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壽命有多長,一直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如何延長人類壽命是每一年的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都會涉及的議題。科學家們認為,創新療法最終是為了延長人類壽命,並能高質量地生活。但憑藉精準醫療的手段,人類是否有望實現活到100歲的目標?科學家有不同的觀點。
在第三屆頂尖科學家論壇上,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瑞典癌症醫學家託馬斯·林達爾(Tomas Lindahl)教授提出:「我們應當有一定的治療手段,通過這些手段來治療癌症,從而讓多數人能夠活到將近100歲。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我想這是我們目前可以實現的目標。」
林達爾教授表示,人類的終極壽命可以達到100歲至110歲,在這之後身體器官會損耗過度。「當我們真正走向衰老時,面臨的主要風險就是癌症,如果我們可以把癌症看成是糖尿病這樣的慢性疾病,那麼就能夠消除對癌症的恐懼。」他說道,「現在的醫療手段應當能夠幫助我們大幅提升癌症的診斷和治療能力。」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教授表示:「人類的壽命有多長,這一直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在20世紀初,全球的平均壽命只有50歲,人們會因為傳染病、戰爭、其他原因而死亡。100年之後的今天,作為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平均壽命已經超過了80歲。也就是說,在一個世紀裡,人類壽命增長了約30歲。」
切哈諾沃表示,一個世紀前,大多數人死於傳染病,婦女會死於分娩,沒有人因為癌症、心臟病、腦血管疾病而死亡,因為他們尚未達到患上這些疾病的年紀。而醫學的進步延長了人類的壽命,這些醫學手段包括了疫苗的接種、抗生素的研發、麻醉術和手術外科的發展等。
但他認為,人類壽命能否延長到110歲似乎還無法預計。「因為人類的生理系統和衰老的過程正在進入平臺期,而我們對此還不夠了解。」切哈諾沃教授說道。他還提出,如果人類真的都能活到100歲,那麼可能還有新的疾病在等待我們。
牛津大學執行校長、納菲爾德基礎醫學科學系主任理察·霍布斯(Richard Hobbs)教授分析了數位化療法對推動精準醫療的作用。「精準的數字醫療是相當全新的領域,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們會開展大量的應用。」霍布斯教授表示。
他認為,藉助數位化的手段能夠更好地預測疾病的風險,並能更好地指導預後,這從一定程度上將能延長人類壽命。霍布斯教授表示:「目前最好的例子就是對中長期心血管風險的預測,比如使用他汀類的藥物。」
他還表示,數位化精準醫療已經在此次的新冠疫情的監測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人們正在研究某些感染了新冠的人群,是否會引起更嚴重的疾病預後,比如肥胖或者具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