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相信兩個陌生人之間存在著一見鍾情,甚至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人實打實地體驗過這種神奇的緣分。然而也有也有人更願意相信日久生情,他們認為,平淡平凡的生活才是最能考驗感情的深淺。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一見鍾情真的如大家所相信的這般神奇?愛情這一與眾不同的感情是如何產生的?
愛情是一種化學反應,這句話就是一句簡單的不能再簡單陳述句,它沒有任何的修辭手法,沒有類比,不是誇張,也不是比喻,它就是單純地告訴我們愛情是化學反應。但我想說的是,這種化學反應的參與者,其實並不是一見鍾情男女雙方本人,它並不是兩個人之間產生的反應,而是單獨發生在一見鍾情雙方某個人身上,他的神經相關系統產生內部相關的反應。用生物學來講就是,在人體參與這一反應的化學成分與神經遞質非常的多,類似於多巴胺物質或催產素,都會在愛情的過程中作用於相愛的人身上。因此,愛情就是發生在產生情愫的人身上自己心理的化學反應,你所鍾情的那個人吶,其實只是一個類似於催化劑的引子,是對方誘發了你身上具體產生愛情化學反應,而對方很有可能本身並沒有參與到反應之中。
愛情這種化學反應總是伴有一定的生理與心理反應的——輾轉反側的思念就是典型的生理與心理反應的組合。可有一種反應,代表著「突髮式好感」發生了。就如,黛玉第一次見到寶玉時,她的心理反應與看到其他人截然不同,黛玉一看到便大吃一驚,心裡想道:「這個人怎麼跟其他人如此不一般?總覺得好像在哪裡見過他?為何會此時如此熟悉?」想必黛玉內心這一大段問號,定使她眼神及心理專注於了寶玉,也註定了往後他們的關係不一般。我們常用「怦然心動」來解釋一見鍾情,這個「怦」字,其實就是機體內化學反應開始的發射槍。
有一項經典的心理學研究:吊橋實驗。吊橋實驗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唐納德·達頓在1974年完成的一個研究一見鍾情的經典實驗,今天每一個探討愛情的心理學教材,都躲不掉這個裡程碑式的實驗。而今天呢,我們依舊拿這個實驗做文章,不過,我想帶著你從一個更全面、更獨特的視角去剖析剖析為什麼這個實驗能成為經典。它需要三個要素:1、起碼有一方的的優點充分讓對方發現,這個發現可以是顏值、才華、甚至僅僅是一個背影;2、能激活情緒情感的邂逅場景;3、雙方彼此間的交集。有這三個基本要素,才能成為一見鍾情進一步發展的橋梁。
都說喜歡一個人,一定是因為對方有自己沒有的優點,才能始終吸引自己的目光跟隨者。因此,這是構成一見鍾情必不可少的首要要素。
我查資料發現,在加拿大的卡匹拉諾公園裡有一個世界級景點,同時也是當地最著名的一個遊玩項目,那就是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及最恐怖的吊橋:卡匹拉諾巨型吊橋。這座橋建於1889年,它基本上是用大麻繩和杉木建成,全長達到了137 米,而高則高達 70 米,從兩端的原始森林裡橫跨奔湧而過的卡匹拉諾河。最可怕的是,吊橋的特性決定了它始終搖晃,站立困難,更別說行走於吊橋上。先別說是患有恐高症的人,就算是一個膽子夠大夠壯的成年人,也會在橋上緊張到不行,因此這項遊玩項目吸引了不少慕名遠到而來的遊客前來,對這項遊玩的心理感受就是:雖然害怕,但忍不住想要去嘗試。這個橋,就是我所提的第二個重要要素:可以激活人的情緒情感的邂逅場景。
一見鍾情固然是美好的,但如果怦然心動過後,是遙遠的距離與彼此之間的毫無聯繫,那愛情也是不可能會發生的,所以啊只有雙方彼此間有這千絲萬縷的交集,才能構成一見鍾情後的美好愛情。
小編認為,倘若只是總結一下這愛情的相關經驗,就匆匆地下定結論,這可不是正確的認知愛情的方式。這一系列研究試圖探究一見鍾情的科學本質,這些結論無一例外都指向了一個共同的結果,這也是今天我們定要明白的一件事:世間並不存在什麼高發一見鍾情的獨特體質,一見鍾情能否會發生,與人沒有關係,而是與兩個人相遇的地點和周圍的相關環境以及產生的化學反應有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