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武:不負韶華,以身許國70年—新聞—科學網

2021-01-14 科學網

 

「您的愛車在加油站加的汽油,70%是催化裂化工藝生產的,這項工程技術的奠基人就是陳俊武。」——這是形容陳俊武科技貢獻時用得最多的一句話。

如今,中國的催化裂化加工能力每年近2億噸,僅次於美國的2.4億噸。1959年,我國發現大慶油田,但當時煉油廠的加工能力不足,技術水平落後,就像「看著金燦燦的稻穀,吃不上香噴噴的米飯」。1962年,陳俊武擔任中國第一套60萬噸/年流化催化裂化裝置設計師,3年後產出合格油品。

說起聚烯烴,人們也許會很陌生,但如果換個說法,滌綸、錦綸、食物保鮮膜、飛機安全氣囊,以及日常使用的塑料製品等等,是不是很熟悉?這些物品的化學成分就是聚烯烴,換言之,人們的衣食住行離不開聚烯烴。陳俊武是我國煤基甲醇制烯烴工程技術開發的總指揮,指導完成了甲醇制烯烴技術工程放大及工業化推廣應用。我國市場90%煤基甲醇制烯烴使用自主研發技術,佔全國乙烯總產量的近25%。

接受採訪時,參加工作已逾70年的陳俊武說:「人的一生只是歷史長河中短暫的一瞬,應該活得有價值、有意義。對社會的奉獻應該永無止境,從社會的獲取只能適可而止。我努力這樣做了,有了一些貢獻,社會也給了我一定的評價,這就足夠了。」

人物小傳

陳俊武,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煉油工程技術專家、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煤化工技術專家,中國石化集團科技委顧問。

我國從依靠「洋油」到成為煉油技術強國,再到70%的汽油通過催化裂化工藝生產,陳俊武功不可沒。他主持完成國內首套60萬噸/年流化催化裂化裝置自主開發與設計,主持指導完成同軸式催化裂化、常壓渣油催化裂化等國家重點攻關課題,為我國催化裂化裝置總加工能力躍居世界第二作出開創性貢獻。

陳俊武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被授予「時代楷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 「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等稱號,獲頒「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主編《催化裂化工藝與工程》《石油替代綜論》《中國中長期碳減排戰略目標研究》等專著。

顛沛流離,不忘撫順的石油夢

今年1月13日,「時代楷模」陳俊武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每次來到人民大會堂,陳俊武都有不同的感受。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陳俊武第一次走進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群英會,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那時候國家正處於火熱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真切感受到了我們科技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

第二次走進人民大會堂是在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神州。陳俊武參加全國科學大會,他為之付出諸多心血的催化裂化項目作為重大科技成果接受表彰。「這次大會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家聽了都非常振奮。」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陳俊武連說「感動」,「我感到科學春天已經到來」。

1991年評上院士後,他多次在人民大會堂出席院士大會。「這是一個崇尚科學、尊重知識的好時代,我要盡心盡力為黨和國家多做一些事情。」

己亥歲末,陳俊武在人民大會堂,親耳聆聽了一場關於自己的報告會。他由衷地感慨:「其實,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說我這些年還取得了一些成績,首先要歸功於時代,我趕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好時代、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趕上了追求『中國夢』的新時代。」

回望顛沛流離的前半生,陳俊武堅定地說:「無怨無悔!」

上世紀20年代的中國,軍閥混戰,民生凋敝。1927年3月,陳俊武出生在北京一個大四合院裡,排行老三,是家中唯一的男孩。

「七七事變」爆發,中華民族開始全面抗戰。次年,陳俊武小學畢業,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父親陳訓昶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讓兒子上教會學校學英文。「父親就是覺得,不能再學日文,應該去教會學校學英文,也算是對侵華日軍的一種無聲反抗吧。」陳俊武回憶說。

崇德中學(現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學)第一節英語課,老師用英語講《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我聽不懂啊,回家就跟父親說,我不學英語,不去崇德上學了!」小學從未學過英語的陳俊武向父親哭訴。

