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君小貼士
本期守望君邀請到的值班專家是致力於環保事業的羅丹老師,羅老師以塑料吸管為切入點,講述了濫用塑料吸管所帶來的環境危害,以及與之相應的解決方法。
守望君呼籲:
從我做起,減少一次性塑料吸管的使用頻率!
最近有很多關於塑料吸管的新聞:澳洲各大酒吧和超市巨頭淘汰一習性塑料吸管;麥當勞宣布在英國和愛爾蘭兩國的餐廳停止使用塑料吸管;宜家將停止銷售吸管等一次性塑料製品,並且將停止為新鮮的食物發放吸管等塑料餐具;咖啡連鎖品牌Costa宣布,停止提供塑料吸管,轉為用非塑料製品替代;阿拉斯加航空表示起飛機上和休息室內將不再提供一次性、無法回收的塑料吸管;91歲的英國女王也發話「在所有皇室地盤上,禁止使用塑料吸管。」;臺灣環保署宣布自2019年7月1日起限制公共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及連鎖快餐店等4大類共8000家業者提供一次性塑料吸管,2030年一律禁止使用;紐約賑災起草立法,禁止紐約州的企業向顧客體工一次性、不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吸管;西雅圖的食物和飲品企業也將於7月前停止提供塑料吸管……
牛奶、豆漿、可樂、奶茶、汽水……塑料吸管似乎是所有飲料的標配,人們會覺得用吸管而不用嘴直接接觸杯口是安全衛生的,對於年輕人來說手拿一杯插著塑料管的飲料擺pose拍照是代表著時尚和「品味」。怎麼會一時間,塑料吸管就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了呢?到底塑料吸管有多恐怖,會讓全球的人們都這麼重視?
事情大概可以從2015年社交媒體上的一個給海龜拔除吸管的視頻說起。科學家在哥斯大黎加的海岸上發現了一隻受傷的海龜,經過檢查發現這隻海龜的鼻腔有異物,科學家團隊花了十分鐘將其取出,發現鼻腔中的異物竟然是一根長達10公分的塑料吸管。整個過程海龜痛苦得緊閉雙眼,嚎叫不已。視頻一經上傳,立刻網絡上迅速擴散。世界各地的人們才驚覺,一根我們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小小的塑膠吸管,卻可能對環境及海中生物帶來巨大的傷害。
2018年一月,澳大利亞26歲的潛水教練Harriet Spark在潛水的時候,在海底發現一隻觸角抓著四根塑料吸管的章魚。她和她的同事們開始清除海洋裡的塑料吸管,以防它們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存。第一天,她從海裡撈出了300多跟吸管,第二天250多根,第三天150多根……在她的帶領下,很多人加入了離海岸30米內尋找塑料吸管的行動。他們從海裡撈出了成千上萬的吸管。
那麼,世界各國到底消耗了多少吸管呢?根據美國從事廢棄物回收利用的組織Eco-Cycle的估計,美國平均每人每天使用1.6支吸管,全國每天使用5億支吸管,全年共消耗1825億支。英國85億支、德國48億支、法國32億支、義大利20億支、波蘭12億支、荷蘭11億支、瑞典10億支、臺灣30億支……
數量如此龐大的塑料吸管,平均每支使用不到20分鐘就會變成垃圾,由於因為使用範圍太廣、體積太小、回收經濟價值低,幾乎無法被回收再利用。不僅清掃這些塑料吸管需要大量的人力,處理也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填埋幾百年都無法降解,焚燒增加二惡英等有毒氣體排放。一但隨意丟棄進入河流湖泊,最終流入海洋會被鳥類和魚誤認為是食物吃料,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命,有研究表明塑料吸管是海洋生物的十大殺手之一。據「國際海灘清潔日」的統計,廢棄的塑料吸管常年位居塑料最多的垃圾種類的前五榜單!
其實,除了對環境和海洋生物的危害之外,劣質塑料吸管對人體健康也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北京、廣州、長沙、海口等很多城市都曾報導過關於「三無」(無廠址、無產名、無使用材料)塑料吸管泛濫的新聞。不發商販使用回收塑料製品作為生產塑料吸管的製作原料,甚至還有醫療廢棄塑料垃圾作為吸管原料!這些「三無」塑料吸管在一定高溫下,可能會散發氯合化物,進入人體不僅會使呼吸道受損,也會對肝腎造成傷害,甚至致癌。如果吸管顏色越鮮豔,安全隱患就會越大。
吸管真的是我們人類必不可少的用品麼?答案當然是否。在有史可考的文字記載裡,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以麥稈或者蘆稈此類直立中空圓柱管吸食的都是酒類液體。19世紀,當時,美國有一名菸捲製造商馬文史東,從菸捲中得到靈感,製造了一支紙吸管。試飲之下,既不會斷裂,也沒有怪味。從此,人們不只在喝淡香酒時使用吸管,喝其他冰涼飲料時,也喜歡使用紙吸管。塑膠發明後,紙吸管便被五顏六色的塑膠吸管取代了。由此可見,吸管並非必須,更多是一種習慣性行為。
習慣一旦養成,戒掉自然困難。好在,在塑料吸管造成的巨大環境壓力面前,全世界多個國家的很多人開始行動。既推動禁用、限用的法律法規從源頭來限制塑料吸管的生產和使用,也開始尋求各種替代品。
一、紙吸管
吸管的大量使用源於美國研究製造商的發明,現在回歸紙吸管也算是對發明者的致敬。
英國的麥當勞門店和其他的一些餐館已經開始使用紙吸管,但仍然是用過一次就不可以再重複,如果為了提高防水效能做了塑料覆膜的話,那也是很難降解的。
二、不鏽鋼吸管
非常耐用,一支恆久遠,大概可以用一輩子吧。只是清洗有些麻煩,看不清楚裡面是否洗乾淨了。
三、玻璃吸管
玻璃吸管也可以重複多次使用,清洗也方便,只是一不小心可能碎掉啦!
