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猶如一臺巨型食品製造機器。它是美國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和出口基地。全國1/3以上的蔬菜、2/3的水果和堅果種植在這裡。位於中央山谷(Central Valley)中心的圖萊裡縣(Tulare)是美國最大的奶製品生產區。
中央山谷的科林加縣(Coalinga)杏仁果樹田地,部分作物已經死掉。據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資料,乾旱導致的農業減產價值達到18.4億美元,10000個季節性工作流失。Lucy Nicholson攝,圖片來源:路透社但是,經過連續四年的旱災,加州的許多農場遭受重創,遭破壞的地方隨處可見。休耕或完全撂荒的阡陌一片片相連,一部分呈現出乾涸的褐色,躺滿枯樹殘枝,那些仍種植著作物,因為得到充分灌溉而綻放著新綠的田塊點綴在中間,就像獲得父母偏寵的孩子。在水費上漲近十倍後,農人們只好選擇讓一部分作物乾死掉。
在以出口為導向的市場環境下,加州的農民們早已學會了調整和適應。他們的生殺決策被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左右著,那個東方國度對美國西部農業、水供應和食品生產的形態發揮著主要作用。
「海外市場極其重要。」Jesus Ramos說,他在圖萊裡縣的特拉貝拉(Terra Bella)地區有140英畝田地,大部分種柑橘樹。「它決定著你的作物是否能繼續種下去。」
中國收入較高家庭的主婦們選擇購買進口的美國食品,這些食品有些來自半個地球外的加州,這令加州7.8萬座農牧場中的許多增加了生產量,額外消耗的水資源卻也造成加州出現水荒。對於「美國通過農產品將水出口到中國」,人們感到有些不快。
農民們對於種什麼作物以及相應用水量的判斷,決定了最終休耕的選擇。比如橙子,除了個頭大,最甜的品種最搶手,無籽的優於有籽的。消費者對食品十分挑剔,他們在堆積成山的橙子中來回奔波,選擇最完美的產品。
墨西哥出生的農戶Ramos青年時作為採摘工來到美國。收穫季節工作節奏相當快,採摘工需要手持小鉗子爬上梯子,從樹枝上剪摘橙子,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橙子都是手工採摘的。現在他已經成為農場主,有了孫子,他抓住了農業生產的每個機會。「在這個行業,一兩年裡就能損失一生的積蓄。」
8月裡他在6個農場之間巡視,成隴的柑橘樹俏立在身後。Ramos年輕時的採摘生涯與現在的景象似乎印證了全世界對現代農業的需求的巨大增長。一塊10英畝農場土地的水費從2013年的3200美元飈漲到2014年的3.3萬美元。他所有農場的水費總額已超過20萬美元,而幾年前這個花費才只要1.7萬美元。除了應付水費成本,出口導向的柑橘生產可能引發受海外市場支配的食品生產的變化,比如中國進口部門要求殺滅柑橘作物中的玫瑰短喙象甲蟲的有關文件,儘管沒有產生嚴重影響,這種甲蟲在圖萊裡縣的柑橘中十分常見。
除害蟲要付錢,水費成本要付錢,此外,Ramos還要考慮,那些溜光滾圓的鮮橙果經過漫長的貨櫃運輸,到達中國、韓國等亞洲主要市場的時候能不能保持完美的賣相。橙子既要容易剝皮,又不能太薄,因為幾周的運輸途中薄皮橙子容易因擠壓而帶傷。「我主要選比較結實的果子,能經受長途運輸。」Ramos解釋道。