父親告訴兒子:「不管碰到什麼困難,只要你肯下功夫,就能改變現狀。——這是我對你的期望!」這句話影響了陳俊武的一生。

1944年,陳俊武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取北京大學工學院應用化學系(後改名為化學工程系)。北大工學院地處清端王府舊址,為了省錢,陳俊武沒有住校,每天走讀,並將學校每月發放給學生的50斤麵粉扛回家,和母親相依為命,「家裡吃飯,母親知道我的飯量,適可而止,不會浪費」。

和陳俊武共事40多年的中石化洛陽工程公司資深專家陳香生告訴記者,陳院士食量小,「他小時候吃不飽飯,所以即使現在條件好了,他仍堅持只吃七分飽,艱苦樸素慣了。」

大二那年,同窗好友有親戚在撫順油廠上班,陳俊武同去參觀學習。「煤都」撫順是東北最大的煤炭基地。日俄戰爭後,日本人在撫順瘋狂掠奪煤炭資源的同時,也建造了機械、煉鋼、煉油等各類工廠。在撫順,陳俊武第一次親眼看到日本人留下的頁巖油煉廠。先進的設備,令他永生難忘。尤其是一種煤煉油設備,使用的是德國技術,比書本上學的要超前不少。

要知道,那個年代的中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化工也多以輕工業為主,包括造紙、製革、製糖等。隸屬重工業的煉油廠給陳俊武帶來新奇觀感的同時,也震撼了他的內心。那一刻,他暗下決心:挽弓當挽強,畢業後投身石油工業,最好能到撫順。然而,時局動蕩,陳俊武畢業即失業。在寶島臺灣鐵路局短短工作了10個月之後,對「石油夢」的執著驅使他想方設法回到了福建長樂。

在祖籍地,雖有世襲的華林坊可供棲息,但陳俊武心中依然放不下自己的「石油夢」。1949年12月,輾轉北上的陳俊武將母親交託給在瀋陽工作的大姐一家,獨自前往撫順謀職。白雪皚皚的冬日,陳俊武乘馬車來到撫順礦務局。人事處的一位女科長拿著介紹信,對他上下打量,一介文弱書生,又是北大畢業,就說:「你去化驗室吧,工作輕鬆,環境也乾淨。」可陳俊武不幹了,說:「我想去第二化學廠,學習新東西。」

人生到處,應似飛鴻踏雪泥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使低碳技術、綠色經濟和低碳生活成為廣泛流行的社會話語。儘管人們就碳排放對氣候變暖的影響存有爭議,但陳俊武認為,採取預防性對策十分必要。他說:「不能因為有爭議就不研究,我是能源與化學方面的專家,研究碳排放是我的責任。」

說幹就幹,他廣泛搜集海量的國內外資料,按照我國中長期發展規劃,先算出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等各行業的能源消費量,再核算出相應的碳排放量。終於在2010年至2012年連續3年發表10餘篇論文,出版24萬字的《中國中長期碳減排戰略目標研究》專著。

一個過了杖朝之年的老人,全憑一顆赤子之心,連續3年發表這麼多論著,其滿腔熱忱不得不讓人感佩!更令人驚嘆的是,陳俊武2011年8月在《科技導報》第15期發表的卷首語文章中寫道:「2021—2035年的過渡期二氧化碳排放指標宜早日研究,建議峰值年排放約110億噸,並出現在2030年以前,爭取2035年在100億噸以下。」——這一數據與國家在2014年北京APEC峰會期間宣布的數據非常吻合。

出成果那三年的艱難困苦,助手陳香生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有一次,明明約好了半個月會稿,誰料,半個月後,陳俊武幾乎推翻了原定內容的三分之一,要求增加許多新觀點,陳香生想不通:「您怎麼不早說?又要返工!」陳俊武心平氣和地解釋說:「在碳減排方面,我們都是新手。我們的數據要10年不落後!這半個月又查到了一些新資料,要加進去,介紹給讀者!」陳香生的埋怨一掃而光,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對看不見的讀者用心良苦,對看得見的徒弟同樣關切。1991年,陳俊武舉辦了為期一周的高工研修班,小試牛刀。此後10年間,由陳俊武領銜的催化裂化裝置專家培訓班分別在大連、廣州、北京各辦了一期。

