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壓裂液性能。
質樸的面容,堅毅的眼神,緩慢但堅定有力的步伐。強與弱的反差,是初見張永平的最深印象。
這位採油工程研究院企業首席技術專家,34年來致力於攻關油氣田勘探開發新技術,先後主持和參加了30多項重大科研項目,是大慶油田外圍低滲透油氣以及在用主體增產改造技術的主要提出者和攻關者,共獲得科技成果獎28項,授權專利11件,其中發明專利4件。
11月24日,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張永平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11月25日,參加完全國勞模表彰大會的張永平風塵僕僕地回到工作崗位。張永平回到單位的第一件事,是把獎章拿給同事們:「這枚沉甸甸的獎章,是我的,更是你們的,這份喜悅和榮耀是屬於我們大家的。」
紮根科研領域34年
今年56歲的張永平,是採油工程研究院企業首席技術專家。1986年從大慶石油學院畢業後,就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油田科研事業。
張永平剛分配到採油工程研究院時,組織上考慮他有腿疾,本打算讓他從事信息工作。但陰差陽錯,把他分到了油田化學研究室開展壓裂技術研究。比起從事計算機工作,張永平更喜歡到油田施工現場去,用他的話說:「我學的是工程類專業,當然要幹工程類的工作。」就這樣,他在油氣勘探開發領域一幹就是34年。
30多年來,張永平在火山巖壓裂增產、葡萄花砂泥互層穿層壓裂等技術攻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04年獲得黑龍江省「勞動模範」稱號,2012年獲得大慶油田「功勳員工」稱號,2016年榮獲大慶油田「科技創新突出貢獻獎」,2018年被選為中石油「石油科學家」培育對象。
把油氣勘探開發作為畢生的事業
每一個傑出模範的背後,都飽含著辛勤的付出。
張永平小時候因疾病,左腿落下殘疾。身體的不適給生活和工作帶來諸多不便,但他並不希望大家對他另眼相看和特殊照顧。參加工作後,單位領導考慮到他的身體情況,安排他在室內做實驗,不讓他去施工現場。他卻堅決反對:「科研人員不去現場,怎麼能搞好科研呢。」
張永平就有這股子倔強勁兒,不管施工周期多長,堅持深入現場。在研究油氣藏壓裂裂縫形態和方位時,僅測量這項工作,就需要每天走上百裡路。最難的是雨天,兩腳帶著沉重的泥巴,走起路來特別吃力,項目組裡20多歲的小夥子一天下來都兩腿發軟、渾身酸痛,更別提身患腿疾的張永平了。但他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憑著這股勤奮學習、敢於實踐的勁頭,張永平的業務能力不斷提高,成功攻關了油氣藏增產改造系列創新技術,成長為油氣藏壓裂方面的技術專家。
2004年10月1日,作為黑龍江省「勞動模範」,張永平到北京參加了55周年國慶觀禮,並受到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張永平沒有絲毫驕傲,從北京回來的當天下午,就急忙奔赴海拉爾探區,投入到緊張忙碌的工作中。有人問他「獲得這麼高的榮譽有什麼感想」,他的回答是,「我要把油氣勘探開發作為畢生事業,絕不辜負黨和人民授予我的這份榮譽」。
敢為人先,「水泥板」裡要儲量
同事眼中的張永平是個愛較真的人,敢跟領導和專家「頂牛」。
在一次方案匯報會上,張永平突破固有觀念,大膽提出了松遼盆地外圍榆樹林油田難採儲量增產改造方案。由於施工難度大,他的方案被否定。張永平不服氣,說:「大慶外圍一定大有可為,要是這塊油拿不出來、拿不好,就是我們科研人員的恥辱。」面對權威定論,他堅持自己的觀點據理力爭,甚至當場立下「軍令狀」。
那段日子,張永平堅守在施工現場,一瘸一拐地穿梭於加砂車與指揮車之間,一口井一口井地嚴把壓裂質量關。經過40多天的努力,最終達到了預計的設計指標,並獲得一整套裂縫參數,為榆樹林油田開發打下了堅實基礎。
為了加強油氣勘探開發,不斷提高能源供給質量,張永平聚焦油氣勘探領域重點任務,攻堅克難,紮實工作,深入蒙古國、滿洲裡、虎林、延吉、方正、徐家圍子等壓裂現場指揮施工。徐家圍子深井壓裂會戰時正值深冬,棉襖外面套著羽絨服也難擋寒風。腿疾讓張永平沒法穿厚重的棉工鞋,薄薄的單鞋浸上壓裂液,沒幾分鐘腳就凍得沒了知覺。每當這時,他就往身旁的油管上狠狠踢幾腳,「喚醒」麻木的雙腳。這樣的施工每次要持續3小時以上,他從沒叫過苦,沒抱怨過一聲。
張永平說:「大慶油田剩餘家底中最難開採的儲量是特低滲透儲量,緻密程度猶如水泥板,我們的任務是要在這樣的地質條件下建成效益產能,這只能依靠我們不斷的科技攻關。」
不負韶華,繼往開來啟新程
新時代,「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其景可贊,其程也艱。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張永平始終堅守為祖國奉獻能源的初心。張永平經常說:「不怕身在無盡沙漠,就怕心中沒有綠洲。美國人能靠頁巖油氣革命改變世界能源格局,我們也一定能攻克油氣田勘探開發的技術瓶頸。」
近年來,張永平承擔了中石油「深層天然氣高效開發技術研究與應用」重大專項課題研究,主導攻關了系列火山巖油氣儲層勘探開發技術,建成了19.8億方天然氣的年產能,並著力解決資源承載區域與能源消耗區域的平衡問題,為黑龍江省冬季保供、清潔發展提供了重大技術支撐。
以奮鬥報國,方不負韶華。採訪最後,張永平告訴記者:「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層代表、一名普通的科技攻關者,工作34年來,是採油工程研究院為我搭建了成長的平臺,組織上給予了我很多,我自覺做得還不夠。所以,我奮鬥的腳步一刻都不會停。」本報記者 吳鐵軍 文 通訊員 趙威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