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球玩具很危險!西安市兒童醫院一年接診20多例誤吞患兒

2021-01-09 瀟湘晨報

最近,西安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宋虎偉醫生經過潛心分析全年20多例典型病例,為各位家長「揭穿」一種時時刻刻藏在孩子身邊,披著益智玩具的外衣卻伺機威脅兒童健康的暗殺者——巴克球,又名磁力珠。

把它當了五彩豆 9歲女童吞了30枚磁力珠

巴克球,又名磁力珠,其有著多彩的皮膚、千變萬化的造型,宛如葫蘆娃裡的蛇精,打開某寶app搜索巴克球,無不是都打著「能夠開發大腦、提高創造力、提高發散思維能力」旗號進行宣傳,提高銷量。

這些花裡胡哨的小球,好看、好玩、好功能,正迎合了時下越來越多爸爸媽媽對於孩子智力開發的需求。可是,巴克球再怎麼好,它可不好吃!

日前,來自甘肅的9歲女孩蘭蘭,在「嘗嘗五彩豆味道」這樣幼稚想法的趨使下,她經口吞進近30枚磁力珠,吞入異物後的蘭蘭以「腹痛1天」就診當地醫院,建議先觀察保守治療,等待磁力珠自行排出,家長就抱著「等等就能排出來」的想法居家等待了20多天卻遲遲未見排出,這才連夜租車風風火火地跨省來到了西安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

接診的宋虎偉醫生細緻地檢查了蘭蘭的腹部體徵,結合查體及檢查,考慮已經有消化道穿孔形成內瘻可能,及時安排了手術,術中探查見蘭蘭小腸多處穿孔形成內瘻,還需要治療一段時間才能康復。

磁力珠不會自行排出 很容易造成腸穿孔

但蘭蘭的情況不只是個案,近一年來,西安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已經收治了20多個因誤吞磁力珠的患兒。

「這樣的病例隔上幾天就能遇到一次,真的令人著急。」12月16日,宋虎偉醫生告訴記者,患兒基本年齡在2歲到9歲之間,2到4歲更多一些,男孩女孩比例差不多,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重又懵懵懂懂,看見啥東西都可能往嘴裡塞,有時候吃進去了家長也不知道,後面可能因為孩子肚子疼才送醫就診,還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吞了異物不要緊,過幾天就排出來了,可對於磁力珠來說,這個說法絕對錯誤,別忘了它是有磁力的。

有的家長抱著「N天以後能排出來」的想法不是沒有道理,這種情況對於沒有磁性的塑料球也許可以達到,但是巴克球不是塑料球,它是具有很強磁性的球體。也就是說,先吃下去的可能因為磁力吸引與後吃下去的隔著腸壁被吸引在一起,因腸壁持續遭到磁力珠的壓迫會缺血壞死,形成腸腔內與相鄰腸腔的穿孔,這就是內瘻,簡單說就像是一串「穿糖葫蘆」,磁力珠連成的糖葫蘆的竹籤,腸腔就像是糖葫蘆,危害十分嚴重。

「遇到多的吃了50多顆,孩子似乎是當糖吃了,最少的吃了2顆。」宋虎偉醫生說,如果早期發現,孩子吞下去可能還在胃部,使用消化道內鏡就可以取出,但如果發現的遲,磁力珠掉進了小腸部位,因磁力吸引就會夾破腸子,導致穿孔。在後期手術時,就需要修補腸子,甚至可能需要切掉一段腸子,孩子不僅要受罪,家長也更內疚。萬幸的是,手術後一周基本恢復,一般不會有什麼後遺症。

還有幼兒園過節給孩子發磁力珠 絕對是個錯

宋虎偉醫生告訴記者,家裡這種磁力珠的來源,有的是家裡大點的孩子玩的,被小孩子吃了,有的還是幼兒園老師過六一兒童節給孩子們每人發了一盒,結果有的孩子就把它吞進了肚子裡。「最重要的一句話,不要讓磁力珠在幼兒家裡出現。」宋虎偉說,幼兒好奇心重,不要以為有家長看著就安全。

隨著網紅玩具巴克球風靡,隨之而來的是關於巴克球導致胃腸道穿孔的報導越來越多。全國各地類似的事件屢見不鮮,一件件觸目驚心的案例,一道道腹部手術瘢痕的印記,是每一個親歷過的寶爸寶媽們永遠的痛。

術後的家長後悔不已:「我真後悔,沒想到他會吃掉.....」

「我沒讓他玩,他有個哥哥在玩,然後他發現了偷著玩......」

「我家裡沒有巴克球,只是那天我的朋友家娃玩,然後......」

醫生慎重提示家長,為了孩子健康的童年,請遠離巴克球。也許,你千叮嚀萬囑咐,「這個東西不可以吃」,但孩子天性的好奇心,「聽話」、「懂事」、「聰明」都不奏效;也許,你小心翼翼,你說你可以一直陪著他玩,但絕不可能發生的事或許就在某一刻會發生。