第三期高研班學員宮超回憶,培訓完畢,自己交了200多頁的大作業,有一天還接到院士電話,那頭,陳俊武說:「你的作業第幾頁第幾項第幾個數據不對。」

「我當時用計算機做的大作業,花了6個多月時間,回去一查,還真錯了!瞬間,對院士佩服得五體投地!」宮超說。

對陳俊武佩服得五體投地的,遠不止宮超一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劉昱動情地說:「陳院士親授課程,不僅使我們在催化裂化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方面有了很大的收穫,而且在思維方法、分析能力、實踐經驗方面也有了較大的提高。」

中石化洛陽工程公司總經理辦公室秘書李小爽還記得,2016年陳俊武將6年來指導鄭州大學從事能源替代研究的18萬元報酬悉數捐出,設立鄭州大學研究生優秀論文獎勵基金;1994年,他捐贈個人所得4萬元獎金,在單位設立青年優秀科技論文獎勵基金;1994年,他資助新安縣一名貧困生到復旦大學求學,直到對方畢業……

駕駛員陳濤跟記者聊起一些趣事:有老友從外地來洛陽探望,「陳院士在電話裡跟人家說,坐公交車來家,不讓我開車去接,因為不是公事」。下班時,陳俊武總把辦公室的印表機、電腦等電器關掉並用布蓋好才離開;列印資料,特意縮小字號,一面A4紙上常常有4頁的內容,而且是雙面列印……

接受採訪,93歲的陳俊武感慨:「我現在身體跟思維還都可以,有生之年要繼續和大家一起努力,為黨和國家盡一些綿薄之力。業餘嘛,最想去埃及看看,但是會給女兒添麻煩,算了。我已經感覺很幸福了,知足常樂!」

客廳小茶几上,記者看見,除了《洛陽晚報》,陳老還在讀《杜甫》《康震講蘇東坡》《儒林外史》《尋路阿富汗》等。他說:「不能動身遊歷,多看看書報也是好的,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人的一生很短,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我一直認為,奉獻小於索取,人生就暗淡;奉獻等於索取,人生就平淡;奉獻大於索取,人生就燦爛。」

陳俊武最愛蘇東坡的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寥寥幾句,又何嘗不是他對自己的人生總結呢?

當場立軍令狀:「出了問題,我負責!」

第二化學廠前身是日本人所建的石炭液化廠,採用德國的煤高壓液化加氫技術製造汽油和柴油;日本二戰戰敗後,該廠停產,部分設備被拆毀;1946年,國民政府改稱第二化學廠。撫順解放後,恢復生產,並於1952年改稱石油三廠。

「在廠裡,我喜歡提意見,比如說,鼓風機稍加改造,一小時就能節電25度,兩臺鼓風機就是50度,相當於全車間用電量的一半。領導對我的各種新奇想法也很肯定,所以,不管哪個車間,我都喜歡跑。」陳俊武仿若回到了那段青蔥歲月,笑顏質樸而純真。

1956年,石油工業部撫順設計院成立,抽調三廠的陳俊武任工藝室副主任;3年後,他被任命為大同煤煉油廠的工廠設計師。同年,大女兒陳玲出生,出生不久連續幾天高燒不止。同樣是「第一次」,同樣是責任,他選擇了大我。妻子吳凝芳說:「你去大同吧,孩子有我呢!」時至今日,陳俊武覺得,自己虧欠家人太多太多,說完,眼眶裡潮潮的。他拿起一張紙巾撕成兩半,一半擤完鼻子扔了,一半握在手心待用。