好像農業生產這麼大起大落還不夠難應付似的,對於從柑橘到杏仁一系列農業產品的生產,人們還要時刻警惕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放緩。他們擔憂中國經濟下行可能對加州的糧副食品產業造成不利影響。「突然之間,我們要擔心自己的水果在亞洲市場是否賣得動。」他說。
他已將部分土地休耕,去年因缺水還掛牌出售其中的25英畝,但沒賣出去。「開車經過這一帶,可以看見到處是土地出售的牌子。」
夾在舊金山和洛杉磯之間的中央山谷大草原縱貫約450英裡,橫向有40-60英裡寬。從5號州際公路轉到99號公路向內陸方向行駛,整齊的農作物一行行快速掠過眼帘。降下車窗,可以依稀聞到空氣中發甜的肥料氣味,也許夾雜著柑橘花朵的芬芳。在黃昏中駛出公路,你能聽到風兒輕撫過橄欖和杏仁果樹發出的輕響。這就是Ramos等農戶在乾旱中奮鬥求生的山崗和原野。
他很少想到降雨,總是不停地忙碌著,像一個備戰的戰士一樣仔細整理大小農具,他還給每一種柑橘起了小名。他說生活得有點幽默感,收成好不好都要盡力。加州農業現在依靠抽取更多的地下水來抗擊乾旱。
在有關水源分配的政治漩渦中,草料、奶製品和杏仁等產品最典型地體現了中國的市場需求和美國食品生產之間的衝突。商品出口數據顯示,由於中國的中產階級需求增加,這些產品出口利潤最大。
工人在圖萊裡縣的包裝車間挑選柑橘。根據USDA統計,加州農牧場2013年出產的農產品賺回了465億美元。IHS農業經濟學者Rayland Maltsbarger說:「可能許多小規模農產品也會因為中國需求暴增而繁榮起來,中國將是世界食品方面的重要影響因素。」
由於中國收入上升、生活方式逐漸西化,像Ramos這樣的小農戶可以繼續經營農場。前幾年持續乾旱導致現金流緊張,許多農戶以年過半百,他們為支付水費已經動用了退休儲蓄和給孩子的積蓄。今年冬天,他們要為「厄爾尼諾現象」祈禱,據聯邦氣象預報,因厄爾尼諾在北半球持續整個冬天的影響達90%以上,他們準備為降雨再賭上一把。其結果可能影響到我們幾年內餐盤裡能有些什麼吃的。
用草料填補空缺Daniel Putnam研究植物和土壤已經有30年了。目前,他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院研究怎樣提高土地生產力。由於持續乾旱,他經常收到關於對水量需求大的苜蓿草的諮詢。這種草用來飼養牲畜。在市場上,高利潤的除了杏仁還有開心果、核桃、好剝皮的甜柚,可是苜蓿草料如何,要看中國是否需要這種乾草。
美國對亞洲和中東出口過牧草,近年出口量還在上升。日本進口不少牧草,但自本世紀初以來,中國購買量從零起步,到2015預測數據會上升至100萬噸。而中國的需求還在增長。
2015年1-7月,出口到中國的美國牧草佔3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約50%。圖片來源:Getty Images儘管中國幅員遼闊,牲畜的草料相對短缺。而中國對蛋白質——尤其是奶製品——需求增加,令更多地中國農戶開始進口草料。
亞利桑那大學水資源專家Robert Glennon非常反對在遭遇乾旱時還將大量的美國牧草繞過半個地球出口。他推算,生產2百萬噸苜蓿草將需要1000億加侖水,去年就這樣被出口到亞洲等地區。他主張的是國內農業政策要一貫性地將水作為珍貴資源來保護。
反常的牧草市場,也令人對在國際經濟環境下出口大量農產品的價值產生爭議。據聯合國資料,加州和美國農業企業為全世界提供食物,但土地和水源卻是有限的。世界人口到2050年將達到97億,目前為73億。到時候誰能養活世界人口?加州的乾旱總會結束,但是學者們擔心,當人口增多,氣候變暖,下一輪循環又會怎樣?
