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就在近期,上海野生動物園工作人員在猛獸區(車入區)實施作業時,遭受熊的攻擊,一名工作人員不幸死亡。事件發生後,上海野生動物園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成立專項工作小組,啟動猛獸區(車入區)臨時關閉應急措施。目前,上海野生動物園猛獸區車入園通道已關閉,禁止遊客進入。
相關媒體報導
觀賞威武的老虎、獅子、豹子覓食追逐嬉鬧,與孩子在寓教於樂間親近大自然,在野生動物園近距離觀察猛獸,是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之一。然而縱觀國內外,動物園動物襲擊飼養員事件並不鮮見。
2007年7月,江蘇省新沂市人民公園動物園,一頭成年母獅逃出當場將飼養員咬死。數名警方槍手在對峙了近1小時後將其擊斃;2012年7月,福建南平九峰山動物園發生一名動物園飼養員被金錢豹意外咬死;2015年3月,宜春中心城區春臺公園動物園一名飼養員在打掃老虎籠舍時被老虎咬傷,送往醫院搶救無效死亡;今年7月4日,瑞士蘇黎世動物園一頭西伯利亞雌虎撲向一名女飼養員撕咬,導致該飼養員不幸遇難。
野生動物園成立的本意是最大程度保留動物的野性,讓人類保留對猛獸的敬畏。然而飼養員與猛獸們相處久了,與動物們有了感情,會認為猛獸不會攻擊自己。對此,西寧野生動物園副園長齊新章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對於野生動物而言,相對熟悉不是不攻擊的理由。玩耍、當作食物、當作威脅,都可能攻擊。有條件的話,野生動物會主動攻擊飼養員是正常行為,而飼養員被攻擊倒是個例,因為動物園一般要求飼養員不得與危險動物零隔障相處。
圖片來源:@南方都市報
上海野生動物園事件發生後,該如何處理殺人的棕熊也引發了網友的激烈討論。有網友認為,殺人要承擔責任,棕熊要擊斃處死;也有網友認為,食肉動物的習性是大自然賦予它們的本能,意外並不是動物的錯。那麼,致人死後的動物究竟該如何處理,會被人道毀滅嗎?
齊新章介紹,在國內,為了制止傷害或者奪回屍體有可能擊斃傷人動物,如果沒有必要一般不會人道毀滅。而一些歐美國家則因為法律體系不同,會對人道毀滅作出不同規定。
對於動物園猛獸襲擊人類後的處理方式,齊新章說:「對於傷害過人的動物,國內動物園沒有統一規定如何處理,不同園區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比如對傷人動物不再展出、暫時不再展出、正常展出都有可能。」
有網友擔心,吃過人的動物會特別愛吃人,看到車輛會再次圍攻,再次傷害人。對此,齊新章解釋:「吃過人的野生動物意識到人也可以作為食物,的確有可能增加其再次攻擊人的可能。如果是野外動物,擔心再次攻擊人類,相比人道毀滅,抓捕圈養用於人工繁育或保護教育是更好的選擇。」
面對悲劇,如何避免和防範是關鍵。以西寧野生動物園為例,其猛獸區設置了高空棧橋參觀,棧橋高度超過四米,猛獸無法跳躍。同時,橋上還有1.4米高的護欄,防止遊客跌落。對於飼養員則要求打掃內舍時保證猛獸在活動場,活動場作業時保證動物在內舍。除幼崽和個別傷病個體外,飼養員永遠不會和猛獸無隔障相處。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琦琪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