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內部27年就要移動1米?地球其實是液態,我們隨時都在衝浪!

2021-01-13 徐德文科學頻道

地球很可能是「液態」的!

跨越固液界限的玻璃

《萬物簡史》作者比爾·布萊森在書中說,所有存在於這個星球上的玻璃,其實都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像液體一樣往下淌。

比如從歐洲古老教堂的窗戶上取下一塊充滿歷史沉澱的玻璃,你會發現,它的底部明顯要比上面來得厚。

地球地幔的巖石,其實也是像玻璃這樣在「流動」,流動的速度,大約是鐘面時針移動速度的萬分之一。

看到布萊森的話,我真的有些不敢相信,於是就默默測算了一下。

按照鐘錶時針長度8釐米來算,針尖一天走過的路程大約是1米。

地球的地幔如果按這個速度來流動的話,大約每27年會就會走1米遠,地球45億年過去,地幔中的所有物質已經不知道在地球內部瞎逛多少圈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算一算。

你可能想當然地在想,玻璃肯定比地幔流動得要快一些吧?

幸好布萊森先生沒有這樣說,要是玻璃也按這個速度流動話,歐洲那些古老教堂的玻璃,現在早就「淌」到地板上睡大覺了!

玻璃的主要成分其實是二氧化矽, 它的晶體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石英,逼格高一點叫水晶。

雖然名字裡有個水字,水晶卻不會流動。

然而玻璃不一樣,它的分子是無序排列的,不夠穩定,可以像液體一樣緩慢改變位置。

根據一個流行的說法,手機屏幕上用的康寧大猩猩玻璃,生產出來10天內每平方米就會萎縮5微米,18個月後又會萎縮5微米,所以玻璃分子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在流動。

也正是因為如此,玻璃究竟是固體還是液體,目前科學上還存在一定的爭議,這個恐怕有點出乎你的意料吧?

準確地說,玻璃是一種加熱到液態時會出現玻璃轉化的無定形固體,在原子結構上具有過冷液體的特徵,但具有固體的所有機械性能。

有些不好理解不是?大抵就是跨界的意思吧,玻璃橫跨固液兩界。

地球是個「液態」球

說完玻璃,現在來說地球。

地球除了一層剛性的地殼和炙熱的地核外,地幔佔了83%的體積。

地球從外到內溫度不斷升高,地心的溫度相信和太陽表面的差不多,甚至可能高於太陽表面。

所以你就可以想像了,地幔主要由矽酸鹽組成,如此高的溫度當然讓它具有足夠的延展性,可以在地質時間尺度內緩慢流動,整個地幔一直都在緩慢對流。

即使是地核,也分為內核和外核,外核也是呈熔融狀態的鐵鎳及其它重元素,包括放射性的元素;也主要是它們輻射產生的熱量,加熱了地核和整個地球,產生了磁場,並向外緩慢輻射熱量。

所以整個地球從某種意義上說,確實就是一顆「液態」的星球,地球表面的七大板塊,就漂浮在「液態」的地幔上面,像衝浪板一樣,不停地運動,地球上的生命,實際每天都在衝浪玩得嗨!

地球是如何對流的

地球的對流主要是地幔的對流,分為板塊運動和熱柱對流兩種形式。

板塊位於地球外層的巖石圈地殼上,由於其強度比地幔上部的軟流圈大,地幔的密度變化就導致了板塊的移動。

熱地幔不斷從各個大洋的中洋脊湧出,鋪開形成剛性的新地殼,不斷地向兩側擴散,就像傳送帶一樣輸送到板塊邊緣,然後又潛沒回到地幔中,在巨大的時間尺度上循環往復,推動著地表的滄海桑田。

地幔熱柱對流則是地核附近的熱物質沿著細柱緩慢上升,把熱量從地球核心擴散到巖石圈。由於接近地球表面壓力減小,這些熱物質會大規模熔融成玄武巖巖漿,通過熱點噴發至地表,形成火山爆發。

正是由於地幔的對流,一方面把地球內部的熱量不斷輸送到地球表面,起到了散熱的作用,讓地球核心的溫度不至於無限提高——後果是什麼自己可以想像。

另一方面散發出來的熱量又形成地震、火山及造山運動等自然現象,促成了地球生命的誕生、演化。

可以想像的是,如果沒有地幔對流形成的活躍地質活動,地球根本就不可能誕生生命並演化到現在。

那麼,地球作為一個「液態」星球,地幔的熱巖石作為「液體」,它的液體性質又是怎麼樣的呢?

衡量液體的最重要參數之一可能就是黏度了,地幔的黏度約為10^21Pa·s,可以作為對比的是,水的黏度約為0.001Pa·s,瀝青的黏度大約是10^8Pa·s。

而我們前面說的玻璃,其黏度大約在10^17-10^18Pa·s。

如果你認真看了這篇文章的話,你的腦子裡這時候可能已經升起一個銷魂的問號了,布萊森說的地幔流動速度大約是鐘面時針移動速度的萬分之一究竟靠不靠譜?

