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呼倫貝爾大草原遊人如織,這裡的藍天白雲似乎讓遠方的遊客暫時忘卻了城市的喧囂。當地旅遊市場火爆的原因是什麼?本文將帶大家一起走近呼倫貝爾大草原,探訪火熱草原遊背後的生態推手......
套馬的漢子。圖/歷明
草原生態好了,遊客多了
8 月初,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滿洲裡誠潔洗滌的劉經理正在工廠裡忙著整理近兩日的出入帳單據,她手裡拿著厚厚的一沓單據,看著不遠處工人們在各自崗位上認真操作——從整理酒店送來的需要洗滌的床上用品,到操作機器洗滌,再到洗滌後的分類碼放、送貨等,一套流水線式酒店床上用品洗滌模式呈現在記者眼前。
「6 月開始,全國各地的遊客紛至沓來,滿洲裡市各酒店爆滿,我們的酒店床上用品洗滌生意也越來越好,由1 天1 班制改成24 小時3 班倒,工人數量比原來翻了兩番。」劉經理說,今年雨水多,牧草長勢好,來草原旅遊的遊客較多,她年初剛剛投資60 餘萬元做酒店洗滌生意,對今年在6 月到8 月的旅遊旺季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擁有天下最美溫帶草原之稱的呼倫貝爾大草原,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首,而草原遊當屬呼倫貝爾夏季旅遊的主打。
希望的原野。圖/草原
據呼倫貝爾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促進科的包豔梅介紹,僅到7 月底,該市今年共接待遊客1013.4 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375.62億元。
位於中國、俄羅斯、蒙古三國交界的滿洲裡是遊客到訪的主要目的地,承載了呼倫貝爾旅遊的重頭戲。市民王先生說,幾年前,來滿洲裡旅遊的外地人並不多,近幾年,大街上隨處可見俄羅斯人,還能看到來自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上海、重慶、青海等地的自駕遊車輛。
那麼,今年呼倫貝爾市旅遊市場火爆的原因是什麼?雨水多、牧草長勢好,這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則是草原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4 月以來,呼倫貝爾市草原區氣溫大部偏高1℃到1.7℃,降水量為194.3 毫米到271.5 毫米,比去年同期偏多54.8 毫米到159.4 毫米,與歷年(1981 年至2010 年)同期持平,地下水位總體呈逐月上升趨勢,與去年同期相比偏高,溼潤度與歷年同期相比,前期(4 月到6 月)基本持平,後期(7 月以來,即牧草生長關鍵期)呈明顯變溼態勢。
「適宜的氣象條件有利於牧草生長,截至8月底,呼倫貝爾牧草草層平均高度與去年同期相比,偏高3 釐米到25 釐米;生物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偏高200 千克/公頃到2443 千克/公頃。總體來說,今年呼倫貝爾市氣象條件較適宜牧草生長,植被長勢優於去年,草原生態環境有一定改善。」內蒙古自治區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生態氣象科工程師李丹說。
改良天然草地見成效
9 月1 日10 時許,呼倫貝爾農墾集團浩特陶海農牧場海東生產隊職工孫良正忙著在自己承包的1500 畝草場裡打草,望著這片經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植物所)專家改良過的草場,孫良頗為感慨。
2004 年,農墾集團把海東生產隊的部分草場承包給職工。「那時候,這片草場因過度利用和乾旱等因素,植被破壞嚴重,幾乎看不到恢復的希望。」孫良說,從2004 年起,他開始了歷時14 年的草場保護之路。
採取了禁牧、休牧等一系列保護措施後,孫良的草場逐漸有了起色,但是恢復進程非常緩慢。今年4 月初,他的草場被植物所的專家確定為改良示範區,短短一個生長季,草場變化非常明顯。
▼
今年8 月,呼倫貝爾三河馬場改良草場(上)和未經改良草場(下)對比圖。圖/潘慶民
「最大的變化是羊草迅速增多。」孫良笑著說,「羊草是質量最好的草,改良後,羊草增加了10 倍;產草量變化也非常明顯,經過改良的草場和未經改良的草場相比,一畝能多產3 到4 倍的草。」
孫良坦言,他的手機時常收到天氣預報。「近幾個月,每當要下雨前,我總能及時收到氣象部門的預報簡訊。今年草長得好和雨水多也有一定的關係。」
孫良家草場的變化是植物所在呼倫貝爾進行草場改良示範工作的一個縮影。
8 月30日至31 日,中科院STS 項目「 呼倫貝爾生態草牧業科技示範工程」現場驗收會在海拉爾區舉行。作為植物所在呼倫貝爾生態草牧業試驗區建設的一部分,自治區農牧業廳、呼倫貝爾農墾集團對該項目給予高度肯定。
2015年,植物所和呼倫貝爾農墾集團開始合作,農墾集團和中科院院士方精雲的團隊共同開展草牧業示範區建設。經過幾年的建設,方精雲院士提出的草牧業理論在農墾集團乃至呼倫貝爾地區得以大面積實踐,農墾集團的草牧業示範區成為我國草牧業科學發展的第一塊「試驗田」。
其中,負責呼倫貝爾草牧業試驗區天然草地恢復試驗示範項目的植物所研究員潘慶民正是參與孫良牧場改良的專家。
「根據中科院地理所遙感數據顯示,截至2016 年,66%的呼倫貝爾大草原處於不同程度的退化中。植物所天然草地項目組遵循生態與生產功能有機結合、生態優先的原則,從草地利用方式和恢復改良技術兩個方面入手,建立『一休、二輪、三調、四補』為主的退化草地恢復技術體系,並在呼倫貝爾地區開展試驗示範。」潘慶民介紹說。
2016 年至今,天然草地項目組研究人員在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特泥河、謝爾塔拉、浩特陶海、蘇沁、拉布大林、上庫力等農牧場,以及鄂溫克旗、新巴爾虎右旗等地,對40 多萬畝草場進行了改良。
