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芯」即將IPO,國產CPU沉浮二十年

2021-01-09 電子產品世界

不久前,中國證監會北京監管局官網披露,龍芯中科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龍芯」)擬於科創板上市。 龍芯是國內最早開始研發國產CPU的公司之一,這也是目前六大國產CPU廠商(天津飛騰、華為鯤鵬、兆芯集成、申威科技及海光信息)中首家科創板上市的公司。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101/421864.htm

  龍芯20年的發展歷程並不平坦。國產CPU最初在國內「自主vs引進」的搖擺中艱苦起步,為了突破英特爾的專利高牆,六代國產CPU用了三種不同的路線實現曲折前進。英特爾X86架構已經建立了專利、生態、智慧財產權的壁壘,這意味著國產CPU廠商需要一一突圍。

  經過20年的沉浮,國產CPU雖然在某些專用的領域已經到了初步的產品上量階段,尷尬的是在商用市場還難得一見。在龍芯IPO之後,這也是國產CPU接下來能否真正實現國產化替代的決定性挑戰。

  國產CPU在不自信中起步

  時間回到2002年8月10日凌晨6點08分。

  當「log in」的字樣如約出現在搭載著「龍芯1號」的計算機屏幕上,龍芯的創始人胡偉武用英文編輯了第一個文件。他寫道,這一片晶片結束了中國的無「芯」歷史。

  「龍芯」,這個名字看上去就很國家隊的晶片公司,其實並不像外界想像一樣拿到大額的投入。成立至今20年,龍芯項目組總共只獲得5億元的項目經費,資金主要來自國家「863計劃」、「核高基專項」,比不了英特爾每年動輒上億美元的研發支出。

  2001年,龍芯的一切都很寒酸。彼時,胡偉武接下了中科院計算機所的這一課題,拿到了100萬元的啟動資金。一間不到60平方米的實驗室裡,研究員們是東拼西湊來的,其中有70幾歲、上世紀就開始研究晶片的老人,也有剛剛畢業的年輕學生。

  所有人都繃緊了神經,因為但凡出現一點疏漏,就會讓原本緊巴巴的經費更捉襟見肘。為了更大程度縮短研發周期,研究員們自發拉長了工作時間,累了就看「毛選」。胡偉武后來在一次採訪中回憶,有時候清晨六點推開實驗室的門,還能發現握著滑鼠睡著的研究員們。

  條件艱苦尚且可以克服,2000年開始,自主CPU的起步承受了來自國內外的很多輿論壓力。

  「龍芯1號」並不是國內成功做出來的第一片電腦晶片。曾參與國內第一臺大型計算機研製的明星科學家倪光南在「倪柳之爭」中敗退,離開聯想後,1999年加入了方舟科技。

  隨後,第一款搭載國產CPU「方舟1號」的NC(網際網路計算機)推出,很快得到各方支持——當時的北京市政府拋棄微軟,送上了幾萬臺的電腦訂單。但由於作業系統和常見軟體不兼容,實用性很差,方舟科技最後淡出了政府採購。再加上,當時方舟的老闆只顧大興土木,研發中斷。

  當時,倪光南的方舟科技、柳傳志的聯想,兩幅光景對比鮮明,也印證了當時對晶片自主研發的普遍共識:「技工貿」不如「貿工技」,晶片「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在國內計算機元老們的奔走呼籲下,國產CPU的自研之路才得以延續。方舟科技之後,國內三大CPU廠商(龍芯、飛騰、申威)前僕後繼頂著輿論壓力起步。

  「十五」計劃初期,國內主流的觀點是應該研製專用的嵌入式處理器為主而不是專攻通用CPU;但當通用CPU慢慢出成果起步,行業的疑慮又變成了,國內研製通用CPU的能力夠不夠;成品造出來之後,質疑又變成了這些自主產品能不能賣出去。胡偉武曾表示,這也是龍芯在創立前十年所面臨的輿論困境。