警示:磁力珠禁止14歲以下兒童使用

也許,在你購買巴克球的時候,只是看到了「益智」玩具,卻沒注意「禁止14歲以下兒童使用,謹防兒童誤食」的提醒。

華商報記者在購物網站搜索發現,磁力珠(馬克球)很俏銷,好評多多:「非常不錯的益智玩具,送孩子的生日禮物」……但一般店家都會有提醒:「巴克球免責聲明——由於巴克球屬於細微小磁鐵顆粒,禁止14周歲以下兒童使用玩耍,避免兒童誤食或者出現其他意外情況,特此聲明,請家長朋友注意」,「巴克球不適合14周歲以下兒童使用,請勿吞食,如果吞食請立即就醫」。儘管提醒很明確,還有買家給別人推薦:「我兒子3歲都在玩,很喜歡」,從評論上來看,大多都是給幼兒買來玩的,認為是非常不錯的益智玩具。

除了磁力珠,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危險的物品,對於幼兒卻是極大的風險。據介紹,每年西安市兒童醫院都要接診消化道異物四五百例,有各種奇葩的東西,例如棗核、磁鐵、花生、瓜子、核桃、餃子皮、筆帽、鈕扣、硬幣、電池、鑰匙、發卡裝飾物等等。

醫生提醒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把異物放在口中,父母應慢慢哄孩子吐出來,千萬不要硬往下搶,以免因孩子大哭大鬧而使異物吞入消化道或吸入氣管。如果發現孩子可能誤吞異物,家長要通過觀察孩子身邊物品、或者詢問孩子來了解具體是什麼異物,這樣有利於醫生更快速、準確地診療。如果孩子臉色大變、身體情況變差,需要家長立即帶孩子就醫檢查。不能試圖用喝醋、吞飯糰等辦法解決,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華商報記者 李琳

來源:華商網;

