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講下蕭伯納的創作思想內容。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蕭伯納的戲劇創作進人又一階段。大戰使蕭伯納和許多歐洲知識分子一樣,對西方文明深感失望。戰後的10多個劇本都瀰漫著這種失望情緒。其中(傷心之家) (1916-1917)是刻意用契訶夫《櫻桃園》營造氛圍的筆法寫成的.劇本有個副標題:「俄國風格的英國主題狂想曲」。劇作通過女青年艾麗·鄧的視角,描寫88歲的老船長邵特非和他一家房客。邵特非已經半瘋,酷似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
住在他家裡的是些空想家、撤謊者、無用的藝術家和他們的親屬,他們放蕩不羈而又心灰意冷,滿腹牢騷而又消極遁世。住宅就像一條即將觸礁、沉沒、破裂的船,失去了方向也沒有什麼依靠,象徵著走向末路的英國與西方文明社會。全劇最後有一場不知從何而來的轟炸,所有住戶都寧肯炸死也不願進防空洞,但他們偏偏都活了下來.反倒炸死了躲進地窖的不相干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艾麗和另一個女房客讚嘆轟炸像貝多芬的交響樂一般「輝煌」,歡呼「明天晚上再來一次」。生活的荒謬性質和人們的反常心態,在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傷心之家》被認為是蕭伯納最優秀的劇作之一。
這以後到1950年逝世,25年裡蕭伯納還陸續寫出了10多個劇本,抨擊西方政治現實。他把這類劇本稱為「政治狂想劇」,較突出的有《蘋果車》(1928)。晚期劇作中有一股低沉、憤激、悲涼的情緒。但重要的是.蕭伯納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只要我活著,我就必須寫作。」
蕭伯納共寫了51個劇本。從總體上看,主要表現了以下幾方面的思想內容:
第一,批判諷刺了英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各種社會現實問題,包括中產階級的文明習俗和倫理道德。如(輝失的房產》,就像蕭伯納自己說的,劇本集中揭露「中產階級的體面尊嚴及其年輕兒輩的斯文高雅,是靠貧民窟的窮困餵養大的」。這個劇作和(華倫夫人的職業)一起,暴露了維多利亞時代的富裕社會實際上是建立在不體面的金錢聚斂上的。《皮格馬利翁》通過一位語言學家在短期內把倫教東試一名賣花女,培訓成言辭優雅的「貴夫人」的傳奇故事,形象地指明,上流社會的種種高貴與尊嚴,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造成的,從而挖苦了盲目的勢利眼。後期的「政治狂想劇」更把諷刺的矛頭直接指向英國內閣、變了質的左翼政黨、國際法西斯與反動勢力。在(英國佬的另一個島》中,蕭伯納甚至對當時方興未艾的愛爾蘭文化運動—「新蓋爾運動」也頗有微詞。他的諷刺範圍極為廣泛。
第二,描寫了中產階級一代人的軟弱。這一代人不像白己的父輩,是通過奮鬥掙扎才從社會底層爬上來的。他們從小生活在優裕環境裡,其有良好教養,懂得區分高雅與哪俗,甚至接觸到了進步思想,包括社會主義的思潮。他們往往會對自己的父輩和社會提出各種批評,表示不滿甚或蔑視。但充其量也就僅止於此。由於割不斷的血緣聯繫,在資本主義的金錢法則面前,他們很快就動搖、屈服、妥協,最終表現出一種左右為難的尷尬。《鰥夫的房產》和(華倫夫人的職業》中的年輕一代屈蘭奇與薇薇是典型的代表,「愉快的戲劇」之一《康蒂泰》的同名女主人公和(人與超人》中的坦納也都帶著同樣印記。這也是蕭伯納本人改良主義思想的反映。
第三,思考了更有普遍意義的人生態度與人性問題。蕭伯納的諷刺鋒芒不僅指向社會現實,也指向更根本的人類的本性。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人性的醜陋方面,譏嘲以浪漫情調看待人與人生的處世觀點。但蕭伯納對人類和人性並不悲觀,相信人類的進步,他有不少劇作探討了人性由惡向善的轉變,並在讚美人的生命力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創造進化」哲學。
所以,在他的思想裡體現了人對人生的態度,在作品中也重複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