既然玻璃的都不靠譜,地幔的黏度比玻璃還至少大了三個數量級,估計也是不怎麼靠譜的了。

相關焦點

  • 地球內部比外星球還神秘?地下12376米到底藏著什麼秘密?
    文 / 侃侃今日話題:地球內部比外星球還神秘?地下12376米到底藏著什麼秘密?從肉眼觀察到如今的射電望遠鏡,如果說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只是皮毛,那我們對腳下的地球探索程度其實連皮毛都不算。人類對地下和海洋的探索真的是少之又少,那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人類已知的地下深度都有什麼到底有多厚?首先,我們從地面向下挖1.8米,這裡是一般城市汙水管道的埋深的地方,這個深度可以保證管道不被路上行駛的汽車壓壞。
  • 地球上詭異多變的液態水
    幸運的是,正是液態水,構成了我們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是這種寶貴的液體,以液態水為源泉的生命才得以繁衍生息。據科學家測算,覆蓋我們地球的總水量多達1.359918x10^18立方米。其中,1.32189x10^18立方米是海水,佔總水量的97.2%;0.65%左右是以淡水的湖、河流、地下含水層和大氣中的水蒸氣和霧等形態存在;大約2.15%的水以極地冰川的形態被鎖住。
  • 科學家最新解釋:地球核心是一個液態橢圓體(圖)
    中新網1月27日電 早在一百年前地質學家就認為,地球是一個熔融球,但其外殼是一層很薄的冷卻了的覆蓋物。他們在研究了印度洋的潮溼現象後,首次建立了地球精確旋轉理論,並認為地球的核心是一個液態橢圓體。  據科技日報報導,這一理論在研究地球內部結構中起了重要作用。
  • 馬裡亞納海溝有1萬米深,那1萬米深處的水還是液態的嗎?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唯一一顆表面大部分被液態水覆蓋的行星然而儘管海洋覆蓋了地球表面積的71%,但實際上它也只是一層「水膜」而已,因為地球海洋最深處的,馬裡亞納海溝斐查茲海淵,海拔也才-11034米,而地球的半徑是6371km,舉個不太符合比例的例子,地球海洋和地球半徑相比,就好像包裹大白兔奶糖的那層
  • 直徑只有地球1/4,液態水卻是地球的2倍,這裡極可能藏著生命
    從木衛二表面上縱橫交錯的深色紋路可以看出來,這顆星球雖然被厚度達100公裡的冰層覆蓋,但這些冰層會發生斷裂,並且移動。因此這說明了木衛二並沒有被凍成實心的,而且在冰蓋下面有動力源。在2016年的時候我們在木衛二表面觀察到了噴發出來的間歇泉,高度達到了200公裡。
  • 地球內部結構
    1914年,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發現,在地下2900公裡深處,存在著另一個不同物質的分界面。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就將兩個面分別命名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並根據這兩個面把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 地球內部結構是指地球內部的分層結構。根據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一般將地球內部分為三個同心球層:地核、地幔和地殼。
  • 地球內部到底是什麼?探索地球地心世界!
    然而,地球的地核則深達超過3 000 km以下。現今世界各地超過 萬米的深井寥寥無幾,它們也不過僅觸及地殼的皮毛而已,至於地核內部是什麼東西(儘管 科學家根據地震波推測是鐵質),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現代地球科學探測結果把地 球分層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關於地球內部的地核究竟是什麼物質?地球科學界主要有「空心說」和「實心說」兩大說法。此外,還有「多孔世界」、「鏡宇宙」等理論。
  • 地球內部有什麼?切開「地球」,帶娃認識地球的內部構造
    我們會介紹孩子喜歡的趣味科學小實驗、創意手工教程等,和你一起給孩子更優質的家庭教育!地球,一個擁有46億年歷史的星球,在浩瀚的宇宙中,她孕育了生命,哺育了人類,相對於其他荒漠的星球,地球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所看到的高山、大海、高樓大廈都在地球的表面!那我們天天都踩在腳底下的地球,它的內部是怎麼樣呢,你們知道嗎?
  • 46億年,地球的水保持不變還是變少了?一塊石頭告訴了我們答案
    而蒸發到大氣中的水,則通過降雨的形式再返回地球,這麼看來,地球的水似乎一點都沒有減少,事實真的如此嗎?要解開這個謎團,我們首先要對地球水的來歷有一個了解。現代科學家研究認為,地球早期的水是來自於外部,而不是自己產生的水。說起這個,我們就要先來看看地球的起源,太陽,地球包括其它的各個行星都是起源於一片原始星雲。
  • 網友問:地球內部處於高溫高壓的狀態,那麼有液態金屬嗎?
    地球核心是一個主要由鐵鎳構成的固體,溫度高達6000℃,壓力高達每平方釐米3000噸;只有在地幔當中呈現液態(類似巖漿),元素成分主要是氧、矽、鎂、鐵等等,不存在純淨的液態金屬。人類挖的最深垂直鑽井,是前蘇聯的科拉超深鑽孔,有12263米深,井底溫度有200℃,由於高溫高壓對鑽頭的破壞性很強,所以蘇聯沒有繼續挖下去。