陝視新聞編輯:星星

【來源:陝視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西安市兒童醫院一年接診20多例誤吞巴克球玩具患兒
    最近,西安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宋虎偉醫生經過潛心分析全年20多例典型病例,為各位家長「揭穿」一種時時刻刻藏在孩子身邊,披著益智玩具的外衣卻伺機威脅兒童健康的暗殺者——巴克球,又名磁力珠。 日前,來自甘肅的9歲女孩蘭蘭,在「嘗嘗五彩豆味道」這樣幼稚想法的趨使下,她經口吞進近30枚磁力珠,吞入異物後的蘭蘭以「腹痛1天」就診當地醫院,建議先觀察保守治療,等待磁力珠自行排出,家長就抱著「等等就能排出來」的想法居家等待了20多天卻遲遲未見排出,這才連夜租車風風火火地跨省來到了西安市兒童醫院普外二科。
  • 1歲寶寶誤吞巴克球危險重重
    誤吞磁珠造成了腸梗阻 19日下午,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接診了一個1歲8個月的小男孩悠悠(化名),孩子的父母說,孩子前一天一直有肚子疼、嘔吐的情況,在外院掛了一天水也沒見好轉。急診科劉豔華醫師仔細觀察後發現,孩子精神很差,詢問家長病史,家長也說不出來,腹部觸診後發現孩子腹部較硬,她強烈建議家長帶孩子做CT檢查。
  • 誤吞巴克球,七個娃接連進手術室
    據悉,武漢兒童醫院近一個多月來,收治7例誤吞巴克球患兒,以4歲以下的幼齡兒童居多。這類益智玩具在家庭中常見,專家呼籲,家長不要讓幼齡兒童接觸巴克球。誤吞磁力珠4處腸穿孔2歲的女孩希希(化名)家住黃陂,近日,希希連著一周喊肚子疼,不願意吃飯,家人以為孩子腸胃不適,帶她到武漢兒童醫院檢查,卻意外發現消化道異物。從X片上可以清晰看到,希希腹中有兩個球狀金屬異物緊緊地挨在一起。
  • 女童誤吞磁珠生命垂危仍未見好轉 兒童玩具安全隱患不能忽視
    大眾網訊 在玩具對兒童的諸多傷害類型中,吞入異物是最常見的一種。1歲3個月的玉琳(化名)剛剛學會走路和叫媽媽,原本她應該繼續開心地探索這個世界,可20多天前誤吞6個「巴克球」磁珠的她,如今躺在山東省立醫院重症監護科的病房裡,還未脫離生命危險……
  • 8歲男童誤吞這種網紅玩具,差點致命!
    醫生提醒每年都會接診許多誤吞這種「手鍊」的病例嚴重可致命!目前孩子生命體徵平穩已轉往普通外科病房進一步康復網紅巴克球:誤吞危及生命!但是這款玩具卻相當危險僅在河南省兒童醫院接診的病例當中誤吞巴克球造成腸穿孔、壞死導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的意外事件時有發生醫生提醒各位家長一旦發現孩子誤吞磁珠應儘早到醫院就診 及時取出以免延誤病情造成孩子更大的傷害除了巴克球還有不少「網紅兒童玩具」
  • 小小巴克球成兒童「殺手」
    小小巴克球成兒童「殺手」   【連網】(記者 王瑞)近日,很多孩子喜歡上了一種叫「巴克球」的球狀強磁石組成的玩具,由玩者自由發揮想像,創造出不同的圖形和圖案,不僅是不少成年人的辦公桌玩具,還是越來越多兒童和青少年的益智玩具。不過,這種益智玩具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幼童誤食會撐破腸胃,甚至危及生命。記者走訪市區部分學校周邊的商店,發現也有銷售。
  • 巴克球、水晶泥……警惕傷人的「網紅」兒童玩具
    新華社發【聊健康】帶有磁性的巴克球、果凍一樣的水晶泥、可以發光的氣球……這些近年來興起的「網紅」玩具,很可能成為傷害兒童的「利器」。據媒體報導,在剛剛過去的暑期裡,廣東、湖北、新疆等地多名兒童因誤吞巴克球而導致腸胃受到傷害,甚至需要進行手術。還有哪些兒童玩具需要注意?它們的安全隱患在哪裡?
  • 巴克球、水晶泥……警惕那些傷人的「網紅」兒童玩具
    帶有磁性的巴克球、果凍一樣的水晶泥、可以發光的氣球……這些近年來興起的「網紅」玩具,很可能成為傷害兒童的「利器」。據媒體報導,在剛剛過去的暑期裡,廣東、湖北、新疆等地多名兒童因誤吞巴克球而導致腸胃受到傷害,甚至需要進行手術。還有哪些兒童玩具需要注意?它們的安全隱患在哪裡?
  • 好評如潮的益智玩具卻給孩子帶來生命危險!兒童玩具到底怎麼挑?
    這款風靡全球的益智玩具名為「巴克球」,它是一種強磁石,由多顆帶有磁性的金屬實心圓球組成,通過自由發揮,可以組合出很多造型,富有極高的娛樂性和創造性。它精緻美觀,光澤度好不易褪色,也可作為磁性飾品佩戴。就在大家為孩子玩得不亦樂乎而開心時,忽略了巴克球其實很危險!巴克球的魅力在於它的高磁性,其危險之處也在這。高達4000高斯的磁力,讓一顆直徑僅幾毫米的小球,可以吸起兩三枚一元硬幣。由於起體積小,很容易被兒童誤食。
  • 巴克球、水晶泥、雷射筆……警惕那些傷人的「網紅」兒童玩具
    帶有磁性的巴克球、果凍一樣的水晶泥、可以發光的氣球……這些近年來興起的「網紅」玩具,很可能成為傷害兒童的「利器」。據媒體報導,在剛剛過去的暑期裡,廣東、湖北、新疆等地多名兒童因誤吞巴克球而導致腸胃受到傷害,甚至需要進行手術。還有哪些兒童玩具需要注意?它們的安全隱患在哪裡?
  • 小女孩誤吞高磁「巴克球」致腸梗阻 兒童玩具如何選購
