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信仰什麼?我們應該信仰什麼?」
面對著上千名學生,51歲的邰勇夫在臺上大聲發問:「一個不講道德、不講信用、沒有信仰,只認金錢、驕奢淫逸的民族是不會受人尊重的,也是不會有前途的。」
這樣的演講場景,近幾年來,陸續出現在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廣東等省份上千所高校和中小學裡。
邰勇夫曾是一名家電推銷員,甚至被人稱作「中國第一推銷員」,但如今,他推銷的不再是家電,而是誠信、夢想、信仰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從2008年起,邰勇夫花光了自己10餘萬存款,奔走了近千所學校免費演講上千場次,聽眾達到20餘萬人次,收到熱烈反響。
他說:「我雖然是個小人物,但卻願意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一份力。這種聲音,有人講,總比沒有人講強。」
「做一個蒲公英的種子,無論在哪裡都可以頑強生長」
出生於1963年的邰勇夫,在本該求學的年紀,遇上了十年文革。在斷斷續續念了三年小學之後,就不再繼續上學。
但邰勇夫從小就熱愛知識。在他衣襟裡常縫上個超大的口袋,裡面裝著從父親書箱中淘到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馬克思主義原理》等書籍,書不離人、人不離書。很多書他看不懂,他就看插圖猜意思,很多字、詞不認識,他就查字典,向人求教。
1977年恢復高考後,他立志要考上大學。邰勇夫用了九個月的時間憑著自學、憑著到處請教老師,短短的9個月,他走了18000裡路,走訪了39所中學,請教了379位老師,一舉攻下小學、初中、高中全部課程,在1978年考上了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當時的大學畢業生,是萬人爭搶的香餑餑。大學畢業邰勇夫原本也可以分配很好的工作,卻他選擇了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尋人生方向。他說:「我想要做一個蒲公英的種子,無論在哪裡都可以頑強生長。」
理想的種子埋下。
之後20年的時間裡,他幹過工程師,當過推銷員,收穫過成功,也遭受過挫折。他把當推銷員時遇到的人,遇見的事都記錄下來整理成書《推銷員的故事》,一時成為暢銷書。
邰勇夫的演講生涯,緣於他的一次重大人生打擊。在廣東做家電推銷員期間,他恪守的信條是:我是推銷員,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推銷商品,不僅為僱主、為經銷商和廣大消費者負責,更為社會的良性健康可持續發展負責,以真誠的服務贏得消費者,堅決維護消費者利益。
2000年,他一次性推銷了16個火車皮的微波爐,創造了中國小家電銷售史上一次性成交額之最的大單!邰勇夫15年的推銷生涯,累計銷售額3億多元,被人稱作 「中國第一推銷員」。
然而,這一年他卻被老闆炒魷魚了!他如同遭受雷擊,傻了、呆了……很久很久,他還以為自己是在做惡夢:這怎麼可能呢?我怎麼就被炒魷魚了呢?
邰勇夫意識到,在社會轉型期間,一些企業並不是真正需要他這樣「講誠信」的推銷員。為什麼會這樣?邰勇夫感到十分沉痛和鬱悶。
之前,邰勇夫的書受到好評,一些高校、企事業單位邀請他去講課,此時,他突然萌生出一個念想:為什麼不可以將自己的這些經歷傳播給更多人,為社會傳遞更多正能量呢?
2008年3月1日開始,他打電話給三千所學校,寄出三萬封信,但成功率只有萬分之一,後來他又背上包逐校園、逐省市縣地上門「推銷」自己……
初入講壇,邰勇夫的道路走得並不順利,遭遇過各種尷尬與誤解。
有直截了當地拒絕 「這活動我們不需要!」;有不屑的嘲弄「你憑什麼來搞演講?」;有旁人的不解「真傻,沒錢誰幹這活兒呀?」
一次演講結束後,學生反響熱烈,然而學校卻把連水都沒顧得上喝一口的邰勇夫「請」出了校門。當時邰勇夫的身上只有僅剩的7元錢,一個雞腿,一個饅頭成了他最簡易的午餐。
他也問過自己這樣做究竟對不對?也曾想過要放棄。
有一次在嶽陽演講完後,他發現自己的身上竟然連回家的車票錢都不夠了。就在邰勇夫萬分尷尬的時候,一位家長認出了他。他告訴邰勇夫自己看過他的書,也聽過他的演講,敬佩他的為人,並視他為榜樣。家長幫邰勇夫買好了回株洲的車票,並留下了邰勇夫的聯繫方式,說要時刻關注邰老師的動向。
那一刻,邰勇夫感動了,他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六年間,他先後走進湖南、江西、廣東、廣西、江蘇、上海、天津、重慶、河南、甘肅等省份的上千所大中小學校園。
「尋找信仰,為青少年承建心靈的大房子」
邰勇夫每一次演講,他都會問同學們一個問題:「我們應該信仰什麼?」中小學生都茫然地搖頭,說不知道,高職生、本科生同樣說不清自己到底應該信仰什麼。
他也問到了過一些「有信仰」的大學生,他們信仰什麼?有的說我信仰自己;有的說我信仰佛教;有的我說信仰直銷。
邰勇夫很納悶:「我們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就開設有公民品德教育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必修課程,但為什麼就沒有建立起正確的信仰?」
一位大學生告訴他:「那些思想政治課,在我們學校基本沒人聽。上這些課的時候,玩手機的佔50%,睡覺的佔10%,做其他作業、看其他書的佔20%,說話聊天的佔20%。這是到課的,沒去聽課的,一般有10個到20個以上。面對目前的就業形勢,這些課在老師中甚至也引起過討論,究竟開不開這些課程?」
一位政教處主任甚至告訴邰勇夫:「邰老師,我們老師都沒有信仰,你還指望學生有信仰?」
這讓邰勇夫深深擔憂……
在邰勇夫眼裡,一個沒有正確信仰的人不會擁有持久的幸福,一個沒有正確信仰的企業生產不出好的產品,一個沒有正確信仰的社會處處是陷阱。
