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時代楷模」陳俊武先進事跡報告會上,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劉昱以《一位科學家的光榮與夢想》為題,深情講述陳俊武院士三個故事,贏得陣陣掌聲。返洛途中,劉昱向本報記者講述了這些故事背後的更多感人細節。
1月13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時代楷模」陳俊武先進事跡報告會上,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劉昱以《一位科學家的光榮與夢想》為題,深情講述陳俊武院士三個故事,贏得陣陣掌聲。返洛途中,劉昱向本報記者講述了這些故事背後的更多感人細節。
人物關係:
劉昱1987年調入公司,1992年成為陳俊武院士的「愛徒」,二人交集28年。
眼中楷模:
一位如師、如父、如友的智慧長者,一位追夢石化、至誠報國的科學家。
交往故事:
1992年年初,陳院士提出要從青年工程師中培養催化裂化設計高層次人才。一時間,陳院士將親手帶徒的消息傳遍了整個公司。我十分激動,第一時間報了名,夢想著能夠成為陳院士的學生。陳院士親自出題、親自閱卷,經過層層選拔、考試,我最終幸運地成為公司「催化裂化專業高層次人才培訓班」三名正式學員之一。
為確保這個不脫產的培訓班培訓計劃順利實施,在眾人的見證下,當時已年過花甲的陳院士與我們籤訂了導師帶徒合同。出乎意料的是,陳院士在帶徒過程中不僅分文不取,還在帶徒合同中和我們「約法三章」——其實很大程度上「約束」的是他自己啊。
陳院士自我保證在規定時間(包括午休時間)內給學員講課。此後3年,只要不是因公出差,陳院士每周都要給學員們講一次課,一個月平均有10多個學時。給我們講課時,陳院士從不照本宣科,而是結合自己從事催化裂化工程技術開發和設計的實踐經驗,向我們傳授自己總結出來的學習方法,要求我們重視調查研究、分析技巧、外文水平和電算手段等,還經常帶領我們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教學。對我來說,這時的陳院士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良師,我從他那裡汲取了大量的催化裂化知識。
隨著交往的深入,陳院士在我生命中承擔了更多的角色。在工作中他總是一絲不苟、嚴格要求,作為後輩,我有時免不了跟他發發牢騷。這時候,陳院士也不會直接說我不對,還安慰我說,他像我這個年齡的時候,和我的想法是一樣的。陳院士年齡大了,我們心疼他,有時為了不讓他登高爬梯,跟他說塔頂上沒有什麼新設備,不用上去看了,可陳院士對上面哪個地方有什麼設備知道得一清二楚,想瞞都瞞不住。
有一次,在陝西華縣試驗現場,裝置出現了問題,陳院士堅持要爬上40米的高塔,這相當於13層樓那麼高,大家說什麼也不讓他上,陳院士卻堅持爬到了塔頂。那一年,院士已經80歲了啊。
甲醇制烯烴技術研發及裝置建設的十幾年,是我跟陳院士交往最密切的時候。怕我們有顧慮,陳院士一開始就說,現在我們既是師徒,也是戰友,大家可以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項目啟動後,陳院士辦公室就成了指揮所,我們都可以跟陳院士暢所欲言,既不怕說錯話,也不怕有分歧,像戰友一般,並肩戰鬥,攻堅克難,最終取得成功。2014年,該項目獲國家科技發明一等獎,陳院士在87歲那年攀登了職業生涯的又一座高峰……
有人問我,最敬佩陳院士什麼?我說是「智慧」,這種智慧不僅是他經過不懈努力掌握五門外語和非凡心算能力的技能,不僅是他循循善誘、善於育人的方法,更是他站在行業頂端的視野與眼光,更是他對科學的敬畏與執著!(洛陽晚報記者 孫自豪 通訊員 賈春峰 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