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安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宋虎偉醫生經過潛心分析全年20多例典型病例,為各位家長「揭穿」一種時時刻刻藏在孩子身邊,披著益智玩具的外衣卻伺機威脅兒童健康的暗殺者——巴克球,又名磁力珠。
把它當了五彩豆 9歲女童吞了30枚磁力珠
巴克球,又名磁力珠,其有著多彩的皮膚、千變萬化的造型,宛如葫蘆娃裡的蛇精,打開某寶app搜索巴克球,無不是都打著「能夠開發大腦、提高創造力、提高發散思維能力」旗號進行宣傳,提高銷量。
這些花裡胡哨的小球,好看、好玩、好功能,正迎合了時下越來越多爸爸媽媽對於孩子智力開發的需求。可是,巴克球再怎麼好,它可不好吃!
日前,來自甘肅的9歲女孩蘭蘭,在「嘗嘗五彩豆味道」這樣幼稚想法的趨使下,她經口吞進近30枚磁力珠,吞入異物後的蘭蘭以「腹痛1天」就診當地醫院,建議先觀察保守治療,等待磁力珠自行排出,家長就抱著「等等就能排出來」的想法居家等待了20多天卻遲遲未見排出,這才連夜租車風風火火地跨省來到了西安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
接診的宋虎偉醫生細緻地檢查了蘭蘭的腹部體徵,結合查體及檢查,考慮已經有消化道穿孔形成內瘻可能,及時安排了手術,術中探查見蘭蘭小腸多處穿孔形成內瘻,還需要治療一段時間才能康復。
磁力珠不會自行排出 很容易造成腸穿孔
但蘭蘭的情況不只是個案,近一年來,西安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已經收治了20多個因誤吞磁力珠的患兒。
「這樣的病例隔上幾天就能遇到一次,真的令人著急。」12月16日,宋虎偉醫生告訴記者,患兒基本年齡在2歲到9歲之間,2到4歲更多一些,男孩女孩比例差不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重又懵懵懂懂,看見啥東西都可能往嘴裡塞,有時候吃進去了家長也不知道,後面可能因為孩子肚子疼才送醫就診,還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吞了異物不要緊,過幾天就排出來了,可對於磁力珠來說,這個說法絕對錯誤,別忘了它是有磁力的。
有的家長抱著「N天以後能排出來」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這種情況對於沒有磁性的塑料球也許可以達到,但是巴克球不是塑料球,它是具有很強磁性的球體。也就是說,先吃下去的可能因為磁力吸引與後吃下去的隔著腸壁被吸引在一起,因腸壁持續遭到磁力珠的壓迫會缺血壞死,形成腸腔內與相鄰腸腔的穿孔,這就是內瘻,簡單說就像是一串「穿糖葫蘆」,磁力珠連成的糖葫蘆的竹籤,腸腔就像是糖葫蘆,危害十分嚴重。
「遇到多的吃了50多顆,孩子似乎是當糖吃了,最少的吃了2顆。」宋虎偉醫生說,如果早期發現,孩子吞下去可能還在胃部,使用消化道內鏡就可以取出,但如果發現的遲,磁力珠掉進了小腸部位,因磁力吸引就會夾破腸子,導致穿孔。在後期手術時,就需要修補腸子,甚至可能需要切掉一段腸子,孩子不僅要受罪,家長也更內疚。萬幸的是,手術後一周基本恢復,一般不會有什麼後遺症。
還有幼兒園過節給孩子發磁力珠 絕對是個錯
宋虎偉醫生告訴記者,家裡這種磁力珠的來源,有的是家裡大點的孩子玩的,被小孩子吃了,有的還是幼兒園老師過六一兒童節給孩子們每人發了一盒,結果有的孩子就把它吞進了肚子裡。「最重要的一句話,不要讓磁力珠在幼兒家裡出現。」宋虎偉說,幼兒好奇心重,不要以為有家長看著就安全。
隨著網紅玩具巴克球風靡,隨之而來的是關於巴克球導致胃腸道穿孔的報導越來越多。全國各地類似的事件屢見不鮮,一件件觸目驚心的案例,一道道腹部手術瘢痕的印記,是每一個親歷過的寶爸寶媽們永遠的痛。
術後的家長後悔不已:「我真後悔,沒想到他會吃掉.....」
「我沒讓他玩,他有個哥哥在玩,然後他發現了偷著玩......」
「我家裡沒有巴克球,只是那天我的朋友家娃玩,然後......」
醫生慎重提示家長,為了孩子健康的童年,請遠離巴克球。也許,你千叮嚀萬囑咐,「這個東西不可以吃」,但孩子天性的好奇心,「聽話」、「懂事」、「聰明」都不奏效;也許,你小心翼翼,你說你可以一直陪著他玩,但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或許就在某一刻會發生。
警示:磁力珠禁止14歲以下兒童使用
也許,在你購買巴克球的時候,只是看到了「益智」玩具,卻沒注意「禁止14歲以下兒童使用,謹防兒童誤食」的提醒。
華商報記者在購物網站搜索發現,磁力珠(馬克球)很俏銷,好評多多:「非常不錯的益智玩具,送孩子的生日禮物」……但一般店家都會有提醒:「巴克球免責聲明——由於巴克球屬於細微小磁鐵顆粒,禁止14周歲以下兒童使用玩耍,避免兒童誤食或者出現其他意外情況,特此聲明,請家長朋友注意」,「巴克球不適合14周歲以下兒童使用,請勿吞食,如果吞食請立即就醫」。儘管提醒很明確,還有買家給別人推薦:「我兒子3歲都在玩,很喜歡」,從評論上來看,大多都是給幼兒買來玩的,認為是非常不錯的益智玩具。
除了磁力珠,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危險的物品,對於幼兒卻是極大的風險。據介紹,每年西安市兒童醫院都要接診消化道異物四五百例,有各種奇葩的東西,例如棗核、磁鐵、花生、瓜子、核桃、餃子皮、筆帽、鈕扣、硬幣、電池、鑰匙、發卡裝飾物等等。
醫生提醒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把異物放在口中,父母應慢慢哄孩子吐出來,千萬不要硬往下搶,以免因孩子大哭大鬧而使異物吞入消化道或吸入氣管。如果發現孩子可能誤吞異物,家長要通過觀察孩子身邊物品、或者詢問孩子來了解具體是什麼異物,這樣有利於醫生更快速、準確地診療。如果孩子臉色大變、身體情況變差,需要家長立即帶孩子就醫檢查。不能試圖用喝醋、吞飯糰等辦法解決,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華商報記者 李琳
來源:華商網;
陝視新聞編輯:星星
【來源:陝視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