  但更多陰影撲面而來。2006年,美國半導體設計公司MIPS稱龍芯的指令集中95%與MIPS相似。隨後,轟動全國的漢芯造假事件被曝光。同為中國芯的龍芯夾裹其中,「龍芯、漢芯涼了中國心」等質疑鋪天蓋地而來。

  3年後,龍芯和MIPS才談判成功,拿到了MIPS32、MIPS64的結構授權,但彼時龍芯遭受的口誅筆伐並沒有緩解——「漢芯第二」、「偽自主」的質疑劈頭蓋臉。

  對外,國產CPU的發展一直以來承受國外壟斷型CPU企業的壓力。

  胡偉武曾經提到,在世紀初曾有主要國外CPU企業笑道,「中國人自主研發CPU是好事,又幫我們培養了一批人才」。到了2010年左右,這批企業又改變說法,曾尋求通過授權或合資的方式與龍芯合作,表示願意「把原始碼、設計流程開放」。

  晶片在內的高科技領域,國外對國內公司自研CPU的應對套路是:在國內自研能力尚淺時實行禁運;一旦有技術突破的苗頭,就會通過降價等商業手段防止自研。

  在國內輿論的不自信,國外政治和商業的壓力之中,龍芯在內的國產CPU廠商在跌跌撞撞中艱難起步。

  架構路線的代價

  2005年,龍芯在人民大會堂舉辦「龍芯2號」首次產品發布會。這是當時國產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發布會過後,不少廠商打電話到胡偉武辦公室,詢問在哪裡才能買到龍芯的晶片。

  這一問題難以回答——在更早的時候,龍芯曾經嘗試過走市場化的路子。但推出的C端的產品「逸瓏」筆記本、「福瓏」迷你電腦,因為銷量不佳在中關村電腦城很快銷聲匿跡。

  這是龍芯架構路線選擇的代價。一顆CPU的性能、功耗和安全性,很大程度取決於微結構,這是對CPU運算進行優化指導的硬程序,也是橫在國內晶片行業的一座大山。

  在充分市場競爭之下,複雜指令集的英特爾X86架構是目前主流的架構,但由於專利壁壘高築,英特爾特許經營模式下存在卡脖子的可能。

  國產CPU靠精簡指令集試圖繞路突圍。

  龍芯、飛騰和申威,這三個更早成立的CPU項目分別選擇了MIPS、SPARC、Alpha這些主流以外的基礎架構,在這之上增加自研指令。雖然安全和可控有了保證,也是最困難的道路意味著國產CPU需要在作業系統、外圍生態建設上需要付出更多力氣——此前的「方舟1號」的失敗、2010年以前龍芯市場化的淺嘗輒止都是前車之鑑。


  國內主要CPU廠商架構&技術對比

  有國產CPU廠商抄了近道。上海兆芯和天津海光砸了20億藉助第三方拿下了英特爾X86架構,前者是靠臺灣威盛電子(VIA),後者則是通過AMD。走捷徑引進技術後的兆芯與海光短期內得以快速量產出貨。

  不過,因為英特爾和威盛電子之間合作的限制,上海兆芯在專利上有缺陷;海光去年則因為上了禁令名單,不再被授權最新架構。

  ARM架構是國產CPU崛起當中的轉機。由於聚焦低功耗設計+指令集可以買斷,最近幾年國產CPU紛紛放棄英特爾等架構,轉投ARM架構做自主研發,包括2011年飛騰就放下SPARC架構重新選擇了ARM架構,推出了第一臺以ARM架構為基礎的64位計算機,還有2019年華為鯤鵬發布的ARM架構伺服器CPU。

  但不管是自研還是迂迴引進,還是依託ARM打擊英特爾,六大國產CPU廠商的架構路線都是在當下環境下做出的突圍嘗試,根本目的是為了讓CPU更安全、實現國產化替代。這兩者其實從本質上很難兼得。安全意味著指令集層面完全可控,但目前壟斷地位的X86卻商業化最成功的。

