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6日8點30分許,古都洛陽,秋高氣爽,涼意漸生,一位頭髮花白、精神矍鑠的老人俯身刷卡走進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大樓,乘電梯到4樓,轉身進了456辦公室。
科學報國、勇攀高峰的陳俊武院士(資料圖片)
編者按
洛陽之大美,不僅美在歷史文化,美在山水風光,也美在這裡的人,尤其是這裡聚集了一個不忘初心、科學報國的高端科技人才群體。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俊武就是這個群體的傑出代表。前不久,在中國石化成立35周年之際,陳俊武獲評感動石化人物,他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矢志不渝,勇攀高峰,耄耋之年又指導攻克世界性難題的先進事跡,再次受到廣泛關注。為進一步弘揚陳俊武精神,凝聚實現「四高一強一率先」奮鬥目標的強大正能量,本報今起推出陳俊武事跡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嘀——」
2018年9月6日8點30分許,古都洛陽,秋高氣爽,涼意漸生,一位頭髮花白、精神矍鑠的老人俯身刷卡走進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大樓,乘電梯到4樓,轉身進了456辦公室。
他就是91歲的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我國著名煉油工程技術專家陳俊武。
有著62年黨齡的陳俊武始終堅守科學報國初心,在70年的職業生涯中,勇於創新,勇攀高峰,帶領團隊創造了石油煉製、煤化工技術領域的多個中國第一、世界第一。
鮐背之年的他,依然壯心不已,在科學前沿孜孜求索,堅持每天準時到達辦公室,處理郵件,查閱國外技術資料,研究課題,風雨無阻,必要時還親自到施工現場和科研院所進行技術指導。
他說:「國家進入了新時代,我雖然年紀大了,體力差了一些,還是能作一些貢獻的,還是要『不待揚鞭自奮蹄』!」
「生命的意義全寄托在沒有生命的分子、原子上」
陳俊武祖籍福建長樂,1927年3月17日出生於北京,其祖上在清道光年間考中狀元,其父早年曾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其大姐、二姐曾分別就讀於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爭氣的陳俊武在17歲那年考取了北京大學化工系。
早在中學時期,陳俊武就對化學知識產生濃厚興趣,開始了近乎痴迷的學習和研究。很多人以為,這大概就是他後來填報大學專業、從事化學工程事業的興趣之源,其實不是。
陳俊武興趣的起源,是一種疾病。當時,肺結核病多發,由於缺乏藥物,很難治癒。陳俊武家族中,多人曾患此病,他的幾個堂兄、堂姐及一個14歲的妹妹先後被此病奪去生命。少年陳俊武暗自下定決心,將來一定要研製出治療那些所謂不治之症的特效藥。
高中和大學初期,陳俊武利用課餘時間,自學了藥學相關知識,還利用讀書筆記自編了《藥學精華》《藥物植物之研究》《中國藥用植物一覽》等「期刊」,累計50多萬字。每份「期刊」都按正規雜誌格式設計,日期、目錄、插圖一絲不苟,幾可亂真。
1946年,正讀大二的陳俊武到撫順參觀,第一次見到了日本人留下的人造石油廠,中國石油工業落後、處處受制於人的窘況對他產生巨大衝擊,心中自此埋下了石油報國的種子。他在當時的日記裡寫道:「科學真理把我誘惑得太苦了……生命的意義全寄托在沒有生命的分子、原子上了!」
大學畢業後,陳俊武本可以留在條件較好的瀋陽工作,可他偏偏做通家人工作,費盡周折隻身來到條件較差的撫順人造石油廠,選擇了最艱苦的崗位,對石油事業發起了最猛烈的「愛情攻勢」。
「如果出了問題,拿我陳俊武是問」
這份「愛」到底有多真,隨後發生的兩次戰爭威脅足以證明。
一次是韓戰。1950年6月,韓戰爆發。我國東北局勢驟然緊張。撫順人造石油廠領導大聲疾呼:堅守崗位,加快建設,不當逃兵。但是,仍有一些人找各種藉口離開了。23歲的陳俊武雖知有性命之憂,但他更捨不得內心深處那個業已開啟的石油夢想。有一天,陳俊武在檢查脫硫槽時滯留時間太長,導致一氧化碳中毒,出現了頭暈噁心症狀。同事們勸他休息兩天,他不聽,第二天一早爬起來又奔車間而去。
另一次是「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10月,陳俊武受石油工業部委派在古巴洛佩茲煉油廠考察學習原油煉製技術。突然之間,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爆發,陳俊武所在的城市籠罩著被毀滅的陰雲,頓時人心惶惶。然而,使命在肩,陳俊武和考察組成員沒日沒夜地搜集技術資料,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1963年2月結束考察回國時,陳俊武的行李中沒有一件「洋貨」,鼓鼓囊囊全是他精心整理和複製的資料,以及他密密麻麻記滿了文字、數據和圖形的15個筆記本。後來的實踐證明,正是這些珍貴的資料,把我國的煉油技術水平向前推進了20年。
當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時,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他前進的腳步。從1969年年底,根據國家需要,陳俊武隨石油工業部撫順設計院搬遷到宜陽縣張塢鄉竹園溝,從此立足洛陽,積極投身洛陽煉油廠、洛陽煉油實驗廠、洛陽煉油設計院的建設,以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推動著我國煉油工業技術不斷進步。
