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帆品讀
肖丁丁:怎一個「趣」字了得
何其三詩詞閱讀札記
何其三,安徽宿松人,中華詩詞學會、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詩詞學會副會長,宿松縣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宿松縣作家協會副主席,雲帆詩友會策劃,當代70後女詩人中的佼佼者,從事詩詞創作多年,成果頗豐,主編安徽省建國以來第一部女子詩詞專著《安徽當代女子詩詞選》及多種精品詩集,著有個人詞集《何其三詞三百首》。屢獲全國詩詞大賽一、二等獎。
童趣:回歸本真
在某種程度上,一顆詩心離不開一顆童心。一顆童心,在某種程度上也就是一顆詩心。兒童的眼睛總是那樣能夠準確、真實又直接的看出事物的本來面目。兒童的行為也總是充滿著爛漫和快樂,不摻雜虛偽。對於擁有童趣的詩人來說,她筆下的文字必定是回歸澄澈和本真。且看這首詞:
浣溪沙·捉魚
尋夢還須橋下邊,晴和天氣勝春妍,柔柔青荇自纏牽。
怕溼衣衫忙捲袖,為追魚影急趨前。清河水裡捉童年。
詩人運用細節,寫出了童年的「趣」。「怕溼衣衫忙捲袖,為追魚影急趨前」,將捉魚那種歡快急切的心情完好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讀者能夠切身的想像到那樣一幅熱鬧的場面。那是一種快樂隨之爆炸開來的場面,而詩人用「清河水裡捉童年」這一句收尾,可以看出在水裡捉的不僅僅是魚兒,而是童年,就像「醉翁之意不在酒」那般。顯然,這裡的「童年」二字級耐玩味咀嚼,這裡的童年的佟年已是快樂的代名詞。而童年的快樂是沒有摻雜功利的快樂。這種快樂,已是儲存在人的記憶深處。詩人在對這種快樂追憶的同時,也是一種回首。在人生的旅途上,人一直往前走著,追尋的究竟是什麼?而童年的那份快樂,想必是最好的答案。在詩人的這首詩裡,通過捉魚這種極具童趣的動作,可以看到詩人力求回歸本真。
此外,「春岸彎彎曲似腸,清波手探覺微涼」(《嬉水》),以及「撲蝶翻牆如脫兔,涉波穿荇賽遊魚。每抓蟲蟻餵雞雛」(《浣溪沙·憶童年》),「年少玩痴不解愁,攀牆爬樹過溪溝,朝如花朵晚泥猴」(《浣溪沙·童年的小圍兜》),「細嗅還餘香氣味,展開全是舊光陰。那宵娘繡我穿針」(《浣溪沙·童年的繡花手絹》),「踏月翩飛時上下,御風騰躍每迴旋。跳繩雖細接童年」(《浣溪沙·童年的綠色跳繩》),這些都可以看到詩人對童年往事的追懷,體現著童真童趣,是詩人回歸本真的意願表達。
情趣:擁抱生活
來看這首《掐豆角》。
掐豆角
有長有短綠參差,斷碎嬌軀只為痴。
因想纏綿入郎口,已先抽盡一身絲。
詩人從普通的生活入手,掐豆角可謂是最起碼的生活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皆可入詩。柴米油鹽醬醋茶裡,詩人看到了詩,看到了一種美的生活狀態。在這再普通也沒有的掐豆角的動作中,在最後兩句「因想纏綿入郎口,已先抽盡一身絲」中,可看到一種唯美的生活狀態。女有情,男有愛,女方為男方考慮,為男方盡情地打造著生活的舒適感和愉悅感,讓人看到生活被小心的安放著,小心的建構著。而這種愛的生活方式,是詩人所思所想所做的。可看到詩人那種積極擁抱生活,積極鑄造唯美生活的行動。
再來看這首《鷓鴣天梅雨季》。
鷓鴣天·梅雨季
庭鎖輕開看得真,歸來已是近黃昏。江南梅雨生潮氣,牆角鳴蛙拖溼痕。
花擋路,葉攔門。碧絲無賴扯衣裙。離家不過才三日,藤蔓新抽不認人。