儘管出口「水」遭到質疑,由於中美貿易逆差,大量貨櫃在返回亞洲時不得不放空,利用空貨櫃將牧草運到亞洲港口的海運費還不到本州內運費的一半,農戶們因有利可圖,紛紛用牧草或舊紙箱填充空的貨櫃。
「美國製造」牛奶銷往中國向中國出口牧草令人不舒服,因為這顯示出美國出口原材料讓中國加工成品而扭曲美國經濟的形態。這包括了製造牛仔褲的棉花、製造家具的木材。一些農人想辦法在美國生產奶製品然後出口到國際市場。
來自丹麥的第四代移民Pete Olsen三兄弟在內華達州西部Fallon經營著Hillside奶牛牧場,他們種植了1700英畝的苜蓿草、玉米和燕麥。除了忙於農牧業,他去過海外包括中國,更了解出口經濟增長中的食品生產。
Pete Olsen在加州創辦奶製品廠,生產外銷奶製品。去年9月,Olsen聯合當地人士在美國本土開創了投資達8500萬美元的奶製品廠。工廠涵蓋整個供應鏈,從牧草、奶牛直到成品奶粉,最後出口海外,包括中國。
工廠由美國奶農公司(Dairy Farmers of America)設計,公司有1.4萬奶業生產者。本地農場向這家工廠出售牧草和牛奶產品,工廠已經加工了150萬磅鮮奶,出產了25萬磅全脂奶粉,全部外銷。Olsen認為這家工廠為奶農們提供了長期穩定性,因為有包括中國在內的買家。
中國的母親和主婦們一直喜愛奶粉,因為它富含蛋白質且易於儲存。自從當地三聚氰胺和有毒嬰兒奶粉曝光以來,美國奶製品對中國的出口量從2008年的5%已經上升到目前約15%的比例。
在美國,奶製品企業發現全球對安全的「美國製造」奶製品需求在不斷上升,就加大了出口產品的生產。他們加入了紐西蘭等其它奶製品大國出口商的行列。最近十年,美國出口中國的奶製品大幅飆升,從2004年的5920萬美元達到2014年的6.93億美元,反映了三聚氰胺事件對中國市場造成的恐慌。但是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正在向增長減弱調整,奶製品進口也相對放緩了。據美國奶製品出口委員會(U.S.Dairy Export Council)數據,2015年上半年,中國的奶製品進口比去年下降了35%。
儘管中國經濟放緩,奶品進口仍然佔重要比例。由於中國農業生產大部分為小規模,餵飼奶牛的大宗牧草種植仍然困難。對於專門生產出口全脂奶粉的一間內華達工廠的45名員工來說,這是好消息。通過生產對中國和其他快速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專門農產品,他們正向食物鏈上遊浮動。當地奶品供應對海外客戶也十分重要,在中國,人們希望確保產品是在美國商店裡買到的。」
大杏仁的高利潤誘惑中國和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喜歡加州大杏仁。根據USDA數據顯示,2013年加州大杏仁連續4年榮登銷售榜首,收入達到57.7億美元。因此,儘管人人感到乾旱氣候的壓力,種植杏仁的農人們相對受損較小。雖然改進了灌溉技術,杏仁種植因水的大量消耗也受到了注意。
中央山谷種植杏仁的第三代農人Tom Rogers。雖然受到乾旱影響,杏仁價格去年上升了近兩成半。圖片來源:CNBC中央山谷種植杏仁的第三代農人Tom Rogers說:「人人看得見,我們這行業20年來大量擴展。」他在加州Fresno西北擁有175英畝杏仁農場,每英畝出產2500磅杏仁。
明年,農莊將慶祝百年生日。直到1970年代末他還種植著棉花、牧草、玉米,還養牛,但Roger已故的父親有預見性地改種了杏仁,「他總是勇於嘗試新事物」。
Roger的用水成本在乾旱季節升高了50%-100%,近兩年來地面河湖已經沒水可用,他完全依賴抽取地下水來澆灌作物。
對任何農場或牧場來說,這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幾年前他每年花2.5萬-3萬美元用地表水,最近僅僅維修水井一項,就花費了他15萬美元。
牧農Steve Drumright看著在乾旱的光禿草場上啃咬的牛群。Gregory Bull | AP在農業縣裡,不少老農人還能回憶起,當年在中央山谷人們為了改種精細作物而拔掉蘋果樹。一切都因為追求較高的利潤回報。堅果類作物可用機器收穫,人工費用降低了,實際收益增高。
但是食品生產的抉擇對全球農業經濟的影響更為深遠。杏仁等作物消耗更多的水,人們為了豐厚利潤,難以拒絕在這些種植品種上投資。大約60%-70%的加州杏仁被銷往國際市場。%
