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兩個卡扣梁在偏振光下的照片,其中變形力P和變形位移y相同。
TOP:上圖不好的設計,懸臂梁的截面不變。梁上的非均勻的線條意味著外層纖維的受力極不均勻。這個設計比下面的設計用了多出17%的材料和高46%的應變。
Bottom:優化後的梁,截面積線性減少30%,實現外層纖維應變在整個長度上的均勻分布。
卡扣設計的一般情況
1、特徵
卡扣設計是一種非常簡單,經濟,快速連接兩個不同零件的方法。連接之後,卡扣處在無應力的狀態。卡扣可實現可拆卸和不可拆卸的設計。必須注意一下兩點:
· 裝配過程中的機械負載。
· 所必須的裝配力的大小
2、卡扣連接的類型
· 懸臂梁卡扣
負載類型主要是彎曲應力
下圖一為一個控制面板帶有4個卡扣耳,能夠實現牢固的裝配,並且可拆卸。
圖二也是4個卡扣,但是右邊兩個設計成剛性,靠左邊兩個可變形裝配。這種設計特別適合連接兩個相同的外殼,並且可拆卸的設計。
圖三的蓋子通過圖示的卡扣連接,能夠可觀的力傳遞,並且也可以通過按兩個卡舌,實現拆卸。
圖四是用懸臂梁的卡扣實現類似與環形卡扣的設計,它的設計計算,定義尺寸,按懸臂梁來做。
類似與懸臂梁卡扣
主要受剪切應力
下圖五是一個儀器的盒子的扭轉卡扣,這種卡扣用的不多。圖中的搖杆的變形力p主要是來扭轉其中的扭轉軸,這個扭轉軸和卡扣搖杆,是在同一零件的一次注塑成型一體。
主要是圓周對稱結構,受多軸應力狀態。
圖六是這種卡扣的一個典型應用,燈罩。一個非常小的倒扣,可實現比較強的連接。最好是一次裝配。
1、設計計算
下面的計算都是假定卡扣中的一個零件是剛性的,如果兩個零件的剛性相同,那麼計算時,變形量分配到兩個零件上去。如果一個剛性強於另一個,及更複雜的情況,後面再討論。
另外注意的是,如果材料的應力應變出了彈性範圍,那麼需要用到材料獨立的割線模量,而不是普通的彈性模量。
大部分的設計還是基於圖七中的懸臂梁。它的截面是矩形或其他更複雜的情況,見表一。
設計建議,這個卡扣指的厚度h和寬度b最好採用漸變的設計,從根部向右逐漸減小。這樣局部的受力和截面更匹配,最大應力可以減小,並且節省材料。
推薦,高度h從根部到最右端變為和h/2,寬度b變為b/4.見表一,設計2,3. 應力最敏感的地方還是在根部。所以特別注意出現應力集中。圖八給出了應力集中和圓角的關係,乍一看,R/h=0.6之後的曲線驅平。然後這樣的圓角還是太大,造成局部料厚不均。但是,測試顯示,圓角最好不要小於0.4mm。
表一
Notes:
1)根據實際受力情況,a,b可以互換
2)C形狀中,如果受拉在凸起邊緣使用K2,見圖九,如果受拉在凹下的邊緣,使用K1
3)C是中性平面到最外層的距離。
4)截面模量,C型中,參照圖十。其他形狀,見機械手冊。
允許的倒扣量(變形量),圖十一中的y,也與許用的模量E相關。
一般情況下,一次簡單的倒扣裝配,對於半結晶塑料來說,應力可用到屈服點的應變,對非結晶塑料來說,用到屈服點應變的70%。對加玻纖的材料,沒有明顯的屈服點,用到拉斷應變的50%。如圖十二。
變形力:
根據表一公式計算。其中注意的是割線模量的使用。如圖十三。
裝配力:
裝配過程中主要克服的就是變形力P和摩擦力F。如圖十四。
裝配力按下面公式計算:
W=P tan(a+p)=P (u+tana)/(1-utana), 數值(u+tana)/(1-utana),可從圖十五中獲得。摩擦係數見表二。
後續會有具體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