  還需得到商用市場認可

  龍芯在內的國產CPU的發展過程,彎路比直路更多。隨著「十一五」計劃的收尾,補貼的資金收緊,龍芯同期的幾大國產CPU廠商們被一一推上了市場化的道路。

  2010年,龍芯成立「龍芯中科」,從課題組管理機制慢慢轉向公司管理機制。這次轉型讓龍芯一度資金鍊斷裂。儘管龍芯目前保持每2.33年維持一個微結構的更新,微架構自研有了成效,但和國外公司產品的主頻、製程工藝差距還沒有抹平。

  胡偉武在一次採訪中提到,當時龍芯公司過度追求多核/浮點峰值性能的單一指標,然而設計流程從「作坊式」到「工業化」的轉換青黃不接,導致龍芯3B1000等晶片出現嚴重流片失誤,「連作業系統都啟動不了」。

  市場化之後,國產CPU公司需要拿到更多的訂單才能活下去。一直以來,由於黨政軍及重點行業對安全性和定製化要求更高,產業鏈更短,國產CPU在這些領域已經成功切入。但消費級市場的規模大得多,採用ARM架構/英特爾X86的飛騰、鯤鵬、海光、申威、兆芯,也在黨政軍基礎上逐漸擴展商用場景。

  21世紀以來,前十年是國產CPU基礎技術儲備階段,後十年則到了市場化的階段,需要正刀正槍出產品。

  利好消息是,國產CPU的出貨量正在緩慢提升。數據顯示,龍芯在2019年出貨量是50萬片,飛騰預計2020年底出貨100萬片,海光超過了30萬片。

  龍芯切入的是Wintel生態的薄弱環節——終端和工控領域,因為研發起步的時間最早,龍芯吃下了黨政市場的七成份額。但尷尬的是,這一「中國芯」在市場上卻難得一見。

  上市後的龍芯面臨的威脅是,在政府採購和行業市場,將面臨來自飛騰、鯤鵬等一系列ARM生態強勢對手的競爭。在消費市場,需要進一步擴展品類的龍芯也將正面迎戰早已壟斷PC、伺服器CPU市場的的Intel、AMD。