在中國,杏仁在秋冬季節尤其受歡迎。成包的杏仁成為熱門的春節禮物。杏仁等堅果在「光棍節」旺季也會熱銷。
今天的中國人更加注重健康,更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關注食品安全。進口食品更容易受到信任。波士頓諮詢集團的Jeff Walters說:「在中國的商場,整包裝的杏仁大多來自加州,上面印著『美國製造』,還有星條旗圖標。」
北京的超市裡,一名僱員在檢查美國加州杏仁的貨架。Ng Han Guan | AP中國對富含蛋白質的堅果產品的需求增長顯示了中產階級的口味變化。他們是居住在城市裡,擁有汽車,可以負擔小型奢侈品的人群,據麥肯錫諮詢公司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中產階層將達到人口的57%。儘管在中國糧食可以滿足國內需求,富裕的中產階級對較好食品的追求還將長期刺激食品業。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裡,食品消費的變化模式具有相似性,且往往緊隨收入增加而增加,人們隨著可支配收入增加,會選擇花錢購買較好的食品。
不論對于堅果還是特別的奶製品,人們總要發問,究竟哪種作物能養活更多的人?農人競相追逐高附加值的相對奢侈的農產品,放棄了主要糧食,並不是人人買得起更耗費水的、更貴的食品。但農民們並不傻,他們頭腦機智,敢於創業和賭運氣。
為厄爾尼諾現象祈禱在圖萊裡縣,離Ramos不遠處,Lorren Wheaton也種植柑橘。他家在1940年代遷入加州。Wheaton過去兩年他花了100多萬美元保住了300英畝的耕地,指望今年冬天能有好的雨水。
圖萊裡縣的柑橘農Lorren Wheaton過去兩年沒有地面水可澆地。Qin Chen | CNBC傍晚,他靠在客廳沙發上,周圍擺滿兒孫的照片。當地的水渠兩年沒送過灌溉用水,這是1952年以來頭一次。「盡力了就好,地能不能活靠命。」他說。
Wheaton和Ramos這樣的農戶都對厄爾尼諾氣候固執期盼著。這種現象以3-5年為周期反覆出現。當東太平洋水溫因厄爾尼諾現象而上升,大洋的暖和溫度會改變並增強被稱為「噴流」的高速氣流帶的運動。這股強力氣流自西向東橫掃太平洋,暴雨的形成需要高溫和潮溼空氣,因此爾尼諾提供的溫熱海洋溼氣就會在熱帶地區引起持續的暴雨。這些熱帶太平洋地區的暴雨影響到包括加州以內的廣大地區。
「我們的確預計今年冬天加州不會像過去兩年那樣乾燥。」WSI的首席氣象學家Todd Crawford說。他負責災害天氣預警。「但是降水的程度就難說了。」早期的預報已經顯示,這一次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比以往要更加強烈。
這一預期令人假定降雨可能延長到2016年春季。與下一次厄爾尼諾現象連起來。但Crawford認為,較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往往會迅速減弱。他說,「也許2016年影響很快消失,一年後在談起現在的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情況會相當令人意外。」
但是他這一預測目前並沒影響圖萊裡縣的農人。加州2015年有大約54萬英畝土地休耕,大部分位於圖萊裡盆地。人們忙著整理因休耕而枯死的樹枝,收集起來送給當地工廠生產木屑。乾枯的土地又密實又鬆散,踩上去就像沙地。雙手手指交叉,表示祈禱幸運。
Victor Diaz, Fernando Hernandez 和 Roman Moreno三名農場工人在整理殘留的枯樹。加州2015年有大約54萬英畝土地休耕,大部分位於圖萊裡盆地。圖片來源:CNBC夏季馬上結束了,中央山谷顯得更為寧靜。早晨65號高速公路上的忙碌時段,有卡車運載咖啡食品,轟鳴駛過,加油站裡,車輛一輛接一輛,早已不存在了。Ramos從採摘工成為農場地主。他從自己的多用途皮卡後車廂拿出一塑膠袋甜橙,遞給我說:「這裡的人們辛勤勞作,生產的食品養育著全世界的人。」他用雙手指著土地說,「這是我們的家。」
(譯者:於馥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