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從棟棟肚子裡取出的磁力珠
近日,西安接連發生兩起兒童在家玩耍時,不慎將數顆玩具磁力珠(又名巴克球)吞下導致的意外事故。雖經送醫救治,最終都化險為夷,沒有造成嚴重後果,但卻給家長們敲響了警鐘。醫生提醒廣大家長:別讓「益智型玩具」成為傷人利器。
案例一:2歲男童誤吞16顆磁力珠
1月14日,2歲1個月大的男童棟棟(化名)一直捂著肚子,並伴有噁心、嘔吐症狀。父母開始還懷疑是孩子白天飲食不當、消化不良導致,只給他服了些藥物治療。15日下午,棟棟疼痛加劇,開始出現四肢痙攣,父母這才將他緊急送往西安市兒童醫院救治。
由於對孩子的症狀毫無頭緒,兩人甚至連病程發展都描述不清,能給醫生提供的信息幾乎為零。醫生經X射線檢查,發現棟棟的消化道內有16顆細小、均勻的球體呈「一」字形排開。隨後,其被診斷為消化道磁性異物。
昨天,西安市兒童醫院消化科方瑩主任告訴記者,磁力珠圓滑、較小、磁性強,導致珠子間互相吸引力非常大。要從孩子體內將其取出,就像用牙籤長短的筷子在火鍋中夾起鐵質重量的光滑魚丸,首先不好找到,其次不好夾穩,有可能力量不夠還夾不起,夾起了因為太光滑又掉了。
為確保手術順利進行,醫生通過胃鏡先艱難地安全取出14顆磁力珠,又通過外科手術,取出了另外兩顆磁力珠,並對棟棟穿孔的腸管進行了修補。手術從15日晚上開始,直至16日凌晨2點才結束。
1月17日,棟棟已從PICU轉回普外二科接受後續治療。但目前仍在「術後禁食」階段,通過禁食補液及抗感染治療,爭取早期下床活動,防止腸管粘連。據了解,如果恢復順利,春節前棟棟就可以出院。
案例二:9歲女孩吞下8顆磁力珠
1月16日,家住西安新城區的9歲女孩悅悅(化名)一邊玩著磁力珠,一邊把拼成正方形的8顆磁力珠含在嘴裡。一時不慎,將磁力珠全部吞下了肚子。悅悅趕緊告訴了母親,隨後立即被送到醫院救治。
經X射線顯示,被悅悅吞下去的8顆磁力珠呈一個正方形,並已到達悅悅的中腹位。如果進入腸道,這些小的磁力球在磁力的作用下,會隔著腸壁互相吸引並壓榨腸壁,很容易造成多處腸穿孔,對人體危害極大。
為確定磁力珠有沒有進入小腸,並採取合適的方法將其取出,避免對悅悅造成更大的傷害,醫生用很細的胃鏡檢查了悅悅的胃。由於悅悅的胃裡存留著很多食物,無法判斷磁力珠是否還在胃裡。
隨後,醫生將磁性取物器送進悅悅的胃裡,終於在緊鄰著胃的十二指腸,見到磁性取物器吸附上來的幾個彩色小球。醫生表示,幸運的是這8顆磁力珠吸引成一個正方形而沒有分開,且悅悅及時被媽媽送到醫院救治。如果沒有這些前提,一旦這些磁力強大的磁力珠進入腸道,悅悅很有可能會發生腸穿孔,那時就只能通過手術打開腹腔取出來了。
磁力珠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時隔兩天發生的這兩起意外,給家長們敲響了警鐘。記者檢索發現,近年來因磁力珠導致的意外時有發生。
昨天,據西安市兒童醫院消化科醫生介紹,磁力珠在強大的磁力作用下,貫穿了棟棟兩處腸管壁,這就像一發口徑5毫米的子彈擊穿了孩子的腸道。比子彈更可怕的是,子彈沿著彈道進入體內只造成一次傷害,且位置好鎖定,彈體易取出。而磁力珠隨著身體運動,不斷變換「造型」,隨時可能在腸管內打穿「第二個孔、第三個孔」……
當成為消化道異物後,兩顆或更多的磁力珠由於在體內可以相互吸引,而壓迫腸壁造成局部受壓,導致部分腸道發生缺血、壞死、穿孔。若磁力珠吞入時間過久或已在腸腔,將造成遲發性腸穿孔或腹膜炎。而且異物有可能沿穿孔部位進入腹腔,或在消化道移位,給尋找異物增加困難。
而當成為氣管異物後,兩顆或更多的磁力珠因為互相吸引,會造成較一般氣管異物更為劇烈的咳嗽(甚至咳出血),同時發生憋氣、氣喘、呼吸困難、窒息甚至死亡的機率也會大幅上升。
購買磁力珠 家長需警惕
記者昨天了解到,棟棟誤食的磁力珠直徑只有5毫米。由於具有一定磁力,還能做各種造型,被很多廠商和興趣班推薦為「開發腦子」「拓展思維」和「發揮智力、創造力,提升動手、配合能力」的「益智型玩具」。令很多家長更為心動的是,這種玩具還很便宜。
據西安市兒童醫院消化科醫生介紹,孩子3個月到兩歲這段時間,是成長過程中的「口欲期」,是一段用嘴巴來探索世界的過程,也就是家長們所說的「什麼都往嘴裡放」的時期。6月齡至6歲更是「消化道異物」的高發階段。相比有稜角的玩具和筆帽、能壓縮(變形)的玩具,磁力珠對孩子來說太過光滑、堅硬,無論是放嘴裡咬還是拿到臉前觀察,一旦被誤食,都非常危險。
記者昨天走訪發現,除了在網上能輕易買到外,一些兒童玩具店、母嬰專營店等也有磁力珠在售。記者看到,商家在對這種磁力珠的宣傳中,幾乎均「選擇性」地忽略了產品說明書的核心部分,即安全性和注意事項。正品磁力珠廠商所公布的重金屬檢測結果雖然符合生產標準,但是將磁力珠誤食入體內一段時間後,仍可能會造成重金屬中毒,嚴重時可直接威脅生命。
由於磁力珠所含可溶性重金屬數量多、種類複雜,一旦孩子發生重金屬中毒,治療和恢復對專業醫院來說都非常複雜和棘手。另外,網上售賣的部分便宜仿製品,其所含的可溶性鉛、砷、鋇、鉻、汞等重金屬可能數倍或數十倍於正品。醫生提醒:一旦孩子誤食誤吸各種異物,請立即前往醫院就診。
編輯: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