煉油行業有「五朵金花」:流化催化裂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蠟,以及相關的催化劑添加劑等,這五項也是1961年煉油科研會議明確的重點攻關任務。1962年、1964年,陳俊武兩次赴國外考察流化催化裂化工藝和煉油廠。

回國時,陳俊武的行李中沒有一件「洋玩意」,卻裝了一大批精心收集和複印的資料,還有他密密麻麻記滿文字、數據和圖形的15本筆記本。其中,既有重點考察的催化裂化技術,又有其他煉油技術。有同事感慨:「陳工,你這簡直是天書!」的確,在陳俊武的筆記本上,不僅有中文,還夾雜著英文、俄文、德文以及各種簡寫、縮寫和代號……

1965年5月,我國第一套自行設計、自造設備、自行施工安裝的流化催化裂化裝置投料試車運行。反應器和再生器巨大的筒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整個裝置如同盤旋的巨龍般雄偉壯觀。3天後,清冽芳香的高品質汽油從管道汩汩而出。經測定,產品全部合格,達到最高的輕質油收率。成功了!那一刻,中國煉油工業重大技術一步跨越20年,飛躍進入世界先進水平。

因河南油田勘探需要,撫順設計院遷至河南。在洛陽市竹園溝,一間15平方米的板房就是陳俊武的新家,牆上透風、屋頂漏雨。妻子吳凝芳上班的地方在10多公裡外一個油庫工地,陳俊武也經常出差。用妻子的話說:「他只要說出差,馬上就得走,什麼也攔不住。」

對母親的這句話,小女兒陳欣後來深有體會。有一天,陳欣騎自行車上班,被計程車撞倒,膝蓋粉碎性骨折,需住院治療。陳俊武趕到醫院,看著女兒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卻是:「這下麻煩了,我還急著出差呢!」回憶起這段往事,陳欣由衷地說:「這就是我爸,工作永遠第一位。」父愛如山。從外地回來後,陳俊武天天擠公交往醫院給女兒送飯。

「工作第一」的陳俊武,不喜歡經驗主義,主張實踐出真知,「科研人員不講可能怎麼樣,一定要是什麼樣就什麼樣」。上世紀80年代初,他帶隊成功研發了新型的同軸式催化裂化裝置。蘭州煉油廠希望採用這項技術建設一套年加工50萬噸的催化裂化裝置,卻遭到了有關方面的質疑:「有可能出事故」「有可能爆炸」「有可能……」

石油工業部專門召開論證會,陳俊武當場立下軍令狀:「出了問題,我負責!」最後,設計方案獲通過。1982年,蘭州煉油廠裝置順利建成投產,當年就收回4000多萬元的投資,該技術獲198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同樣是1982年,上海高橋煉油廠要新建一套10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總工程師朱人義對陳俊武說:「同軸式構型很先進,我想要;高效再生的燒焦罐技術,我也想要。能否兩者結合起來?」陳俊武幾番研究,終於確定了一個新方案。1990年,這套新裝置的模型在北京國際博覽會上甫一亮相,立即引起關注,被讚譽為「現代科技與美學藝術的融合」。目前,我國採用這種新技術的裝置年加工能力總計4000萬噸,佔國內催化裂化年加工總量的20%。

眾所周知,以石油為原料可以生產出塑料、纖維、橡膠等烯烴產品,把石油換成煤炭也可以,不過,煤炭制烯烴的瓶頸在於甲醇制烯烴。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終於突破了瓶頸,可從科研成果如何向工業轉化呢?為此,大連化物所找到了陳俊武。陳俊武8次奔赴陝西華縣,3次前往遼寧大連,2次北上內蒙古包頭,現場指導、推進攻關。2006年,「甲醇製取低碳烯烴技術及工業性試驗」項目通過鑑定。2010年,投產成功。從中試成功到百萬噸級工業裝置產出,前後只用了4年。目前,用煤炭生產甲醇、再轉化生產的乙烯,佔國內乙烯總產量的近25%。

