展興趣愛好。但是,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隨處擺放一些科普讀物,隨時了解大自然,增加自己的興趣。
前幾天,朋友給我寄來一本2020年的《物種日曆》,打開之後太太太驚喜了!有顏值,有內涵,一下勾起了我對物種的興趣。
這本日曆設計美觀、實用。日曆的正面是動物、植物的圖片,圖片下面是科普知識。最下方是每個星期的日期,每個日期下面寫有一個中英文的物種。日曆是一星期一張圖片,因為明年有53個星期,所以共有53張圖片。
日曆的紙張夠厚,背面沒有圖案,而是設計成了筆記的樣式。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做成讀書卡片,最右側是英文單詞,學英語就可以用上了。
《物種日曆》上的科普知識非常有趣,我翻閱了一下,這本日曆上有大家熟悉的君子蘭、大熊貓、大象,還有一些冷門的知識。比如白旗兜蘭,我是第一次知道有這種植物,不僅名字好聽,花也好看。白旗兜蘭原產於印度、緬甸、中國,中國最初發現的野生白旗兜蘭只有十幾叢,研究人員花費了數年時間才拯救了這個珍稀物種。
再比如,小樹袋熊是吃「屎」長大的。原來樹袋熊吃的桉樹葉不好消化,而且還含有一種叫單寧的毒素,樹袋熊消化道可以分解單寧。小樹袋熊斷奶後,熊媽媽會從盲腸裡排除一種特殊的柔軟的糞便,作為小樹袋熊的「嬰兒輔食」,裡面不僅有容易吸收的營養,還有可以分解毒素單寧的細菌。
看了這些圖片,你就會發現,這世界上曾經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生物,和人類一起生活在這個地球上。比如,地球上已經沒有白鱀豚了,在1986年和1995年,人們都曾經捕到過一頭雌白鱀豚,後來因為管理不善死了。在2006年的長江科考中,科考人員沒有發現白鱀豚,次年,白鱀豚被宣布滅絕。
地球上有許多物種已經滅絕,也有許多名字類似卻大相逕庭的物種。看了日曆,我才知道還有一種與猴麵包樹名字相似卻不相同的樹木——麵包樹。
我第一次聽說猴麵包樹是《小王子》中,一查原來猴麵包樹又叫波巴布樹,別名猢猻木。猴麵包樹是落葉喬木,屬於木棉科,果實巨大。當果實成熟時,猴子就成群結隊地爬上去摘果子吃,猴麵包樹的名字由此而來。
而麵包樹是常綠喬木,屬於桑科。博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說,一個人只要種下10棵麵包樹,就可以保證自己和孩子一生都不愁吃。原來麵包樹的果實可以當作糧食,一棵麵包樹一年能結100多個果實,果實的口感介於土豆和麵包之間。嗯,看到這裡,吃貨們是不是要流口水了!
當然,一張圖片上的文字有限,如果我們想深入了解更多的物種知識,可以掃描日曆最後一張上面的二維碼,獲取專家的權威信息。雖然我們不會成為像達爾文那樣的生物學家,但是我們可以了解更多的物種知識。
這個世界上,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有:知道自己知道的;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地球上有許多生物是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而通過諸如《物種日曆》之類的科普日曆,是我們獲取知識的一種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興趣還是要有的,是我們平凡生活中的一抹亮色,培養興趣就從我們日常所見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