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魚叔 獨立魚電影
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刷爆全網。
一夜之間,各大外賣平臺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最快作出反應的是餓了麼。
這波操作贏得了不少圍觀群眾的點讚。
然而,更多人嗅到了不對:
我願意多等5分鐘,但騎手不會因為這5分鐘而放慢速度、遵守交規。
相反,他們會再多接一單。
不僅沒解決問題,還讓「好心」的消費者吃虧。
央視新聞在微博發起了一項調查。
傍晚時分,大部分的網友都選了「多等5分鐘不能緩解騎手壓力」。
然而到了晚上,一股神秘力量強勢翻盤。
調查結果變成了超六成網友認為「能緩解」。
對此,白巖松神吐槽:
這股神秘力量難道姓「水」嗎?
原本一聲不吭的美團,隨後也發表了聲明:
「系統的問題,始終需要系統背後的人來解決。」
還表示將會定期派工程師到一線送外賣。
態度還算到位,但究竟能不能改善還有待觀察。
其實早在《人物》報導刷屏之前,外賣騎手就是熱搜常客。
疫情期間,一位叫老計的騎手滯留在了武漢。
紀錄片《空蕩蕩的街頭,到處都是方向》
雖然餐量驟減,但他還是堅持每天穿行在空蕩的街頭。
幫市民代買口罩、醫藥品、生活必需品,替回不了家的主人給貓鏟屎。
他用微博記錄下這一切,迅速成為新晉網紅,還登上了《新聞聯播》。
另一位北漂騎手高治曉,則登上了《時代周刊》的抗疫專刊封面。
一場疫情,讓大家對外賣騎手有了全新的認識。
這份職業,前所未有地被如此莊嚴的社會責任感籠罩。
而在特殊時期之外,騎手受到關注的情況相當極端:
一邊是袋鼠耳朵、竹蜻蜓,和各種開掛技能塑造出來的賣萌搞笑人設;
另一邊則是習慣性無視交規……
這些戲劇性、碎片化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地火出了圈。
但同時也遮蔽了不那麼「吸引眼球」的現實:
行業困境已經把外賣騎手變成了邊緣人。
最實際的問題,就是人身安全。
上半年,有學者對上海的外賣騎手做了抽樣調查:
超過一半的調查對象都有過騎車摔倒的情況。
但是,即便受了傷,很多騎手的第一反應都是客戶的餐有沒有灑。
然後收拾好繼續趕路。
「摔車的事情太常見了,只要不要把餐灑了,人摔成什麼樣都不是大事兒。」
——《人物》
因為一旦停下,就意味著訂單連環超時、罰款。
超時次數多了,還會被減少派單,甚至禁止接單。
這和英國導演肯·洛奇的電影如出一轍。
在《對不起,我們錯過了你》當中,男主角瑞奇失業後找到了送貨司機的工作。
本來就窮困潦倒的他,還遭遇街頭小混混搶劫。
不僅被搶了錢,還被打得頭破血流,潑了一身的尿。
昂貴的掃碼槍也被踩成了碎片。
然而即便如此,第二天還是照常返工。
僅僅是想多掙點錢嗎?沒這麼簡單。
快遞平臺有規定:
請假要罰款,還可能丟了工作;掃碼槍丟失,必須交巨額賠款。
正是這套泯滅人性的規章制度,讓他根本沒可能停下。
肯·洛奇幾十年如一日地關注勞動人民、社會底層,但他無法想像中國外賣騎手的困局。
隨著科技升級,網際網路巨頭入局外賣行業,一切都發生了巨變。
送外賣變成了一條虛擬的生產線,騎手在選擇上線的那一刻開始,就進入了被安排好的閉環。
每到尖峰時段,就化身高速運轉的送餐機器。
循環完成著app給出的接單-到店-取餐-送達的流水線任務。
八成以上騎手每天睡眠時間不足 8 小時,吃飯時間不固定,基本都是湊合了事。
而絕大多數騎手每天工作時長超過8小時。
對於普通人而言,透支身體的長期後果恐怕比摔車更可怕。
技術當然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但卻是以個體的福利為代價。
現代科技「28分鐘送達」的神話,泯滅了為之奔命的活生生的人。
而最讓人感到無力的是,這一切根本就是明目張胆的違法。
工作時間、工作強度都違反了勞動法,但卻因為沒籤合同而無法得到法律保護。
有人說,應當建立工會維護騎手的權益。
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已經指出了悲觀的事實:
支持建立工會的工人,都被以各種原因解僱。
同時,反對工會的工人能得到每小時兩美元的提薪。
資本家要鎮壓工會,大部分人迫於生計只能妥協。
假如騎手面臨降薪甚至丟掉飯碗的風險,還會贊成工會嗎?