    鎮江揚中市的4歲女孩小苗8月25日突然腹痛,被送進揚中人民醫院,經醫生診斷,小苗患的是急性肺炎、胃腸炎,但經過多次拍片檢查後,醫生發現其腹部有異物,當晚10點再次拍片時,被確診為腸梗阻。巴克球原來的市場定位只是成人的辦公桌玩具,但現在越來越多的兒童和青少年喜歡這個所謂的益智玩具。巴克球顏色各異,酷似巧克力,體積比巧克力糖小。兒童易把它們當成糖果,青少年喜歡用來當舌環。至今為止,全球已發生200多起兒童或青少年誤食巴克球事件。這些球具有高達4000高斯的磁力,比國際規定的玩具磁力的50高斯多出80倍,它們會穿過人體組織互相吸在一起,導致胃腸道穿孔或阻塞,需要通過多次手術才可清除。
  • 十分危險!西安近日接連發生兩起兒童誤吞磁力珠事件
    醫生提醒廣大家長:別讓「益智型玩具」成為傷人利器。  案例一:2歲男童誤吞16顆磁力珠  1月14日,2歲1個月大的男童棟棟(化名)一直捂著肚子,並伴有噁心、嘔吐症狀。  昨天,西安市兒童醫院消化科方瑩主任告訴記者,磁力珠圓滑、較小、磁性強,導致珠子間互相吸引力非常大。要從孩子體內將其取出,就像用牙籤長短的筷子在火鍋中夾起鐵質重量的光滑魚丸,首先不好找到,其次不好夾穩,有可能力量不夠還夾不起,夾起了因為太光滑又掉了。
  • 兒童誤吞「磁力珠」事件頻發!相關部門提醒:挑選玩具應避開這些...
    ●本報記者 王麗莉  通 訊 員 梁一帆  玩具給孩子的童年帶來了許多歡樂,不過,市場上的玩具種類繁多,若是家長給孩子選購了不合適的玩具,有可能給孩子帶來安全隱患。去年至今,梅州市人民醫院就接收醫治了4名誤吞「磁力珠」的幼童。
  • 低齡兒童為何不適合玩「巴克球」 已發生過好幾次小孩誤吞的事了
    最近,一種由多個帶有磁性的金屬實心圓珠組成的益智玩具「巴克球」風靡網絡。因為「巴克球」藉助磁場特性,可以組合出很多造型,一些網友認為成人玩可以緩解壓力,兒童玩則可以開發智力,因此受到許多人的喜愛。記者了解到,這些看起來華麗,玩起來益智,說出來高端的玩具,對一些低齡兒童來說,充滿了危險。
  • 5歲女孩吞進190粒「巴克球」,醫生都驚了……
    這是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濟南市兒童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魏緒霞的一篇手記。原來,5歲的女孩「欣欣」兩個月前吃過「巴克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磁珠,儘管之後隔幾天就會少幾粒,家長沒在意,以為巴克球這麼個小玩具又圓又滑個頭也不大早應該隨著大便排出來了。這天,媽媽在無意間看了網絡上才知道這個小東西並不是那麼好玩的,急急忙忙帶孩子到了醫院。
  • 女孩誤食巴克球並滯留胃部兩個月,醫生驚了:有190顆……
    醫生為5歲女童身體時發現其胃部共有190顆巴克球,其家長曾放心以為會自然排出體外...... 近日,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接診了一名誤吞巴克球的濟南5歲女孩。 兒童誤吞異物雖不稀奇,但經胃鏡取出小患者胃內全部磁珠後,醫生震驚了.......
  • 兒童磁鐵玩具安全令人憂 誤吞成隱患
    走訪:  八成家長不知誤吞磁鐵危害   近日,記者在省會長安區一幼兒園放學時採訪了數十名家長,其中有20多名家長表示自家就有磁鐵玩具。   在記者採訪的20多名家長中,80%的家長並不知道孩子誤吞磁鐵的危害,更沒想到會危及孩子的生命。但也有家長表示從新聞上了解磁鐵玩具的危險性。
  • 巴克球新穎且益智受兒童青睞 巴克球有害嗎?
    這種由216顆球狀強磁石組成的玩具,可以由玩者自由發揮想像,創造出不同的圖形和圖案,不僅成了不少成年人的辦公桌玩具,而且也成了越來越多兒童和青少年的益智玩具。不過,這種看似好玩的玩具卻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日前,江蘇鎮江一名4歲女童就因為誤吞了10粒強磁力小球,導致撐破腸胃,危及生命。
  • 網紅玩具「巴克球」藏隱患 義烏家長購買需謹慎
    近日,一種名叫「巴克球」的益智玩具開始走紅,這種由多個帶有磁性的金屬實心體組成的益智玩具,藉助磁場特性,可以組合出很多造型,被不少企業和家長追捧為益智型網紅玩具。在很多視頻平臺上,「巴克球」玩得好的高手人氣很高。殊不知,爆款玩具背後,卻有著安全隱患,不少網絡媒體都報導了兒童誤吞「巴克球」事件。對此,市場監管部門提醒,「巴克球」並非兒童玩具,甚至可能威脅到孩子們的生命。
  • 深晚快評丨@深圳家長,對巴克球多多留點心
    深圳市兒童醫院近日收治了一名 2 歲娃小靜(化名),因吞食了 5 顆巴克球引起感染性休克。進了 PICU(重症監護室)後,經過醫護人員的傾力搶救小靜終於脫離了生命危險。但是,肚子裡的 " 定時炸彈 " 還是隨時會 " 炸 "。醫生隨後又通過手術幫娃取出了 5 顆小磁球,直到一周後,小靜總算脫離了 " 鬼門關 "。僅僅看新聞報導,就足以令人心驚膽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