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3號,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上面一共搭載了7臺科學設備,中國電科38所研發的環繞器次表層探測雷達是其中3臺主設備之一。
火箭發射
中國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模型
他叫範明意,在中國電科38所工作,是「天問一號」環繞器次表層探測雷達的總設計師。
老範說,探測雷達是利用低頻電磁波的介質穿透特性,穿透到火星次表層,根據回波來分析它的內部結構,並推算物質組成,相當於給「天問一號」裝上了「透視眼」。雖然他們過去一直做雷達,但那都是地面上的,四年前突然接到這項深空探測任務,大家也是兩眼一抹黑。
中國電科38所環繞器次表層探測雷達 總設計師 範明意
國內是肯定沒做過,另外就是它這個頻段非常特殊,只有10兆到50兆,比我們平常的地面雷達至少是低了一個數量級。
儘管沒做過,但這次是中國繼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之後的又一個重大空間探索項目,重要性不言而喻,範明意還是義無反顧地立下了「軍令狀」。
難度也是可想而知,首先就是時間,以往他們一個項目周期都在5年左右,而這次只有3年。另外,地球距離火星最近也有5500萬公裡,是地球到月球距離的至少140倍,信息傳遞是一個大難題。
最頭疼的也是大的數據量傳不回來,我們提出的(衛)星上實時處理,就是大幅度地壓縮回傳的數據量,這個是一個很大膽的創新的想法,我們實現了。
解決了傳輸問題,探測雷達的體重又超標了。雖然項目組已經是一壓再壓,但「瘦身」工作總是不太理想,範明意只好從頭做起,在材料選擇上去做文章。
把一克或者是幾克的東西,推到那麼一個預定軌道去,實際上花費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說它在重量上每一個元器件,包括我們的盒體,基本上就是按一克一克的來摳。
為了拿到相對準確的實驗數據,範明意帶領團隊每天凌晨出發,走進沙漠深處去做測試,深夜返回駐地後睡上一兩個小時,又要再次出發...就這樣吃住都在項目上,終於在1000多天後按照規定時間交付了合格的設備。眼下,他們的探測雷達正跟著「天問一號」飛往火星,預計明年5月份正式開展工作。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以後,我們那個甚低頻天線就展開了,然後開機接收信號了。在這個時候,更加地覺得能夠參與到國家的大科學工程裡面去,是我們這一輩人很自豪的事情。
在安徽,像範明意這樣的專業技術人才已達410多萬人、技能人才超過530萬人。他們拼搏進取、開拓創新,推動安徽製造加快邁向安徽「智造」。
2019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19367戶,較2011年(10865戶)增長78.2%,總量居全國位次由第11位躍升到第6位;截至2019年底,全省擁有高新技術企業6636家,穩居全國第一方陣,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的比重首次超過四成(40.1%),「芯屏器合」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十三五」前4年,安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8.6%,比全國高2.5個百分點,在排行榜上位列全國5強。
—THE END—
信息來源:安徽新聞聯播、中國電科38所
運營支持:安徽生活網政務新媒體中心
點分享
點點讚
點在看