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印象中,草原學校有著怎樣的模樣?
是地區偏遠,教學設備落後;還是生源漸少,教師難招?
如果你走進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的烏蘭毛都小學,或許你會忍不住發出陣陣驚嘆:原來草原學校也不比別的地方差。
是的,這所校園每一個角落都被濃鬱的文化氛圍浸潤著:一樓是蒙元文化走廊,二樓是地方特色的扎薩克圖文化,三樓則以中華民族和傳統文化為主體,引導學生遵循古訓、篤志明學,四樓是師生的蒙古族美術剪紙、傳統禮儀、刺繡等作品,由此激發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這裡的師生都有著朝氣蓬勃的面貌,奮進向上的心態,以及那不難從笑容裡窺見一二的自信。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位女校長的努力。她是興安盟科右前旗土生土長的蒙古族姑娘,同事眼中親切可敬的鄉村校長——賴高娃。
Part1
從教師到校長,
她立志要讓草原學校變得更好
1992年,從興安盟師範學校畢業後,賴高娃義無反顧地放棄了留在縣城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科右前旗任教。2003年,她從大石寨小學調任到烏蘭毛都小學,擔任分管教學的副校長;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後,她又在2014年的教育局校長競聘中脫穎而出,成為了烏蘭毛都小學的校長。
然而,從普通教師到一校之長的轉變,讓賴高娃明顯感覺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因為烏蘭毛都小學有過很多輝煌的歷史,在她接任時,各地農村牧區學校辦學規模普遍萎縮,但烏蘭毛都小學的在校生卻持續增加。那時她就在心裡暗暗立下目標:「老一輩的校長和教師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都能把學校辦成全旗有名的好學校,在我任期內這學校不能差下來!要不然我怎麼能對得起這些孩子、老師和家長?」
要辦好一所學校,首先就要從硬體設施入手。那時候,學校裡只有一座二層教學樓,可容納12個班級,但全校共有15個班級,剩下的3個班級只能擠在宿舍樓裡上課。
看到孩子們在光線不好,稍顯擁擠的環境裡上課,昏昏欲睡的狀態;了解到因為宿舍樓離教師辦公室較遠,班級管理無法到位的問題,賴高娃心焦不已,她明白,孩子們只有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中,才能真正對學習產生興趣。於是,她開始奔忙起上任後的第一件大事——申請新建教學樓。在她持之以恆的努力下,烏蘭毛都小學終於在2016年建成了3500平方米的綜合教學樓,而孩子們也都能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裡學習了。
Part2
結合草原特色,
積極探索管理創新
硬體設施完善了,那軟體設施也不能落下。
在賴高娃看來,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可怎樣才能讓全校師生的勁兒擰到一股繩上去,合力打造出一所優秀的鄉村學校呢?經過多次有目的的培訓和學習,賴高娃結合草原牧民的良好品格,琢磨出了「駿馬文化」。
「駿馬,是草原人的精神寄託。草原人愛馬,馬的身上有忠誠、自強不息等優秀品格;而蒙古馬更是具有雖然體態矮小但耐力持久的特性。所以,我們要推崇駿馬精神,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要保持勇往直前。」賴高娃說到,「這種精神也特別契合烏蘭毛都小學的品質。」
隨後,賴高娃帶領團隊逐步完善「駿馬文化」體系,把「自信、健康、博愛、致遠」作為校風,倡導師生建立自信的心態、自強的性格,鍛鍊健康的體魄,追求人人心中充滿關愛,具有對未來充滿信心的陽光心態。
此外,學校還號召每個人都具有阿吉奈(千裡馬)的精神,教師要「敬業、愛生、啟迪、育英」,學生要「樂學、鑽研、探究、創新」。
而為了真正落實「駿馬文化」,凝聚人心,賴高娃在管理上做了許多工作。如在校務管理上,她開始推行每周一次領導班子例會,每個月一次全校教師的總結會議。
在每周一的領導班子例會開始之前,賴高娃都會在周日下午早早回到學校,認真地準備下一周的工作計劃。但在例會上,她卻不會首先發言,也不會單方面地下派任務,而是讓每個班子成員先發言總結工作,列出工作計劃,最後她才對照自己的工作計劃進行補充。
在一些重要的管理決策上,賴高娃也喜歡聽取一線老師的建議。在她看來,「老師和學生都是學校的主人,學校的事兒,大家都可以提意見和建議,有不同意見我們就一起辯一辯,哪條路最合適就走哪條。」
就這樣,在這一次次「先聽大家怎麼說」的例會中,所有老師都對學校的日常事務有了更大的積極性,工作上也更加高效了。
調動起每個人的積極性後,賴高娃肩上的擔子也減輕了不少,但她始終不忘為大家營造一股更強的合力,在每次的工作安排中,她都會刻意讓幾個部門通力合作。
例如,考慮到烏蘭毛都小學是一所寄宿制學校,全校共有400餘名住校生,卻只有7位專職的生活指導老師,在宿舍管理上難以做到面面俱到,賴高娃提出了學科老師與學生宿舍結對的管理辦法:宿舍除了有生活老師在夜間照料外,每一位學科老師都需要負責一間寢室的住校生,且每周都需要到寢室和孩子們交流,檢查他們的衛生情況、安撫他們想家的情緒、解答他們在學習、交友上的難題等。
