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山西磧口古鎮沒有加李家山是不完整的。從磧口古鎮到李家山大約有五六公裡路,但自駕過的朋友都知道,那是一條不斷爬坡,不斷轉彎的山路。不過到了目的地,近距離體驗傳說中的窯洞,那也就不虛此行了。
李家山是一座依山鑿建的窯洞群山村,在還沒有發展旅遊業之前,村民以種地為生,是北方黃土高原上再普通不過的一座小山村。80年代末,因為著名畫家吳冠中讚嘆其為神似漢墓,李家山才漸漸被外人所知。
村子落在一個山頭上,世代居住在這裡的村民,仗著黃土高原的厚實,鑿出了一間間房子。但與其說是房子,其實家家都內藏乾坤。除平整出來的院子以外,室內的空間大都是鑿出來,然後再用石頭、磚頭撐起空間。
這種民居生活,其實與住在洞裡相差無異。我最初以為在這樣的屋子裡睡一晚,有點幽閉恐懼症是很難適應。但入內參觀一番後,並未感覺到壓抑,室內的空間不僅明亮,也比較寬敞。
這種構造是完全把自己融入到大地中,也就有了所謂的冬暖夏涼。但也意味著一些生活不便,比如不能有主臥的衛浴,衛生間、洗浴室都得建在院子外。這到了冬天,要離開自己的暖炕上出去解手洗澡,那可都是一場糾結。
我們是八月份到李家山,這時還是一片綠色蔥蔥的季節,站在對面的山坡上看,倒也沒感覺有多像漢墓,反而更像是「螞蟻窩」一樣。反而看到屋頂上的草皮,有種類似冰島的「草屋」,不過對比後者李家山更為壯觀神秘一些。
李家山無疑是幸運的,既有名人給自己打過「廣告」,又靠近磧口古鎮引來一定的客流量關注。但黃土高原上的傳統民居,大都處於瀕臨消失的現狀。雖然這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它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段人文歷史,更何況華夏文明的發祥地是誕生於黃土高原上。
在旅遊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黃土高原的文化實際上還未完全地呈現出它的璀璨多樣。展示在遊客面前的古鎮、窯洞也好,壺口瀑布、人文歷史遺蹟也罷,都給人一種很凋零的氣息,很難呈現出古老文明的恢弘氣質。
這無疑是可惜的,有一種身在寶山他卻無力賣出去的感覺,而且這座自然、人文、歷史,都是其它城市不可複製的,是真正的地方特色,且是我們古老文明的重要部分。但如何呈現,都需要龐大的經濟魄力,以及更有現代感的設計理念,這也是我們一貫強調的。
圖片為去驢行專欄攝影師翡冷翠的風授權使用,未經允許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