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抽血不順所致的假性血小板減少?

2021-01-15 澎湃新聞

原創 韓慶偉 檢驗醫學網

作者:韓慶偉

單位: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一人民醫院

血小板既是一期止血的重要因素,又參與了二期止血的各個環節,因此,血小板計數對血栓與出血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但在臨床工作中,假性血小板減少問題一直困擾著臨床、病人和檢驗人員。所謂假性血小板減少是指病人血小板本來在正常的範圍內,血液分析儀計數結果卻低於正常參考下限,而臨床並無明確的誘因及相應表現。據文獻報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EDTA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大血小板、血小板衛星現象及採血不順等。

近年來,隨著檢驗人員質量意識的增強、業務技能的提高,前幾種幹擾因素通過推片復檢往往能夠識別,而對於採血不順,除非有明顯的凝塊,否則因其有很強的隱蔽性往往難以發現。本文結合筆者近期遇到的兩個病例,就如何識別抽血不順所致的假性血小板減少進行分析與探討,以期提高血小板檢測的準確性。

案例介紹

病例一:幼兒。第一次血常規血小板41×109,見圖1.1。標本量約1ml,無肉眼可見凝塊。同一時段重抽血複查,血小板464×109,見圖1.2。

圖1.1 病例一 第一次血常規結果

圖1.2 病例一 第二次重抽血複查結果

圖1.3 病例一 第一次血常規塗片

圖1.4 病例一 第二次重抽血塗片

病例二:78歲。第一次血常規血小板58×109,見圖2.1。標本量約2ml,無肉眼可見凝塊。同一時段重抽血複查,血小板104×109,見圖2.2。

圖2.1 病例二 第一次血常規結果

圖2.2 病例二 第二次重抽血複查結果

圖2.3 病例二 第一次血常規塗片

圖2.4 病例二 第二次重抽血塗片

案例分析

兩個病例共同特點:

1、同一儀器,同一時段,前後計數相差很大;

2、臨床反饋無出血表現;

3、臨床對減少的血小板結果存疑;

4、標本檢查無肉眼可見的凝塊。

對兩人第一次的血塗片(圖1.3和圖2.3)認真閱片,未見血小板明顯聚集、血小板衛星現象及比例增高的大血小板。

形態上卻有異常之處,包括:

1、顆粒減少,著色較淺;

2、外形不規則,隱約可見毛刺樣突起;

3、可見3-5個血小板粘連在一起,但輪廓不清。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人重抽標本的血塗片(圖1.4和圖2.4),血小板呈紫紅色,散在分布,形態相對規整,似大小稍不一致的球形,鏡檢結果與儀器計數相符。得益於近期對血小板基礎知識的學習,筆者看到這樣的血小板形態就聯想到血小板的活化。我們知道,在正常狀態下,人體內的血小板90%以上都是處於靜息狀態的,這保證了健康人不會因為血小板過度活化而引起血栓性疾病(不得不感嘆人體功能之奇妙),活化後的血小板會出現多角形或多偽足形的改變(靜息狀態與活化後血小板形態對比見圖3),並釋放出大量內容物[1],從而為血栓最終的形成創造有利且必須的條件。

標本採集方面,由於小孩血管較細且多不配合,而老年人的血管充盈往往不理想,所以平時穿刺困難的標本多見於這兩類人群。由此筆者認為,異常形態的血小板提示兩人第一次血常規標本採集不順暢,血小板被激活,且已有微血栓(凝塊)的形成,從而導致假性血小板減少。

抽血不順又是如何影響血小板計數的呢?

多次穿刺或止血帶綁紮時間過久,可引起組織液混入血液而激活凝血;抽血不順意味著血液在採血連接管道內停留時間偏長而引起血小板的活化,這兩個方面最終可導致凝塊的產生,從而引起血小板的消耗與破壞。大的凝塊能及時被發現而得到處理,極小的凝塊肉眼和儀器無法識別,從而引起血小板的假性減少。

需要說明的是,上面所述微血栓(凝塊)的形成僅局限於標本採集時離體後的血液,而非病人循環血液。但筆者也突發奇想,一些基於微血栓形成所致血小板減少性疾病,如DIC早期、TTP等,外周血塗片是否也有類似形態的血小板?當然,還需有已確診的病例去驗證。

