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一個長年走高原、踏戈壁、戰風雪、鬥嚴寒的英雄群體,是一個義務進藏區、送醫藥、搞服務、獻愛心的先進集體。玉樹「414」地震發生後,解放軍第四醫院醫療隊員視災情為命令,視救人為使命,在災難中出色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截至目前,累計搶救治療傷病員12048人次,做到了無一例死亡、無一例交叉感染、無一例併發症、無一例高原性疾病發生,為打贏抗震救災硬仗作出了積極貢獻。
4月14日早晨,玉樹廣袤的草原,大地顫抖。
7.1級地震將玉樹美麗的容顏撕裂。
玉樹受難的同胞需要救治!玉樹急需藥品、醫生!
14日上午9時20分,大地震發生後一個多小時,解放軍第四醫院就接到了上級抗震救災的命令。醫院立刻召開了幹部動員大會,研究確定醫療隊人員組成、準備物資器械,全院上上下下行動起來。醫療隊人員組成確定後,一些正在科室忙碌的醫護人員一看表,只有20分鐘的準備時間。
14日12時整,39名醫護人員、8臺車組成的高原醫療隊,緊急駛往820公裡外的玉樹地區。
正在第四軍醫大學讀博士的外一科醫生白峰,當天正在成都參加全國生物材料大會,在會上有個學術交流。得知地震的消息後,他立即停止學術交流,乘飛機回到西寧。在第三軍醫大學深造的醫生王偉,也從重慶飛回西寧。在西安唐都醫院進修的放射科主任邢京平迅速返回西寧,一到醫院,他提著行李直奔科室。護士李金環原定4月下旬結婚,因突如其來的地震,身為武警戰士的未婚夫被抽調前往災區,李金環則連日上班,婚期一拖再拖,準備妥當的事宜全都受到影響,計劃被打亂,面對這些,她從容地說:「這樣的婚期更有紀念意義了!」
迅速組隊完畢,火速向玉樹災區摩託化開進。
從西寧到玉樹,平均海拔3500多米,途中要翻越四座海拔4300米以上的大山,穿越眾多深不見底的深淵峽谷,山陡坡急、險境重重。在這條國道上,廣為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跑玉樹難又難,坡陡彎多闖天險,會車倒走一裡半,下坡輪轂烤雞蛋,八百公裡跑三天,還得碰上「活神仙」。
為了爭取救援時間,解放軍第四醫院醫療救援隊在這條道路上晝夜兼程,隊員們困了就嚼幾個小尖椒,累了就往臉上澆涼水,時刻保持高度清醒。14日15時,車隊正要翻越海拔近4000米的塔拉山時,突遇沙塵襲擊,天一下子暗了下來,能見度不足10米,小米粒大的沙子打到車體上噼啪直響,稍有不慎,隨時都有可能車毀人亡。有的隊員考慮到行車安全,建議車隊暫停行進,等沙塵過去再走。但災情重如山,領隊果斷下令:決不能就此停車等候,必須膽大謹慎、冒險前行!
就這樣,車隊10米、50米、100米地往前開進,硬是頂著壓力,用了整整兩個小時翻越了平時僅半小時就能翻過的河卡山。在全體隊員的共同努力下,歷經長達16個半小時的連夜兼程,於15日凌晨5點到達玉樹,成為第一支在第一時間趕到災區的解放軍醫療隊。
雖然有心理準備,但是到地震現場,醫療隊員還是被深深觸動了。
整個結古鎮體育場聚集了上萬名受傷群眾,有的躺在一起,有的抱作一團,有的哭成一片,人們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和無助。
當他們看到解放軍醫療隊時,就像迷失的孩子見到了久別的母親,蜂擁而至並呼喊著:「解放軍來啦!解放軍來啦……我們有救了!」此時,大家已忘記了長途的疲勞和飢餓,顧不上喘口氣、喝口水、吃點乾糧,迅速展開野戰救治點的緊急搭建。所有隊員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人人肩扛手抬,個個爭先恐後,不到20分鐘就搭建了能容納60名傷員的首家野戰流動醫院。
外一科副主任李智鋼面對眾多受傷群眾,堅持一邊組織搭建醫療點,一邊緊急展開救治。護士田敏像男隊員一樣往前衝、搶著幹,在搬運中因勞累過度而體力不支,摔倒了好幾次,可她一次又一次地爬起來,咬緊牙關接著幹。帶隊領導勸她休息一下,可她執意不肯,當記者問她累不累時,她說:「累啊,累得連高原反應都沒有了。」在野戰救治點搭建好的當天,醫療隊員救治護理傷病員630人,成功手術173例,在第一時間給災區帶來了生命的希望。
第四醫院救援工作一展開,一頂只能容納60人的帳篷,就擠進了100名受傷群眾,帳篷外800多名病人也在等待救治,遠處還有傷員源源不斷地向帳篷趕來。