「經過近兩年的改良,牧草產量提高了1 到3 倍,原來3 畝地打一捆草,現在一畝地打一捆草,一捆草300 斤左右,而且優質牧草比例提高到60%到80%,具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至今已在內蒙古草原上開展研究工作近20 年的潘慶民道出了自己樸素的想法——希望把最新的科技成果應用到退化草地的恢復中,儘快恢復草原的生態功能,恢復美麗的草原景觀,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同時,恢復草地生產力,加強草原的生產功能,為草牧業發展提供優質牧草,增加牧民收入。
「優質牧草比例大幅增加是這項技術最顯著的效果,根據呼倫貝爾農墾集團的計劃,今年,天然草地改良達到20 萬畝,2019 年改良30 萬畝,2020 年改良50 萬畝。」呼倫貝爾農墾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郝建璽說。而對於這個改良計劃,潘慶民信心滿滿。
保護生態,多部門攜手一起幹
這個夏天,對於專門負責接待來呼倫貝爾大草原旅遊的外地遊客的李先生來說,無疑是充實而忙碌的。
「每接待一組遊客大概需要一周時間,我按照遊客需求事先制定旅遊攻略,每天像趕場一樣接送機、開車搭載遊客馳騁在草原上……」李先生說,近兩個月,呼倫貝爾地區經常下雨,儘管雨水多對牧草生長有利,但下雨也不可避免影響遊客的行程。為此,他特別關注了氣象部門發布的天氣預報,如預報有雨,他會臨時幫助遊客改變攻略。「看天出行,既保障了遊客遊玩的興致不受影響,我的旅遊接待生意也源源不斷。」
溼地秋色。圖/草原
據內蒙古自治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主任李毅介紹,在今年主汛期,該中心與呼倫貝爾市氣象部門加強聯繫,及時組織會商,抓住有利天氣時機開展增雨作業,影響面積達95501 平方公裡,增雨9746 萬噸。
同時,圍繞草原的生態保護,呼倫貝爾市氣象部門開展了植被衛星遙感監測和呼倫湖水域監測評估、牧草營養成分監測評估、生態氣象環境監測評估等;製作牧用天氣預報、天然草原牧草產量預報等預報產品;在旅遊氣象服務方面,氣象部門積極開展天然牧草返青期預報、3A 級以上旅遊景區天氣預報服務。
「目前,氣象部門與農牧業部門的合作方式已從重合作形式轉變為重合作效益,資源共享方式從單一農情信息交換轉變為軟硬體資源全面共享共用,產品製作方式從『 我作預報產品、你提生產建議』轉變為各環節全程參與合作,雙方以聯合制訂周年方案、建立指標體系、收集措施建議、開展調查會商、製作服務產品、信息資源共享等六個聯合為抓手,創新部門合作機制。」呼倫貝爾市氣象局副局長劉正會說。
呼倫貝爾市農牧業局的信息顯示,目前,草原生態保護各項工作持續推進,其中,草原生態補獎機製得到落實,草原鼠蟲害防治工作等防災減災措施得力,草牧業試驗試點工作有效開展,退牧還草項目和高產優質苜蓿示範項目等草原重點建設項目有序推進,人工種草任務全面完成,草原大數據平臺初步搭建,草原監測評估工作有序開展。
恬靜的草原。圖/草原
儘管呼倫貝爾大草原生態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自然、地理、歷史和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草原生態保護仍任重而道遠。有鑑於此,進一步提升草牧業試點質量,推進草原大數據平臺建設,編制草原保護建設中長期規劃和草原提升計劃等被列入呼倫貝爾市農牧業部門的未來發展規劃。而與此同時,多部門加強合作、科研人員努力攻堅正當其時。
編後
曾幾何時,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大草原的標配,但因過度利用、乾旱等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草原易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出現植被蓋度低、生產力水平低、優質牧草比例低等一系列問題。
如何平衡草原生態和生產的雙重功能,拿什麼去拯救退化的草原,使草原生態得以改善,再現往日的生機與活力,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草原植被修復和草場治理是根本。植被的修復和草場治理事關草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重要性不言而喻。當下,引入新技術、新方法進行草原生態保護是新時期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的明智之舉。通過在部分退化草場的成功試驗示範,建立可複製、廣覆蓋、全面推廣的草原治理機制,或可成為退化草原治理的新模式。
正如草原的生態環境破壞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那樣,草原生態保護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草原退化治理需要具體舉措,要有解決之道,但治理的目的不僅僅是解決眼前問題,做好未來的深層次保護、做到徹底改變當前的現狀才是王道。同時,還要從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上下功夫,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並使人人做到入耳、入心,只有這樣,我們才有理由相信草原的明天會更美。
推 薦 閱 讀
《三體》裡的紅岸基地?不,這是中國「天眼」FAST的雷電「結界」!十年磨一劍!剛剛業務化的它為天氣預報帶來新助力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作者: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 宛霞
微信編輯:張娟
轉載授權請聯繫:010-68409419(張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