面對這江南特有的氣候,詩人怎樣面對的?她「輕開」「庭鎖」,仿佛要讓自己的雙眸看透眼前的梅雨天氣,仿佛要將眼前的梅雨看得萬分真切,看出梅雨的舞蹈動作,看出梅雨的瀟灑舉動,看透在這梅雨季萬物的生存狀態。詩人看得痴,看得久,於是「歸來已是近黃昏」。這讓人元代畫家黃公望畫畫時坐在一顆巖石上看山,一看就是一天又一天,仿佛要將世間的真理參悟透,感受透,書寫透。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追尋藝術的生活方式,是一種追尋詩意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追尋自我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生活方式裡,詩人盡情的擁抱自我,追尋自我,回歸自我。讓那一刻的自我肉體與靈魂合二為一,讓那一刻的自我在時光裡定格,進而永恆。
還有這首《梅天》。
梅天
風掀心旆正搖搖,夜對幽燈看雨飄。
憶起吹花題葉事,教人思緒盡回潮。
詩人「夜對幽燈看雨飄」,這是一種積極健康的追尋詩意的生活方式,這是詩人所獨有的。
還有這首《所見》。
所見
門前一夜起洪波,積水深能泛棹過。
卿不禁涼我來背,紅衫小夥語嬌娥。
詩人注說:庚子年高考季宿松遭暴雨老城一夜被淹水深過膝。在這樣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狀態之下,詩人的眼光是敏銳的,詩人對生活的關注是熱切的,她寫到洪水中「卿不禁涼我來背,紅衫小夥語嬌娥」那種生活的情趣,我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畫面感,那種英雄救美,武警救援官兵救人民於水火的壯觀場面,那種讓人為之點讚的英雄的場面。還有《雨中剪韭》等詩篇,都可看到詩人筆下這樣擁有熱烈情趣、面向生活的舉措不勝枚舉。詩人的筆觸伸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詩人的思緒在生活的每一個浪濤中漂浮。讀者完全能夠感受到,一個敏感的直面生活的靈魂,一個在生活的風雨面前不變不驚、淡然超脫的靈魂,一個在生活的美好寧靜面前自由率真的靈魂。
志趣:建構人格
在詩人的筆下,自然還寄託著詩人的節操和堅守,可看到詩人高潔的品性和不俗的情懷。
「夜深人自穿花去,臺上留書與月看」(《夜讀》),「籬下閒閒翻幾頁,菜花飛落作書籤」(《閒讀》),可看到詩人在讀書中自娛,在讀書中養性。詩人可謂手不釋卷,在閒暇時讀書,在月夜下讀書,將自己讀書這種活動寫成詩行,寄託著在書中馳騁、與古人對話的歡愉,也體現著詩人的文人氣魄和不俗的生活追求。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讀書,詩人的氣質得到了提升,詩人素養也得到了提升。
再來看這首《拈花之二》。
枯花之二
未見當初麗色新,可憐唯我當奇珍。
憶君每自含情看,瓣上仍藏不盡春。
這句「可憐唯我當奇珍」可看到詩人獨特的審美情懷,以及對萬物的悲憫之心。這裡的「奇珍」二字猶耐玩味。詩人不是把金銀錢財、古董玉石當做奇珍,而是將那已經褪去了容顏的枯萎的花朵當作奇珍。如此也就可看到詩人的獨特志趣,也看到詩人眼裡是萬物眾生。詩人追求的不是仕途經濟、榮華富貴的道路,而是願意在自己的天地裡做自己,在自己的天地裡與萬物同在,與四時同在,與當下同在,與那個真實的自我同在。這是詩人追求的,這是詩人獨特的志趣,即做自我,做一個真實的能夠敏銳洞察萬物的自我,做一個將萬物置於心間的自我。
還有這首《山雲》中,「欲收幾朵下山去,歸後閒庭養白雲」一句讓人叫絕。「養白雲」,這是多麼脫俗的做法。通過「養白雲」,可看到詩人獨特的志趣,也看到詩人不俗的人格。此外,
