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溶膠細模態比例參數反演的深度學習遙感方法 | 微課堂

2020-08-18 空天信息研究院

氣溶膠是指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100微米的懸浮在空氣中的顆粒物。大氣發生汙染時,常見的氣溶膠類型有沙塵、霧霾等。氣溶膠顆粒有粗細之分,細粒子因較容易進入人體而備受關注,空氣品質參數PM2.5即為近地面細顆粒物乾物質的質量濃度。地面的監測儀器可以獲得氣溶膠多參數的高精度觀測結果,但地面觀測站僅散布在若干點位,不能實現大面積觀測。

衛星遙感在太空可以實現全球的大範圍氣溶膠觀測,服務於環境監測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遙感中使用氣溶膠光學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 AOD)描述整層氣溶膠消光總量,使用細模態比例(Fine Mode Fraction, FMF)描述細顆粒物光學貢獻。

因大氣中含有氣溶膠,其信息會反映在衛星通過不同波長電磁波觀測所獲得的影像中。衛星遙感反演提取AOD信息的技術已經較為成熟,而FMF反演是較為困難的。因此在通過衛星遙感估算PM2.5等研究中,缺乏區分氣溶膠顆粒粗細的關鍵參量。陸地上空FMF因遙感機理複雜、觀測信息缺乏等原因導致反演困難,美國宇航局MODIS氣溶膠官方團隊對其發布的FMF產品因精度低而「強烈建議不要定量化使用」。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李正強研究員團隊,多年關注氣溶膠多參數的衛星遙感模型研究。如圖1所示,科研人員提出了一種全連接神經網絡(FCNN)和卷積神經網絡(CNN)組合的深度學習方法(Neural Network based AEROsol retrieval,簡稱NNAero),解決定量化信息留存和神經網絡通用化處理之間的差異等若干技術問題,通過NASA的AERONET和空天院的我國自主SONET地基氣溶膠觀測網數據開展MODIS氣溶膠反演模型訓練,根據氣溶膠微物理光學特性充分利用光譜、空間兩種維度的信息聯合約束,最大化挖掘多光譜遙感信息量,反演的氣溶膠細模態比例精度顯著提升。NNAero同時輸出副產品氣溶膠光學厚度。相關成果發表於《環境遙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RSE)。

圖1. MODIS反演FMF的深度神經網絡架構

經過地基基準數據驗證,NNAero反演的氣溶膠細模態比例和光學厚度均具有較高的精度(圖2)。該研究證明了使用MODIS這種寬覆蓋多光譜類型遙感器數據具備提取氣溶膠微物理參數的可行性。NNAero具備和深藍算法同樣對較亮地表的覆蓋能力(圖3),遠優於暗目標方法;NNAero產品空間解析度最高可達0.5 km。研究成果可以為PM2.5遙感和氣候變化研究等提供基礎產品支撐。

圖2. NNAero和MODIS官方DT、DB算法產品精度對比

圖3. NNAero vs DB的AOD(上兩幅),NNAero vs DT的FMF(下兩幅)反演產品對比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留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rse.2020.112006