  無論是輿論困境、架構路線的代價還是市場化轉型的壓力,龍芯的磕磕絆絆也是國產CPU二十年沉浮的縮影。

  20年前,如果有人問胡偉武的終極夢想是什麼,他的回答毫不猶豫:「建立中國的Wintel聯盟」。20年過去了,這一夢想還沒實現。

  而隨著龍芯在科創板的IPO,國產CPU的追趕慢慢有了結果。但只有當龍芯在內的玩家真正有能力闖入消費級市場之時,國產CPU才算是真正崛起。


相關焦點

  • 電腦CPU到達物理極限,這是國產晶片追趕的好時機
    電腦CPU到達物理極限,這是國產晶片追趕的好時機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產品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這些年我們國內也誕生了大批的科技企業,比如說大批的國產手機品牌崛起並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聯想電腦也常年佔據著全球PC出貨量第一的位置。可是不少人都能發現,儘管出貨量很高,但是我們國內的企業賺錢實在是太少了,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我們在CPU上仍然受制於人,錢都被上遊廠商賺走了。
  • 背負「騙子」罵名,國產晶片龍芯到底怎麼樣?說出來你別不信
    背負「騙子」罵名,國產晶片龍芯到底怎麼樣?說出來你別不信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電子產品。而這些年來我們國內的科技企業也在不斷的發展之中,比如說華為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廠商,華為是全球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廠商,大疆是全球無人機領域的領導者等等,可是大家都為這些企業而自豪,事實上我們還有很多薄弱之處,比如說晶片,最近華為被美國瘋狂的打壓,而斷供華為的大部分都是半導體晶片廠商,如果我們自己能做各種晶片,還會被斷供嗎?
  • 國產CPU之最登「科」在即!二十年飲冰,熱血難涼
    作者 | 保爾來源 | 格隆匯新股提供IPO領域專業資訊,關注格隆匯新股2002年8月,我國首款通用CPU龍芯1號正式流片,正式實現了零的突破。近20年後,「龍芯1號」背後的龍芯中科終於啟動上市,擬於科創板掛牌上市。「龍芯」是我國最早研製的高性能通用處理器系列,於 2001年在中科院計算所開始研發。
  • 整機廠瞧不上國產內存,龍芯為何敢用?
    另外,龍芯7A1000上還集成了龍芯研發的GPU,雖然性能比較有限,與AMD780E上集成的GPU性能差距不大,但對於工控行業而言,這款GPU也是基本夠用的。雖然國產內存被國內很多PC和手機整機廠嫌棄,這些非常商業化的整機廠基本選擇三星、Intel、海力士、東芝、鎂光、西數/閃迪等國外大廠的產品。但龍芯卻主動選擇了國產的4GB DDR3工業級內存顆粒。
  • 龍芯進駐雷射印表機:成功適配國產PC/OS
    說起龍芯,大家可能想到的是其通用CPU處理器,事實上,龍芯的產品線是很豐富的,還有各種主控晶片。龍芯中科今天宣布,龍芯1C0300B作為主控晶片,已經批量用於天津光電出品的多款雷射印表機中,在列印掃描、通信控制、協議解析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15年了,龍芯拿什麼與國外晶片巨頭對抗?
    只有一間50-60平米的實驗室,人員也是東拼西湊——有已經年近70,曾在上世紀70年代參與國產晶片研發的老研究院員,聽說計算機所要設計龍芯,就主動帶著幾個學生過來,其中也有剛走出校門的青年學子。課題組成立時,龍芯團隊總計也就10來個人。到2006年,龍芯團隊逐步發展為將近100人的研發設計團隊。到2014年,龍芯中科公司有研發設計人員將近400人。
  • 國產CPU工藝進展至16/12納米,工藝和性能雙提升
    同時有消息稱,龍芯中科正在設計中的新一代處理器LS3A5000/3C5000基於12nm工藝,即將流片。近年來我國CPU產業發展很快,在工藝水平、產品性能上均快速接近,甚至達到國際主流水平。目前,我國CPU產業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產業生態上的不足,希望新基建能為國產CPU的應用與發展提供新的契機。
  • 龍芯中科總裁胡偉武:政府應讓國內CPU公司在小森林裡適者生存
    在「2015中國計算機大會」本月22日召開之際,觀察者網專訪了龍芯中科總裁、「自主可控基礎軟硬體發展之路」專題會議主席胡偉武,揭示自主可控基礎軟硬體發展之路的艱辛與國產基礎軟硬體發展的現狀。 這也是龍芯應用的一個方面? 胡偉武:航天科工的核心業務都轉移到國產平臺上,像這樣的應用還有一些,這只是其中一個。比如航天科工的桌面和伺服器CPU大部分都是龍芯,也有部分申威飛騰,作業系統是中標麒麟,辦公軟體WPS等。
  • 用芯列印,天津光電推出基於龍芯的系列雷射印表機
    通過對數據傳輸和處理的管控,以及對一鍵清除內存的支持,龍芯1C0300B可以充分保障數據的安全性。雙方的合作自2017年開始,從產品適配到嵌入式應用,實現了辦公應用從芯到端的飛躍!它們作為天津光電的主力機型,可運行在龍芯中標麒麟系統上,並已與多款國產計算機成功適配,參與到信創項目當中。
