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Idea Store圖書館建成於2005年,在視覺上採用了藍綠色玻璃隔斷裝飾,頗具現代感。同時,在服務內容上,Idea Store超越了傳統圖書館的借閱功能,提供培訓課程和信息查找兩大類服務,成為社區的一個文化中心。資料圖片製圖:蔡華偉
2012中國圖書館年會近日在廣東東莞召開,作為中國圖書館界最高層次、最大規模的行業盛會,E時代的數位化、網絡化對圖書館的挑戰,成為了年會的焦點議題。
發展的臨界點:數字出版和紙質出版量到2020年預計平分天下
如果圖書館僅僅以外借為中心的話,那麼有了數字閱讀,讀者還需要來圖書館嗎?在2012中國圖書館年會開幕式演講中,上海圖書館館長吳建中的提問引起了大家的思索。
單從數字上看,我們的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據統計,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38個,覆蓋率為100%;地市級公共圖書館343個,覆蓋率為84.06%;縣級圖書館的覆蓋率從1979年的65%提升到了去年的88.1%,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的目標。
然而,在數量的快速增長中,問題也隨之而來。到會的縣級圖書館館長和管理人員坦言,儘管資金和撥款連年上升,圖書館讀者卻出現了向老年、少年兩極集中的趨勢。讀者群日益固化的現象,也逐漸向京、滬等地蔓延。導致這一結果的首因,與會者認為是數位化的普及。
在中國網民數已達5.38億、在線閱讀率近30%的浪潮中,「圖書館被邊緣化的境地不可避免」已成為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魏大威的判斷。
如何扭轉這樣的頹勢?到2020年,數字出版和紙質出版量預計會平分天下,也將是圖書館發展的一個臨界點。
構建「第三空間」:不僅提供信息而且介入社區教育和文化塑造
從紙質書為主體向紙質與數字資源並重的全媒體時代轉型,成為與會者為圖書館發展開出的藥方:這張方子已經在對症下藥。
國家數字圖書館就是傳統圖書館界的一次華麗「轉身」。它由國家圖書館和各級公共圖書館共同構建,以覆蓋全國的建設目標,向公眾提供多層次、多樣化、專業化的數字圖書館服務。
「簡單說,這些工程就是在虛擬空間中建設圖書館,就如我們當初建設實體圖書館的過程,數字圖書館建設也需要經過從一本本電子書到形成綜合性服務的過程。」在年會的圖書館展覽會上,國家數字圖書館展臺的工作人員介紹。
國內圖書館的轉型步幅,正與國際共振。今年初,國際圖聯發布的城市圖書館調研報告提出了影響圖書館未來發展的4個新指標:推廣活動、社會媒體、數字流通和數字參考。有專家表示,與數位化接軌,已經寫在了圖書館發展的指示牌上。
連接數字也好,謀求轉型也罷,網絡時代的圖書館該如何定位?構建城市「第三空間」,一個新職能呼之欲出:圖書館不僅僅提供信息共享,而且在社區教育和文化塑造方面的介入也日益緊密。在家庭和工作空間以外,「要深入挖掘圖書館作為城市第三空間的價值。」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館長李海鵬指出,「以前衡量圖書館最重要的指標是圖書外借量,隨著網絡化數位化的發展,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圖書館的社會價值。」
這樣的實踐,在倫敦已經展開。倫敦東區的Idea Store(中文譯作「概念店」)上下5層,從外觀和硬體上與國內新建的圖書館相比並無特別之處,但每一層都設有教室,還設有舞蹈練習廳,吸引了大量周邊居民,特別是年輕人。
吳建中說,「概念店」展示了一個集學習、信息和圖書館於一身的社區文化中心,未來的公共圖書館就像商店、銀行、郵局和健身房一樣,是社區必備的設施,甚至是「社區的心臟」。
未來的可能:搭建激發創意的平臺並參與解決實際問題
你能想像圖書館出借的不是書刊、不是信息,而是其他東西嗎?「從access to books(獲取書刊),到access to information(獲取信息),如今有圖書館對此作了進一步延伸,即access to tools(獲取工具)。」吳建中介紹,一些圖書館提供平臺,讓讀者把各種創意工具帶來交流、切磋,互相激發創意、靈感。
比如,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內有一個由藝術家策劃的表演藝術圖書館,不僅提供與表演相關的資源,而且提供表演空間。又比如,有的圖書館將3D列印引進圖書館,讓讀者利用這一工具進行創意設計和製作……圖書館的未來發展蘊含了N種可能性。
「圖書館的作用應向上遊移動,參與到業務實踐比如醫療、研究等領域,參與到人們實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中國圖書館學會副理事長陳傳夫說。(記者 王 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