超市的背心式塑膠袋、廚房的保鮮膜、塑料食品袋、嬰兒奶瓶、水壺、水桶等的化學成分都是聚乙烯。換句話說,人們日常使用的每4件塑料製品中,就有一件是通過煤炭制烯烴的原料生產的。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陳俊武:以身許國七十載 一生求索未得閒
    新兒女英雄傳丨以身許國七十載 一生求索未得閒寒冬的早晨,九點不到,在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的辦公樓裡,一位白髮老人緩緩地走進辦公室。今年93歲的陳俊武,是中國最年長的「上班族」之一。64年黨齡、71年工作不息,如今93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陳俊武,至今仍在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擔任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每周堅持3天到辦公室上班。
  • 不負韶華什麼意思 不負韶華怎麼解釋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是2020年的一句新年賀詞。賀詞提到:「讓我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來。」2020年1月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亞非中心發布18種外語版本的「只爭朝夕,不負韶華」。那麼,這裡的「不負韶華」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吧!
  • 時代楷模陳俊武:用七十年砥礪奮進 書寫偉大愛國情懷
    央廣網北京10月6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中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的陳俊武,從事石化行業70年,為我國石油煉化技術由弱到強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 ...就是他的選擇——記「時代楷模」、共和國石化技術開拓者陳俊武
    「我們往自己的愛車裡加注一箱汽油,其中的70%都是用陳俊武院士的催化裂化技術生產出來的。」昨日,在我市舉行的「榜樣的力量——洛陽市科技報國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上,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綜合管理室工會主席薛重五深情講述了科學家陳俊武的故事,讓人動容。
  • 典型事跡展播丨李一夫:篤行致遠 不負韶華
    典型事跡展播丨李一夫:篤行致遠 不負韶華 2020-05-07 2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致青春:我將無我,不負韶華!
    (新華時評)致青春:我將無我,不負韶華!  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 題:致青春:我將無我,不負韶華!  新華社記者蕭海川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100年間,鬥轉星移,滄海桑田,但五四精神始終璀璨、依舊青春。
  • 唯有隻爭朝夕,方能不負韶華
    □蔡曉輝 「讓我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來。」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2020年新年賀詞,回顧不平凡的2019年,描繪新一年的美好藍圖。質樸的話語,飽含人民領袖真摯而深沉的情感、充滿領路人篤定前行的力量。
  • 中國石化舉辦陳俊武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1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均斌)在中國,有70%的汽油是通過催化裂化技術加工而成的,這項技術的奠基人就是92歲仍然堅守初心、矢志奉獻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武。7月16日,中國石化在總部舉行陳俊武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用身邊的典型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
  • 不負韶華,在奮進中追思先烈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又是一年清明至,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每到清明節,我們便踏青覓趣,在桃紅柳綠中感受春意盎然。  清明,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據報導,不完全統計,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英勇犧牲。但是,有名可考、並收入各級《烈士英名錄》的僅有193萬餘人。不管是否留下姓名,每一位烈士都值得我們銘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清明時到烈士陵園獻上一束鮮花,這是我輩責任。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熱土一抷魂。」
  • 芬芳滿園,不負韶華
    也惟願在這個特殊的春天裡,做為最美的基層一線菸草人,無論是基層抗疫,還是復工復產,始終芬芳滿園添春色,不負人生韶華,不枉此生奮鬥。(洪江市菸草專賣局 周慧君)[責編:婁蘭芳][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 以實幹篤定前行 以奮鬥不負韶華