外三科護士長倪玲芬一到玉樹就忙著為傷病員清洗傷口、止血包紮、打針輸液,連續30個小時沒吃一口乾糧,沒喝一口水,沒合一下眼,由於勞累過度,曾暈倒在救治現場。護士曲豔玲扶起她,勸她休息一會兒。可她說救人要緊,只是用手揉了揉額頭,又投入到救治傷病員的工作中。15日14時,醫院內一科主任醫師馮恩志剛把藏族老人噶措的傷口包紮好,突然發生餘震,地面晃動起來,他猛地撲向噶措,把老人保護在自己的身下,直到餘震過去。之後,每次老人到醫療隊,都要點名找他最信得過的馮主任為他換藥。
玉樹大地震使成千上萬名群眾受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碰撞外傷和擠壓內傷等地震多發病情。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傷員病痛,提高治療成功率、降低病人傷殘率、確保沒有傷亡率,解放軍第四醫院對接治的每名病人都建立了醫療檔案,使每名受傷群眾都能得到準確的診斷和科學的救治。
海拔高、氧氣少、晝夜溫差大的玉樹地區,救治病人特別是危重傷員困難重重。
15日凌晨5點,藏族傷員仁欽卓瑪被送到醫療隊時,滿臉是血,醫療隊迅即對卓瑪進行搶救,發現她頭部受傷,並懷有身孕,醫院專門安排4名護士,日夜輪流守護。15日深夜,卓瑪病情突然變得危急起來,嬰兒隨時可能降生,但是玉樹與西寧遠隔800多公裡,路況複雜,陸路運送難以保障孕婦生命安全,而玉樹機場夜裡又無法起降航班。醫院立即派婦產科主任何敏乘第二天最早的航班趕到災區準備接生。16日17時,卓瑪的情況越來越糟,不僅胎兒臍繞頸兩周半出現難產情況,而且腦部損傷導致她接連出現癲癇症狀,再這樣下去,不僅胎兒生命難保,孕婦自身也極度危險,加之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夜間氣溫會驟降至零下15攝氏度,即便在帳篷裡為孕婦接生,保暖也是個大問題,如果再出現產後大出血等症狀,後果不堪設想。醫療隊一邊加大對卓瑪的救治防護力度,一邊緊急向上級申請解決了空中運輸難題。為了避免病人在後運途中發生意外,醫院專門指派腦外科副主任傅江堂全程陪同病人同機飛抵西寧。21時,卓瑪被安全送到解放軍第四醫院,17日凌晨零時10分,卓瑪順利產下一名6.6斤重的男嬰,母子平安。聽到這一消息,包括在玉樹一線的醫療隊員們無不感到欣慰。
玉樹地區地廣人稀,地震波及面積較大,為了讓受傷的群眾都得到有效救治,醫療隊員不怕山高路遠,堅持每天分頭徒步跋涉到十幾公裡外的偏遠村莊,進村入戶,為受災群眾送醫送藥、捐錢捐物,講解地震知識,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歡迎和愛戴。醫療隊員在半個多月的時間裡,先後對6個村的200多戶人家進行義務巡診服務,救治傷員200餘人。
在抗震救災的後方,解放軍第四醫院的醫護工作者也在經歷著一場戰爭,他們用手中的手術刀,用自己溫柔的雙手,為玉樹災區同胞撫平傷痛。
地震中,家在玉樹的副主任護師索玉梅失去了姐姐、弟弟、侄女和孫侄女4位親人。噩耗傳來,索玉梅感覺天都塌了下來。醫院領導讓她回家,她說:「不,受災群眾都是我的親人,醫院要接收送來的傷員,我得留下!」
這位58歲的軍人幹活不比任何一個年輕人少。「10天來,她中午沒休息過1分鐘,晚上12點多了照樣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真怕她累倒了。」跟索玉梅一起工作的護士範興愛心疼地說。
43歲的藏族傷員扎西有多位親人在地震中遇難,自己也在地震中肋骨骨折、肺挫裂傷。被轉運到醫院後,扎西拒絕治療,時常半夜起來在過道大吼大叫,抱頭痛哭。索玉梅幫他擦身子、洗衣服,跟他一起聽音樂、做放鬆操,使他的恐懼緊張症狀得到了緩解,安心接受治療。
地震10天後,索玉梅終於被戰友「逼」回家。這位有30年軍齡的老兵,在邁過廢墟瓦礫找到如今這個擠著9位親人的帳篷新家時,卻狠心地只給了健在的親人一個擁抱,給了逝者的照片一個鞠躬。然後,她毅然走向了醫院設在災區一線的醫療站……
扎多老人在被送到醫院時,處於昏迷狀態,確診為嚴重菌痢,伴有大小便失禁症狀。護士長倪玲芬得知情況後,主動承擔起了照顧老人的工作,每次倪玲芬幫扎多老人清理大小便、擦拭身體,他都羞澀地把頭藏進被窩,雙手舉過頭頂,把兩個大拇指翹得老高,嘴裡不時說著「噶真切、噶真切」(謝謝),出院時老人握著倪玲芬的手久久不願放開。
……
解放軍第四醫院對災區傷員的悉心照料,點亮了災區傷員心中那盞希望的明燈。
大愛無疆,醫護人員用自己手中的手術刀、用自己精心的照料,詮釋了這個詞語最深刻的內涵。(辛文)
(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