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CPU工藝進展至16/12納米,工藝和性能雙提升

2020-12-06 電子產品世界

國產CPU性能水平不斷提升。日前,飛騰公司發布新一代伺服器晶片騰雲S2500,擁有64顆內核,採用16納米工藝,主頻達到2.0-2.2Ghz。同時有消息稱,龍芯中科正在設計中的新一代處理器LS3A5000/3C5000基於12nm工藝,即將流片。近年來我國CPU產業發展很快,在工藝水平、產品性能上均快速接近,甚至達到國際主流水平。目前,我國CPU產業面臨的問題主要是產業生態上的不足,希望新基建能為國產CPU的應用與發展提供新的契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2007/416278.htm

新一代CPU工藝和性能雙提升

國產CPU再掀新動作。7月23日,飛騰公司發布新一代多路伺服器晶片騰雲S2500。相比上一代FT-2000+單路伺服器晶片,騰雲S2500的性能進一步躍升,除採用16納米工藝打造之外,主頻達到2.0-2.2Ghz,並擁有64個FTC663內核,片內集成64MB三級Cache。相比而言,當前國際上主流服器晶片是14納米,至少在設計工藝上國產CPU並不落下風。

另有消息表示,龍芯新一代LS3A5000/3C5000正在設計中,即將流片。其中3A5000是桌面處理器,採用12nm工藝,4核,主頻2.5GHz;3C5000為伺服器處理器,同樣是12nm工藝,16核,可支持4至16路伺服器。

而根據飛騰透露的下一步開發計劃,其下一代面向伺服器的處理器騰雲S5000將採用7nm工藝,預計2021年第三季度發布;騰雲S6000預計2022年發布,將採用5nm工藝,整體性能將翻一番。而面向桌面個人電腦的騰銳D2000將於2020年第四季度發布,採用14nm工藝;騰銳D3000在2021年發布,採用14nm工藝,單核性能提升一倍,彌補以往國產CPU單核性能不足的劣勢。飛騰還有一個定位於高性能嵌入式處理器的產品系列,騰瓏E2000和騰瓏E3000,採用14nm工藝,分別於2021年和2022年發布發。

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國產CPU的性能工藝水平正在快速提高,接近甚至達到國際主流水平。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廖湘科指出:「最近5年,我們欣喜的看到,國產CPU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經過多年的歷練,整體設計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產業生態問題仍存

目前,我國CPU行業的主要問題是,產業生態方面的建設依然偏弱。這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短板,也是阻礙國產CPU獨立發展起來重要因素。龍芯中科總裁胡偉武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指出:「我們國家發展CPU產業,關鍵是要做好自己的產業生態體系。支撐技術平臺的是技術創新能力。只有自己建立起能力才能做到可控,建立自主可控的軟硬體技術體系,才能基於該技術體系進行持續改進,形成螺旋上升,否則在別人的技術體系中跟著升級,永遠沒有超越的機會,只能永遠落後。」

不過,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企業認識到生態的重要性,在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包括麒麟、金山、金蝶、東方通、浪潮、聯想、紫光、長城等眾多軟硬體企業正在與CPU企業合作,相對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正在形成。

「飛騰公司希望能與生態夥伴共同努力,一起把國產CPU的產品性能與產業生態做起來。飛騰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晶片本身,將產品做精。同時依託合作夥伴推進軟體層面的開發。我們會做一些底層的優化,然後提供給合作夥伴,雙方共同將整個產業生態打造好。面對強大競爭對手,最根本的取勝之道是開放,只有集合大家的力量,共同推進,才能將產業生態發展起來。」飛騰公司總經理竇強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

新基建提供發展契機

無論是產品的研發還是生態的搭建,最終指向的都是應用,也只有市場上的持續應用與不斷磨合,才能真到解決國產CPU存在的問題,讓國產CPU快速發展,做大做強。近來,國家推動的新基建為國產CPU提供了難得的擴大應用的發展契機。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新基建的核心是以萬物互聯為代表的「新聯接」、以雲計算為代表的「新計算」,新基建給國產CPU提供了快速發展的機會,將推動晶片技術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隨著新基建政策的不斷推行,金融、能源、交通、電信等重點行業領域,將為包括飛騰在內的國產晶片廠商提供重要的機遇。」

與以往基礎建設聚焦在造橋鋪路不同,新基建對準的是數字經濟中的基礎建設。以5G、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為代表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以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以及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等融合基礎設施,都離不開晶片算力的支撐。

此前,在很多應用領域,國外晶片產業由於起步較早,無論是技術標準還是客戶基礎,都具有先發優勢。一般情況下,下遊整機客戶不太願意使用國產晶片。但是,新基建帶來基礎設施體系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必然將推動晶片方案升級換代。在此情況下,國產晶片有機會進入新的產業體系中來。新基建項目給了國產晶片一個公平同臺競技的舞臺。