以上內容由遙感衛星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陳興峰提供。

相關焦點

  • 我國氣溶膠微物理、光學特性以及直接輻射效應的空間分布
    針對我國氣溶膠光學特性、輻射效應的相關研究更多的是關注城市的工業區、我國東北以及東部的一些沿海城市。本文根據中國氣溶膠地基遙感監測網(CARSNET)中的粒子尺寸、光學特性的相關數據,對城市和農村地區氣溶膠的微物理性質和光學特性的空間分布進行分析。
  • 遙感圖像處理中的深度學習專題 《中國科學:信息科學》英文版
    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Sciences Vol. 63 Number 4 專題簡介 深度學習是一種非常適用於大數據應用的新興技術
  • 第八屆陸表衛星遙感數據反演理論與方法暑期學校通知(第一輪)
    越來越多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人員都在使用遙感數據,而用以處理和分析遙感數據的數學和物理方法變得日益複雜,因此,迫切需要系統論述這些方法。  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2011年至2017年,已連續舉辦了七屆「陸表衛星遙感數據反演理論與方法暑期學校」。
  • 定量遙感和定性遙感概念_遙感 - CSDN
    定量遙感的定義及雙重含義定量遙感或稱遙感量化研究,主要指從對地觀測電磁波信號中定量提取地表參數的技術和 方法研究,區別於僅依靠經驗判讀的定性識別地物的方法。遙感反演 遙感反演就是利用從傳感器接收到的由地表地物發射(反射)的電磁波信息,基於一定的計算模型,根據遙感數據獲取時的各種環境參數,如大氣狀況、成像時間等信息,計算出大氣或地表目標物的相關物理參數,如植被參數、溫度等。
  • 雷射雷達大氣遙感研究進展
    雷射雷達大氣遙感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大氣遙感新分支,在原理、方法和技術上還處在不斷發展更新之中,研究課題幾乎遍及大氣遙感領域的所有方面。本文主要介紹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近年來雷射雷達大氣遙感研究進展,側重介紹雷射探測臭氧、雲高和能見度、大氣邊界層的風場和平流層氣溶膠以及雷射多次散射和雷射空間遙感研究。
  • 學術| 時空協同的精準農業遙感研究
    然後,在不同地理分區基礎上,基於耕地的邊緣特徵和紋理特徵等分別構建不同深度學習網絡逐層提取。在表徵作物長勢狀態的定量參數遙感反演方面,研究以廣西扶綏典型經濟作物甘蔗的葉面積指數(LAI)為例進一步探討了地塊約束下的作物生長參數的反演方法。具體思路為:在同一地塊內,農作物品種、農業耕作實踐(播種、收穫、施肥、灌溉)、生長環境條件(如土壤及氣象等)等相對一致,因此,同一地塊內的作物生長物候階段特徵應當也是一致的,長勢狀態也相近。
  • 遙感中多模態和數據融合的挑戰和機遇
    這是通過利用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地球科學和遙感學會自 2006 年以來組織的數據融合競賽的成果來完成的。我們將報告這些競賽的成果,介紹每年向社會提供的多模態數據集、有針對性的應用以及對提交的方法和結果的分析。如何考慮多式聯運並將其納入處理鏈?融合提供了哪些改進/新的機會?需要解決的目標和報告的解決方案是什麼?由此產生的下一個挑戰是什麼?
  • 模態分析方法簡介:實模態和復模態,及實模態提取技術
    按照模態參數(主要指模態頻率及模態向量)是實數還是複數,模態可以分為實模態和復模態。
  • 衛星遙感監測:捕捉霧霾的「天眼」
    李令軍告訴記者,自動監測站是現在最常見的監測方法,但分布並不均勻,這些監測站集中在城鎮,廣大的農村、邊遠山區覆蓋較少。   而衛星遙感監測正好彌補了監測點分布不均的問題。通過衛星遙感數據,可以快速反映區域PM2.5的空間分布和變化過程,能更宏觀地從「面」上觀測空氣品質。
  • 【論文精選】無人機多光譜遙感反演冬小麥SPAD值
    《農業工程學報》2020年第36卷第20期刊載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單位周敏姑、邵國敏、張立元、姚小敏與韓文霆的論文——「無人機多光譜遙感反演冬小麥SPAD值」。該研究由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項目號:2017YFC0403203)等資助。
  • 重點實驗室 | 大陸性層積雲與積雲中不同的氣溶膠間接效應
    之前許多研究從飛機觀測、衛星及地基遙感均觀測到了隨著溶膠增加,雲滴數濃度(Nd)增加而雲滴有效半徑減小,即氣溶膠第一間接效應(Twomey效應)。然而, IPCC 評估報告指出氣溶膠雲相互作用仍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目前得出的氣溶膠間接效應的量級在模式間以及模式與觀測間均仍存在顯著差異,某些研究甚至發現氣溶膠第一間接效應的正負仍不統一。
  • 【乾貨】定量/高光譜遙感之—光譜分析技術
    因此,從應用角度上看,光譜分析就是定量遙感或高光譜遙感中的圖像信息提取技術。可分為遙感反演、地物識別和物質分類,後兩個就是波譜識別範疇。2 遙感反演    遙感反演就是根據觀測信息和模型,求解或推算描述地面實況的應用參數。可以看到遙感反演的基礎是描述遙感信號或遙感數據與地表應用之間的關係模型。
  • 智庫| 導航與遙感技術融合綜述
    導航與遙感技術結合從協同和集成層面走向深層次的融合,並且衍生出新的理論和方法。本文從協同、集成和融合3個層面論述了導航與遙感融合的技術理論及其應用,並給出了導航與遙感技術功能相互轉化的統一表徵方法。未來如果從系統設計層面考慮導航與遙感融合的需求,可以突破現有導航遙感融合的技術瓶頸,促進這兩項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
  • - EXCEL學習微課堂
    COUNTIF函數的用法可參見EXCEL學習微課堂往期分享的課程《學會多條件計數函數COUNTIFS,再多條件的計數都不怕》方法5: 使用IF函數, 在D2單元格輸入公式:=if(B2=C2,"","不對"),再篩選「不對」,填充顏色,標識差異數據。
  • 學術| 陳銳志:導航與遙感技術融合綜述
    導航與遙感技術結合從協同和集成層面走向深層次的融合,並且衍生出新的理論和方法。本文從協同、集成和融合3個層面論述了導航與遙感融合的技術理論及其應用,並給出了導航與遙感技術功能相互轉化的統一表徵方法。未來如果從系統設計層面考慮導航與遙感融合的需求,可以突破現有導航遙感融合的技術瓶頸,促進這兩項技術的深度融合發展。
  • 專家報告 | 葉綠素螢光衛星遙感—原理與應用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劉良雲研究員在「2019年廣東省地理學研究生學術論壇」上的報告詳細介紹了葉綠素螢光衛星遙感-原理與應用,包括日光誘導葉綠素螢光遙感的基本原理與探測算法,葉綠素螢光衛星遙感方法與應用進展,國產螢光衛星現狀與規劃,葉綠素螢光與植被光合生理探測的前沿與基礎問題等。
  • 測繪學院舉辦「衛星遙感技術研究新進展」學術報告會
    3月21日下午,測繪學院邀請了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有限公司研發總監、高級工程師何建軍在舜耕會堂作題為《衛星遙感技術研究新進展》的學術報告。報告分由測繪學院院長趙志根主持。學院教師和各年級本科生、研究生400餘人聆聽了報告。
  • 海洋一所科研人員在海底沉積物物性參數反演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地球物理反演是一種利用地表觀測數據對地下介質物性參數進行求取的技術。地球物理反問題是一類高度非線性的不適定問題,傳統的基於迭代優化的反演方法難免受到局部極小值、初始模型、收斂性和計算效率的影響。反問題的高精度快速求解是一直以來的研究熱點。為規避上述傳統反演方法中無法避免的問題,我所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室海底探測技術及應用團隊基於機器學習理論實現了海底沉積物物性參數的直接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