    述評考古,史前工作不多,但發現驚人,學術布局,已然形成;商周考古開展項目少,新發現可圈可點,但與今年全國搶眼發現相比,總體波瀾不驚;秦漢考古項目最多,發現豐富,基於保護與利用下的大遺址考古理念與方法,令人印象深刻;隋唐考古立足田野,堅持成果導向,深耕細作,著力資料整理,成績卓然。文保和科技考古,研究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成績顯著。沉思過往,也有遺憾,但卻不必執拗。以實幹篤定前行,以奮鬥不負韶華。
  •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劉忠範院士:不負時代,不負韶華
    典禮上,教師代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劉忠範以《不負時代,不負韶華》為題演講,以饗讀者。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來賓們,大家好!首先,祝賀各位同學順利完成學業,即將離開燕園,走向新的人生舞臺。非常榮幸能有機會站在這裡,給走向未來的你們講幾句話。
  • 「90後」院士陳俊武:在科學的春天裡一生許國
    1927年3月,陳俊武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門第。由於良好的家庭文化薰陶,他從小就受到了系統的自然科學啟蒙教育,親身的經歷讓他對家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過去我們國家經歷了一段艱苦歲月,不保衛自己的國家,根本談不上知識分子自己的家,這一點兒是我感觸最深的。」他說,自己一直在北京念書,後來又去了東北撫順,曾親眼看到國土被日本侵犯,同胞被日本人殘害。
  • 壯心不已報國情——記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俊武(上)
    有著62年黨齡的陳俊武始終堅守科學報國初心,在70年的職業生涯中,勇於創新,勇攀高峰,帶領團隊創造了石油煉製、煤化工技術領域的多個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鮐背之年的他,依然壯心不已,在科學前沿孜孜求索,堅持每天準時到達辦公室,處理郵件,查閱國外技術資料,研究課題,風雨無阻,必要時還親自到施工現場和科研院所進行技術指導。
  • 德州福彩2019年度工作紀實 篤行致遠不負韶華
    2019年,德州福彩人篤行致遠,不負韶華,秉承「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的發行宗旨,堅守初心,辛勤耕耘,搭建了引領公眾奉獻愛心、弘揚美德、傳播慈善的重要載體,為全市福利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一年來,德州福彩在各級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中心全員凝心聚力,務實篤行,各項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和進展。
  • 只爭朝夕 不負韶華
    ——三明隊中心組召開理論學習暨全隊務虛會■ 郭文樊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在春天可期的三月初,國家統計局三明調查隊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2020年第二次集體(擴大)學習暨全隊務虛會順利召開,為「疫情防控和統計調查兩手抓、兩手硬」注入了強有力的信心和動力。
  • 河南魯山張官營三小舉行「不負韶華 砥礪奮進」慶元旦文藝演出
    (陳運發 楊攀) 12月25日上午,張官營三小舉行了以「不負韶華,砥礪奮進」為主題的2021年元旦文藝匯演,來自8個班級的90多名孩子,用自己的才學給老師和家長送上了一場盛大的視覺盛宴。 上午10點整,伴隨著一陣歡快的樂曲,張官營三小2021年元旦文藝匯演徐徐拉開帷幕。
  • 韶華怎麼讀 韶華的意思
    在2019年12月31日的時候,我們的國家領導發表了2020年新年賀詞,即「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原話是「讓我們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共同迎接2020年的到來。」那麼,其中的「韶華」是什麼意思呢?該怎麼讀呢?一起來看看吧!
  • 陳俊武:事業堪稱偉大,生活卻像普通老人
    這位老人就是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被譽為中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的陳俊武。93歲高齡的他仍然每天堅持來辦公室,收看郵件、研究課題、指導項目,風雨無阻。陳俊武在辦公室工作(圖片來源:新華網)「對精神、對事業要求高,對物質要求低,個人生活極為簡樸,吃飽穿暖足矣。」與陳俊武共事35年的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周成平說。
  • 春風化雨育棟梁——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武
    2017年3月17日,陳俊武90周歲。  為了慶賀老師的生日,他的弟子們從四面八方雲集洛陽,準備送上一份特殊的禮物。所有這一切,陳俊武都是甘願付出、分文不取。  與此同時,陳俊武強烈地意識到,要想為中國石化行業培養出更高層次的精英人才,必須打破門戶之見,創辦一個有創新理念和獨特教學方式的高級研修班。他的提議得到了當時石化總公司領導的大力支持。  在陳俊武的直接推動下,1992年,中國石化第一期催化裂化高級研修班開班。正式學員只有8人,選拔條件極為嚴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