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5 08:59
現場檢查。
近日,一種名叫「巴克球」的益智玩具開始走紅,這種由多個帶有磁性的金屬實心體組成的益智玩具,藉助磁場特性,可以組合出很多造型,被不少企業和家長追捧為益智型網紅玩具。在很多視頻平臺上,「巴克球」玩得好的高手人氣很高。
殊不知,爆款玩具背後,卻有著安全隱患,不少網絡媒體都報導了兒童誤吞「巴克球」事件。對此,市場監管部門提醒,「巴克球」並非兒童玩具,甚至可能威脅到孩子們的生命。
兒童誤吞「巴克球」意外頻發
8歲的奇奇在義烏一小學讀一年級。不久之前,他在文具店看中了一盒「巴克球」,出於好奇就買下了。放學回家後,寫完作業的他就在客廳茶几上玩「巴克球」。沒多久,正在廚房做飯的媽媽突然聽到孩子痛苦的尖叫聲音,只看到奇奇哭著滿地打滾,他說自己不小心一連吞下了4顆磁力珠,肚子痛。
送到醫院後,腹部X光片顯示,奇奇的食管、胃裡共有4顆磁力珠,這些磁力珠把食管下段和胃底緊緊地吸扣在一起。醫生立刻給奇奇做了胃鏡,勉強取出最外面一顆磁力珠,剩下的磁力珠再也無法取出。隨後,奇奇被連夜從義烏送到浙大一院,幾經曲折,終於成功將磁力球取出。
有媒體介紹,「巴克球」亦稱磁球,具有高達4000高斯的磁力,比國際規定的玩具磁力的50高斯多出80倍,這種玩具原來的市場定位只是成人解壓品。然而,關於這款「網紅玩具」引發的兒童安全事故卻屢見不鮮。網上搜索可以發現,國內不少地方都曾出現兒童誤吞「巴克球」的意外。
專家指出,「巴克球」顏色各異,體積小,兒童易把它們當成糖果吞食,而且其磁力也非同一般,小球會穿過人體組織互相吸在一起,輕則出現胃腸道穿孔,重則出現血液中毒甚至死亡。因此,大部分銷售網店和「巴克球」外包裝盒中都明確標註這類產品「只適合14歲以上的青少年及成年人」,但依然存在部分不明真相的家長,給自家低齡的孩子購買。
網紅玩具藏隱患需謹慎購買
這樣的情況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關注。近期,金華和義烏市場監管部門都組織開展了「巴克球」產品經營場所大清查。行動重點是排查中小學校、幼兒園周邊、集貿市場、超市等經營場所,檢查過程中,執法人員向經營戶通報「巴克球」誤食風險,要求經營者必須嚴格執行進貨檢查驗收制度,在學校周邊店面不得銷售此類產品,不得將該產品作為兒童玩具銷售給兒童使用。
據義烏市市場監管局統計,此次行動共出動執法人員1000多人次,檢查銷售單位2421家,對發現在售的無中文標籤、未標註廠名廠址、產品名稱標註錯誤等問題的134件「巴克球」產品現場要求下架處理。
另外,省市場監管局在上個月也發布了關於「巴克球」產品的消費提醒。內容提到,「巴克球」為一款國外流行並進入國內的成人解壓磁性球,但部分企業將其宣傳為兒童玩具、兒童益智積木等,存在誤導消費的現象。若作為兒童玩具使用存在安全隱患,兒童誤吞磁性部件,可能造成窒息或腸穿孔等人身傷害。要求各「巴克球」生產、經銷企業和電商平臺必須切實落實主體責任,嚴格執行《產品質量法》有關規定,對該類產品必須加貼警示標誌,明示消費者。
同時,市場監管部門提醒家長,使用產品前要仔細閱讀產品所明示的適用年齡和警示說明,對於不適合的年齡段兒童堅決不能使用。
(原標題《低齡兒童一定要遠離這種「球」 網紅玩具「巴克球」藏隱患,家長購買需謹慎》,原作者王志堅、徐玉成。編輯樓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