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網】(記 者 趙芳 通訊員 江榮 劉茗月)中風是冬季的高發疾病之一,說起中風大家並不陌生,嚴重的中風大家都會及時就醫,但是對於小中風,多數人並不重視。小中風經常是大中風的前兆,但因為手臂沒力、口嘴歪斜、說話不清等這些預警症狀都是一過性,持續數分鐘到幾小時,且程度很輕,容易被市民或者醫護人員所忽略。對此,醫生提醒,如果生活中出現這些貌似輕微的症狀,市民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和治療。
30—40歲中風患者不在少數
腦卒中又稱為「腦血管意外」,中醫稱為「腦中風」,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環障礙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具有極高的病死率和致殘率。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約有700萬腦卒中患者,每年有將近兩百萬的新發病例。
「腦卒中發病率遞增的原因跟整個社會的發展是相關的。」市一院神經內科專家蔡增林博士介紹,腦卒中發病人群以60歲以上的老年人患者為主,但由於吸菸飲酒、高鹽高糖,暴飲暴食、肥胖、生活不規律、加班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腦卒中的患者日趨年輕化,30—40歲的患者不在少數。
大量研究資料表明,人們常說的「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都是導致腦卒中最大的危險因素。另外,氣候本身也是一個誘因。可以明顯看到,冬天發生腦卒中的病人比較多,而且北方的發生機率明顯也比南方高很多。
許多病人患腦卒中後,會留下偏癱、失語、麻木及手腳運動不靈活、反應遲鈍、痴呆等後遺症。這不僅給患者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同時也給家庭及社會造成了極大的負擔和壓力。
這些貌似輕微的症狀要留意
蔡增林指出,腦卒中的重要特點是突發性,且多數是偏側為主的,部分可以為雙側性,其症狀有很多,包括:頭痛;感覺異常,偏側的麻木、乏力;意識障礙,神志模糊,反應遲鈍,語言障礙,說話說不清楚;突然吞咽功能不好或者耳鳴、聽力下降;突發視物模糊,單眼的視力下降或缺失等。
腦卒中的上述症狀,在輕型卒中時也會出現。蔡增林說,輕型卒中也被稱為「小中風」,多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小中風的一過性輕微表現帶有欺騙性,人們因此容易忽視,蔡增林提醒市民平時要留意小中風的表現。
「小中風的症狀表現通常發生時間非常短,如2-3分鐘,產生半身麻木,一側手和胳膊麻木和發沉,行走不便,還可能出現語言不利、口齒不清的症狀。但是這種反應都具有一過性,在發作後24小時之內自行緩解。」蔡增林說,小中風如果不積極預防,真正的腦卒中將會在短期內發生。
儘早幹預可降低卒中復發風險
得了小中風怎麼辦呢?「溶栓治療是急性中風患者臨床主要治療方法,而小中風的人往往不接受溶栓治療。但是,這些不接受溶栓治療的輕型卒中患者中,1/3出院時或死亡或致殘。」蔡增林提醒,一旦出現小中風,一定要到正規醫院進行規範治療。鑑於小中風高復發的風險,需儘早啟動二級預防,從而減少卒中復發。
由於秋季天氣寒冷,人體的血壓會略有升高;溫度下降,人體內的血液流動速度會隨之變緩,血液黏稠度增加;天亮的時候,人體的血管會自然收縮,血液流通不暢,這些因素都容易導致腦卒中。那麼,市民應該如何預防呢?
蔡增林建議,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規律作息;堅持運動鍛鍊;有良好的飲食習慣,低鹽飲食、合理膳食,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果蔬;控制危險因素,戒菸戒酒,控制油膩食品;定期作身體檢查;保持心情舒暢,情緒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