「今日放些雲水債,明年春到再收租」(《未達山頂戲題》),「處庭隅、如處桃源。三分僻地,四面籬藩。總可棲身,可逃俗,可消煩」(《行香子自題小園》),「紫苔石上閒閒坐,聽雀清啼一整天」(《閒坐》),「折得幾枝隨我去,入山得抱美人歸」(《入山》),這些皆是詩人獨特的志趣的體現。在這樣的文字裡,詩人建構著自己高雅的品性、脫俗的志趣以及潔淨的人格。
理趣:升華思想
所謂「理趣」,即指詩詞中蘊含的或意在闡發的某種人生哲理,讀者能夠從中得到某種人生的感悟。在詩人筆下,理趣可謂隨處可見,而這恰是詩人深度、高度的體現。
先看這句「一生何太短,一瞬太悠長」(《臨江仙·憶舊之二》),詩人將「一生」與「一瞬」進行了對比。一生為何會太短呢?在惆悵之時,那一瞬太過悠長。這一句可看到詩人的哲理性思考。「可憐歲月一伸手,拉得佳人身似弓」(《見駝背老奶奶》)一句,可看到歲月的力量,看到歲月的不饒人並將一切改變容顏。這是詩人對歲月的哲理性闡發,讀來讓人喟嘆思量。「摺疊夏春前事,收藏悲喜光陰」(《《西江月雨天疊衣服有感》》)一句尤其耐品,這依舊是詩人對時間的書寫和感懷。光陰就在這衣服的摺疊中被收藏起來。光陰裡,有悲有喜,有哀有樂。這「時間」二字,這「光陰」二字,真叫人要用一生來咀嚼。「情起處,緣因果。情滅處,緣因果」(《酷相思秋夜》)兩句,可看到詩人的大徹大悟,對「情」的深深體悟,而這一切皆因因果。詩人道出了人世間「情」的真諦。還有這句「夢似無根草,身如不繫舟」(《喝火令重逢》),看出詩人表達就是這樣傳神。就在這種傳神的表達之中,詩人將自己的思想提升到了一個萬米的高空,讓人叫絕,讓人嘆服,也讓人回味深思。夢是什麼?詩人認為它就像無根的草,扎不下根,所以夢隨時會破滅。而人這一生像什麼?詩人認為它就像沒有系住的舟,四處漂泊,晃晃蕩蕩,沒有真正的紮下根,像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去處。
還有「街心人自當風立,千載光陰身兩端」(《街心駐足》)一句,「解鎖陳年往事,青春塞滿衣箱」(《臨江仙舊衣箱》)一句,這依舊是對時間的書寫。「千年那陣含情雨,從古紛紛下到今」(《古巷遇雨》)一句氣勢磅礴,千年之前與當今這種時間的跨度,讓人感受到詩人襟懷的大度,體現著一股豪放之氣。還有「舉秤難稱重與輕」(《鷓鴣天愁》)一句寫「愁」,這自古以來便有書寫。著名的有李清照的「載不動,許多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詩人的「舉秤」讓人思量,愁到底有多重,是千斤重還是萬斤重?這在讓人回味的同時,也體現著詩人深深的思索。
這些,都體現出詩人詩詞中的理趣,體現出詩人對人生的參悟,也體現出詩人詩詞的高度和深度,讓人咀嚼咀嚼再咀嚼。
就在這些文字裡,詩人的思想得到了升華,詩人的境界得到了提升,詩人詩詞在當下中國詩壇的地位也一步步被奠定。正如這句「舉秤難稱重與輕」說的,詩人何其三在詩壇上的地位,並不難稱撐重與輕,因為詩人的重量已達千斤,有如崑崙,讓人叫絕,讓人敬畏。
肖丁丁簡介
肖丁丁,男,90後,安徽宿松人,執教於小孤山下,為安徽師範大學某附中語文教師。曾參與省級課題「基於語文新課標實施高中生文化認同教育的實踐研究」的學習,其學術教研文章見諸於《宿松周刊》《今日懷寧》《潛山報》等紙刊及網媒。詩歌、散文、評論刊載於《振風》《安慶日報》《安慶晚報》《城鄉文化》《作家天地》《未來》《散文詩》《湛江文學》《湛江科技報》《淮南文藝》《天柱山文藝》《東坡文藝》《宿松文藝》《世界日報》《新泰文化》等刊物,作品入選多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