總結

標本採集是檢測前質量管理的主要內容,現實工作中,部分患者的標本採集是由護理人員負責,臨床實驗室難以監控這一過程。臨床醫生反饋不滿意的檢驗結果,80%的原因最終可溯源到標本質量不符合要求。臨床醫護人員和檢驗人員,應該了解血液標本採集前患者的狀態和影響結果的因素,並儘可能減少非疾病因素對血液標本的影響[2]。

在日常工作中,血小板減少並不少見,面對複雜善變的血小板,如何辨別真偽是我們每個檢驗人員都應該思考的問題。首先,我們要邊實踐邊學習,善於發現問題,學會解決問題。其次,多與臨床溝通,了解病人信息,標本來源於病人,結果的分析決不能脫離病人。同時,實驗室應結合工作實際,制定個體化的復檢規則,並經必要的驗證後嚴格執行。閱片時既要關注血小板數量與分布,也要觀察血小板的形態有無異常,盡最大可能保證所報結果的準確可靠。一個與實際情況不符的檢驗結果,不僅可能導致臨床的誤診誤治,還會增加患者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甚至引來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參考文獻】

1、許文榮 王建中 主編 臨床血液學檢驗 第五版

2、劉成玉 羅春麗 主編 臨床檢驗基礎 第五版

編輯:小冉 審校:Rose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血小板為何出現假性正常結果?
    作者: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盧姿血小板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凝血及止血過程中伴有重要角色,其計數可輔助診斷一些疾病和作為是否外科手術的前提。若血小板計數不能被正確檢測,可導致一些疾病的誤診,以致延誤、錯誤的治療。在病例報導中,血小板假性減少的病例較常見。
  • 血小板偏高是怎麼回事?
    血小板作為人體血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多種功能,在凝血、炎症和免疫系統中都是一個活躍分子。然而,如果血小板數量過高,又會導致血液的凝固,引起血液流不通,很容易造成血栓。那麼哪些情況會導致血小板偏高呢?又該如何防治呢?我們一起來看下吧!
  • 血小板減少症 如何預防血小板減少症
    血小板減少症是什麼?血小板減少症是血液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患病後如果病情發展嚴重的話會嚴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那麼,血小板減少症的原因是什麼呢?如何治療和預防血小板減少症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疾病是由於血小板數量減少(血小板減少症)或功能減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導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 血小板數低於正常範圍14萬~40萬/μl. 血小板減少症可能源於血小板產生不足,脾臟對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壞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釋。
  • 血小板聚集,真的是檢驗科無法破解的密碼嗎?
    原創 包葉江 檢驗醫學網作者:包葉江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檢驗科(浙江省腫瘤醫院檢驗科)血小板聚集會導致血小板計數假性減少,處理不當容易造成臨床誤診。EDTA依賴性血小板聚集(EDTA-PTCP)被研究得較多,其發生率約為0.07%-0.21%[1]。此外,由於抽血不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也時有發生[2]。對於血小板聚集標本的處理流程如何?是否有自動化的解決方案?本文將對以上問題進行重點探討。
  • 掌握這7點,輕鬆應對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症
    01 血小板生成減少 化療藥物可對血小板生成的各個環節產生影響,包括抑制造血幹細胞和巨核系祖細胞增殖,使巨核細胞產生減少,抑制巨核細胞生成和釋放血小板的功能等,最終導致血小板減少。
  • 血小板減少的早期症狀
    血小板低?早期症狀有哪些?了解疾病的早期症狀很重要,血小板減少也是如此,這樣就可以及時有效的發現疾病,並且治療,避免病情惡化導致危害的出現,那麼血小板減少的早期症狀有什麼呢?下面就由小編帶領大家一同認識血小板減少的症狀。
  • 血小板減少的原因
    2、 慢性ITP發病前常無前驅感染史,是由於血小板結構抗原變化引起的自身抗體所致。80%~90%病歷有血小板表面相關抗體,其中95%為PalgG,2/3為PalgG和PalgM,少數作用為PalgA和pac。抗體直接作用於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少數作用與Gbib複合物,使血小板壽命縮短和功能改變。其含量與血小板壽命呈負相關,已經證實脾臟是血小板抗體產生的主要場所。
  • 重症患者血小板減少處理共識|血小板|重症|患者|血栓|治療|藥物|...
    血小板計數下降達到原有基線水平的30%以上,可定義為血小板相對減少。  推薦意見2  血小板計數減少需排除標本異常和檢驗誤差導致的假性血小板減少。採血時血流不暢容易造成血小板破壞,血標本儲存時間過長或低溫儲存均可激活血小板,造成假性血小板減少。血小板的正常直徑約1.5~3μm,巨血小板的直徑>7μm,常見於巨大血小板症候群、血小板無力症、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等。血液分析儀法通常依據細胞大小進行計數,故識別巨血小板也容易出現錯誤,造成假性血小板減少。