  • 馬裡亞納海溝1萬米深,1萬米深處的水還是液態的嗎?溫度是多少?
    1萬米深海的水自然還是液態的水,不過也存在一些特殊狀態的水,可以說物質狀態處於液態和氣態之間,即超臨界狀態的水,溫度可以達到400℃以上。深海處壓力十分大,但是液態的水由於性質比較穩定,海底的水壓也不能破壞液態水分子的排列方式,深海的水就保持液態。深海由於陽光無法達到,溫度很低,接近零度,由於海水和海底的摩擦,以及深層海水和表層海水之間的熱量傳遞,深海水接近卻不能到達零度。不管是從壓力還是溫度上說,1萬米深海的水還是液態。
  • 認識我們的地球
    我們中國人認為這是一顆吉星,號稱「南極仙翁」。在攸多克索出生的克利德,老人星緊貼著地平線,但在埃及,它高懸在天空。於是,攸多克索就根據克利德和埃及觀測到的老人星的高度差,計算出了兩地的緯度差,再測算了兩地的實際距離,推算出地球圓周長為40萬古希臘裡。按照埃及的長度單位,1希臘裡等於157.5米,換算出的地球周長是6.3萬公裡。
  • 認識我們的地球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按照埃及的長度單位,1希臘裡等於157.5米,換算出的地球周長是6.3萬公裡。這個數值和地球子午線的實際周長4.0008萬公裡相比,差得有點多。但攸多克索提出的這種估算方法很有價值,啟發了後人做出更精確的測算。
  • 既然我們穿透不了地球,那我們是怎麼肯定地球內核的構造的?
    一、推測法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地球的一些自然現象,然後通過邏輯推理來推測地球內部的構造。1)地球上的火山噴發,說明地球內部很熱,巖石融化。通過火山噴髮帶出來的物質,可以分析地球內部都有哪些化學成分。2)地球的磁場,並且磁極會移動,著說明在地球的內部有鐵。3)地球的總重量可以通過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轉計算出來。地球的體積也可以計算出來,這樣地球的比重就出來了,通過研究比重,地球比重數值接近的物質比重,是地球內部物質。結果是巖石的,這樣地球內部就是液態鐵核心+液態巖漿+底殼3部分組成。
  • 我們真的了解地球嗎?地球的內部還存在「地心人」嗎?
    多年來,人類對地球內部的各種猜想從未停止,這其中最離奇的當數,不少人都相信著,地球的內部還存在另一個文明,他們認為「地心人」的確存在,所謂地心人,通常是指居住在地心中的生物種群,並稱地心人是深邃無垠的廣袤太空中光怪陸離的宇宙奇觀,是浪漫神奇的地外文明,這一切足以讓人仰目向天,思緒萬千。
  • 1萬米深的馬裡亞納海溝,1100個大氣壓,下面的水還是液態嗎?
    這也是為什麼雖然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但其實對地球深處並不是很了解的原因。馬裡亞納海溝位於太平洋西部,馬裡亞納群島附近的海底,海溝全長約2550千米,為弧形,平均寬約70千米,最深處可達約11000米,是目前地球上已知最深的海溝,由於地球71%的面積被海水覆蓋,我們人類對海洋深處的了解並不是很多,因此在地球上也許還存在比馬裡亞納海溝更深的地方。
  • 科普知識:《我們的地球》
    我們從地球開始。我們的地球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我們稱其為「地月系統」。地球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同時,由於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種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即歲差和章動、極移和黃赤交角變化。二、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地球是球形這個概念的出現,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紀。
  • 地球內部真的存在地內世界?地球內部精準圖曝光
    地球空心論早先是英國天文學家埃得蒙·哈雷(哈雷彗星也是他發現的)在1692年提出的大膽設想。他認為地球並不是大家普遍認為的實心。「地球內部」經過大量測算,地球的現有重量應該是60萬億億噸,假如地球內部大部分不是空的,那它的重量應該重得多。
  • 地球內部每年吞噬數十億噸海水,海平面為什麼不降反升?
    30億年,經過30億年的吞噬,地球海洋的海水早已經被吞噬完畢,可是我們發現地球的海平面根本沒有下降,而且地球的內核是一個密度極高的鐵球,也不可能存在水,那麼被吞噬的水都到哪裡去了呢?吞噬海水示意圖原來科學家發現,被地球吞噬的海水都到了地球的地幔中去了,地球的地幔能夠裝那麼多水嗎?
  • 地球表面的液態水是從哪裡來的?
    人類自探索太陽系以來,發現地球是唯一有表面液態水存在的星球,主要原因就是地球距離太陽的位置剛剛好,不遠也不近,離太陽太近,像水星完全是煉獄一樣的存在,表面溫度極高,太遠的星球是冰凍的星球,也不可能存在表面液態水。這裡為什麼說地球是太陽系唯一一顆有表面液態水存在的星球,而不是說唯一有水的星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