在這個辦法的施行之下,宿舍的管理分工明確,孩子們的學習、生活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賴高娃也花費了不少精力,特別是在教師能力提升這方面,她更是為大家爭取到了更多的經費,也想盡一切辦法,積極組織教師前往北京、上海、珠海、呼市、赤峰等地的優秀學校進行培訓學習。而且她也十分注重老師們的學習匯報和分享,四年下來,老師們在一次次的匯報課、專題講座中,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有了更深層次的總結,也漸漸形成了彼此學習,相互鼓勁的學習氛圍。
Part3
立足「駿馬精神」,
為孩子開設豐富的本土課程
除了做好校務管理和師資隊伍建設外,賴高娃最重視的還是孩子們在學校裡的成長與進步。她希望草原的孩子們不僅有能力建設家鄉,更希望孩子們能擁有走出草原的自信,到更廣闊的天地闖出一番作為。
因此,除了注重日常的課堂教學質量,賴高娃還帶領著老師們一起著力構建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將「駿馬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到「天韻」社團課程、金馬駒課程、那達慕課程、圖書館課程、薩日朗課程五大類課程當中,還自主開發了20多本校本教材,安排每周二的最後兩節課專門來開展這些課程,旨在讓孩子們提升綜合素質。
「天韻」社團課程是為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而設立的課程,包括書法、科技、舞蹈以及馬頭琴、博克、蒙古刺繡等蒙古族傳統文體項目共26個社團。為保證社團活動教育目標的實現,學校為每個社團活動都安排了指導教師、活動專用教室,保證活動有場地,並且定期集中表演競賽,以賽促學,給學生一個展示平臺,也不斷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
「金馬駒」課程和那達慕課程,則側重於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比如,在一些校本課程裡,就系統介紹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習俗、禮儀等。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盛會,主要有賽馬、博克、射箭及歌舞表演等活動,具有廣泛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學校除了在社團活動中開設那達慕傳統項目外,也會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每兩年一次的全旗那達慕大會。通過傳統民族文化課的開設,使孩子們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並積極傳承和發揚。
為了讓學生喜歡上書籍、喜歡上閱讀,賴高娃在2016年從杭州學習回來後,就打造了圖書館閱讀課程,不僅對學校裡原有的圖書室進行了改造,還制定了「天韻」圖書館校本課程實施方案,保證每班每周至少有一次在圖書室的閱讀課。而「薩日朗」開心農場,則是在校園裡開設了一塊「種植實踐基地」,讓每名學生都參與種植實踐,感受生命成長的全過程。
在這些本土特色課程的開展中,孩子們對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培養了不少興趣,更重要的是,這些課程也在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
2018年,烏蘭毛都小學被命名為「全國品質課程聯盟學校」。而隨著烏蘭毛都小學辦學質量的提高,名聲的遠揚,作為校長的賴高娃也得到了來自外界的很多肯定。2018年,賴高娃更是成為了「馬雲鄉村校長計劃」的獲獎校長。今年9月,她還獲得了來自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的表彰,取得了「全國模範教師」稱號。
在去年,得知自己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一位入選的校長,從馬老師手上接過獎盃時,爽朗的賴高娃難掩激動,但回歸學校之後,她卻沒有過多地沉浸在獲獎的興奮中,而是更加沉下心來,進行更細緻的學習。
如在每周兩次的線上學習中,她時常和其他19位獲獎校長交流學習,借鑑別人優秀的管理方法;如在前段時間由馬雲公益基金會組織的以色列遊學中,她也細心地記錄下以色列優秀的辦學傳統,將「開放式課程」、「項目式學習」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帶回了學校進行嘗試……
提及學校未來的管理工作,賴高娃也在心裡有了明確的規劃:雖然我們學校的校容校貌和課程建設,在縣裡已經算是不錯了,但與國內其他優秀學校相比,可能還有一定的差距。接下來,我會繼續通過學習,進一步完善教育思想、管理方法等,著力提高學校的信息化技術利用率,讓草原學校真正辦出特色,真正跟上時代的步伐!
而這一切,也與賴高娃當初回到家鄉當鄉村教師的初心——讓孩子們如草原上馳騁的駿馬一樣,努力、自信地奔向未來,越來越貼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