他把信仰看成是一座擊不垮、打不倒、拿不走的心靈的大房子。「再堅固的聖殿也會倒塌,只有通過終身學習和社會實踐營建起來的這座心靈的大房子,能夠與我們終生相伴。我們有了這樣一座心靈的大房子,我們的生命就會充滿活力,就會青春永駐,就會無比頑強,就會戰勝一切困難。」邰勇夫說。
因此,他把樹立信仰,作為他主要的演講主題。
他告訴孩子們,「我們信仰勞動創造幸福,知識和正確的思想改變命運,真善美永存,熱愛祖國,誠信做人,終身學習成就美好人生。」
他給大學生講,「找不到好工作就創造好工作」;給中學生講,「艱苦奮鬥自主學習」;給小學生講,「學習心如鐵嚇跑大灰狼」;給老師講,「佔三尺講壇就要放萬丈光彩」;給家長講,「少玩一點麻將多一點學習和敬業」。
他告訴同學們:「一個只認錢、唯利是圖,不講信用、貪圖享樂、驕奢淫逸、鋪張浪費、不愛學習、不尊重勞動的個人和民族是不會得到世人尊重的;只有崇尚道德、誠實守信、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終身學習的個人和民族才會擁有光輝燦爛的未來!」
他所到之處,掌聲經久不息……
湘潭大學大四女生孫清同學表示:「我在大學四年裡,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吶喊。邰老師激情澎湃地演講,似乎要將自己在這一刻燃燒,以警醒下一代,也就是我們這代年青人,要有感恩意識,責任意識,心懷天下,擔當起讓中華民族一代更比一代強的歷史重任。」
「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成更多孩子的信仰與追求」
儘管曾遭遇許多拒絕和尷尬,但邰勇夫幾年堅持進入校園演講的事跡,也得到了許多人的關注和支持。
2013年8月9日上午,熱浪滔滔,南方一些城市正經歷著50年一遇的超高溫天氣的炙烤。在廣東順德輕軌候車室,邰勇夫筋疲力盡,汗如雨下。
這時候他的手機響了,是湖南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主任劉桃初打來的。
「邰老師,我們想要聘請您做為期一年的『踐行核心價值觀·感恩資助誠信自強』全省校園巡講!」
這句話,一瞬間讓邰勇夫渾身注滿了力量,迅速趕回長沙。
有了湖南省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支持,邰勇夫的演講終於在湖南校園大面積展開,他如接力棒,在這個縣講完,下一個縣馬上把他接走……
在衡山縣,僅三天半的時間,邰勇夫演講了10所學校。嗓子嘶啞了,他仍在堅持。在沙泉鄉中心學校演講時,音響不好,他索性扔下話筒,站到演講桌上,放開喉嚨拼命地喊,嗓子喊破了,喊出了血,第二天照講不誤。
他的演講內容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巡講進入湘西瀘溪校園時,瀘溪縣教育局副局長符興明對此活動非常支持,他不顧發高燒全程陪同,在臺下與師生們共同聽講。
他對邰勇夫說:「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已經到了唱國際歌的時候了,社會上的賭博之風、享樂之風、拜金主義、不良網路遊戲,不良網絡小說對學生影響太大,5加2等於零(2指周六周日學生離校日,5指學生在校日),我們縣每年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總額過千萬,湘西自治州過億,湖南全省幾十億,全國一千多個億,我們要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更要給學生正確的人生信仰,積極向上的力量。」
至2014年暑假之前,邰勇夫演講走進湖南全省14州市的112所學校,演講117場。之後,邰勇夫的演講又得到了江西省教育工委、株洲市教育局等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走進了更多校園。
得到更多的肯定後,邰勇夫信心倍增。邰勇夫又邀請了更多的先進模範人物進入校園一同演講。
比如優秀企業家譚衡建,他是終身學習、學以致用,勤奮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致富的典範人物。他在54歲之前的人生旅程中,學了三個專業,在三個專業領域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建樹,最後成為億萬富翁。
比如雕塑大師劉建崗。他從六歲開始畫畫,一直畫到今天62歲,人說「唱戲的人口不離曲,煉武功的人拳不離手」,他畫畫手不離炭筆,走路畫,乘公交車畫,終於成了湖南畫壇速寫第一枝筆。成為一級美術師,建築師,雕塑大師。
比如書法家王光龍,他4歲成為孤兒,沒有父愛沒有母愛,只讀了小學4年,但他熱愛學習,不懈奮鬥,從湘西大山走進城市,成為書法家,成為全國很多企業的諮詢管理顧問,年薪五十多萬。他上臺現場揮毫潑墨,贏得同學熱烈掌場。
……
他拿著一張從2013年10月8日起到2014年6月18日117場演講表告訴記者,婁底職業學院、嶽陽職業學院、長沙理工大學等院校紛紛表示:「邰老師的演講是我校最精彩的演講之一。」
記者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邰勇夫說出了自己的夢想:「習主席提出了中國夢,我的中國夢就是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成更多孩子的信仰與追求。」
邰勇夫的演講不計回報,全憑著一份社會責任感,正如他所說:「我要把我們這代人吃苦耐勞的精神,愛學習愛勞動愛集體愛祖國的品質,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責無旁貸地傳遞給同學們,讓中華民族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