四、竹吸管
臺灣有人研發了丟棄後可以100%生物降解的竹吸管,並且有不同口徑,連喝珍珠奶茶的都有。只是保存不好容易長黴或者開裂。
五、海藻吸管
美國的兩位設計師以海藻為原料,輔以從水果蔬菜中提取的天然色數和香精做成的吸管,可以被泡在飲料中超過24小時,無毒可食用,可以在土壤和海洋湖泊中快速完全降解。
不過,即使是選擇了上面這些替代品,也未必就是環保了。畢竟它們的生產也是需要原料和消耗能源的。加上清洗用的小刷子、裝吸管和小刷子的袋子,多出來的這些配套用品,比原本的塑料吸管所需的製作成本可高多了呢。如果選擇了這些塑料吸管替代品,也是用一次就不用的話,不是更浪費資源,更不環保麼?那就真成了有些人批評的那樣「救了海龜,害了北極熊」。
在我們生態極其脆弱的高原地區,隨著現代城市生活方式的侵入,在縣城一級也出現了很多飲品店,五彩繽紛口味各異的飲料裝在一次性塑料杯中,連同塑料吸管一同取代了傳統的用碗裝的酥油茶和奶茶,獲得年輕人們的喜愛。餐廳裡的罐裝飲料也有塑料吸管作為標配,這一切都很「自然」。
不讓喝肯定是不行的,而且也沒有哪一條法令禁止使用塑料吸管。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高原生態環境,我們還是可以做點什麼的。比如:
1、拒絕使用塑料吸管。沒有塑料吸管,也能夠喝飲料的嘛!至於珍珠奶茶裡面的珍珠究竟怎麼吃,難道還有筷子搞不定的事情麼?,如果筷子也搞不定,咱還有勺子!
2、如果要使用,請用可持續使用的吸管。不鏽鋼的、竹的、玻璃的……還是有好幾種選擇的嘛!
3、如果使用了,請不要隨便丟棄。如果實在是使用了塑料吸管,用完了請走到垃圾桶旁邊,將塑料吸管準確投放進垃圾桶裡面,避免它們散落在環境中讓動物誤食,或者是遺落在草場或者河流裡,給生態系統帶來危害。
4、主動撿拾包括塑料吸管在內的塑料垃圾。總有習慣隨手亂扔垃圾的人,散落在自然環境中的塑料垃圾數量與日俱增。看見了,我們就主動撿起來丟進垃圾桶吧,撿一點總是要少一點。
5、做科普宣傳。我們可以遊說飲品店不用或者儘量少用塑料吸管,我們也可以在學校等年輕人集中的場域做關於塑料垃圾汙染的環境科普講座,讓更多人知道塑料垃圾和高原生態、人體健康的關係。
環境保護,其實是個偽命題,保不保護環境都在,只是這環境人類是否能夠存活而已。所以環境保護,本質上是保護人類自身。塑料吸管小小一根,也架不住那麼大的使用量,對於生態系統的影響不可小覷。如若忽視,最終受害的,也是人類。
本文圖片皆來源於網絡
羅丹
女,81年出生在西南山區大渡河峽谷中的一個小鎮,愛自然愛動物愛音樂等等一切美好的事物。畢業於四川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2007年9月開始全職從事環境保護公益工作。現任成都根與芽環境文化交流中心執行主任,成都市青聯委員,中國零廢棄聯盟執行委員會委員,成都市環境科學學會理事,致公黨四川省委專家委員。曾入選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計劃和美國國務院IVLP(國際訪問者領導計劃),赴香港和美國訪問學習。
2018,白哈達在行動塑料製品的存在的本意是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便利,但是泛濫開來的塑料製品已經逐漸超出了正常的環境承載量,無論在城市還是青藏高原,這些白色垃圾正是環境汙染的主要元兇之一。由於青藏高原地區的生態環境遠比城市脆弱,所以,青藏高原的白色垃圾汙染問題已然變得亟待解決。
青藏高原不僅僅是眾多野生動物的生存地,更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水源地。雪豹守望者計劃於2018年發起「白哈達保護水源地公益行動」(點擊藍字可了解活動詳情),通過主題文創產品銷售,實現「買一捐一」,倡導水源地保護,實現精準科普的目標。面向廣泛的青少年群體,特別是生活在水源地的青少年展開生動豐富的環境保護科普教育。從提高青少年群體的環保意識著手,進而影響更多受眾環保意識的提升。積極促成從認知到保護行為的轉變,與孩子們共同守護我們的水源地。
少年,你願意跟我們一起守護水源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