20世紀80年代初期,陳俊武帶隊成功研發了新型的同軸式催化裂化裝置,計劃採用這項成果在蘭州煉油廠建設一套年加工能力50萬噸的大型催化裂化裝置。不料,技術方案接受審查時卻遭到強烈質疑,以致石油工業部主管技術的副部長出面主持後期的方案審查會。
在方案審查會上,肯定、否定兩種意見對立,否定之聲基本是:「有可能出事故」「有可能爆炸」「有可能……」
不能讓方案就此「流產」!陳俊武激動地站起來,用一系列準確的數據證明不會出現大家所擔憂的安全等問題。
最後,陳俊武拍著胸脯立下軍令狀:「如果出了問題,拿我陳俊武是問!」
「從20多歲開始搞創新,一天也沒有安靜過」
青年陳俊武有一個鮮明的標籤:「不安分的工程師」。他不喜歡不求甚解、經驗主義,認為應該從實踐中求知、從理論上求解。他說:「我從20多歲開始搞創新,一天也沒有安靜過。」
正是這種「不安分」,幫助陳俊武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業界傳奇。也正是這種「不安分」,幫助陳俊武32歲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64歲被評為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6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71歲獲評河南省科技功臣、87歲斬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自20世紀60年代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陳俊武作為裝置設計師完成了國內首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自主開發與設計;作為組織者,主持完成了快速床、湍流床、摻煉渣油的催化裂化等一系列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和新產品開發,指導設計了國內首套快速床催化裂化、首套全提升管催化裂化、首套同軸式催化裂化、首套渣油催化裂化裝置,均實現了一次投產成功,為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作出了許多開創性貢獻。
每一步開拓都歷盡艱辛,每一次創新都值得大書特書。對此,內斂低調的陳俊武老人總是輕描淡寫,唯獨講到「25度電的故事」,眼睛裡滿是驕傲和自豪。那是他技術革新的起點。
1952年,陳俊武在撫順人造石油廠變換車間值班時發現,水煤氣和水蒸氣混合的「蒸汽噴射器」抽力很大,於是聯想到能否藉助此力,帶動水煤氣鼓風機。經過一番鑽研,陳俊武弄清了參數,與工友一起利用倒班時間做了試驗。
成功了!鼓風機在停止供電的情況下依然自動旋轉,車間其他設備運轉正常。這樣,停開一臺鼓風機,1小時就能省25度電!
當時,全國正開展增產節約運動,陳俊武的這項技術革新,在全廠開了先河。受此激勵,陳俊武的創新熱情一發不可收,幾個月後又通過大量計算、試驗,改進了蒸餾車間的管式加熱爐,使設備處理能力顯著提升。
多年來,陳俊武依然保持著這份專注、嚴謹和熱情。他堅持寫日記,除簡明扼要記事外,經常反躬自省,提醒自己要向優秀的工友和同行學習。他記日記有個特點,不用筆記本,全是散紙活頁,每隔一段時間就整理分類成冊。他還把那些在自己人生事業中有較大影響的領導、同事、朋友,以及學生、晚輩,按照「薦我者、知我者、助我者、敬我者」分類製作名單以作珍藏。
「認真對待每一個數據,替公司負責、替國家負責」
按照陳俊武的分類,陳香生屬於「助我者」。
今年70多歲的陳香生,曾任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等職,與陳俊武共事近40年,實際上成為陳俊武的業務助手和「資深秘書」。陳香生說,陳院士「認真對待每一個數據,替公司負責、替國家負責」的嚴謹負責態度,令人肅然起敬。
1995年,陳俊武編著出版了一本技術專著《催化裂化工藝與工程》,受到業界歡迎,後來再版多次。2018年年初,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籌辦「中國催化史料館」,要將《催化裂化工藝與工程》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作為史料入館展出,無奈已經買不到了,只好向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和陳俊武本人求助。
陳香生從公司檔案館調出了這三套書,請陳俊武在扉頁籤字準備寄出時,陳俊武突然說:「需要緩兩天再辦……」
陳香生一頭霧水。原來,1995年版本中有一個方程式引用有誤。
第二天,陳俊武親自製作了一個致歉並勘誤說明,標註第1293頁某個係數、某個轉化因子應用有誤……
接過「勘誤說明」,陳香生驚住了:一位91歲的老人,生活上有些事情記不住了,需要他人提醒和照顧。但這些過去幾年、十幾年、二十幾年的數據,像刻錄在他的大腦中一樣,永遠不忘、隨時調用。
「這可能就是科學家的大腦!」陳香生感慨道,正是在陳俊武的那股拼勁、那份認真的影響和帶動下,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從撫順起步、在宜陽竹園溝積澱、在李屯基地壯大、在洛陽七裡河跨越,到今天以專利商和承包商進軍國際市場,成功實施的哈薩克斯坦阿特勞煉油廠芳烴和石油深加工等項目成為「一帶一路」上一顆顆璀璨的明珠。
「生在哪個國家不容選擇,而熱愛我們的祖國,卻是華夏兒女的共同美德。」這是91歲老院士念念不忘的初心:「作為中石化的一名成員,我要為行業作貢獻,要為我所在的河南省洛陽市作貢獻,也要為全國的科技進步作貢獻!」(洛陽日報記者 孫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