  • 為何玉兔/嫦娥裡CPU性能弱,手機都比它強?
    2Nxednc國產宇航級CPU追平美國高端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星載計算機處理器大多依賴進口,國產的人造衛星也大多使用進口CPU。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嚴格限制高性能的宇航級和軍品級CPU的出口,使我國星載計算機的研製受到很大的限制。
  • 天津光電推出基於龍芯的系列雷射印表機
    IT之家8月6日消息 近期,龍芯 1C0300B 作為主控晶片已批量應用在天津光電出品的多款雷射印表機中,在列印掃描、通信控制和協議解析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對數據傳輸和處理的管控,以及對一鍵清除內存的支持,龍芯 1C0300B 可以充分保障數據的安全性。
  • 嫦娥玉兔CPU弱 中國宇航級CPU追平美國
    國產宇航級CPU追平美國高端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星載計算機處理器大多依賴進口,國產的人造衛星也大多使用進口CPU。而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嚴格限制高性能的宇航級和軍品級CPU的出口,使我國星載計算機的研製受到很大的限制。國內抗輻照CPU技術路線分為兩條,一條是自主研發路線,一條是引進開原始碼或逆向路線。前者的代表是龍芯。
  • 又一國產晶片出貨量突破30萬:掀起國產替代潮
    同時院長白春禮還對外透露了一組數據:「國產自主可控的龍芯3A處理器,目前銷量已經超過了30萬顆,同時也被成功用於10顆北鬥衛星之上。」面對中科院所帶來多條重磅消息,也是讓廣大網友們興奮不已,甚至很多網友們直接表示:「中科院這一重磅炸彈,也將會直接掀起一股國產替代潮,未來國產晶片也將會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績。」
  • 二代龍芯派 VS 樹莓派 3B+:性能孰勝一籌?
    2018年10月,二代龍芯派正式發布。經歷了長達接近半年的跳票以後,在2019年4月終於開始對龍芯俱樂部的愛好者發貨了。拿到派以後,我就準備對它做一個詳細的測評。龍芯派是龍芯公司用龍芯2K1000處理器做的一個開發板。
  • 好消息,我國84歲老人造出國產晶片,投身於我國晶片領域
    她不僅在84歲還未退休,而且還造出了國產晶片,為我國節約了上萬億資產。所以,國產晶片能否研製成功,就成為了我國能否繼續前進的一個關鍵因素了。就在這時,龍芯技術的研製成功,為我國的國產晶片的研製成功打下了基礎,而龍芯背後的關鍵人物,就是黃令儀。出生於戰亂時代的黃令儀,深知一個國家的落後的後果。
  • 助力國產系統研發創新 360瀏覽器將於年底實現跨平臺技術支持
    圖:網友將紅芯瀏覽器的安裝包進行解壓「紅芯」事件一經曝出就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繼中興事件爆發後,再次將國產概念推向眾人眼前。目前,國有瀏覽器為何多選用谷歌Chromium內核、自主研發的困難到底在哪裡?
  • 國內機關單位將全面啟用國產電腦?國產電腦的春天要來了嗎?
    近日,金融時報爆出國內將在3年內用國產電腦替換機關事業單位的國外電腦。據稱目標是2020年替換掉30%,2021替換50%,2022年替換剩下的20%,預計將有2000萬至3000萬臺電腦被更換。不過,消息未經證實。
  • 16載苦心鑽研終得碩果,龍芯3號打破美國壟斷
    老專家不辭辛苦為國奉獻院士黃令儀,今年八十四歲,曾經參加過兩彈一星晶片的研發,本該在02年就享受退休生活的,但是因為國家的需要,六十六歲時她毅然回到研究所,主持龍芯項目的研究;之前,我國每年晶片進口的費用多達人民幣約上萬億元。
  • 國產CPU單核性能多強?已達五年前Intel Core i3一半水平
    科技日報稱國產CPU單核性能已經達到了Intel Core i3處理器的一半性能。新華社援引科技日報的一篇報導介紹了國內核高基項目十多年來的進展。所謂核高基是指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片及基礎軟體產品三大產品,在2006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它與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並列為16個重大科技專項。
  • 國產晶片巨頭野心曝光!打造全球第3大晶片生態體系:打破國外壟斷
    【8月6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國產晶片、國產作業系統一直都是國內科技產業最大的短板,尤其是在國產晶片領域,根據中國製造2025整體規劃,國產晶片自給率將會在2025年進一步提高至75%,這意味著將會有大量的晶片產品採用國產晶片產品,而近日,又有媒體曝光:「國產龍芯團隊完成了.Net Core 3.1在龍芯上的移植,這意味著國產龍芯將可以兼容主流的微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