  • 引發血小板減少的三大原因
    臨床上導致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比較多的,最常見的導致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白血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的血小板減少,對於血小板減少的患者來講,需要積極的尋找病因是什麼,今天小編來總結一下有哪些原因會引發血小板減少?
  • 老年人血小板減少的四大原因
    老年人由於年齡增大,很多病症便找上門來,血小板減少便是其中之一。老年人血小板減少會給身體帶來極大的傷害血小板具有止血、凝血的作用,在平時傷口癒合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旦人體內血小板數量過少必然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後果。那引起老年人血小板減少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 肺癌治療後血小板下降怎麼治療恢復不到正常,要考慮三點原因
    血小板升不上來,就認為是藥物對血小板抑制太厲害。然而,有時候事情並非那麼簡單,化療後血小板低,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血小板的正常壽命是 8~10 天,所以血小板一般是在化療後 7 天開始下降,化療後 14 天達到最低點,之後緩慢上升,在 28 天到 35 天恢復到基線水平。除了血小板減少,患者常常會在更早期有白細胞的減少。
  • 血小板少是什麼病 血小板少竟有這麼多危害
    得病過程中幾乎都有發熱的現象,此為感染所致。血小板低的原因1、血小板生成減少(1)遺傳性:如Fanconi貧血、先天性伴畸形無巨核細胞血小板減少症及May-Hegglin異常等。2、非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破壞增加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妊娠,感染,血管瘤-血小板減少症候群,蛇咬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嚴重燒傷等。
  • 感冒引起血小板減少原因常見有三種途徑
    血小板減少是血液科最常見的病症之一,在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感冒過後竟然還會引起血小板減少?所以說,當我們發現尤其是在感冒過後,發現皮膚出血點,經過血液檢查,往往會發現血小板減少現象。因而認為感冒是誘發血小板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感冒是如何導致血小板減少的?
  • 血小板(PLT)「失蹤」之謎
    今天就發現了一例血小板異常減少的患者,血小板去哪了?隨後我又給值班醫生打電話,大夫說:「孫某某2年前曾在體檢中無意查出PLT減少,但臨床並無出血體徵,也就沒太在意,此次主要因肺炎入院.」放下電話後,我覺得血小板少的很蹊蹺,然後查看了機器上血小板分布直方圖,如下圖:
  • 針對血小板減少三個發病因素,ITP治癒關鍵!
    了解清楚血小板減少的三個發病因素,同時也是治癒的關鍵。針對性治療才可以恢復正常的產板功能。 這三個發病因素分別是:破壞過多、生成減少與無效死亡
  • 成人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研究與診治國際共識報告更新解讀
    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出血性疾病,以缺乏明確特異性病因的孤立性血小板減少為特徵。2007年成立的ITP國際工作組就該病的定義、診斷標準、分期、治療及療效評估做出共識報告。
  • 血小板高了,怎麼辦?讓醫生給你詳細分析下!
    作為醫生我們在臨床上發現血小板增多的病人還是蠻多的,當抽血發現血小板≥450*109/L,則為血小板增多症,那麼作為醫生,我們得考慮很多問題。比如生理性、病理性,如果從發病原因上劃分,還可以分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和繼發性血小板增多症,後者包括著各種感染,免疫疾病,貧血,惡性腫瘤,脾臟切除等。
  • 為何身體檢查要抽血?抽血能查出哪些隱患?抽血前應注意什麼?
    為何身體檢查要抽血?抽血能查出哪些隱患?抽血前應注意什麼?而我們去醫院對身體進行檢查的時候,一般都會有抽血這個流程,而且抽血以後需要等半個小時左右才會出結果,這也讓很多人疑惑,究竟抽血能查出來什麼?對身體到底有沒有什麼副作用。為什麼體檢要抽血?
  • 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怎樣的
    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怎樣的?為了及時發現疾病,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會定期進行體檢,以便及時發現體內的疾病因素,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從而避免各種來不及的後果。在體檢項目中,血液檢查很重要,涉及面很廣。有的人體檢時發現自己血小板計數低。那麼,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