他們大抵會做出和影片裡一樣的選擇。
剝削無論換上怎樣的外衣,也依然是剝削。
外賣行業,儼然變成了一座看不見的血汗工廠。
然而卻有無數人前赴後繼地湧入。
餓了麼旗下註冊騎手300萬,美團270萬,再加上其他各種配送平臺的騎手,中國騎手數量可能早已突破千萬。
一邊是外賣用工井噴,另一邊是工廠用工荒。
人力資源從傳統製造業流向新興共享經濟。
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錢,肯定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線城市外賣騎手平均工資達到了7000元,少數騎手能做到過萬。
對於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人們來說,待遇確實很有競爭力。
但更讓人好奇的是,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更特殊的原因。
B站一位騎手給出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回答——
為了自由。
沒錯,大馬路上跑來跑去,的確比在工廠裡坐一整天要更自由。
眾包騎手還可以自主決定上下班時間。
但是從管控程度來看,送外賣同樣「不自由」。
騎手的全部軌跡都受到平臺的監視和規劃,智能技術前所未有地強化了勞動過程的管控。
自由只是假象。
真相是自由本身已經被利用,成為強有力的統治工具。
就像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裡所寫,這是一種不容易被察覺的「欺騙性自由」。
它成功地將人們吸引到了新型的剝削當中。
關於監控的經典美劇《疑犯追蹤》
隨著現代科技滲透進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
技術非但沒有實現人的自由,反而限制了人的自由。
這也是為什麼,對於外賣騎手的討論不應該止於外賣騎手。
外賣平臺,只不過是「系統」的一種存在形式。
誰又能真正逃離現代科技建造起來的系統?
他們的困境,也是所有人的困境。
《她》
前陣子,「數據女工」這個飯圈用語火了。
指的是給偶像轉發、評論、打榜,做數據的粉絲。
所謂的做數據,說白了就是幫著資本割韭菜還樂在其中。
在大眾眼中失了智的飯圈,其實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並不遙遠。
我們逃過了數據女工,卻逃不過「數字勞工」。
習慣性地刷刷手機,就無形中為網際網路巨頭貢獻了數字勞動。
轉發、評論、積攢、拼單……
不經意間的指尖划動,都淪為商業資本的籌碼。
網際網路產業到處進行「數字殖民」,整個社會都變成它們的大工廠。
英劇《黑鏡》就是應運而生的經典作品。
它想像出了很多種反烏託邦社會,比如人們全面放棄了現實世界,靠踩自行車賺取虛擬世界的財富;
每個人都被系統打分,分數決定了人們的社會階層和社會關係。
雖然有戲劇誇張的成分,但分分鐘會變成現實。
畢竟幾年前,我們都沒想過「直播」能全方位入侵公共生活。
大數據、人工智慧、神經網絡、機器學習等等很多人不了解的詞彙,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塑造我們獲取的信息,利用我們的偏好建造信息繭房;
塑造我們的人際關係,左滑右滑就能完成配對;
甚至塑造我們的欲望,大數據比任何人都更懂我們的「口味」。
《銀翼殺手2049》中風情萬種的安娜·德·阿瑪斯,便是根據男主角「私人定製」的情慾化身。
毋庸置疑,科技為人類生活帶來了便利。
但與此同時,科技也從未停止拷問人性。
在《美國工廠》的結尾,資本家將一部分工人替換成了機器。
在人性和效率之間,毫無懸念地選擇了後者。
而早在2017年,京東機器人就完成了全球首單配送任務。
這或許揭示了未來的走向:相當多的人類勞動都將被科技代替。
這也讓我們更應該去珍惜那些不能被代替的東西——
情感、思想、記憶。
外賣騎手的困局,需要平臺、消費者、有關部門共同努力改善。
而我們自己也需要保持警惕,拒絕奴役。
借用在威尼斯電影節口碑驚喜的國產新片《不止不休》當中的一句話:
「這個世上發生的事,有哪件是跟我們一點兒關係都沒有的呢。」
我們都困在系統裡。
但願我們都不屈服於系統。
全文完。
原標題:《刷爆全網的熱搜,忽略了一個真相》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