飛騰公司解決方案總監楊威表示,騰雲S2500將依託高可擴展、高性能、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這五大核心能力,大幅提升政務雲和大數據基礎設施底座的算力,並使飛騰平臺逐步具備了對算力要求更高的電信、金融等新基建核心行業核心業務的支撐能力。(陳炳欣) 



相關焦點

  • 北大碳基晶片研發突破,採用碳納米管工藝,性能將提升10倍以上
    18-24個月就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隨著納米工藝的升級,目前以臺積電為首的晶片生產廠家已經完成5nm工藝的量產,晶片內部包含的電晶體已經達到了上百億顆。1991年,是一種特殊結構一維量子材料,碳納米管形狀為六邊形結構,有著重量輕、韌性好、導電和導熱性能優等特點。
  • 半導體工藝是如何具體影響CPU性能的?
    半導體的支持工藝和CPU的性能關係就大了,它關係到CPU內能塞進多少個電晶體,還有CPU所能達到的頻率還有它的功耗,1978年Intel推出了第一顆CPU——8086,它採用3μm(3000nm)工藝生產,只有29000個電晶體,工作頻率也只有5MHz。
  • 英特爾CPU工藝發展史
    雖然科技進展迅速,但電晶體產生的廢熱和漏電,仍是縮小設計及延續摩爾定律 (Moore '' s Law) 的最大障礙,因此業界必須以新材料取代過去40年來製作電晶體的材料。    翻查電晶體歷史,2007年正好是電晶體誕生60周年,首顆電晶體出現於1947年12月16日,貝爾實驗室 (Bell Labs)的William Shockley、John Bardeen和Walter Brattain成功製作第一個電晶體,改變了人類的歷史。那麼,在這60周年的今天,Intel公司將首次推出45nm工藝處理器。
  • 全球半導體製造加速切換至5納米工藝製程 多款5納米晶片產品陸續發布
    全球半導體製造加速切換至5納米工藝製程 多款5納米晶片產品陸續發布 來源:界面新聞 • 2020-09-16 16:14:31
  • 用錢堆出來的FinFET工藝
    這種叉狀3D架構不僅能改善電路控制和減少漏電流(leakage),同時讓電晶體的柵長大幅度縮減。目前,英特爾的14納米工藝中電晶體的柵長已經縮短至20納米,三星的5納米工藝中已經縮短至10納米,未來還有可能縮短至7納米,約是人類頭髮寬度的萬分之一。
  • 電腦CPU到達物理極限,這是國產晶片追趕的好時機
    電腦CPU到達物理極限,這是國產晶片追趕的好時機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產品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就拿電腦cpu來說吧,現在市場上最主流的兩個cpu品牌就是英特爾和amd,除此之外再無其他,這兩個品牌壟斷了全球電腦的cpu市場。但是我們國內的晶片企業這些年也從未停止發展,比如說我們的龍芯、申威等企業,龍芯的cpu已經用在了北鬥導航衛星之上,而大名鼎鼎的超算設備神威太湖之光使用的就是申威的晶片。
  • AMD Zen 3處理器會上7nm EUV工藝,但別指望工藝性能大提升
    在7nm節點,AMD做到了(CPU/GPU)世界首發,新一代CPU會使用Zen 2架構,此外AMD還在發布會上提到了Zen 3架構進展順利,正在設計中,它將使用7nm+工藝,也就是7nm EUV工藝。雖然有EUV光刻工藝加成,但是7nm EUV工藝在性能上不會有多大的提升,AMD CTO Mark Pappermaster也在採訪中證實7nm EUV工藝主要是改善能效,性能提升只是適度的。
  • 國產3nm半導體工藝又刷屏了 先別沸騰了:量產還需多年
    當集成電路技術進入5納米及以下節點,隨著集成度的持續增加,在維持器件性能的同時面臨功耗急劇增加的嚴重挑戰。先導中心殷華湘研究員的團隊在主流後HKMG FinFET集成工藝的基礎上,通過材料工藝優化和多柵器件電容匹配設計,結合高質量低界面態的3納米鉿鋯金屬氧化物薄膜,研製成功性能優異的NC-FinFET器件,實現了SS和閾值電壓回滯分別為34.5mV/dec和9mV的500納米柵長NC-FinFET器件,以及SS和閾值電壓回滯分別為53mV/dec和40mV的20納米柵長NC-FinFET器件
  • 裝機不求人5 CPU頻率和工藝與性能關係
    今天我們了解一下CPU頻率以及製造工藝與性能的關係。  CPU一般由三部分組成:邏輯運算單元、控制單元和存儲單元組成。倍頻  原先並沒有倍頻概念,CPU的主頻和系統總線的速度是一樣的,但CPU的速度越來越快,倍頻技術也就應允而生。它可使系統總線工作在相對較低的頻率上,而CPU速度可以通過倍頻來無限提升。那麼CPU主頻的計算方式變為:主頻 = 外頻 x 倍頻。
  • 從5納米到3納米,一文讀懂晶圓代工江湖的工藝糾葛
    這在提升市場規模的同時,也對半導體技術提出了更大挑戰。半導體製造企業不得不朝著更加尖端的工藝節點7納米/5納米/3納米演進。事實上,沿著摩爾定律能夠持續跟進半導體工藝尺寸微縮的廠家數量已經越來越少,在這個領域競爭的廠商主要就是三星、臺積電和英特爾三家。此外,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也在推進當中。因此,參與先進工藝之爭的也就只有這樣「三大一小」幾家公司。
  • 中芯國際第二代FinFET工藝曝光新進展,7nm製程取得突破
    作者: 王文斌   2020-10-13/16
  • 手機cpu哪款型號性能最好排行 手機cpu天梯圖排行榜2019年11月最新...
    手機cpu哪款最新型號性能最好?首先我們要知道,如何判斷一款手機性能怎麼樣?一般我們比較性能都是通過CPU型號來比較的,手機CPU作為目前智慧型手機最最核心的硬體,通過手機CPU天梯圖,我們可以快速了各型號處理器性能排名、不同型號CPU之間的性能關係等,具備很好的參考價值。
  • 濃縮的都是精華:工藝製程對CPU性能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近幾年該定律似乎已經失靈,一顆晶片上所能容納下的電晶體數量增長曲線開始放緩,甚至停滯,這讓視晶片製造工藝為命根子的各大處理器廠商感到一絲恐慌。那問題就來了,晶片製造工藝究竟會對CPU整體性能產生多大影響呢?我們現在所看到的「7nm」「10nm」「14nm」對普通消費者而言究竟意味著什麼呢?今天咱們就來一起探討一下吧!
  • 三星與臺積電的工藝之爭再掀高潮:盤點兩家10納米以下工藝及EUV方案
    2010年設立研發中心,旨在為系統LSI部門開發高性能、低功耗、複雜的CPU和系統IP架構和設計。ODyEETC-電子工程專輯 ODyEETC-電子工程專輯S3-lines位於韓國華城(Hwasung)廠區,是2018年建成投產的12英寸邏輯生產線,目前主要生產10納米至8納米產品,將是三星7納米產品的主力生產廠。
  • 7納米EUV工藝並非一家獨大,臺積電也將推出新型工藝
    今年上半年,有外媒報導幾家大型企業已經準備引進最新的7納米EUV工藝技術,而英特爾的7納米EUV工藝技術可能還需要2-3年的沉澱才能跟咱們見面。在之前所報導過的投資者會議上,英特爾公布的工藝路線圖表明2021年就會推出7納米EUV工藝,而關於這個7納米EUV工藝到底是個什麼來頭?先聽好物君好好解釋一番。
  • 英特爾CPU為什麼還是14納米工藝
    並且在CPU做的風生水起,如今最先進的CPU製造工藝已經達到了7納米。完全超過了英特爾。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似乎像「龜兔賽跑」中的兩個主角。英特爾是——兔子、AMD——是烏龜。雖然,剛開始兔子領先了烏龜,但是烏龜憑著堅持不懈的態度,最後贏了兔子。
  • 中芯國際14納米工藝升級!對中國晶片產業有什麼影響?
    作為中國自主半導體產業的領頭羊,中芯國際14nm工藝的進展可以說是引人關注,早在2019年底,中芯國際就實現了14nm工藝的量產,但是在良品率和產能方面仍然不盡人意,而在最近召開的中芯國際投資者會議中,中芯國際CEO表示其14nm工藝獲得了重大進展,產能逐步提升,不僅良品率達到了業界標準
  • 國產CPU單核性能多強?已達五年前Intel Core i3一半水平
    超能網中國公司在移動處理器市場上已經有了一席之地,關注國產處理器發展的人應該知道國內現在還有兩個痛點,一是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工藝,國內最先進的還是28nm,比Intel、三星、TSMC要落後兩代以上。第二個遺憾就是高性能處理器了,儘管申威處理器已經幫助太湖之光實現了TOP500第一,但是很多人還是不甘心,非要跟Intel比輸贏才算,而且必須要看單核性能。那國產CPU到底是什麼水平?
  • Intel秘密展示4GHz CPU和90納米製造工藝
    據國外媒體報導,英特爾公司2月27日在英特爾開發者論壇(IDF)會議上秘密地預先展示了該公司未來的桌面電腦處理器系列產品,包括一個4GHz晶片以及一個代號為「Prescott」的90納米產品。 英特爾公司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個4GHz桌面電腦處理器,這種處理器是基於奔騰4處理器和Netburst架構的。
  • 手機處理器性能提升的法寶:新製造工藝5nm EUV
    5nm和EUV這兩個新登場的製造工藝究竟有著什麼優勢,多家代工廠為何要急著完成新技術的研究?讓小雷來簡單梳理一番。是什麼優勢讓晶片商趨之若鶩首先我們知道,由處理器為代表的半導體晶片決定了手機等諸多設備的運行性能,想要提升晶片的能力就得從多方面改進,其中架構和製程佔據了相對主要的地位。前者帶來計算質量的改變,而後者則改變數量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